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戰爭題材的影視劇是最能引起觀眾共鳴和情感的。而在眾多戰爭影視作品中,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裡部分情節,就可以觸動觀眾心中最柔軟、最感性的一面。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那些觸動心靈和令人感慨的戰爭題材影視劇片段,在能讓你在感動同時,是否能對戰爭有一種更加直觀和真實的認識呢?
如果說最近最火的社會話題,那麼戰爭大片《八佰》絕對是不可避免的一個話題,影片中&34;奉命守護閘北的英勇事跡,不知讓多少人感動落淚。而在眾多戰鬥場景中,最令觀眾內心觸動的就是以陳樹生為首的士兵不惜犧牲自己,身綁爆炸物從倉庫跳下,與日軍同歸於盡的場面。
四行倉庫紀念館裡,描述這一場景的蠟像
電影中,被陳樹生英雄氣概震撼的守軍,也效仿前者的舉動,身綁爆炸物依次從高處跳下,影片那一句句令人動容的話語:&34;、&34;不知讓多少觀眾淚灑觀影現場,也讓在租界觀看這一英勇舉動的何香凝女士大為感動,說出了那句經典臺詞:&34;!
陳樹生殉國後,其留下了那八個大字的血書也是歷歷在目&34;。八個振聾發聵的大字,體現了中國軍民不屈服的戰鬥意志,以及面對外敵侵略時那大義凜然、不懼生死的戰鬥精神。即使是戰鬥到最後一人,最後一顆子彈,這些血性的軍人也都不會退後一步,因為他們的身後是無數的平民百姓,身後是自己的寶貴家園。
影片當中,當辛柏青扮演的記者方興文在為每一名戰士拍照片時,士兵們臉上沒有任何的恐懼,反而是一臉的堅毅與不屈。作為這些剛剛進入戰場,剛學會打槍的新兵來說,死亡的威脅雖然隨時會到來,但所有人都沒有退縮,反而卻鬥志昂揚,也正是有了他們,中國才不會滅亡。
影片行將結尾處,那封感人肺腑的家書依然音猶在耳:&34;八佰壯士,萬古流芳;中華民族,吾輩當自強!
相比我國的戰爭影片,國外戰爭片更多的將主題放在了人性的剖析和戰爭的思考上,這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拯救大兵瑞恩》。一支美軍小隊為了讓家中唯一倖存的兒子回到母親身邊,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以幾乎全軍覆滅的結局成功找到了詹姆斯·瑞恩——一個普通的美國大兵,更是一位母親的愛子。
影片開始,宏大的戰爭場面把人瞬間拉回了76年的法國諾曼第,讓觀眾驚駭的同時,見識到了戰爭的殘酷與激烈。士兵的哀嚎、撲面而來的子彈、血流成河的海灘、遍地的殘肢與焦土,讓觀眾對於戰爭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
對於是否值得去拯救這樣一名普通士兵,小隊裡的人最初也有很大的分歧,就如同列兵萊賓片中所說:&34;但在米勒上尉的心裡,找到這個名叫詹姆斯·瑞恩的士兵,其背後的含義遠比尋找的過程來得重要。
因為這個信念,小隊中每一名成員都認真堅決地做著自己的本職工作:士兵卡帕佐富有愛心,當在郊外看到一個像自己外甥女的法國小女孩,就毫不猶豫地把她抱到安全的地方;中彈後他將帶血的家書交給戰友,讓戰友們重新謄寫一遍,也成了全片動人之處。
一封特別的家書
醫療兵韋德,用盡全力也要在戰場上救活每一個中彈的戰友,但在中彈之後,彌留之際他最後一句話是自己的母親;狙擊手傑克遜嚴肅而謹慎,在被敵人火炮擊中前,他第一反應卻是擔心著戰友的安危;副隊長霍瓦特雖然平時言語不多,但在行動中一直支持米勒上尉的命令,哪怕全身中彈多處,他還淡定的向旁人說道:&34;,直到咽下最後一口氣。
淡定談論傷勢的霍瓦特中士
甚至片中那個曾經貪生怕死、出於菩薩心腸放走德國俘虜的翻譯厄本,最終在看到德國俘虜向米勒上尉開火後,也終於放棄了懦弱自私的一面,戰鬥結束之後親手結果了那個德軍俘虜,讓他的靈魂在戰鬥過後得到了升華,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厄本這一槍,完成了從膽小鬼到戰士的改變
可以說《拯救大兵瑞恩》這部影片,不僅讓我們明白了戰爭的真正含義,也讓我們對責任、勇氣、生死、成長有了更加深刻地認識。在那裡,我們會被戰友情誼感動得熱淚盈眶,會對慘無人道的戰爭產生畏懼,還會看到關鍵時刻,人性的自私與懦弱一面。鏡頭之外,我們在感慨戰爭的血腥與悲慘的同時,更讓我們對和平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回過頭來看,《拯救大兵瑞恩》無論在戰爭刻畫,還是人性描寫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的效果。背景音樂與演員入木三分的表演,將戰爭的反思推向了又一個高潮,稱它是最優秀的戰爭電影也絲毫不為過。
這是美軍少數算是&34;的一場戰鬥,對於戰場的預估不足以及過分輕敵,最終讓原本一場突襲抓捕行動,變成了孤軍奮戰抵禦襲擊的艱苦戰鬥。或許你已經猜到了這部電影的名字——《黑鷹墜落》。
發生在索馬利亞的這場行動,因為新兵託德·布萊克本的意外受傷和兩架&34;直升機的墜毀而發生了重要改變。孤立無援的美軍小隊被迫滯留在戰區長達10幾個小時,也付出了19名美軍陣亡,73人受傷的結果。
影片中,以主角艾佛斯曼中士代表的美軍士兵,起初對於這場對比懸殊的戰鬥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除了最開始的緊張外,甚至還抱有一絲輕鬆的心態。許多人甚至連夜視儀、飲用水這些基本的物資都沒有攜帶。
但在拯救&34;傷者和隊友之時,無論是老兵還是新兵都對這場&34;的戰鬥感到了迷茫與不解。尤其當艾佛斯曼中士的好友,義務兵傑米·史密斯因傷殉職時,影片掃到現場每一個士兵面孔時,所有人都無一例外地對這場戰爭的殘酷表達了質疑。觀眾也從士兵的情緒與低沉背景音樂中,感受到了戰爭對於士兵與平民的傷害與心理影響,對於和平的渴望也越發強烈。
除此之外,影片對於遊騎兵與&34;兩支特種部隊的描寫也是可圈可點,兩支隊伍從最開始的分歧與爭吵,到戰鬥開始後互幫互助,不放棄任何一個弟兄的戰友之情,讓許多人都為之感慨。尤其是在&34;直升機墜毀後,為了拯救駕駛員邁克·杜蘭特的生命,兩名&34;部隊狙擊手——二級士官長加裡·戈登和三級士官長蘭迪·舒加特不顧生命威脅,毅然決然去幫助機組人員,直至力竭戰死,成了片中最能代表戰友情感的的一幕經典畫面。
影片裡,&34;士兵胡特對艾佛斯曼中士的一番話語,可能就是對這份特別的戰友情做一個完整的解釋:&34;嘿,胡特,你為什麼這麼做?難道你喜歡打仗?&34;
對於戰爭的反思,《黑鷹墜落》也是將其刻畫得十分動人和從容,從最開始興奮到後來恐慌,最後到對戰爭的反思,每一個都為此有了巨大的改變。按照片中的臺詞所講&34;。
一次失敗的抓捕行動,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也讓美軍這次所謂的&34;成了世人的笑柄。但因此犧牲的士兵卻無法再享受美好的生活,只能成為摩加迪沙土地上那一片片普通的砂礫,見證著這場戰爭的終結。
好的戰爭影片,最重要的是讓觀眾理解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反思,讓每一個善良的人都遠離戰爭,才是一部優秀戰爭影片的意義。無論這場戰爭是否正義,背後其實根本沒有真正的勝利者,只有無數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如同哲學家柏拉圖所言:&34;。
參考資料
1.《八佰壯士與淞滬會戰》
2.《拯救大兵瑞恩的背後故事》
3.《血腥的摩加迪沙之戰》
4.《摩加迪沙: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