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海軍結的梁子:陸軍營養不足得病,海軍把糧食扔進大海

2020-12-22 陣匠

自人類誕生起,戰爭這一大規模的鬥爭形式就已經出現,在史前時期,即使只有石塊、木棍這類簡陋武器,對立雙方也要挑起戰爭,勢必要爭個輸贏。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滿足一國作戰需求,國家軍隊又發展出了海陸空三個基礎軍種,陸軍作為資歷最老的兵種,在分配軍費時似乎總是最吃虧的那一個,這導致各國的幾大軍種間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矛盾。

受種種因素影響,一國的各大軍種間雖然會存在爭鬥,但在國家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下,幾大軍種必定會擱置爭議一致對外,因為此時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然而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家卻恰恰相反,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依舊矛盾頻出,其具體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日本海陸兩軍的恩怨並非在建立軍種後才有的,其對立原因有很深的歷史淵源。據考證,日本海陸兩軍的前身分別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在佩裡叩關之前就因為貿易利益佔比不均衡而結下了梁子,在後來的西化改革中又因為立場不同互相對立,並將歷史矛盾延續到了近代的海陸兩軍中。考慮到日本是一個海上島國,所以日本政府就將大部分軍費都撥給了海軍,這讓日本陸軍眼紅不已,兩軍矛盾進一步加劇,就拿軍隊夥食來說吧,日本陸軍餓得要吃草,海軍卻豐衣足食,時不時「大採購」,把糧食扔進大海。

在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時,日本國內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再加上國內資源有限,所以日本在分配軍備物資時,也對海軍有所傾斜。因為糧食匱乏,日本陸軍只能每天吃精米糙米混合的米飯,就著鹹菜和味增湯下肚,偶爾這樣吃還好,頓頓都這樣吃的日本陸軍,很快就出現了大量士兵因嚴重缺乏維生素B1而患病死去的情況。

相比之下,軍費充足的海軍就要好得多了,因為缺乏營養患病死去的人數遠低於陸軍,即使長期在海上航行,但海軍卻能在艦船靠港時採購大量蔬菜瓜果,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士兵缺乏維生素的情況。不僅如此,日本海軍還能吃到奶油、咖喱飯、新鮮魚類等食物,至於政府發放的糙米,在海軍那兒的「歸宿」基本上都是扔進大海。

軍費分配的失衡,導致日本海陸兩軍的矛盾不斷被激發,陸軍面子掛不住就算了,連想添置新的武器裝備都十分困難,所以日本海陸兩軍在二戰中幾乎就沒有團結過,他們的鬥爭不但沒有為自身爭取更多發展機會,反而加快了軍國主義日本滅亡的速度。

相關焦點

  • 日軍海陸軍的夥食恩怨:陸軍餓得要吃草,海軍卻把糧食扔進大海
    就如二戰時期日本陸海軍之間關於夥食的恩怨,表象是日本海軍的夥食要優於陸軍,但在這個表象之下卻暗含了日本內部的許多事宜,體現了當時日本政治權利的博弈,就像海上出現了一個漩渦,卻不曉得海面之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旋渦是來自不同河域的水流相互碰撞的結果。
  • 日本陸軍與海軍,到底有什麼刻骨仇恨,竟然相互挖坑,視為仇寇!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候存在嚴重的不合,這是公開的事實,產生這樣的結果背後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
  • 二戰日本陸海軍航空兵「特攻」史:菊花殘 滿地傷
    真正將這種自殺式攻擊編制系統化的,不是別國,正是日本。時間回溯到1944年10月17日。這一天,日本海軍中將大西瀧治郎海軍匆匆趕到菲律賓,走馬上任日本海軍第一航空艦隊司令。擁有豐富航空隊指揮經驗的大西是日本前海軍大將(追晉元帥)山本五十六的心腹,也是策劃偷襲珍珠港的核心人物之一。在抗戰早期,他曾指揮日本海軍木更津航空隊數次空襲江浙一帶,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 二戰日本一直很努力,就等德國為它轉身,希特勒:我忘了
    (協議是要籤署的)日本陸海軍長期不對盤,互罵馬鹿是歷史傳統。軍種矛盾持續整個二戰,也讓日本在重大決策中搖擺不定!二戰初中期,屬陸軍優勢期,在陸軍力主下和德國籤訂《反共產國際協定》後,無論海軍意願如何,日本都有了和德國夾攻蘇聯義務。為表結盟誠意,還有日軍實力,陸軍開始醞釀軍事行動,一年多後,張鼓峰事件發生,這應算日本陸軍給德國人看的投名狀。
  • 日本海軍孤注一擲的雷伊泰灣海戰,為何卻被日本陸軍將領出言勸阻?
    然而在雷伊泰灣海戰爆發前的1944年10月18日的日本陸海軍作戰會議上,日本陸軍的將領們全力反對該計劃實施不說,陸軍甚至聲淚俱下的勸阻海軍不要貿然行動,以保全聯合艦隊實力為上策。 而海軍將領也淚流滿面的表示,自己非去不可,哪怕明知道是死也必須去 這魔幻的場景是怎麼回事?
  • 日本海陸軍嚴重不和,連天皇也無奈,就算日本帝國滅亡也不停內鬥
    日本是小國,資源不足,搶資源成了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原因之一。因為陸海軍的矛盾,二者都想遏制對方,增加給自己的資源供給,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產生了一個獨特的規定,即在日本的佔領地,哪個軍種數量多,哪個軍種就能取得優先分配當地資源的權利。不消說了,這就是陸軍推動的結果,因為海軍除了陸戰隊能上岸佔地,多數人都是在船上、港口度過的,而陸軍數量也遠比海軍多。
  • 戰敗前的日本陸軍壓根就沒有武裝帶
    從明治建軍一直到二戰戰敗後滅亡,日本陸軍的軍服從始至終沒有武裝帶。武裝帶的起源說法不一,有一種說法是為掛軍刀而設,為的是避免較重的軍刀把腰帶墜斜了影響軍容,故而置一窄皮帶吊住腰帶。因為軍刀都是掛在左側,所以武裝帶的窄皮帶都是右肩左脅的掛法。還因為除騎兵外軍刀都是軍官才佩,所以武裝帶也只是軍官才有。就因為這個原因,武裝帶有時也被稱作刀帶。
  • 近程防空作戰,海軍用紅旗10而陸軍用紅旗17,為啥不用同一款
    我國第一代艦載防空飛彈紅旗61,雖然性能一般,射程更是只有10公裡,但卻開啟了我國海軍艦艇防空的新時代。此外,紅旗61也被陸軍採用,從而成為了第一款陸海軍通用的防空飛彈,同時也是第一款陸海軍通用的「近程防空飛彈」。
  • 二戰日軍「元帥」是最高軍銜?從元帥府職能看,它只是個榮譽稱號
    研究二戰史應特別注意,日軍的「元帥」嚴格來說並非是一級軍銜,而僅僅是授予少數陸海軍大將的「榮譽稱號」,可以理解為帶有「勳位」的性質,所以某位大將銜軍官獲授元帥後,其正式稱謂是「元帥陸軍大將」或者「元帥海軍大將」,說明其正式軍銜仍然是大將,這個稱謂雖然看起來很可笑,但事實的確如此。
  •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實力和英國相比,有哪些差距?
    首先,日本擊敗遠東艦隊動用的根本不是艦載機,這個無法論證你所說的日本航母及其艦載航空兵優於英國航母和英國艦載航空兵。另,選擇開放式機庫僅僅是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如果不是,為何美帝現在的航母不是開放式的?另外,如果日軍排出遠徵艦隊進入北大西洋,如同英國皇家海軍派出遠東艦隊,日軍當時有沒有任何一艘主力艦能在那種海況下保有戰鬥力?我表示強烈的懷疑。
  •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二戰日本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我想用一句話來概括,但想來想去,哪句話都不能涵蓋。 日本在1900年代海軍、空軍崛起時,就缺少這樣的統帥,導致海軍越來越牛,陸軍越來越不服氣,兩派越鬥越烈。 他們相互敵視,思想上路線必不同,方案必否定,人員必打壓,你不服氣我必幹你。 舉個例子。
  • 日本海陸軍為何矛盾重重?
    賊心不死的右翼日本陸海軍在二戰中的矛盾人盡皆知,矛盾到海軍造坦克、陸軍造戰艦,打算老死不相往來的地步。所以綜合考量之下,二者決定聯合主動交出所有軍隊,組建天皇近衛軍,日本近代陸軍的基礎算是有了(這支軍隊規模太小,保護睦仁還行,侵略什麼的完全不夠用)。海軍上,明治政府接受了幕府的四艘戰艦,但也不具規模。所以陸海軍此時也沒有矛盾。
  • 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
    【話說軍世】二戰時代的戰列艦最然已經不再是決戰的主力艦,不過作為大炮巨艦的威風尤在,其艦員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而二戰中,損失了絕大多數戰列艦的舊日本海軍,其戰列艦艦長一般都是什麼級別的軍官呢?二戰日本戰列艦艦長:是什麼級別海軍軍官擔任的早期舊日本海軍戰列艦的艦長,大多由大佐擔任,不過二戰時代,舊日本海軍的軍銜,實際上是將官、上長官(同佐官)和士官(同尉官)等劃分,因此還有些稱呼不容易理解;其實不只是戰列艦,重巡洋艦、輕巡洋艦甚至是航空母艦的艦長,一般都是大佐擔任。
  • 二戰前七大主要參戰國海軍實力排名
    只是此時英國海軍痴迷於自己巨艦大炮的威力,對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發展不足,加之作戰區域涉及幾乎大西洋、地中海、南太平洋等地,在二戰中同時要面對德意日三國,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取得了勝利。第三名:日本海軍舊日本2聯合艦隊擁有著當時最為強大的航空母艦部隊,這是為了彌補戰列艦上同英美兩國的差距,但不可否認當時的日本海軍在航母作戰方面的實力的確為世界第一,無論從航母還是艦載機上來說。
  • 日本陸軍航空隊,最強戰機為何以中國神仙命名?47飛行戰隊始末
    二戰中,日本為凝聚國民戰鬥意識,開始大力向國民宣傳英美鬼畜,即英美帝國主義(日本認為)是魔鬼畜生不是人,一旦在未來的戰爭中失敗,英、美兩國會踐踏「神國」摧殘眾生,所以日本國民要同心同德支持「聖戰」。為了迎合英美鬼畜這一說法,日本還將1940年8月出產的先進陸軍戰機命名為「鍾馗」,意圖用「鍾馗」去抓「鬼」。
  • 二戰前日本海軍實力到底如何?英美說他是世界第四,是有根據的
    如果從這幾個方面看,二戰時日本海軍實力已經居世界前列了。一、目的明確的訓練日本海軍在發展過程中比較重視訓練的,從幾個現在可以查到的資料可以看出,他們有明確的訓練目標和近似實戰的訓練要求。這些實戰經驗使日本海軍的水平在一戰後得到大幅度提高,一躍成為世界列強之一,歐美等國的重視。三、日本海軍也有不少的缺陷日本海軍的缺陷也有不少,主要是:1、工業製造能力不足。
  • 二戰時期,法國實力比日本還強,為何僅38天就全國淪陷?故意的?
    日本是島國,它優先發展的是海軍,其次才是陸軍,而它的空軍也大量配給海軍。日本陸軍裝備其實並不是太強,坦克都是造的豆丁型的,如果日本是陸上國家那它的戰略資源會大量裝備陸軍。日本戰略思路雖然跟不上德國,但它的士兵素質還是比較高,武士道精神,讓它和德國打雖然最後會被德國打敗但也會讓德國付出慘痛代價。難怪法國的化妝品、護膚品聞名遐邇,德國人把法國人的「浪漫」打得一文不值。
  • 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陸軍戰鬥機 第一部分
    這次我們給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戰鬥機拉一個型號清單,因為數量比較多,所以按陸海軍所屬分別介紹,其中陸軍戰鬥機分為上下兩篇。日本陸軍的戰鬥機早期是以神武紀年進行命名,1933年制定了以「キ」(英文Ki)為字頭的開發編號。定型飛機會再給一個XX式的命名,有的還有額外的暱稱,而未定型的飛機就只有キ加數字的編號了。
  • 甲午痛,二戰恥,中國海軍站起來!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回頭看看二戰,我們一直忽視了一個重要原因,為何日本敢於挑戰當時的國民黨政府,除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外,一個關鍵原因就是它的海軍羸弱無能。日本戰列艦二戰時的日本,在整個亞洲它的海軍幾乎是無敵的。有強大海軍的國家,其陸上力量一般基本持平,所以,它敢於挑戰當時一切海權很弱的周邊國家。二戰全面爆發前,日本海軍擁有戰列艦10艘,航空母艦6艘,巡洋艦37艘,驅逐艦122艘,潛水艇 62艘, 實力與當時的美軍相當。
  • 日本帝國陸軍「自嗨」史:精英?瘋子!
    例如在2016年底上映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就讓觀眾體會到了二戰末期,美日兩國在衝繩浴血廝殺的殘酷。而中國觀眾耳熟能詳的名劇《亮劍》在塑造了李雲龍、楚雲飛這些馳騁於抗日沙場的中國軍人的同時,還描寫出了日軍指揮官的冷酷與瘋狂,其中令觀眾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日本特種戰指揮官山本一木。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角色,但在他身上卻有著諸多當年日本陸軍指揮官和參謀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