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說】佛法真義系列 言語道斷

2021-03-01 佛光山星雲大師

【言語道斷】

佛教講「言語道斷」,禪宗更主張「不立文字」。然而佛陀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留有三藏十二部經、一百多卷的大藏經傳世;乃至禪宗的語錄、公案,也是不計其數。這豈非矛盾?

 

其實,一點也不矛盾,一點也沒有衝突。所謂「言語道斷」,主要是佛教有一些第一義諦的義理,尤其是關於證悟的境界,那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必須透過自己親證,才能體會其中的奧妙,不是語言所能形容的。而禪宗的「不立文字」,也不是說不要文字,只是叫人不要執著於文字。因為語言文字只是「標月指」,是指引我們見到月亮的方便,但手指畢竟不是月亮,因此佛陀及古德們才要苦心婆心的叮嚀,深怕我們「因指忘月」。

 

只不過語言文字雖然不究竟,所謂「一落言筌,便成謬誤;一經道破,已非真實。」然而佛法還是要透過語言文字的傳播,才能流傳後世,所以藏經被視為法寶,無比珍貴。

 

甚至不只學佛需要語言文字為方便,就是日常生活裡的待人接物,也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思想、溝通意見。所謂「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的一生,時時刻刻都需要依賴語言文字,才能與人互動,才能不斷學習、成長;沒有了語言文字,我們可能就會束手無策,寸步難行。

 

尤其,語言文字的力量很大,所謂「一言令人生,一言令人死」、「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語言如果運用得體,則處世潤洽,和合無諍;表達不當,就容易引起誤會,傷人又不利己。

 

不過,語言文字雖然重要,但有些時候卻是話說得愈少愈好。像佛教徒做什麼事都喜歡說「阿彌陀佛」;打招呼,「阿彌陀佛」;表示感謝,「阿彌陀佛」;來了,「阿彌陀佛」;走了,也「阿彌陀佛」。一句阿彌陀,勝過千言萬語。

 

另外還有一種語言,叫作「無言」,也有一種聲音,稱為「無聲」;當語言文字都無法傳達心聲,無法表情達意的時候,只好「無聲勝有聲、無言勝有言」,「無」就成了最好的語言。無言的抗議、無言的關懷、無言的教化、無言的說法……,「無」比「有」,境界更高,力量更強。

 

因此,靈山會上,佛陀「拈花示眾」,迦葉尊者「破顏微笑」,涅盤妙心,於焉咐囑;維摩居士「一默一聲雷」,一個沉默,如雷貫耳,千古傳響。都在說明,無上妙道,不可以言說,不可以文詮;超越語言文字的限制,看見「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郁黃花皆是妙諦」時,就能進入真理的智慧之門。

 

禪宗語錄裡,常常可見禪師之間,不按牌理出牌,似乎沒有邏輯可言。例如:丹霞禪師「燒佛取暖」、石屋禪師「教人偷心」、文偃禪師「在大便中乘涼」、洞山禪師「往熱處去避暑」……;乃至祖師們棒喝責罵、逼問話頭等,都是為了打斷我們的分別,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看見「道」在自己心裡,不在妄想分別中。

 

不過,究竟真理固然不可說,一說即不中;但是對於一般人如果不說,豈不是永遠無門可入了嗎?這就好比還沒有過河,哪裡能舍船呢?一旦過了河、上了岸,當然就不需要把船背著走。因此,語言文字雖然只是方便善巧,你能善用它,而不執著它,能可以藉此了悟心性,那又何愁大道不辦呢?

 

相關焦點

  • 佛法真義--體相用的真義
  •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3 佛法裡面有真實說、有方便說。真諦是真實說,俗諦是方便說,佛依二諦說法。 4 真諦就是事實真相,一切大乘經所講的都是實相,大乘經是以實相為體,佛所講的完全是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 5 真諦是如來自己親證的境界,但是這種境界不是我們凡夫常識能夠體會得到的。說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凡夫聽了疑惑,不能接受,佛就講俗諦。
  • 【星雲大師文集】體相用的真義
    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 佛法開示:聖經耶穌,世人只懂崇拜,從來沒有真正了解他的真義
    在此也提醒一下,弘法,不是說把哪本經書照書抄字拿過來,或者說某某大師的開示拿過來就讓人去皈依。這是非常愚痴的行為,一個東西在桌子上,站在東看是西,西看是東,上看是下,下看是上。無論你站在哪一端,那都是自我妄執的偏見而已。佛在阿含經中就說:舊鼓蒙新皮,世間一切無常變異,流通到現在多少增刪減改,你去複製出一段文字來就說是真法,這非常愚痴啊。
  • 佛法的真義是什麼?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太經典了
    在《金剛經》中,佛和須菩提所探討的佛法,其實就是無相法,整部經書,從開始到結束,一直都是圍繞著」無相「而所說法,其最終的目的就是讓須菩提不再著相,也就是要讓他知曉佛法的真義。佛像那麼,佛法的真義是什麼呢?佛用這8個字來概括:「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何理解呢?佛曾把」法「比作舟筏,過河則棄,因而也稱之為「非法」,表明不著「法相」之意。
  • 佛陀敲鐘,喚醒迷人,見佛法真義非是研究歷史名相
    無相有相皆入菩提,但這要是學亂了,就是自己拿起矛去刺自己的盾,其實這並不是矛盾,而是修行人沒有見道的迷惑。心經中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空色不二,就是一實相。只是修行的法門不同,而不是法義的矛盾。就像是我們去廣州,有的坐車,有的坐船,有的坐飛機,有的步行,方法不同,但是目的地一致。即是此意。所以說佛所說法千萬,菩提是一。佛法修行,要是起了互諍矛盾,這是非常愚痴的。
  • 【佛法真義047】「體相用」的真義
    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
  • 六祖慧能,六祖壇經,佛法就是佛法,惠能大師
    六祖慧能,「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說,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於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用。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為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為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迴,以常樂涅槃,翻為苦相,終日馳求。
  • 永嘉大師《證道歌》全部佛法在裡面
    CCTV國寶檔案 最長唐詩《證道歌》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台修止觀的。他悟了道沒有老師印證。不過,他自己很有自信,曉得自己悟道了。有一天,碰到了一位道友——左溪朗,兩人談了起來。他的朋友說:「老兄啊!你是見道了,不過,須要找個人印證。」他說:「現在天下哪有大善知識,我找誰去印證?」他的朋友叫他去找六祖看看。他就去了。到了廣東曹溪,見到六祖。六祖坐在那裡。他繞六祖走了三圈。然後,叉手而立,不講話。
  • 《空谷跫音》:法道上之潛藏深處的無知(下)
    如今多子,不愁如來家業無人紹,因在 平實導師極力放手之下,有數百人開悟;然哪一位可自參自悟——不必 平實導師言語書籍等等開示,乃至親炙提攜?當知若無 平實導師教誨,於此末法時期說要開悟,恐至驢年。蕭導師扭曲《成論》很明顯為的是一個目的:將他所謂的「 明心開悟 」 抬高到 「 見道位 」,同時又把明心開悟的條件 ( 禪定 ) 和斷煩惱的功效拉低 。】又說:【 抬高 , 是為了讓大家覺得自己辛苦付出得來的「密意 」 是值得的 。「 見道位 」 是不退轉位 , 永離三惡道 , 在大乘佛法裡面是一個很殊勝的階位 , 是凡夫與聖者的界限所在 。】
  • 永嘉大師的「證道歌」,全部佛法都在裡面
    唐代六祖慧能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台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永嘉大師原來是學天台修止觀的。自己修止觀,自己悟道了。
  • 南懷瑾先生:永嘉大師《證道歌》把整個佛法三藏十二部變成文學化的東西.禪宗把真正的佛法心要,變成中國文化的佛法.
    南懷瑾先生:永嘉大師《證道歌》,全部佛法都包括在裡面了。唐代六祖的弟子——永嘉大師,這和尚年紀很輕,不過,他先學天台宗的大止觀,看了維摩經而大徹大悟。後來見六祖之後,作了一首證道歌,全部的佛法都包括在裡面。
  • 蓮花生大師全傳(二十三)
    如果不能夠從佛法中了悟真實的智慧,使之深植於我們的心中,而心起邪見的話,那麼我們所知所見的佛法名相,並不能夠幫助我們解脫痛苦。阿難尊者低沉莊嚴的語音,佛陀示現在世間的一大因緣,如如實實地流入了釋迦獅子的心中。阿難尊者此時雙眼凝注著虛空,在清淨的幻化之中,宛如釋迦牟尼佛光明現前,並為一切眾生示現了廣大不可思議的究竟教化。
  • 金剛經:「一切法都是佛法」,是法無定法,萬法皆法的自在之道
    在這八萬四千法門之中,包含著我們大眾所熟知的苦集滅道等四諦法,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等十二因緣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乃至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說的一切佛法。網圖更有甚者,只要能徹底悟入佛祖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涅槃境界,那麼眾生的眼耳鼻舌身意,色身香味觸法等六根六塵六識都可以成為成道之階梯,成佛之慈航。
  • 給新師兄和道友講佛法時應該注意什麼?
    但要以佛的教言和上師教言而宣說,不要自作主張,參雜自己的想法,否則很容易毀壞正法,罪過非常嚴重。上師開示過,「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修行人任何時候都要寡言,這就是話多不如話少。自己有修有證,有觀察的能力和智慧,這時說話能引導和利益眾生,這時說的話就是好話。對眾生真正有利益了,能夠攝受眾生,別人也能聽你的。
  • 《金剛經》啟示錄:既然信奉佛法,就要一心踐行
    但是如果是一個真正的信奉佛法之人,那麼便不能要求如此的簡單了,不但要在師長的督導下努力地學習佛法的智慧,爭取早日悟入如來的智慧之海,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的言行之中一心踐行,按照佛祖所說的要求去做,以經論為師,以戒律為師,發菩提心,去廣度眾生,使眾生都能夠獲得脫離苦海,如果學習了佛法,發了菩提心,卻不能在生活中去踐行佛祖的教義,那便只是一個唬弄外行的空架子。
  • 生命的真義
    靜心思考生命的真義,用心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 智者大師的「五時八教」其實就是我們修學佛法的導圖
    且聽智者大師如是說若言琴上有聲音,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蘇東坡我們佛教裡有一個「五時八教」的說法。這個說法非佛說。不要害怕,不要一聽到「非佛說」就緊張,就馬上做好一副準備戰鬥的樣子。現在的佛教裡非佛說的東西太多了。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在佛教文化中,「般若」為梵語的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龍樹大師作為大乘佛教史上中觀理論的第一位奠基人,成為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共同的祖師。現在就為大家分享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中觀學說的八不緣起、緣起性空中觀學派是印度大乘佛教兩大主要派別之一,亦稱大乘空宗,因主要宣傳龍樹大師的中道觀而得名。
  • 盛開於痛苦之上的紅蓮——簡述佛法(佛教系列·上)
    ——而佛法,「覺悟之法」,所教誨人們的,不過是如惠能大師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之菩提自性本自清淨,但因煩惱妄想不能證得。《道德經》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亦復如是。《五燈會元》曾記載一樁公案:師出家,依溈山禪會。祐和尚知其法器,欲激發智光。一日謂之曰: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之本分事,誠道一句來,吾要記汝。師瞢然無對,沉吟久之,進數語陳其所解。祐皆不許。師曰:卻請和尚為說。祐曰:吾說得吾見解,於汝眼目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