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魯賓斯坦「不完美的」鋼琴家魯賓斯坦
我這裡提到的魯賓斯坦是出生于波蘭的鋼琴家阿圖爾·魯賓斯坦。
我初次聽魯賓斯坦的琴音大約是在八年前,抱歉的很,沒有很多人說的「那琴音一下子抓住了我,使我不敢稍動,屏氣凝神,一曲終了,方始擊節嘆賞」。這些和我當時的狀態全然搭不上關係。我完全不知道這位大俠何許人也。只是在唱片店裡淘一些存貨,順便翻到了他的一張。圖那唱片封面的好看,價錢又是極廉,便和其他幾張自己中意的一起搬回了家中。又擱置了許久,才在無意中發現還有這樣的一張我從未動過,覺得既然買來了不聽聽也是對不起鈔票,就將它放了起來。記得是貝多芬的「皇帝」,曲子倒是很熟的了。也沒聽出有什麼特別。又反覆看起那張我喜歡的封面照片來,倒也覺得蠻有興味。照片上是一老一少兩個人的抓拍,那年輕的我倒認識,是我喜歡的巴倫博伊姆,那時我還不知道他後來改行做了指揮。彼時的小巴(現在是老巴了)頭髮長長,還有點小連鬢鬍子,倒是更見精神。著一件70年代英國式的條紋大衣。時在隆冬,小巴卻看起來好個精神抖擻,嘴巴緊閉的一臉酷像。只目光炯炯的盯緊了身前的這位老者,眼中閃爍著崇拜的光點。那老者卻無他,一副在歐美各地隨處可見的老紳士模樣。黑禮帽,黑大衣和摘下來握在手中的黑色皮手套倒襯得老者頗有些蒼白,他正開口向小巴說著什麼,面容也說得上慈祥。留給我較深印象的是他那高高的鼻子和衰老的滿是皺紋的手。我看了上面的名字是叫做:阿圖爾、魯賓斯坦。
我滿心想著這應該是哪個我不知道的指揮家,和小巴合作了「皇帝」,但翻來覆去的看,那封面上卻明明寫著是魯賓斯坦的鋼琴,小巴的指揮,我有點懷疑自己的外文水平,急忙搬來字典。查閱之後還是維持原判。又開始懷疑唱片公司打錯了,但也很快打消了這個可笑的念頭。開玩笑,DG不會犯這麼幼稚的錯誤。那看來是我無知了。我倒不懷疑這老者能彈一手好琴,只是對小巴先入為主的鋼琴家印象太深刻,不能相信他跳了槽。說實話,我後來倒是常看小巴的交響音樂會,他在這條路上倒的確是春風得意,一路發財。職位越來越高,接手的團一個比一個有名氣。但是他那微顯笨拙的動作卻不被我喜。放在八年前,我是壓根就不相信這個事兒。
曲子一路彈下來,倒也熱氣騰騰,氣宇澄清。「算得上是大師」我心裡在想。聽完也就擱下了,沒有再做更多的理會。
忽一日在某書店胡亂走看,卻讓我很意外的翻到了一本辛豐年先生翻譯的魯賓斯坦的自傳。反正也聽說了此人,就信自撿在手中,翻看了起來。這一看不得了,我竟沉浸在其中不知時間過得飛快。大概我在那裡待了太長時間,門口那位店員在監視我許久之後,實在是忍無可忍,遂踱步到我身旁,用這世界上最讓我討厭的眼神和語氣打斷了我。我那時亦是一個窮鬼,翻看了一下封底的價格:20元。買得起,還不至於出醜,暗自慶幸不會被這勢力的傢伙瞧不起。便用了一種自認為高明的冷冷的的聲音向他甩了兩個字:買了。攜了書回到宿舍,想想20元買了書,那晚飯就省了吧。
這書著實是好看,在這裡我就不要再贅述那些內容了,總之,這幾年中,我已記不清多少次的重新讀過。那些故事我都能隨時講給人聽了,但每次讀來都感覺是個新故事般興奮。其中涉及19世紀末和幾乎整個20世紀的音樂家之間的故事最是令我神往,魯賓斯坦在書中侃侃而談,那般寫意,寫音樂,也寫世間百態。我對於好東西向來無語,只將他直接劃歸到神的行列。
接下來,就是細聽大師的錄音了。魯賓斯坦曲目極為廣泛,尤以演奏蕭邦和勃拉姆斯的作品見長,他的演奏有溫暖親切的抒情、敏銳的分句、豐富的音色與濃鬱的詩意。他也是傑出的室內樂大師,他與海菲茨、富爾曼及後來的皮亞蒂戈爾斯基組成的三重奏被稱為"百萬美元三重奏",是本世紀最偉大的室內樂團之一。他還與"瓜納裡"四重奏團成員合作組成鋼琴四重奏、五重奏,錄製了大量優秀唱片。
魯賓斯坦演奏蕭邦《第二諧謔曲》
魯賓斯坦年輕的時候經常周旋在歐洲皇室的王公貴族間,討得那些權貴人物的歡心,因此魯賓斯坦在法國或拉丁美洲等地的演出都非常順利;由於和俄國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同姓(但是沒有親戚關係),魯賓斯坦與俄國人間的往來也沒有困難。當然,就在那個時代,他也是非常有爭議的一位藝術家。儘管一絲不苟的德國人也出了像達貝爾、布索尼這樣的鋼琴家,他們仍舊無法接受魯賓斯坦「不標準」的彈琴手勢,英國人與美國人則在聽完他彈錯百分之三十的音符(魯賓斯坦自己也承認)後希望能退還票款。但這一切都讓我更加對他著迷。
對於大師,我沒有評述的更多言語(我不承認自己有這個資格),只是將心中所想記錄在這裡,感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