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2)東吳出色丞相顧雍(下)

2021-02-07 職場探幽

(2)東吳出色丞相顧雍(下)

在孫權稱王之後的群臣僚屬中,顧雍應是極有處政經驗並深得君主欣賞的高級官員,他225年接替孫劭為丞相,在任職處政中展現了異於凡常的行事風格。《三國志﹒吳書﹒顧雍傳》及其引注中還記述了顧雍家庭生活方面的事跡,表現了他處家處政的一致性原則;同時記述了他兒子顧邵等數人的職場成就,把一位德性才具完美、善於齊家治國並達到了人生圓滿成功的先賢形象展現了出來。

顧雍的家教如何,史書上沒有做過多敘述,只是記錄了一些點滴事實:有次孫權出嫁侄女,該女是顧氏的外甥,所以請顧雍父子及孫子顧譚參加婚宴。當時顧譚擔任朝廷選曹尚書,掌管官吏選拔事務,職位貴重。當天君臣們非常高興,孫權極歡,顧譚也喝醉了,他連續起舞,竟停不下來,顧雍心中很憤怒。第二天他在家中叫來顧譚,嚴厲斥責說:「君王以包含容人為德,臣下以恭敬謹慎為節。當年蕭何、吳漢都立有大功,但蕭何每次見到高帝劉邦時都像不會說話一樣;吳漢侍奉光武皇帝劉秀也是謹慎勤懇。你對國家有什麼汗馬功勞可言嗎?只不過是靠著門第的資格而受寵用而已,如何舞得得意忘形?雖說是酒醉之後,其實還是恃恩忘敬、謙虛不足,看來敗毀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說罷轉身向壁而臥,不再理會,顧譚站立一旁超過一個時辰才被打發離開。這裡能看到顧雍家庭教育的內容、重點及其滲透著的價值觀,能夠看到他施教中毫無情面的嚴厲與態度的嚴肅性,也能看到顧雍在特殊場合的忍耐以及他對家教方式的選擇。

《世說新語﹒雅量篇》記有一事:顧雍的長子顧邵在豫章太守任上去世,顧雍當時正邀請同僚下圍棋,外面稟報說豫章有信送到,卻沒有他兒子的書信。顧雍雖然神態不變,心裡已明白其中的緣故。他用指甲緊掐手掌,以致血流出來,沾溼了座褥。直到賓客散去以後,顧雍才嘆氣說:「我沒有延陵季子那樣的高尚,難道要哭瞎眼睛受責備嗎!」於是放開胸懷,驅散哀痛之情,表現得神色自若。這裡表達出的信息是:身任豫章太守的顧邵是一位敬愛父親、尊崇孝道的兒子,沒有按時致信父親屬於一種極不正常的情況,以致顧雍由此推斷出了兒子已經病逝;顧雍深沉地愛著自己的兒子,一定場合下的情緒掩飾是必須的,而失子的巨大悲痛甚至需要輔助以最特殊的自傷手段作忍耐。春秋時吳國的延陵季子在出使齊國的途中長子病逝,他就地薄葬,哭祭了三天,事後孔子稱讚他知禮;當時孔子的學生子夏因喪子哭瞎了眼睛,曾子看見後認為因哭子而失明是子夏的罪過。顧雍的感嘆和採取的行為,表明了他在複雜問題上始終堅守著對傳統儒家價值觀的理解,並樂於選取更加切合自身實際的積極態度。從對家人的態度上能夠看到顧雍治家與治政的一致性理念。

顧雍任相十九年時患病,孫權令太醫趙泉診斷,又拜顧雍的小兒子顧濟為騎都尉。顧雍聽說後悲傷地說:「趙泉善於鑑別人的死生,我一定起不來了,所以陛下想要我活著見到顧濟任職啊!」他的猜測是正確的。顧雍始終感受著君主的信任,理解了這是君主要給他以臨終的關愛,因而做出了正確判斷。243年十一月,顧雍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孫權身著孝服前往祭弔,諡他為肅侯。顧雍的長子顧邵已經去世,次子顧裕重病在身,少子顧濟承襲了父爵。顧濟無後,所以在他去世後國嗣斷絕。258年吳景帝孫休下詔,以顧裕嗣爵醴陵侯。

顧雍的長子顧邵,子孝則,約生於184年,他博覽群書,善於評鑑人物。少年時與舅舅陸績齊名,而陸遜、張敦、卜靜等人都趕不上。從本州郡或各地前來吳郡的人都慕名拜見他,有的甚至結為朋友才告別。他交友只看各人的品德與才情,並不計較對方的出身,所結識的人中,有役武出身的錢塘人丁諝,生於平民的陽羨(治今江蘇宜興南)人張秉,也有出身卑賤的烏程人吳粲和雲陽(治今江蘇丹陽)人殷禮等。顧邵當時因識人和交友而名聲傳揚,遠近聞名,孫權把孫策的女兒許配給他。

顧邵二十七歲時離開家鄉前往豫章郡(治今江西南昌)擔任太守。他一到豫章,後先祭祀當地文化名人徐孺子之墓,優待其後人,禁止不正當的祭祀。而發現低等吏員中有才能的,就安排令其就讀學習;他選擇優秀的人提拔到高位,選擇學識良好人的從事教育,於是當地社會風氣發生很大改善。年輕郡守顧邵上任後,把主要精力放在當地社會風尚的治理與選拔培養年輕人才兩個方面,這與他的學識特長是相一致的,他以地方政府的力量為有才氣的年輕吏員提供學習提高的機會,這在古代的地方職場上更是很少見到的新穎舉措。從長遠的意義上看,這都是地方治理中應該始終予以重視的根本方面。

當初,張秉家中遭遇大喪,顧邵穿戴著喪服參加。後來顧邵要去豫章赴任時,送別他的有一百多人,而張秉正好生病了。顧邵對賓客說:「張仲節生病了,苦於無法前來相送,我也遺憾沒到他,我先回去同他告別,諸君請稍等片刻。」他留心善待人物,就是這樣誠摯的態度。他交往的朋友後來多位有不凡成就,丁諝任典軍中郎;張秉為雲陽太守;吳粲擔任太子少傅;殷禮為尚書戶曹郎,升任零陵太守。這些人物後期的發展都表明了顧邵識人辯才的鑑賞能力,而這一點也得到了當世人們的認可。

《三國志﹒龐統傳》引注西晉人張勃所著《吳錄》中有一段記錄:210年龐統送周瑜靈柩至吳,吳國陸績、全綜與顧邵等人都來會面,他們朋友間互相議論人物。顧邵晚上與龐統一塊休息,其間詢問龐統說:「您以知人而出名,那麼我與您誰更強一些?」龐統回答說:「改變世俗,甄別人物,我不如您;識用帝王的秘策,抓住事情變化的要害,我似乎更有特長。」顧邵覺得龐統說的合乎實情,於是與龐統更加親近。《世說新語﹒品藻篇》也有幾乎如上相同的記述。龐統在這裡所指顧邵的所長,看來極合於顧邵本人在豫章的治理實際。214年,顧邵在豫章郡任職五年後不幸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顧邵的個人才具及其治政成就,是他個人長期修養和努力的結果,也從一個側面表現了顧雍家庭教育的某種成功。顧雍的家族人物尚多,還有孫子顧譚、顧承,以及弟弟顧徽、族人顧悌等,了解認識了史書上其他後續的相關記錄,就更能看到東吳丞相顧雍齊家治國上很難企及的出色之處。

相關焦點

  • 孫權身邊的賢臣:顧雍
    當時的人都知道,孫權有事需要徵求丞相意見時,總是讓中書令去顧雍家裡探訪。如果主上的意見合乎顧雍的意思,可以執行,顧雍就設宴招待來者,與之熱烈討論;顧雍若覺得不妥,就板起面孔沉默不語,也不張羅酒食。於是來人只好告退。這樣君臣都不傷面子。
  • 東吳被忽略的一位名將,接管交州,最後代替陸遜擔任丞相
    一具體來說,建安十五年(210年),步騭被任命為鄱陽太守。不久之後,孫權派遣步騭擔任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將,統領千餘人接管交州。而這,無疑引起了劉備的痛恨,後者選擇發兵進攻東吳,這讓步騭鎮守下的郡縣出現了叛亂。二公元221年,武陵郡的百越更接受蜀漢的招降,蠢蠢欲動,於是孫權任命步騭駐守益陽。後來,劉備在夷陵被陸遜擊敗,但零陵、桂陽等郡仍然不穩,步騭領兵平定。因此,在筆者看來,雖然荊州是呂蒙攻佔的,不過,打江山難,守江山同樣不容易。
  • 顧雍
    顧雍陣營:劉辯基礎屬性:武力48,統率48,智力84,政治93個人生平:出自江東豪族之中,具有不凡的治國才能,張昭、張紘等人也是出自江東豪族,由此可見,江東真乃寶地啊!顧雍可是與張昭、張紘並肩的東吳三大名相,人品正直,才幹超群,在孫權稱帝之後累遷尚書令、大司馬,死後孫權都要親自穿著孝服去祭拜,而且能活到七十六歲的高齡,更加說明這顧雍的私生活非常檢點。這樣的一個人,無疑算得上德才兼備。
  • 張昭為什麼不能當丞相?
    今天來聊一聊關於東吳人物張昭的吧。 在群雄並起、群英薈萃的三國人物中,張昭也算得上是一個重要人物,他輔佐孫策、孫權兄弟二人開創並鞏固了東吳政權,是東吳的開國元勳和決策人物。他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長而有謀,才冠當世。 羅貫中在他的《三國演義》一書中寫道,孫策臨終時曾經留下這樣的話交給孫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 顧雍:真君子得罪真小人,結果出人意料
    顧雍,生於公元168年,死於243年,是吳國第二任丞相,從225年當到243年。
  • 二宮之爭,三國時期一場孫權盡滅東吳四大家族精英的宮鬥大戲!
    而此時陸、顧、朱、張四家作為江東世家大族站到了孫氏的背後,成為了東吳的重要政治與經濟力量。當時四家之中,有著眾多人士跟著孫策及孫權在江東地區創業打天下,各家族的代表人物分別是:朱家:朱桓、朱異、朱治、朱然陸家:陸遜、陸抗顧家:顧雍張家:張昭、張溫
  • 擁有荊州治中從事、東吳太常身份的潘濬,為何有截然相反的評價
    潘濬歸附東吳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關羽率軍進攻襄陽、樊城,孫權趁著這個機會襲取劉備所轄的荊州,史稱"荊州之戰"。在這個過程中,南郡太守糜芳和公安守將的投降是導致荊州輕易丟失、關羽進退無據的重要因素。
  • 新三國群英傳2全400武將測評:398-400顧雍 龔都 龔景
    顧雍後被州郡表薦,弱冠時就出任合肥縣長,相繼擔任婁、曲阿、上虞的縣長,所在之處都有治績。建安五年(200年),孫權被朝廷授為討虜將軍,領會稽郡太守。孫權受命後,並未到郡就職,而是以顧雍為會稽郡丞,代理太守之職,顧雍討除寇賊,使得郡界寧靜,官吏百姓歸服。數年後,進入孫權幕府擔任左司馬。
  • 「肚裡撐船」的宰相顧雍
    顧雍,三國時期吳國人,為人堂堂正正,飽學多才,自制力很強。 顧雍喜歡下圍棋。 孫權當政後,非常信任顧雍,讓他當了宰相,且一當就是十九年。吳國三太子孫和反對下圍棋,認為下圍棋無益,並讓韋曜寫了一篇「系統」論述下圍棋無益的文章《博弈論》,顧雍對此不屑一顧,他反對說一種東西好就光說這種東西的好處,說一種東西不好就專挑不利的一面說,這不符合客觀看問題的原則,不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
  • 三國時期的東吳為什麼會發生二宮之爭?是孫權老年昏聵還是蓄意為之?
    眾所周知,孫權最喜愛的長子孫登被立為太子寄予厚望,吳赤烏四年(241年),太子孫登逝世,這讓東吳政權的接班人一位空虛,難免大家都有些想法。
  • 東吳君臣逸聞:舞蹈家顧譚、雙面人諸葛瑾、馬屁精張俊
    本文是「三國札記系列」第五篇,主要講述東吳君臣逸聞趣事。 圍繞諸葛瑾、顧譚、陸瑁、張俊等人展開。 希望為讀者朋友帶來些許樂趣。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潘浚篇(下)——備受孫權信任的九卿之首
    三國良將系列之潘浚(下)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連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這種地位極高的大臣也都被呂壹陷害過。有個黃門侍郎謝厷擔憂丞相顧雍的情況,就問呂壹:「顧公的事現在什麼情況啊?」呂壹回答:「不太樂觀啊。」謝厷又問:「如果顧雍被罷免,誰來代替他的位置呢,會不會是潘太常來做丞相?」呂壹想了很久,回答道:「你說的可能性很大。」
  • 東吳五大降將: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
    而就本文所要說的東吳,也有幾位比較著名的降將。就東吳五大降將來說,其中2人勇冠三軍,還有3人曾是關羽部下。一、甘寧首先,不管是在《三國志》等正史,還是在《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中,甘寧都是一位勇冠三軍的猛將。甘寧(?—215年?220年?存疑),字興霸,巴郡臨江(今重慶忠縣)人,三國時期孫吳名將,官至西陵太守,折衝將軍。
  • 走近東吳的政治鬥爭(一):四大勢力介紹
    了解三國歷史,繞不開東吳;了解東吳歷史,就不能無視東吳的政治鬥爭。我將嘗試用一個系列的文章為大家解析波瀾詭譎、明爭暗鬥的東吳政局。可以說,東吳的歷史就是一本政治鬥爭史,殘酷而複雜,血腥而黑暗。本篇先來簡介一下東吳政治衝突中的四大勢力,除了這四大勢力之外,還有荊州士族和劉繇的舊部勢力,但因為在東吳鬥爭史上並不重要,就不再詳述。孫家孫家是東吳之主,是孫權背後的家族勢力,也是江東的外來勢力。
  • 沈阿瑟|東吳末代皇帝孫皓
    濮丞相是皇帝最信任的人,孫休得了失語症,只能握住濮丞相的手臂,再指指太子孫灣,意思是「孫灣辦事,我就放心」,明確讓孫灣接帝位。 當時黨政軍主要頭頭全在場,大家均是明白皇上的意思,濮陽興丞相也是帶頭說「是是是」。這樣,孫休就放心地斷氣走了。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一樁間諜案在南京惹下的風波
    東吳定都建業的時候,孫權已經48歲。隨著時光的流逝,他和眾多上了年紀的人一樣,喜歡疑神疑鬼。曾經雄視天下的氣魄,海納百川的胸懷都被浪花淘盡,漸漸走向昏聵。先從一樁不起眼的間諜案說起。  230年的某天,孫權看到一封奏章,上面說:我放棄了魏國的榮華富貴來投奔陛下,到東吳也有些日子了,您卻從來沒有注意到我,我有很多的計策也無法告訴您。
  • 私立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 時間:2001-04-09 17:18   來源: 私立東吳大學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政治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音樂學系 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社會工作學系
  • 東吳歷史上的四大都督
    也許我們一直認為東吳的大都督一直不是只有周瑜嗎?其實不然,東吳的大都督一共有過四位,他們也稱東吳四傑: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周瑜周瑜周瑜,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少時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周瑜是在建安十三年成為東吳大都督的,他當時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