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孫權,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評價,誠然,孫權十八歲繼承父兄基業提領江東,坐斷東南,儼然一方霸主,在他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學習。
可我今天所要說的卻是他晚年的昏聵,甚至東吳的滅亡也與之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卻是鮮為人知的。
孫權,字仲謀,是江東猛虎孫堅的次子,江東小霸王孫策的弟弟,原本孫權是與帝位無緣的,可是他的父親和兄長都相繼英年早逝,孫權才得以接位,這既是他的幸運,同時又是他的不幸。
幸運是因為他不需要奮鬥就可以擁有旁人奮鬥一生或許都得不到的東西,不幸是因為他九歲喪父,十八歲喪兄,未及弱冠之年便要撐起千斤重擔,承受本不該他這個年紀所要承受的巨大壓力。
與曹操和劉備相比,孫權是坐享基業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很輕鬆,他所接手的是一個面臨內憂外患,人心不穩的爛攤子。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外出狩獵時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而去世,年僅二十六歲。孫策臨終之前傳位於二弟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的託孤遺言解釋了自己之所以會選擇孫權的原因,而不是與自己相像的三弟孫翊,可以說孫策的眼光相當精準,孫權也不負重託,在前期舉賢任能,勵精圖治,可到了後期就變得十分敏感多疑,果於殺戮,甚至一手製造了太子和魯王兩宮之爭長達八年,漸漸將東吳帶入無底深淵。
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權冊立的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對於長子孫登的早逝,孫權備受打擊,人生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了,或許是這件事情對孫權的刺激很大,以至於他之後做了很多昏聵的決定,與之前賢明的形象判若兩人。
孫登去世之後,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就成為了最為年長的皇子,於是孫權在次年(公元242年)冊立孫和為太子,但同時又偏愛四子孫霸,此時孫權做出了一個足以讓他悔恨萬分的決定。
孫和被立為太子之後不久,孫權就冊封孫霸為魯王,並且對孫霸的待遇和寵愛與太子孫和無異,於是長達八年的兩宮之爭正式拉開帷幕。據《三國志·孫霸傳》記載:孫霸字子威,和弟也。和為太子,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無殊。
中國自古以來的皇位繼承就秉承著「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而「廢長立幼」則是取亂之道,在三國這個亂世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袁紹和劉表都因為寵愛幼子,打算廢長立幼,以致兄弟相爭,手足相殘,內訌不斷,最後都相繼被曹操所滅。
而曹操在一開始欣賞曹植的才華,也有「廢長立幼」的想法,但最後鑑於袁紹和劉表失敗的教訓,決定立長子曹丕為嗣。孫權也算是賢德之君,可在晚年卻犯了和袁紹、劉表同樣的錯誤,因為偏愛少子而導致東吳長期的內亂和紛爭。
孫權的這一舉措果然導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兄弟不睦,彼此相爭,各自拉攏朝臣,形成黨派之爭。孫霸更是倚仗盛寵,詆毀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
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法,堅決維護太子。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摻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蕩。
與曹操、袁紹、劉表等人的儲位之爭相比,孫權晚年的南魯黨爭則更為激烈和兇險,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東吳滿朝文武大臣不是太子黨,就是魯王黨,竟無一人可以保持中立,置身事外,甚至東吳的丞相陸遜也牽涉其中,這使得東吳政局不穩,內亂不斷。
起初,陸遜認為既然太子已立,就該遵從立法,上下尊卑有別,並屢次上書孫權,說道:「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可惜陸遜的一片忠心卻並沒有打動孫權,孫權不僅不採納陸遜的建議,還數次派人前去指責陸遜參與黨爭,以致其鬱鬱而終。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忿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東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就在南魯黨爭持續了八年之後,孫權又做了一個昏聵的決定,原本孫權察覺到儲位之爭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就應該及時收手,早日確定名分,糾正錯誤,可是孫權的決定卻包含了帝王心術。
孫權先是對太子黨的官員嚴懲,或處死,或流放,太子孫和也被廢黜,同時又將魯王孫霸賜死,並懲處了一批魯王黨官員。這也就是說孫權晚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南魯黨爭最後的結果竟是兩敗俱傷,沒有一個獲勝者。
而無數官員也因此被牽連,大批精英死於此難,這對東吳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而孫權之所以在此事中如此狠辣,主要是因為他想藉此事除掉東吳的士族集團,減少威脅,所以會變得濫殺無辜。
孫和與孫霸雙雙出局之後,孫權居然立年僅八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這為東吳日後的內亂埋下隱患。相較於劉表和袁紹「廢長立幼」的做法,孫權的一連串決定則更為昏聵,他忘記了「主少國疑」這一取敗之道。
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大權都掌握在權臣諸葛恪和孫峻等人的手上,後來諸葛恪被孫峻殺死,而孫峻之弟孫綝又將孫亮廢黜,另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
孫休去世之後,群臣擁立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為皇帝,孫皓昏庸無道,濫殺無辜,東吳便長期處於混亂之中,直至滅亡。
東吳後期常年的內亂其實始於孫權立太子孫和之時,可見南魯黨爭是造成東吳滅亡的直接推手,孫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試想如果孫和順利即位,那就沒有「主少國疑,權臣幹政」的問題,東吳也不會政權更迭頻繁,內訌不止,這直接拖垮了東吳的國力,更是損失了大量人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作為後人的我們也只能接受現實,探討孫權舉措的原因和得失。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其後葉陵遲,遂至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陳壽將孫權和越王勾踐相比,除了他屈身忍辱之外,還有他「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的性格特點也與勾踐相似,尤其是他晚年的果於殺戮,導致了東吳的覆滅,可以說陳壽的評價還是很精準的。
孫權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在早期時舉賢任能,勵精圖治,頗有一番作為,他審時度勢,任用周瑜於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後又任用陸遜於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使得兩次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從這一點看他無愧「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譽。
可到了晚年,尤其在經歷喪子之痛過後,他性情大變,反覆無常,多疑猜忌,果於殺戮,使東吳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最終釀成了亡國之禍。
孫權複雜的性格和晚年的昏聵都讓後世印象深刻,如今早已時過境遷,孰是孰非,也只有留待後人評價。千載之下,唯有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