紅二十五軍走出的娘子軍

2021-01-12 晨暉紀實

趙 雅

紅二十五軍——參加長徵的「七仙女」到達陝北倖存五人

中央紅軍出發一個月後,紅25軍也告別了大別山區。從鄂豫皖出發的近3000名紅軍中,只有周東屏、戴覺敏、餘國清、田喜蘭、曾紀蘭、張桂香、曹宗楷7名女性,她們的職業比較單一,都是隨軍醫院的護士,男女之比約為428:1。因為職業是「白衣天使」,人們稱呼她們為「七仙女」。

中國工農紅軍第25軍,最初隸屬中國工農紅軍紅四方面軍,後改隸紅一方面軍紅15軍團。鄂豫皖蘇區紅25軍1931年10月成立於安徽金寨麻埠,下轄第73、74、75師。

1932年秋,紅25軍主力隨紅四方面軍撤離鄂豫皖。1932年11月30日,奉命留守的紅25軍一部編成新的紅25軍,軍長吳煥先、政治委員王平章,下轄第74師:師長徐海東、政治委員戴季英;第75師:師長周希遠、政治委員高敬亭。

1933年9月間,紅25軍在演麻公路遭敵包圍,25軍被分割。75師由吳煥先、戴季英率領突圍會鄂東仍保留25軍番號;74師由徐海東率領,退回皖西重新組建紅28軍。1933年1月,紅28軍併入到紅25軍。1934年,第二次組建的紅28軍再次併入紅25軍,軍長徐海東、政治委員吳煥先,下轄第74師,師長梁從學、 政委姚志修;第75師,師長王少卿、政委高敬亭,全軍共3000餘人。

不久中央指示,紅25軍進行整編,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副軍長徐海東、參謀長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鄭位三。全軍3000人,轄第223、224、225團、手槍團。

1934年11月,紅25軍奉命開始長徵。1935年9月到達陝北蘇區,9月18日與陝北的紅26軍和紅27軍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政治委員程子華,副軍團長劉志丹。紅25軍是長徵紅軍第一個到達陝北的部隊,為中央紅軍和二、四方面軍落腳陝北奠定了基礎,也是在危難時刻挽救了中國革命。

1934年11月16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和紅25軍近3000名指戰員,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告別大別山區的河南羅山縣何家衝,開始長徵。在這支浩浩蕩蕩的紅軍隊伍裡,有7名女戰士顯得格外惹眼,被人們稱為「七仙女」。

戴覺敏

「七仙女」來自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其中,女護土戴覺敏出身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她的父親戴雪航是位教書先生,由於受「五四」運動新文化思想的影響,積極從事新文化運動,與董必武交誼甚深。戴覺敏在父親的影響下,12歲就參加了兒童團。1932年春,她在校讀書時,紅軍總醫院來招收護士,她來不及徵詢父親的意見,就跟她的堂妹一起,報名參加了護士班。她在紅軍總醫院駐地箭場河,經過半年護理業務訓練,成為紅軍中的一名白衣戰士。在堅持鄂豫皖根據地鬥爭期間,戴覺敏隨紅25軍總醫院,先後與傷病員一起轉移到天台山、老君山的密林裡,進行醫療護理工作,參加搶救了大量紅軍戰士的生命。

周東屏

周東屏1917年生於安徽六安,不滿13歲就被人販子拐走,以50元錢的價格賣給他人,是紅軍把她解救出來的,她參軍後被分到紅軍總醫院工作。

1934年11月,紅25軍正在皖西的六安、霍山一帶休整。軍長徐海東和政委吳煥先突然收到鄂東北道委書記鄭位三的來信,上面寫道:「寶珊、海東、煥先:中央派程子華同志帶來了重要指示,請你們接信後,火速率部隊來鄂東。

行軍路線確定後,徐海東和吳煥先指示組建了一個留守處,把不能走的傷員和一些笨重的東西留下來。

紅25軍總醫院分院在安置好最後一批傷員後,有12名擔負看護傷員任務的女紅軍突然接到命令,臨時組成看護班,翻山越嶺趕往軍部報到。

戴覺敏也被選中了,她收拾好簡單的行裝,就同姐妹們一起匆匆上路了。從老君山下來,正好路過戴覺敏的家門,戴覺敏看見母親居住的堂屋裡還亮著昏暗的燈光,心裡頓時一震,眼淚禁不住奪眶而出。她父親前不久被敵人殺害了,哥哥在紅軍中被黨內機會主義分子殺害。她多麼想回家看看年邁無助、孤獨憂傷的母親啊!可是,她怕暴露了部隊的行蹤,怕自己掉隊,她咬緊牙關,把同母親生離死別的感情深深埋入心底,與姐妹們一道遠去了。

到達軍部後,她們中只有7人被批准跟隨紅軍轉移。11月5日夜,部隊從葛藤山悄悄出發了,開始了慢慢的長徵路。

整編後的紅25軍在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的率領下,作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於1934年11月16日踏上了長徵的旅途。

「七仙女」當時並不知道長徵的去向,只知道是創建新的根據地,她們同其他戰士一樣背著三天乾糧、兩雙草鞋出發了。

對於紅25軍的出徵方向,中央並沒有指出明確目的地,中央的指示有三條原則:一是敵人比較薄弱的地區;二是群眾條件比較好的地區;三是有利於作戰,糧食和物資比較豐富的地區。程子華、吳煥先、徐海東、鄭位三等人根據中央的這三條原則,決定向豫陝方向轉移。這次大轉移,從上到下採取了許多保密措施,基層官兵只知道部隊要去「創造新蘇區」。

儘管保密,國民黨軍事當局還是很快發現了25軍的動向。蔣介石急令「豫鄂皖三省追剿隊」5個支隊共40多個團和東北軍115師,跟蹤追擊;命令駐河南南陽、泌陽、方城、葉縣一帶的40軍和駐湖北老河口一帶的44師,迎頭堵截;又命令駐開封的60師開往盧氏朱陽關,控制入陝的大道。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紅25軍的處境非常危險!

紅軍總醫院政委蘇煥清為隨軍的7位女兵擔心,商量後決定,發給她們每人八塊銀元作為生活費,讓她們留在根據地,自己尋找生存之路。

「生是紅軍的人,死是紅軍的鬼」,她們表示死也不離開離開這支為窮人翻身解放而獻身的隊伍。

「不行,我們死也不離開紅軍!」曾紀蘭說。

「我們就是要隨隊行軍!」戴覺敏急得直跺腳。

「叫我們回去,回到哪裡去?我是逃出來參加革命的,難道還讓我重新回去當童養媳不成?」周東屏越說越氣,把手裡的八塊大洋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蘇煥清政委看到這種情景,也為難了。他知道這些女兵大都出身很苦,是沒有辦法才冒死出來革命的,她們都是經過戰爭考驗的。

一年前,國民黨對紅軍根據地發動大規模「圍剿」,紅軍總醫院被迫分成兩個醫院,把傷員迅速轉移到天台山、老君山。女紅軍們就在這座山上安營紮寨,看護傷員。山上無糧缺藥,敵人還經常上山搜捕,她們把傷員安置在石崖下、山凹裡,白天不能走動,只有到了夜晚,男戰士才下山找些稻穀和野菜回來,交給她們摸黑做成簡單的飯菜,為避免暴露目標,做飯、燒水全部在夜間悄悄進行。沒有鍋,她們就以臉盆代替,煮出的清湯米粥放上點無油少鹽的野菜給傷員們吃。開始還有野菜粥將就,可日子一長,一把野菜、一碗南瓜湯也來之不易了,為了傷員們能早日痊癒,重返前線,她們同其他醫護人員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想方設法給傷病員們找吃的。在這段最艱苦的歲月裡,她們沒有叫過一聲苦,沒有流過一滴淚,現在怎麼忍心趕走她們呢?

「你說,這是誰的決定?」田喜蘭氣憤地質問。

「是戴季英政治部主任,他說現在還在蘇區境內,走出蘇區想留下也困難了。」蘇煥清無奈地說。

「走,我們找戴主任講理去!」

7個女紅軍戰士氣衝衝地找到戴季英,請求他收回命令,同意她們跟隨部隊一起行動。

「事情已經決定了,再說我也是對你們的安全負責。」戴季英解釋說。

但女兵們並不領情,死纏住他,不同意她們的請求就不讓他走。戴季英就是不答應。

大膽潑辣的周東屏嚷起來了:「主任,你沒有排斥女同志革命的權利。」其他的女兵們也跟著大叫大喊:「紅軍就是我們的家,離開這裡,我們就沒有家了。」「我們死也不離開紅軍!」

戴季英被她們吵得有些火了,跺著腳說:「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吵破天也沒有用!」看來,真是走不成了。

關鍵時刻,徐海東副軍長騎著一匹戰馬由遠處飛奔而來。他是在出徵前的整編中,主動向省委提出來由軍長改為副軍長的,原因是他聽說中央派來的程子華在中央紅軍當過師長,又在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呆過,參加過廣州暴動和海陸豐鬥爭,文武雙全,就主動請省委同意讓程子華出任軍長,自己做副軍長。雖然職務有了變化,但許多老戰士一時改不過口,依舊親切地叫他軍長,就連敵人的電報,也還是稱「徐海東匪部」。此時,他看到幾個女戰士在「圍攻」戴季英,以為出什麼事了,急忙趕了過來。

「這幾個女孩子是怎麼回事?」徐海東問。

「要跟隊伍走。」戴季英已被「七仙女」磨得疲憊不堪了。

女紅軍們深知徐海東平易近人,對部下有一副熱心腸,就像見了救星似的,不約而同地圍上去,七嘴八舌地訴說事情的經過,表述自己的決心,千言萬語,一個主題:當紅軍,走革命路,就是死在路上也決不離開紅軍。

徐海東笑著對戴季英說:「7個女孩子,不多嘛,她們既然有決心,給她們一個鍛鍊的機會有什麼不可以呢?」

戴季英不好再說什麼,徐海東做了個大好人,這麼輕易就同意了她們的請求,這讓戴季英有些尷尬和不快。

「七仙女」破涕為笑了。

徐海東不失時機地為戴季英打圓場說:「你們先別笑,主任讓你們留下也是有道理的,這次部隊走到哪裡,走多少天都沒有確定,情況比你們想像的要嚴峻和艱苦得多,這可不像喝涼水那麼容易,你們能挺得住嗎?」

「我們早就準備好啦,男紅軍能吃得消,我們也能吃得消,再大的困難我們也能克服!」

徐海東滿意地笑了,他用馬鞭朝前方一指,爽快地說:「既然這樣,你們就快去追趕隊伍吧。」

「七仙女」高興極了,周東屏還感激地給徐海東行了一個漂亮的軍禮,但她那時還不曾想到,這位指路人後來竟成了她的丈夫。

「七仙女」一路出生入死,歷經磨難。她們都是隨軍醫院的護士,打仗時,奮戰在戰場第一線,一見戰士受傷,立即背著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進行包紮、護理,熱心照料,絲毫不顧及個人的安危。她們把飯讓給傷病員吃,缺少糧食,就到山野尋找野果、樹皮,摻上米糠,為戰士們充飢;缺少藥品,她們就千方百計收集、購買,或者採集中草藥,為戰士們療傷。由於她們英勇無畏地搶救傷員,紅25軍指戰員們把「七仙女」當成救命女神。

「七仙女」中的5人堅持到了紅25軍長徵的終點——陝北延川永坪鎮,班長曾紀蘭1935年7月,犧牲在寧陝縣境;女護士曹宗凱在北過渭河以後犧牲在擔架上。

長徵到達陝北後,「七仙女」班剩下的五個姐妹,除張桂香與戴季英已結婚外,周少蘭,後改名周東屏與徐海東、田希蘭與錢信忠、餘國清後改名餘光與李資平、戴覺敏與饒正錫結婚。建國後,周東屏、戴覺敏、餘國清分別成為大將、中將、少將夫人

「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這首《紅色娘子軍》軍歌,是長徵女紅軍的最好詮釋。(全文完)

相關焦點

  • 紅二十五軍:長徵路上寫傳奇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 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 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 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紅安縣檔案館館長辛向陽介紹,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便在此重組。
  • 長徵中的紅二十五軍:幾乎沒有18歲以上戰士,走出了97位開國將軍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朱娟娟/攝如果說紅軍創造了長徵的奇蹟,那麼紅二十五軍就是這段奇蹟中耀眼的一顆星。他們是4支長徵隊伍中率先到達陝北的先鋒;他們是長徵中平均年齡最年輕的「娃娃軍」;他們是長徵中唯一一支增員的紅軍;在南徵北戰中,他們中走出了徐海東、劉震、韓先楚等97位開國將軍,有「一軍百將」「百名將軍之軍」之稱……紅安縣七裡坪鎮許葛樓村,掩映在蒼翠的群山之中的閆氏祠堂古樸依然。紅安縣檔案館館長辛向陽介紹,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便在此重組。
  • 鏖戰獨樹鎮——紅二十五軍生死攸關的一戰
    原標題:紅二十五軍生死攸關的一戰 南陽市方城縣獨樹鎮東北6.5公裡處,有一道自伏牛山東麓向南延伸的土崗,許(昌)南(陽)公路自崗中央橫穿而過,將其攔腰截為兩段。崗東緊鄰硯河,地勢陡峭,並伴有多條自然形成的深溝;崗西連著一片平原,坡度平緩,自上而下自然傾斜。這個山崗便是七裡崗,1934年,著名的紅二十五軍獨樹鎮戰鬥就發生在這裡。
  • 程子華到紅二十五軍本來要當參謀長,最終,他為何當了軍長
    紅二十五軍是一支發源於鄂豫皖根據地的傳奇部隊。說起這支部隊的軍長,很多人都知道那是徐海東,後來的開國第二大將。可是在紅二十五軍踏上長徵之路的時候,軍長換人了。這是怎麼回事呢?當時的鄂豫皖根據地非常艱難,主力紅四方面軍已經到四川去了,剩下的紅二十五軍艱難苦戰,未來該何去何從?
  • 長徵中的精銳之師:紅二十五軍的發展歷史及主要將領
    鄂豫皖蘇區和紅軍創建人之一,紅二十五軍的主要締造者,被稱為紅二十五軍「軍魂」,曾任紅二十五軍第73師政委、紅二十五軍軍長、政委,1935年在甘肅涇川四坡村附近南渡汭河作戰犧牲,年僅28歲)紅二十五軍3個師編制組建完成,下轄第73師、74師、75師,全軍共12000餘人。1932年1月中旬,以紅四軍第11師第31團和五星縣獨立團一部為基礎組成紅二十五第75師。
  • 紅二十五軍的小將,後來當了大軍區副司令員,活了101歲
    紅二十五軍出將才,比如大將徐海東,開國上將韓先楚和劉震,都是威震革命史的名將。還有很多其他將領,比如周世忠,後來當了武漢軍區司令員,成就比較大。比如開國中將張天雲,後來當了福州軍區副司令員。還有兩位後來成了上將,一位是王誠漢,另一位是劉華清。
  • 紅二十五軍開國上將,第四十軍首任軍長晚年,他成為副國級官員
    ——羅素(英)文章分類|歷史奇聞文章字數|1031字,閱讀約3分鐘參加長徵的紅軍隊伍,既有三大軍團,也有紅二十五軍。這支隊伍雖然最弱,卻是長徵中唯一兵力不斷增加的隊伍。可見,紅25軍的實力非同一般。僅開國將軍就走出兩位。一個是被稱為四野第一虎將的劉震將軍,另一個就是今天提到的韓先楚將軍。1913年,韓先楚出生於湖北黃安。
  • 紅二十五軍:自豫入陝長徵路(軍史鉤沉·長徵記憶)
    1934年11月16日,按照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周恩來副主席的指示,紅二十五軍2980餘人高舉「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隊」的旗幟,在軍長程子華、副軍長徐海東、軍政委吳煥先的率領下,由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長徵。   11月26日,經方城縣獨樹鎮惡戰,主力部隊遭到重創,27日拂曉進入伏牛山東麓。
  • 描寫紅二十五軍戰鬥歷程長篇紀實書籍《虎賁之師》首發
    圖為《虎賁之師》首發儀式現場 徐金波 攝中新網武漢5月5日電 (記者 徐金波)由湖北軍事作家張學華創作、描寫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的長篇紀實書籍《虎賁之師》5日在武漢首發,全國部分紅二十五軍後裔等出席該書首發儀式。
  • 軍中老照片:紅二十五軍「紅小鬼」最真實的成長曆程
    原來這張紅軍照片的主人公吳偉,曾是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中的「紅小鬼」。他參加紅軍的經歷幾乎與1936年共產國際刊物曾經登過的一篇文章《中國紅軍第二十五軍底遠徵》中的描述一模一樣:「十二歲的兒童上山尋找自己的紅軍父親,他們親眼見過白色恐怖的一切慘狀,他們在幼年童稚時代就領略了一切政治常識。
  • 紅二十五軍的一位年輕秘書,後成開國中將,成就很大
    紅二十五軍出將才。徐海東,韓先楚,劉震,王誠漢,等等,能列出一長串的光輝名字。今天來介紹一位,紅二十五軍軍部的一位年輕秘書,後來也成為開國將軍,而且成就很大。他就是張池明。張池明是我們河南新縣人,許世友的小老鄉啊。因為家境貧寒,張池明很小就走上革命道路,而且是和父親一起。
  • 歷史:紅二十五軍長徵過境通渭、靜寧!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縣花山寨召開常委會議決定:省委立即率紅二十五軍實施戰略轉移。1934年11月16日,紅二十五軍約2900多名指戰員從河南省羅山縣何家衝出發,開始了長徵。1935年1月至7月,紅二十五軍經過蔡玉窯、文公嶺、石塔寺、荊紫關等戰鬥,開闢了鄂豫陝革命根據地。
  • 紀念紅二十五軍長徵暨「花山寨會議」85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2019-11-11 20:57:59 來源: 中國網資訊 舉報   11月11日,紀念紅二十五軍長徵暨
  • 紅二十五軍、紅一方面軍陝甘支隊先後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會師
    中央被迫在毛兒蓋再次召開政治局會議,對張國燾作了一定的讓步,決定分左右兩路軍過草地北上,右路軍由紅一方面軍的一、三軍團和紅四方面軍的四軍、三十軍組成,由徐向前、陳昌浩指揮,毛澤東、張聞天、周恩來等中央主要領導組成的黨中央隨右路軍行動。左路軍由紅四方面軍的九軍、三十一軍、三十三軍和紅一方面軍的五、九軍團組成,由朱德、張國燾、劉伯承等紅軍總部領導直接指揮。
  •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五軍的歷史功績
    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紅安檀樹崗召開最高軍事幹部會議,決定將根據地紅軍統一組織,重建紅二十五軍,以此為主力堅持鄂豫皖根據地的鬥爭。11月30日,省委在檀樹崗村南河灘召開大會,宣布新的紅二十五軍成立,軍長吳煥先,政委王平章,全軍下轄2個師、共7千餘人。
  • 紅軍不怕遠徵難,功不可沒吳煥先,紅二十五軍魂,滿門忠烈早犧牲
    1935年7月,紅二十五軍在吳煥先等領導下率部北出秦嶺,威逼西安。在獲知中央紅軍和紅四方面軍已在川西會師並準備北上的消息後,毅然作出西進甘肅、迎接中共中央、北上會合陝甘紅軍的決定。紅二十五軍揮師猛進,佔兩當、攻天水,連克秦安、隆德縣城,翻越六盤山,直逼平涼,截斷西(安)蘭(州)公路,希望控制住 西蘭公路,掩護配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北上。
  • 探訪安徽紅色熱土嶽西縣 問紅二十八軍為何沒走上長徵之路
    這裡不僅曾經活動過參加長徵的紅二十五軍,而且在這裡重建的紅二十八軍雖然最終沒有長徵,但其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三年遊擊戰爭,使得紅二十五軍的長徵和整體紅軍的戰略行動得到有力的配合,並培養了一支英勇善戰的紅軍隊伍,成為後來抗日的中堅力量。日前,「紅色安徽 長徵史詩」採訪組來到了這裡。
  • 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
    新華社武漢8月8日電題:紅色星火的人民力量——大別山走出兩支紅軍隊伍的歷史啟示新華社記者宋振遠、徐海波、孫少龍、王若辰滾滾長江水,巍巍大別山。綿延近400公裡的大別山,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駐地所在。紅四方面軍在此誕生,紅二十五軍在此重建,紅二十八軍在這裡改編。參加長徵的四支紅軍部隊,有兩支源於此地。
  • 走向勝利與輝煌的紅二十八軍第三次重建
    紅二十八軍重建會議舊址紀念亭照片紅二十八軍始建於1933年1月,於當年5月被編入紅二十五軍。1933年10月再次組建紅二十八軍,由徐海東擔任軍長。此次組建後於1934年4月再次編入紅二十五軍。1934年11月紅二十五軍奉中央命令長徵,臨行前在花山寨召開鄂豫皖省委會議。並留下指示信要求未能參加此次會議的皖西北道委書記的高敬亭負責完成重建紅二十八軍,堅持鄂豫皖邊區武裝鬥爭的任務。此時國民黨調集56個團的兵力在十來個地方保安團和一些反動武裝的策應下,繼續對鄂豫皖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清剿。
  • 紅25軍與紅四方面軍是何關係,為何紅25軍出了兩個開國大將?
    熟悉軍史的朋友都知道紅二十五軍隸屬於紅四方面軍 ,但是讓人疑惑的是紅四方面軍主要活動在川陝地區,而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卻活動在陝北地區,最後還加入了紅一方面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