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非遺」是一門「非常遺憾」的藝術,傳承人大多為中老年人,而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一些非遺項目往往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因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就在2016年,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進行搶救性記錄,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方位記錄了甘伯煉和提琴戲的故事。
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湖北東南廣袤的鄂南山區,坐落著一座千年古鎮——崇陽。遠古時期,此地便屬「三苗之地」。大禹時被收入華夏大家庭,自此深受楚文化的浸淫。
在現代交通出現以前,地貌局限著崇陽人的生活半徑,同時也帶來了千差萬別的方言俚語和異彩紛呈的山歌民歌。來自江漢平原的沔陽花鼓戲、湖南花鼓戲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巴陵戲等戲曲劇種相會於此。豐富多彩的唱腔韻板與本地方言小調激蕩交融,誕生了藝苑奇葩—提琴戲。
2016年10月開始,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這座千年古鎮——湖北崇陽,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全面開展對提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製作拍攝系列紀錄片。
提琴戲是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一朵傳統民間藝術奇葩,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提琴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琴戲為湖北崇陽傳統戲劇,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崇陽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
提琴戲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採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其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故被譽為是一朵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漢族民間藝術之花及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枝獨特的奇葩。
崇陽提琴戲戲班一般不大,樂器簡便,演員不多,非常適合農村演出,尤其對居住分散的山區更為適合,加之它的唱腔優美樸實,樂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暢,鄉土味濃而深受群眾喜愛。
甘伯煉是崇陽縣白霓鎮人,現年88歲,一生致力於提琴戲的表演、保護和傳承。2013年12月,甘伯煉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崇陽提琴戲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
甘伯煉1929年出生在白霓鎮老鴉村,他三歲喪母,被過繼給伯父撫養。甘伯煉自小愛看提琴戲,只要聽說哪裡上演提琴戲,他和小夥伴們跟著戲場趕。功夫不負有心人,15歲的甘伯煉被提琴戲名師蔣仲保和孫全忠收為徒弟,正式開啟了提琴戲人生。
1949年五月,崇陽解放後不久,二十出頭的甘伯煉在灣子裡召集了二十多個年輕人,共同成立了老鴉劇團,主演了《燈籠記》、《秦雪梅》、《訪友》、《劉備取成都》等土腔土味的提琴戲劇目……甘伯煉也因演技精湛、嗓音嘹亮、極富韻味,甩腔清晰自如,而深受崇陽觀眾和百姓的喜愛。
曾經在舞臺上光彩閃耀、在事業上風風火火的甘伯煉,現在已是年近鮐背的老人。如今,在崇陽只要想唱好提琴戲的後生,幾乎都收到過甘老來者不拒的用心指點,他成了崇陽所有提琴戲後輩、全縣文藝界乃至全縣百姓口中親切的「甘爹(dia)」,無論復排傳統戲還是編創新劇目,人們都一定會邀請甘爹過來掌掌眼、把把脈。
微觀視界攝製組圍繞甘伯煉及其身邊的親戚、同事、朋友、徒弟,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面深入甘伯煉的工作生活,截至目前,共攝製成片近19個小時,整理超21萬字採訪記錄文字稿。
搶救性記錄期間,甘伯煉不顧年事已高,現場表演了《燈籠記》等拿手好戲,工作人員更是有幸一睹舞臺上的甘老風採。
攝製期間,除口述史訊問外,均以客觀觀察式拍攝為主,攝製組還採訪了大量的提琴戲演員、專家及甘伯煉眾多親屬徒弟,比如湖北省鹹寧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原主任王自力、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主任熊天霞、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演員、甘伯煉的徒弟王中平、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年輕演員龐勇,以及早年曾和甘伯煉同臺演出的提琴戲老藝人龐興漢等,客觀詳實的記錄了甘伯煉的提琴戲故事。
整個搶救性記錄期間,攝製組可以說收集記錄了甘伯煉其人其事的每一個細節,截至目前,已剪輯出成片近19小時(包括口述片11.5小時,傳承教學片44分鐘,項目實踐片6小時)以及綜述片30分鐘。
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還在繼續,敬請期待微觀視界帶來更多精彩詳實的非議搶救記錄!
本帖為"戲曲寶"微信公眾號獨家,轉載需註明出處。
【戲·聞】什麼戲院要演什麼戲,咱老武漢的戲院可講究著呢~
【戲·探班】把魚掛在家門口的「網紅」——大型原創楚劇《懸魚太守》首演啦~
【戲·傳】「越劇第一女小生」茅威濤:謙謙「公子」,溫潤如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