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法」與「習慣法」,中國古代商事法律中的官法和私法

2020-12-25 文史咖

所謂商事法律之中的"制定法",就是由政府機構制定的,商業活動之中所必須遵循的法律底線,制定法因為有官府作為背書,所以也被稱為"官法"。

而所謂"習慣法",就是指在商業活動長期的過程之中,民間自發約定俗成的行業規範,商業共識。"習慣法"因為是民間約定俗稱的,而且往往使用範圍只局限在某個行會之內,只對特定的人群有約束作用,所以也被稱為"私法"。

現代社會因為"制定法"的完善,"習慣法"的作用已經大為消弱。但是在中國古代,法律制度還不是很健全,尤其是在商業領域,因為國家"重農抑商"的政策,很多商業活動中的法律,強調的是商業不能侵佔農業的權益,對於商事活動本身所應該遵行的規則,往往是忽略的。

這種現實基礎之上,"習慣法",也就是古代商業活動之中常見的"行規"等私法的作用,就顯得極為重要了。

一、中國古代,因為儒家所倡導的"人治"觀念的盛行,導致習慣法在維護社會秩序的方方面面,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商事法律之中的習慣法,正是由此而來

《宋史·曹彬傳》之中說:

"是矣,律法不外乎人情!律法之顯,須有仁義之心者當之。"

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法理不外乎人情",一定程度上說,法律可以看成是道德的延伸和底線,本身也是處理"人情"之間的關係。

從現代法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強調自我道德約束的法律觀念,顯然是不符合"法治"精神的,但是在中國古代,自從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以"人治"為主,強調道德約束的律法觀念成為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主流。

儒家所講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實就是想通過建立一套全社會範圍內通行的道德約束,改變整個社會反而風氣,最終實現不需要法律,每個人也都能在自己的身份框架內做事,不會逾矩的治理體系。

且不提這種治理體系的效果如何,史實就是在中國古代,不管是官員還是百姓,法律意識普遍較弱,更準確的說是對於"制定法"的概念淡薄,一直到明代朱元璋將《大明律》頒行天下,勒令官府將法律的內容公告給百姓們知道,但整個社會忽視"制定法"的現狀依然沒有改變,大明朝的百姓絕大多數,還是法盲。

這當然也跟當時的識字率有關,但更重要的是,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法律的存在感太弱,大多數人都用不到"制定法",那麼想要讓百姓們了解法律,顯然是不現實的。

與之相對的,則是"習慣法"的通行。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制定法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深入民間,但是社會的秩序卻依然盡然有序,民風之淳樸比之現代,更有甚之,其關鍵就在於"習慣法"在民間的普及。

換句話說,百姓們可能不知道盜竊被官府抓到了會具體判處什麼樣的刑罰,但對於有人偷奸以後會被浸豬籠這件事情,卻是一清二楚的。商人們也許不太清楚各種過路稅是不是有法可依,但如果違背了那些行規,就可能被清除出行會,這一點卻是很清楚的。

由於"皇權不下鄉"而導致的鄉間宗族自治,延伸到商業活動之中,就是各種行會,會館制度的盛行。而行會之中各種行規和商業共識的建立,可以看做是在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律下,從業者出於長遠的考慮,自發形成的維護市場秩序的"習慣法"。

這種"習慣法"因為沒有政府的背書,所以只能在特定的從業者之間通行,也就是"私法"。而在中國古代,"私法"對於商業活動之中的秩序建立,是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的。

二、"制定法"在古代商事活動之中,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規範商業活動對於社會的影響,而"習慣法"則起到的作用是調節商業活動的內在秩序

從其作用的角度來看,有政府暴力機構保障其施行的"制定法",更多的作用在規範商業活動與社會其他生產活動的關係,以及商業活動在不影響社會整體秩序的情況下進行。而"習慣法"則更多的是處理商業活動從業者之間的關係,調整並規範商業活動的內在秩序。

以唐代的制定法為例,根據《唐律疏議·雜律》之中載:

"諸造器用之物及絹絲之屬,有行爛、短缺而買者,各杖六十。"

這段記載大概意思是說在從事器物和絲綢買賣的商業活動之中,如果有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行為欺騙顧客,就要被懲罰打六十杖。

從中就能夠看出,"唐律"之中對於商業活動的制定法,強調的是商人與顧客之間的關係,擴大一點也就是商業活動對整個社會秩序的影響,強調的是商業活動與外界的關係。

《大明律》

再以清代的"習慣法"《吳縣紗緞業行規條約碑》為例:

"議得我輩同行業者,不與現在行家弟兄親戚,以及管帳之人合夥合業,以防明充暗頂之漸,違者公罰。"

這條規定,很明顯重點是為了"防明充暗頂之漸",也就是為了防止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

通過對比這兩項制定法與習慣法的不同,就不難看出,制定法著重點在於以統治階級的角度出發,在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平的大的方面,來約束和規範商業活動,以免因為行業活動之中的不法行為,危害的社會秩序。

而習慣法的重點則在於行業內部的有序發展,是從從業者的角度,來約束行業之中的競爭,合作等等商業活動的規範性,以保障行業內的秩序。雙方著眼點不同,所約定的範圍也不同。

三、"制定法"與"習慣法"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制定法"是"習慣法"的基礎,而"習慣法"是"制定法"的延伸

制定法與習慣法,一起構成古代商業活動之中的行為準則和商業規範,其關係是相互依存的。由官府制定,國家權力機構保障其施行的"制定法",是一切"習慣法"的基礎。習慣法的建立,不能違背制定法所規定的準繩。

同時,因為生產力的不發達,造成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古代的法律體系很難深入到百姓生活的各個方面,只能是在大方向上維護社會穩定和秩序,保障基本的人權和公平。所謂"法無禁止皆可為",法律制度的不夠細緻,勢必會導致一些灰色地帶的出現。

商業領域尤其如此,商業活動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變通,商人一般也都是比較會變通的人,這種情況之下,"制定法"就不能完全滿足社會的需要,但是古代官府又沒有能力將法律的觸角深入到社會的最底層,"習慣法"因此而誕生。

所以從習慣法誕生的初衷來看,它就是作為"制定法"的延伸和補充而出現的。是對"制定法"的細化和擴展。

另一方面,商事活動之中的"習慣法"是出於行業自律而約定俗成的行規,其本身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單純以商業的手段作為懲罰措施,對一些利慾薰心的人,很可能就沒有那麼強的約束力。這個時候,習慣法就需要制定法的支撐,來保障其"法"的效力。

以明清時代的習慣法《吳縣為蠟箋紙業公議規條給示遵守碑》為例:

"自示之後,務各査照後開條規,永遠遵守,不得再有異議。倘若故違,許即指名稟縣,以憑提究。"

也就是說,當這項習慣法被行會商議確定之後,會將之上報縣衙,由縣衙來保障其"法"的效力。而縣衙權力的來源,自然是制定法賦予它的。

習慣法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來自於"制定法"的效力保障,使其執行力大為增強,對行會內商人和商業活動的約束,自然也隨之增強。

四、結語

"制定法"和"習慣法"的概念,是從法律的成因角度出發而劃分的。在中國古代,因為小農經濟的基本經濟形勢,促成了儒家以"人治"代替"法制"來管理國家和社會秩序的思想盛行。

在這種思想之下商事活動之中,"制定法"用來調整商業活動與社會其他生產活動的關係,而"習慣法"則用來規範商業活動內部的秩序,兩者相輔相成,共同保障商業活動的規範有序進行。

反過來說,中國古代"習慣法"的盛行,也是由當時社會整體文化程度決定的,大多數的百姓們連字都不認識,自然對於國家法律沒有太多概念。但以"行規"等為形式的"習慣法",卻因為與百姓的利益密切相關,而且其內容沒那麼死板,靈活性比制定法要強,從而成為保障基層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舊唐書》

《清史稿》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商事法律制度
    從實質意義上考察,商法不僅可以存在於商法典中,也可以存在於其他形式的商事法律、法規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國家可以沒有商法典,但不可以沒有商法。我國雖然沒有商法典,但在1992年以來,相繼制定了海商法、公司法、票據法、保險法、商業銀行法、合夥企業法、證券法和個人獨資企業法。此外,國務院還頒布了相應的商事法規。這樣,存在於這些法律、法規中的商事法律規範的總和就是我國的商法。
  • 聚焦草案:起點——民法法源問題 學刊
    1民法總則中的法源及其類型作者:姚輝,梁展欣出處:《法律適用》2016年第7期摘要:法源問題可以視作民法總則乃至全部民法問題的起點。我國民法的法源類型,應包括法律、國際條約、司法解釋、習慣法和法理。摘要:在西方法律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習慣對法律的制定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和參考作用。
  • 商法漏洞的特別法屬性及其填補規則
    我國編纂中的民法典採民商合一體例,雖部分解決了商事特別法的規則,但商法漏洞仍不可避免,而民法總則引入的法律適用條款對解決商法的漏洞尚顯制度供給不足,應通過法律解釋和完善法律漏洞填補規則的路徑,協調好民法和商法漏洞填補的一般性規則。整理商事立法和判例的資料,提出關於商法的解釋、商事習慣法的認知以及商法學理的探究等方面的見解,並形成公認的商事法理,是商法學的當代使命。
  • 司法考試裡的特色法——國際私法
    司法考試裡的三國法指的是《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國際經濟法》,所規範的是主體、客體、內容三要素中有涉外因子的法律關係,考試題目主要集中在卷一。本科時期學習三國法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國際私法的課程。先來說說國際私法的複習建議吧。
  • 國際仲裁|《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如何彌補準據法的缺失
    導言在當事人未就合同準據法達成一致的情況下,如何明確合同準據法,成為一項長久受到討論和爭議的問題。《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以下簡稱「PICC」)旨在為國際商事合同制定一般規則,但其「軟法」性質為其在實踐中的多種適用方式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
  • 中國法律之基石:比較法和歷史
    在中國,對於法律的制定或翻新存在著兩種相互衝突的觀點。這些觀點有時教條式地體現在極端的形式中。一種觀點主張模仿或者借鑑西方國家新近的法律思想、教義和制度;而另一種觀點強調發展和繼受中國的傳統制度和學說。既然法典已被制定和採用,人們有時就基於這兩種觀點對法典進行批評或者辯護。
  • 著名法學家、新中國國際私法學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劉慧珊...
    劉慧珊在外交部國際法研究所長期從事國際私法專業的翻譯、科研和教學,是1949年建國後中國大陸高校最早並終身從事該專業工作的兩位學者之一。文革期間外交學院停辦,被借調至人民出版社擔任外文編輯6年,之後擔任《中國國際法年刊》編委,審稿千萬字以上。她嚴謹治學,勇於創新,為新中國國際私法學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是新中國國際私法學的奠基人之一。1995年,她被美國傳記研究所列入國際名人錄。
  • 彝族習慣法與摔跤規則的關係
    研究認為:彝族習慣法對彝族摔跤規則的管控和引導,對彝族摔跤規則的制定和實施具有啟示和促進作用;彝族摔跤規則細化彝族習慣法對身體行為的踐行,彝族摔跤規則規範聚集彝族習慣法在身體活動中習慣養成。二者「法律效力」突顯出彝族習慣法和摔跤規則雙向關係:彝族習慣法對摔跤規則的管控和引導,對彝族傳統體育規則的制定和實施具有啟示和促進作用;彝族摔跤身體活動規則細化彝族習慣法對身體行為的踐行,彝族摔跤活動規則規範和約束彝族民俗活動習慣的集聚,促成彝族習慣法向現行法的轉換,利於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的開展,促進民族地區和諧民族關係及和諧社會建成。
  • 教你如何高效地複習司法考試中的國際私法訴訟途徑!
    前面幾篇孤糖介紹完了國際私法中法律適用的學習技巧和考試重點,今天開始,孤糖來跟大家分享國際私法中的另一大巨頭——國際私法訴訟途徑也就是國際民商事糾紛的解決方式的學習技巧和考試重點。大家可以翻看一下自己手頭上《三國法》的複習材料,有關於國際私法訴訟途徑應該是國際私法篇目中佔篇幅最多的內容,但多並不是我們的複習難點,國際私法訴訟途徑的複習難點在於它的內容很繁瑣,複習起來讓人覺得零零散散,沒個體系,很難找到複習的入手點。
  • 2021年浙江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 2021北京事業單位法律知識:淺析法律部門與法律體系_北京中公教育
    如刑法部門並不僅僅包括作為規範性法律文件的《刑法》,還包括其他規範性法律文件中的刑事法律規範。這也說明,大多數規範性法律文件可能包含屬於不同法律部門的規範,如許多經濟法、行政法的規範性法律文件中都含有刑法規範。這種刑法規範通常都採取「準用性規則」的表達方式加以規定。4、公法、私法與社會法:公法與私法的劃分,是大陸法系國家的一項基本分類。
  • 李宗勝:制定法律援助法 助推中國之治
    李宗勝:制定法律援助法 助推中國之治 作者:侯永鋒 2020-05-27 06:44  來源:遼寧日報   >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法律援助的需求日益增長,及時回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勢在必然。」
  • [日]星野英一 私法中的人
    此外,因篇幅關係,關於民法也是僅就其中的財產關係部分即所謂的財產法加以論述;關於家族關係部分即所謂的家族法.就只有等待其他機會再加以論述了。這是因為,雖然被包含在同樣的民法之中,但家族法與財產法性質不同,在同一文稿中論述是相當困難的。第二,此處所謂的「民法」上的人,係指近代以降的國家法即由國家制定或者由國家的司法裁判所在某種意義上制定為法律的「民法」——大陸法系中的民法典——中的人。
  • 龔柏華:國際商事合同不可抗力條款對「新冠肺炎疫情」適用法律分析
    龔柏華 上海市法學會國際法研究會會長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 上海涉外法律人才庫成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導致部分中國從事國際商貿交易的企業不能、或部分不能按國際商事合同履約,從而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國際商事合同糾紛。
  • 全國2020年8月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國際私法》試題
    「智慧財產權的歸屬和內容,適用被請求保護地法律」,其中「智慧財產權的歸屬和內容'是該衝突規範的A.範圍B.系屬C.準據法D.連結點5.D.參照適用國際私法規則7.我國《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第46條規定,人格權侵權案件,適用A.侵權行為地法B.被侵權人經常居所地法C.當事人共同國籍國法D.當事人協議選擇的法律8.依據《解決本國法和住所地法衝突公約》的規定,如果當事人的住所地國規定適用當事人本國法,而其本國規定適用住所地法,凡締約國均應適用
  • 全國2020年10月自考國際私法00249真題
    行為本身準據法原則10. 我國《涉外民事關係法律適用法》第 38 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協議選擇運輸中動產物權發生變更適用的法律。 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A. 運輸目的地法律B. 最後的所在地法律C. 法律事實發生時動產所在地法律D. 發送地法律11.
  • 尊重私法人格的東京審判 - 人民法院報
    其實,雖然自然法及其實在法存在先後順序,但內容上存在密切關聯並無邏輯矛盾,如果從私法人格角度分析整個東京審判,包括人類生存權等人格要素在內的權利保護價值宏巨,東京審判的法權更會透徹明晰。    私法保護的是私主體享有的私權利,「主體性要素」是私權利的客體,指私法主體得以構成的且應得到尊重和保護的客觀要素,包括財產權、人身權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多種基本權利。
  • 年度觀察專題丨中國商事調解年度觀察(2020)
    在此基礎上,2019年12月9日,最高院印發《關於人民法院進一步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意見》(法發〔2019〕29號),提出大力支持國家調解發展,拓展國際商事法庭「一站式」糾紛解決平臺的國際商事調解機構名單和適當引入域外國際商事調解機構,在國際商事案件中貫徹調解優先原則。2019年,全國多地自貿區商事調解工作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