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東吳為什麼會發生二宮之爭?是孫權老年昏聵還是蓄意為之?

2021-02-23 趣歷史2021

  眾所周知,孫權最喜愛的長子孫登被立為太子寄予厚望,吳赤烏四年(241年),太子孫登逝世,這讓東吳政權的接班人一位空虛,難免大家都有些想法。此時的孫權為了穩定局勢立刻採取了措施,在赤烏五年立刻就立了王夫人的孩子孫和為太子。

  接下來孫和、孫霸的爭端徹底拉開帷幕,案《三國志·孫霸傳》,裴松之特地註解孫霸是孫和的同母兄弟,又提到他們與祖母謝姬一起被遷徙。後來又反覆提到了嫡庶之分,若是同母兄弟不該分嫡庶,所以孫霸生母大概是謝氏。要說孫魯班怨恨王夫人,原因是自己的生母步夫人曾經非常受寵,而步夫人去世後,王夫人非常得寵,這就讓兩人心生嫌隙。有一次孫權生病讓孫和去宗廟祭祀,孫和非得去住在宗廟邊上的太子妃的叔叔家裡做客,這一下就被孫魯班誣陷為不去宗廟而去太子妃家裡有所密謀,病床上的孫權聽後勃然大怒,王夫人感受到孫權的怒火後不久就去世了,孫和也因此非常恐懼被廢黜,太子之位看起來搖搖欲墜。243年,這一年丞相顧雍、太子太傅闞澤逝世,孫奐、胡綜也卒於此年。244年,陸遜從上大將軍改任丞相,步騭、朱然建議孫權防備蜀漢,被孫權拒絕。這一年孫亮出生,孫登被改葬蔣陵。

  孫霸字子威,孫和成為太子後孫霸被封為魯王,孫權聽到兩人開始傳出不和的聲音後便禁止他二人的往來,督軍使者羊衟看出深層次問題,於是向孫權指出二宮需要立刻以身份為依據「區別對待」,擁護孫和的大臣顧譚和吾粲也認為禮制有別,建議讓魯王去地方任職,大臣們也就由此站隊。很多人認為孫登早死導致孫權立儲不堅定,以至於引發了「二宮之爭」,事實上就是孫登還活著的時候二宮之爭就已經發生了。非常注重於長子培養的孫權,大力培養孫登,立孫登為太子、挑選優質師傅、培養東宮班子、讓陸遜輔佐孫登,這些都是最好的說明。孫登受儒家思想影響,而孫權偏向於法治,這兩種治國理念嚴重衝突,所以導致孫權晚年的時候開始注重對孫和的培養。

  兩黨之爭並不能以地域區分,魯王黨全家揭發在芍陂之役中顧承虛構戰功,孫權顧及到顧雍的面子,只是流放了顧譚、顧承,這是政治鬥爭的開始。被迫選擇孫和的陸遜屢次上書擁護太子,但是卻遭到孫權的嚴厲批判,顧家被打壓、自己被批判,這兩件事導致陸遜憤怒交加卒死。太子黨遭到嚴厲打擊,在經過一系列打壓後,孫權突然醒悟,孫權決定廢了太子孫和、魯王孫霸,立孫亮為太子。隨後孫權立諸葛恪、孫弘、滕胤、呂據、孫峻五人為顧命大臣,

  江東士族遭到嚴重打壓,終究是外來戶的淮泗集團,他們的權力只能依賴皇帝授予。孫權還立了兩個宗親為輔政大臣,這個安排一點都不像老年昏聵的樣子。「二宮之爭」也是他一手策劃的政治鬥爭,其目的就是削弱江東士族,強化皇權。

  二宮之爭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年幼的孫亮無法駕馭權臣,以至於諸葛恪、孫峻兩人為了權力發起內鬥。內鬥導致東吳政權嚴重衰敗,但是孫休上位還是從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東吳的疲敝之態,之後孫皓初期治國還是很不錯的,但後續孫皓殘暴無能,徹底斷送了東吳政權。而且如果沒有「二宮之爭」,那麼江東士族也一樣會爭權,我們不能拿後邊發生的悲劇去判斷事件本身的對錯。

相關焦點

  • 二宮之爭,三國時期一場孫權盡滅東吳四大家族精英的宮鬥大戲!
    二宮之爭,三國時期一場孫權盡滅東吳四大家族精英的宮鬥大戲!到了後三國時期,晚年孫權一改早年的英明決斷。步入老年的他開始多疑,開始玩弄權術。為了確保他本人的絕對權力,他扶持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之間產生皇嗣之爭,導致東吳官場大亂,史稱"二宮之爭"。
  • 三國|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然而晚年的孫權卻倒行逆施,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大搞「二宮之爭」。立孫和為太子,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弄得這倆各自結黨,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連名將陸遜受牽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衰落。那麼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 兩宮之爭:孫權晚年的昏聵
    」孫策的託孤遺言解釋了自己之所以會選擇孫權的原因,而不是與自己相像的三弟孫翊,可以說孫策的眼光相當精準,孫權也不負重託,在前期舉賢任能,勵精圖治,可到了後期就變得十分敏感多疑,果於殺戮,甚至一手製造了太子和魯王兩宮之爭長達八年,漸漸將東吳帶入無底深淵。
  • 三國孫權在立嗣問題上發生的「二宮之爭」是咋回事(1)
    歷史文章連結孫權這麼多夫人,為何到晚年才立到皇后曹操最厲害的軍師——荀攸,沒有之一在劉備眼中的趙雲是什麼樣的?三國殺裡的王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都覺得在二宮之爭中孫權很糊塗,不該廢孫和殺孫霸,以至於東吳內耗過大,最後衰弱。應該就按照那幫老臣的意思以孫和為太子,就不會出那麼事了。但在這件事上宋朝歷史學家裴松之,也就是《三國志》補註者說,讓東吳走向滅亡的是孫皓,孫皓是孫和的兒子,所以就算孫和即位,以後也會傳位給孫皓,東吳還是會滅亡。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特別篇)——周瑜之子受罰的聯想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特別篇)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七——為周瑜之子求情赤烏二年(239),周瑜次子周胤不知犯了什麼罪,被孫權發配至廬陵郡。諸葛瑾、步騭聯名上疏為其求情,緊接著全琮、朱然也為周胤求情。孫權同意撤銷處罰,但周胤卻已經病死。不消說,所謂周胤病死跟被發配有著直接關係。
  • 孫權為殺此人,不惜斷子絕孫|文史宴
    孫登雖然史書上記載得十分完美,好像他不死孫權就不會發動後來的「二宮之爭」,導致東吳元氣大傷,但其實不是的,孫登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吳書》記載:「弟和有寵於權,(孫)登親敬,待之如兄,常有欲讓之心。」孫登當太子的後期,其身份已經出現了危機,孫權似乎有意立三子孫和為太子,只是孫登恰好這時候死了,可謂死得恰到好處,以免孫權親手殺他,避免了一場家庭慘劇。
  • 東吳「二宮之爭」始末:不只是兄弟相殘,更是孫權一生最大的錯誤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
  • 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
    ID:shuosanguo三國時期的孫權為什麼偏安東南,沒有統一三國的雄心?說起三國時期的吳國,我們往往會產生這樣一種錯覺,認為吳國長期是處於一種「閉關自守」的狀態,赤壁抗曹操,夷陵御劉備!吳主孫權選擇偏安一隅,貌似並沒有逐鹿中原的遠大志向,因此吳國在我們看來也是三國中存在感最低的一國了。
  • 三國時期東吳著名人物
    孫堅,東漢末年將領、軍閥,東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
  • 三國時期吳國皇帝孫權怎麼死的?
    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是中國兵法家孫武后裔。長沙太守孫堅次子,幼年跟隨兄長吳侯孫策平定江東,200年孫策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並於赤壁擊敗曹操,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219年孫權自劉備手中奪得荊州,使吳國的領土面積大大增加。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三國時期孫權的東吳,它的地盤,文臣謀士、武將以及它的興亡史
    吳國(229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國之一,是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國號為「吳」,史學界稱之為孫吳。由於與曹魏、蜀漢呈鼎立之勢,所統治地區又居於三國之東,故亦稱東吳。
  • 東吳也是三國時期雄踞一方的霸主,為什麼關羽卻始終看不起東吳?
    關羽看不起東吳是有道理的。三國歷史上,曹操憑藉自己的能力,組建軍隊,滅了袁紹,呂布等諸侯,平定北方;劉備是關羽的大哥,也是白手起家,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孫權繼承父兄基業,做了江東之主,孫權屬於富二代,所以關羽瞧不上孫權。
  • 三國時,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
    三國時期,東吳的大都督為什麼身體都不好?這要分什麼情況來說了。先說一下大環境。大家都知道,南方由於氣候溫暖甚至是炎熱,而且溼度很大。所以,南方人的壽命普遍比北方人要短一些。比如,世界公認,印度人的壽命要比中國人短。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中)——孫權的駙馬爺
    三國良將系列之全琮(中)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全琮重大事件之四——迎娶孫魯班黃武七年(228),以周魴詐降為導火索,曹魏大司馬曹休親率十萬大軍伐吳,孫權以陸遜、朱桓、全琮各領兵三萬迎戰,石亭之戰爆發。這場戰役此前在曹休、賈逵、朱桓等人篇章裡有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我們重點講一下全琮緊接著的經歷。
  • 東吳大都督為什麼個個風光
    東吳的大都督,個個功勳卓著,在東吳所受到的待遇也是風光無比,同時代魏蜀兩國的類似人物,無論是軍功、權力還是受信任的程度,都是無人能比。那麼,他們為什麼個個風光無比,而這一切的原因又是為什麼呢?建安二十年,孫權以劉備已經得到了益州為名,要求劉備歸還荊州諸郡,劉備找藉口不還,兩家發生了爭戰。孫權派遣呂蒙進攻長沙等三郡,讓魯肅在益陽抵擋關羽。魯肅邀約關羽陣前相見,要求會見的將軍們單刀赴會。魯肅責備關羽說,我們借給你家土地,是因為你們當初(當陽長坂坡)兵敗,沒有資本的緣故。
  • 三國時期東吳長公主孫魯班有多彪悍?
    東吳孫權的長公主孫魯班就是這樣一個故事的主導者。歷史上女子幹政的不少,比如呂雉、秦國羋太后、武則天和慈禧。當然了,這4個女人也是最具爭議的。而爭議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後宮幹政。但做為公主能干政的,孫魯班絕對是第一人。而且,孫魯班在男人為主導的社會裡,還是個不守婦道極盡風流的女子。
  • 簡述三國東吳孫權後期二宮之爭的過程
    在這期留言點讚最多的三位我將為他們畫卡通自畫像,考慮到一些學生朋友平時不能看手機,所以時間放寬到從今天3月9日開始到3月15日晚上12:00結束。規則2:  點讚至少要超過20個,不夠數的話也作廢。機不可失,本次活動發姐我擁有最霸道的解釋權!想要加入發姐的微信群的同學可以加我微信號34667409,暗號:一杯熱咖啡,今晚來催更。
  • 走近東吳的政治鬥爭(一):四大勢力介紹
    了解三國歷史,繞不開東吳;了解東吳歷史,就不能無視東吳的政治鬥爭。我將嘗試用一個系列的文章為大家解析波瀾詭譎、明爭暗鬥的東吳政局。可以說,東吳的歷史就是一本政治鬥爭史,殘酷而複雜,血腥而黑暗。孫權與江東士族的衝突主要體現在「四大案」這四個具有代表性的政治事件上,即暨豔案、吳壹案、隱蕃案、二宮並闕案。除開本篇,預計再用十篇的文章來闡述,其中,首先介紹江東的四大勢力:孫家、淮泗將領集團、江東本土士族、江北流亡士族各用一篇,然後暨豔案一篇、吳壹案一篇、隱蕃案一篇、「二宮並闕」最血腥和殘酷,用兩篇的篇幅,最後用一篇做總結和收尾。
  • 三國孫權的用人之道
    孫權,三國風雲人物之一,其兄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
  • 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看看劉備的損失,蜀國為何一蹶不振?
    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在三國這個勾心鬥角的亂世之中,更多人所被吸引的還是以劉備為中心的群雄之爭。而三國裡也有震驚中外的世界名戰,官服,赤壁,夷陵之戰號稱三國頂級的三大戰鬥,同時也是改變整個三國局勢的戰鬥。不過今天所說的夷陵之戰卻是一個讓人議論紛紛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