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宮之爭:孫權晚年的昏聵

2021-02-07 諸葛婕婕讀三國


一提起孫權,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評價,誠然,孫權十八歲繼承父兄基業提領江東,坐斷東南,儼然一方霸主,在他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學習。

可我今天所要說的卻是他晚年的昏聵,甚至東吳的滅亡也與之有著密切的關係,這卻是鮮為人知的。

孫權,字仲謀,是江東猛虎孫堅的次子,江東小霸王孫策的弟弟,原本孫權是與帝位無緣的,可是他的父親和兄長都相繼英年早逝,孫權才得以接位,這既是他的幸運,同時又是他的不幸。

幸運是因為他不需要奮鬥就可以擁有旁人奮鬥一生或許都得不到的東西,不幸是因為他九歲喪父,十八歲喪兄,未及弱冠之年便要撐起千斤重擔,承受本不該他這個年紀所要承受的巨大壓力。

與曹操和劉備相比,孫權是坐享基業的,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很輕鬆,他所接手的是一個面臨內憂外患,人心不穩的爛攤子。

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外出狩獵時被許貢的門客刺殺而去世,年僅二十六歲。孫策臨終之前傳位於二弟孫權,說道:「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孫策的託孤遺言解釋了自己之所以會選擇孫權的原因,而不是與自己相像的三弟孫翊,可以說孫策的眼光相當精準,孫權也不負重託,在前期舉賢任能,勵精圖治,可到了後期就變得十分敏感多疑,果於殺戮,甚至一手製造了太子和魯王兩宮之爭長達八年,漸漸將東吳帶入無底深淵。

東吳赤烏四年(公元241年),孫權冊立的太子孫登英年早逝,年僅三十三歲。對於長子孫登的早逝,孫權備受打擊,人生最悲涼的事情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了,或許是這件事情對孫權的刺激很大,以至於他之後做了很多昏聵的決定,與之前賢明的形象判若兩人。

孫登去世之後,孫權的第三子孫和就成為了最為年長的皇子,於是孫權在次年(公元242年)冊立孫和為太子,但同時又偏愛四子孫霸,此時孫權做出了一個足以讓他悔恨萬分的決定。

孫和被立為太子之後不久,孫權就冊封孫霸為魯王,並且對孫霸的待遇和寵愛與太子孫和無異,於是長達八年的兩宮之爭正式拉開帷幕。據《三國志·孫霸傳》記載:孫霸字子威,和弟也。和為太子,霸為魯王,寵愛崇特,與和無殊。


中國自古以來的皇位繼承就秉承著「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而「廢長立幼」則是取亂之道,在三國這個亂世這一點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袁紹和劉表都因為寵愛幼子,打算廢長立幼,以致兄弟相爭,手足相殘,內訌不斷,最後都相繼被曹操所滅。

而曹操在一開始欣賞曹植的才華,也有「廢長立幼」的想法,但最後鑑於袁紹和劉表失敗的教訓,決定立長子曹丕為嗣。孫權也算是賢德之君,可在晚年卻犯了和袁紹、劉表同樣的錯誤,因為偏愛少子而導致東吳長期的內亂和紛爭。

孫權的這一舉措果然導致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兄弟不睦,彼此相爭,各自拉攏朝臣,形成黨派之爭。孫霸更是倚仗盛寵,詆毀太子及其支持者,以便取而代之。孫和也不甘示弱,針鋒相對。

拉黨結派之風逐漸滋盛:「自侍御賓客造為二端,仇黨疑貳,滋延大臣。」因孫吳稱太子宮為「南宮」,故後人也稱孫和、孫霸兄弟儲位之爭為「南魯之爭」,也稱作「二宮之爭」。

隨著孫和、孫霸黨羽的深入捲入,他們各自所屬的家族成員,也主動或被動地捲入儲爭。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遵循禮法,堅決維護太子。

驃騎將軍步騭、鎮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中書令孫弘等依附魯王,後人稱這種情況為「中外官僚將軍大臣舉國中分」。眾公卿大臣們將個人、家族的一些恩怨,也摻雜其中,使得儲爭更加詭譎激蕩。

與曹操、袁紹、劉表等人的儲位之爭相比,孫權晚年的南魯黨爭則更為激烈和兇險,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東吳滿朝文武大臣不是太子黨,就是魯王黨,竟無一人可以保持中立,置身事外,甚至東吳的丞相陸遜也牽涉其中,這使得東吳政局不穩,內亂不斷。

起初,陸遜認為既然太子已立,就該遵從立法,上下尊卑有別,並屢次上書孫權,說道:「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

可惜陸遜的一片忠心卻並沒有打動孫權,孫權不僅不採納陸遜的建議,還數次派人前去指責陸遜參與黨爭,以致其鬱鬱而終。據《三國志·陸遜傳》記載:權累遣中使責讓遜,遜忿恚致卒,時年六十三,家無餘財。


東吳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就在南魯黨爭持續了八年之後,孫權又做了一個昏聵的決定,原本孫權察覺到儲位之爭已經嚴重影響到國家的安定,就應該及時收手,早日確定名分,糾正錯誤,可是孫權的決定卻包含了帝王心術。

孫權先是對太子黨的官員嚴懲,或處死,或流放,太子孫和也被廢黜,同時又將魯王孫霸賜死,並懲處了一批魯王黨官員。這也就是說孫權晚年持續了八年之久的南魯黨爭最後的結果竟是兩敗俱傷,沒有一個獲勝者。

而無數官員也因此被牽連,大批精英死於此難,這對東吳來說是一個重大損失,而孫權之所以在此事中如此狠辣,主要是因為他想藉此事除掉東吳的士族集團,減少威脅,所以會變得濫殺無辜。

孫和與孫霸雙雙出局之後,孫權居然立年僅八歲的幼子孫亮為太子,這為東吳日後的內亂埋下隱患。相較於劉表和袁紹「廢長立幼」的做法,孫權的一連串決定則更為昏聵,他忘記了「主少國疑」這一取敗之道。

東吳神鳳元年(公元252年),年僅十歲的孫亮即位,大權都掌握在權臣諸葛恪和孫峻等人的手上,後來諸葛恪被孫峻殺死,而孫峻之弟孫綝又將孫亮廢黜,另立孫權第六子孫休為帝。

孫休去世之後,群臣擁立廢太子孫和之子孫皓為皇帝,孫皓昏庸無道,濫殺無辜,東吳便長期處於混亂之中,直至滅亡。

東吳後期常年的內亂其實始於孫權立太子孫和之時,可見南魯黨爭是造成東吳滅亡的直接推手,孫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試想如果孫和順利即位,那就沒有「主少國疑,權臣幹政」的問題,東吳也不會政權更迭頻繁,內訌不止,這直接拖垮了東吳的國力,更是損失了大量人才。可惜歷史沒有如果,作為後人的我們也只能接受現實,探討孫權舉措的原因和得失。

陳壽在《三國志》中評價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其後葉陵遲,遂至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陳壽將孫權和越王勾踐相比,除了他屈身忍辱之外,還有他「只可共患難,不可共享樂」的性格特點也與勾踐相似,尤其是他晚年的果於殺戮,導致了東吳的覆滅,可以說陳壽的評價還是很精準的。

孫權的一生可分為兩個階段,在早期時舉賢任能,勵精圖治,頗有一番作為,他審時度勢,任用周瑜於赤壁之戰打敗了曹操,後又任用陸遜於夷陵之戰打敗了劉備,使得兩次戰役都取得了勝利,從這一點看他無愧「生子當如孫仲謀」的讚譽。

可到了晚年,尤其在經歷喪子之痛過後,他性情大變,反覆無常,多疑猜忌,果於殺戮,使東吳長期處於內亂之中,最終釀成了亡國之禍。

孫權複雜的性格和晚年的昏聵都讓後世印象深刻,如今早已時過境遷,孰是孰非,也只有留待後人評價。千載之下,唯有嘆息!

 

相關焦點

  • 三國|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然而晚年的孫權卻倒行逆施,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大搞「二宮之爭」。立孫和為太子,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給予魯王的待遇與太子不相上下。弄得這倆各自結黨,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連名將陸遜受牽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導致東吳內亂不斷,國力衰落。那麼孫權晚年為什麼要搞「二宮之爭」?
  • 三國時期的東吳為什麼會發生二宮之爭?是孫權老年昏聵還是蓄意為之?
    孫霸字子威,孫和成為太子後孫霸被封為魯王,孫權聽到兩人開始傳出不和的聲音後便禁止他二人的往來,督軍使者羊衟看出深層次問題,於是向孫權指出二宮需要立刻以身份為依據「區別對待」,擁護孫和的大臣顧譚和吾粲也認為禮制有別,建議讓魯王去地方任職,大臣們也就由此站隊。很多人認為孫登早死導致孫權立儲不堅定,以至於引發了「二宮之爭」,事實上就是孫登還活著的時候二宮之爭就已經發生了。
  • 晚年的孫權,為何突然變了個人?
    而曹操、劉備、孫權三人中,又是孫權活的最長:曹操死於220年,劉備死於223年,孫權則活到了252年,比他兩個老對手足足多活了30年之久。但是,短命有短命的灑脫,長壽卻也有長壽的煩惱。對於早早離世的曹操和劉備來說,他們逝世之後,再也不用管身後事了,可長壽的孫權卻在晚年陷入了人生的掙扎。
  • 看看孫權的7個老婆,就知道孫權晚年為什麼昏聵無道了
    江東孫家不是一般人家,這一份家業肯定要有子嗣來繼承,因此無後自然會擾亂孫權的心情,漸漸地孫權便開始冷落謝夫人了。後來孫權把孫登過繼給了謝夫人,這孫登是小妾所生,但是謝夫人耿耿於懷孫權對自己的冷淡,終日生活在憂鬱之中,在孫登還沒長大的時候,就撒手西去了。
  • 二宮之爭,三國時期一場孫權盡滅東吳四大家族精英的宮鬥大戲!
    到了後三國時期,晚年孫權一改早年的英明決斷。步入老年的他開始多疑,開始玩弄權術。為了確保他本人的絕對權力,他扶持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之間產生皇嗣之爭,導致東吳官場大亂,史稱"二宮之爭"。此時的東吳,四大家族是東吳的半壁江山,更是東吳的附骨之蛆!孫權在世,四大家族已是尾大不掉。一旦新帝登基,其後果不堪設想!於是,孫權在晚年發起了針對四大家族的清理工作。
  • 孫權晚年為何會變得昏庸無道?看看他的這七個老婆就知道了!
    而早年間的孫權可以說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招攬賢能,志在四方,但到了晚年,孫權卻性情大變,經常猜忌宮中的官員,因此朝廷動蕩不安,內政混亂,而他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搖擺不定,這個決定也為日後的吳宮政變埋下了禍根。其實,古代有不少君王都會犯一些早期英才偉略,但後期卻沉浸在自己的功績當中,不思進取的錯誤,成為了所謂的「昏君」。
  • 孫權為何要逼死陸遜?
    在這一背景下研究孫和與孫霸的兩宮之爭,可以發現:支持孫和的大臣們,有時任丞相的陸遜(朱陸顧張「吳郡四姓」之一),顧譚、顧承兄弟(「吳郡四姓」之一,已故重臣顧雍的孫子),朱據(「吳郡四姓」之一),張休(徐州人,已故重臣張昭次子),諸葛恪(徐州人,已故重臣諸葛瑾的兒子),滕胤(青州人),朱績(朱然的兒子,與「吳郡四姓」中的朱氏非同族),吾粲(江東吳郡人)等人。
  • 三國孫權在立嗣問題上發生的「二宮之爭」是咋回事(1)
    歷史文章連結孫權這麼多夫人,為何到晚年才立到皇后曹操最厲害的軍師——荀攸,沒有之一在劉備眼中的趙雲是什麼樣的?三國殺裡的王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很多人都覺得在二宮之爭中孫權很糊塗,不該廢孫和殺孫霸,以至於東吳內耗過大,最後衰弱。應該就按照那幫老臣的意思以孫和為太子,就不會出那麼事了。但在這件事上宋朝歷史學家裴松之,也就是《三國志》補註者說,讓東吳走向滅亡的是孫皓,孫皓是孫和的兒子,所以就算孫和即位,以後也會傳位給孫皓,東吳還是會滅亡。
  • 孫權轉變成昏君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
    可以說,孫權的早期作為,完全是符合古代明君標準的。但是,晚年的孫權,好大喜功,喜怒無常,尤其是內宮混亂,整個東吳政治環境惡劣,又是一個十足的昏君。那麼,促使孫權由明君轉變為昏君的標誌性事件是什麼呢?公元221年,魏文帝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接受了封號,同時立長子孫登為太子。黃龍元年(229年),孫權稱帝,太子孫登同時被立為皇太子。
  • 生子當如孫仲謀,孫權晚年為什麼會變得極其昏庸?
    孫權,三國東吳最傑出的領袖,忍辱負重。「任才尚謀,既有勾踐之奇觀,又有英國人之出眾品格,故能精於河桌,成於專業戶。」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到了晚年卻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昏君。為什麼?。其實,不僅是孫權,回顧兩千多年的封建帝王歷史,年老昏庸幾乎是所有帝王的標配。有人說,這是因為擁有至高無上的皇權已經太久,太孤獨了。在我的前半生,我整天提防著別人,精神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 不狐塗丨紫髯長者晚年為何「倒行逆施」?
    我就來說說晚年「昏聵」的渣權吧。孫權晚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二宮之爭」。老老實實地重用太子不就完了嗎?結果他非要同時寵信個魯王,弄得這倆各自結黨,紛爭不休。一堆「耿直」的臣子受了無妄之災,可憐的連清人陸遜就這樣被氣死了。最後孫權把太子孫和、魯王孫霸都廢了,立了個未成年人孫亮。
  • 東吳「二宮之爭」始末:不只是兄弟相殘,更是孫權一生最大的錯誤
    在古代中國的宮廷中,為爭奪至高無上的皇權,父子、兄弟手足相殘、滅絕倫理之慘劇,頻繁上演。不過,和很多宮廷權爭,基本只是皇帝、皇子們和他們的心腹隨侍,部分利益相投的親信大臣們參與;爭位、爭儲總歸有一方勝出,一方失敗截然不同的是,三國孫吳孫權在位時,爆發的孫和、孫霸儲位之爭,卻導致參與爭儲的這兩位皇子一死、一廢,可謂兩敗俱傷。
  • 孫權這樣一個完美的人,卻在晚年犯下了大錯,結果早亡東吳
    >,也不是陸遜,是應孫權的期望的夷蜀兵陵之處,然後,撤退的勢力牽引到山頂看孫權的前半生,圍繞著意氣相投,連曹操都說「生孫仲謀」,這都是託了主的福一個是孫權謙遜,禮賢下士當時,孫權破荊州之後,許多官兵歸附孫權,但仍然很少人不屈服其中,一位名叫潘浚的老將,在孫權即將被引進之際
  • 煮酒論英雄之三國良將,全琮篇(特別篇)——周瑜之子受罰的聯想
    全琮有人說孫權晚年這麼大肆打壓老將們的子嗣,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大錯特錯,這樣想太高看孫權了。首先,孫權批量懲處「將二代」並不是老年才有的事,而是一個相當長期的過程,僅僅用老邁昏聵來解釋並不充分。其次,如果孫權目的是為了鞏固孫家統治,難道不應該反過來,緊緊依靠外地將領及其後人嗎?本地大族根深蒂固,有著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根基的外地將領,才更加容易被孫權這個實質上的外來君主驅使。既然孫權既不老邁昏聵,也不是為了鞏固孫家政權,他為什麼對「將二代」欲除之而後快?先聲明,此處僅為筆者猜測。個人認為有兩種因素,其一是自卑,其二是妥協。
  • 簡述三國東吳孫權後期二宮之爭的過程
    歷史文章連結孫權這麼多夫人,為何到晚年才立到皇后曹操最厲害的軍師——荀攸,沒有之一在劉備眼中的趙雲是什麼樣的?三國魏將張遼本不姓「張」,這裡還有個關於打匈奴的故事漢獻帝劉協的後人是日本幾個大姓的祖宗,信不信由你!
  • 南北正統之爭:孫權「郊祀當於土中」的政治隱喻
    因此,在東南偏霸的孫權,無論如何都無法認可、也無法相信,自己真的是「天命所歸」。這也是孫權一生未曾郊祀的原因(曾祀南郊、不祀北郊)。權曰:「(周)文王性謙讓,處諸侯之位,明未郊也。經傳無明文,匡衡俗儒意說,非典籍正義,不可用也。」
  • 孫權死後十八年,他的七個兒子為何一個不剩?
    孫權有七子:登、慮、和、霸、奮、休、亮。早在公元221年,長子孫登被立為吳王太子,可是沒等到繼位就死了,此後,立第三子孫和為太子。按說順位承嗣自是順理成章,可偏就鬧出軒然大波。發難者是孫和的姐弟,全公主和魯王霸。全公主就是孫權長女魯班(嫁周瑜之子周循),此女竭力譖毀孫和母子。
  • 在孫策去世以後,孫權怎麼處置他的親人?
    因為那個時候一統江東的孫策其實才是東吳真正的主人,是他在奪取了豫章郡之後,剛剛準備要帶兵北上和中原的群雄一爭高下的時候,他卻在打獵的時候被門客所傷,不治身亡了。在他去世之後,他的兒子還非常小,所以不得已把自己創下的基業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就是說當時,現在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之下才會選擇這種兄弟的權利交接。所以如何對待自己的親侄子孫紹和嫂子大喬,也是孫權面臨的最現實的一個問題。
  • 被稱為毒婦的孫權之女孫魯班有著怎樣的感情史?
    原本孫權給女兒尋了一門好親事,將其嫁給了周瑜的長子周循。眾所周知,周瑜乃是東吳第一任大都督,位高權重,更是孫權入主江東的最大倚仗,在江東地位奇高。孫魯班嫁到他們家,絕對不算跌份兒。而周循作為周瑜的長子,頗有其父之風,長得帥,有德行,妥妥的江東十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