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專題】不讓非遺瑰寶「人走藝絕」——藝苑奇葩「提琴戲」搶救性記錄

2021-01-18 戲曲寶

有人說,「非遺」是一門「非常遺憾」的藝術,傳承人大多為中老年人,而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一些非遺項目往往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因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已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

就在2016年,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湖北省鹹寧市崇陽縣,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進行搶救性記錄,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方位記錄了甘伯煉和提琴戲的故事。

湘鄂贛交界的幕阜山北麓、湖北東南廣袤的鄂南山區,坐落著一座千年古鎮——崇陽。遠古時期,此地便屬「三苗之地」。大禹時被收入華夏大家庭,自此深受楚文化的浸淫。

在現代交通出現以前,地貌局限著崇陽人的生活半徑,同時也帶來了千差萬別的方言俚語和異彩紛呈的山歌民歌。來自江漢平原的沔陽花鼓戲、湖南花鼓戲以及洞庭湖流域的巴陵戲等戲曲劇種相會於此。豐富多彩的唱腔韻板與本地方言小調激蕩交融,誕生了藝苑奇葩—提琴戲。

2016年10月開始,湖北微觀視界攝製組深入這座千年古鎮——湖北崇陽,利用數字多媒體等現代化技術手段,全面開展對提琴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甘伯煉的搶救性記錄工作,製作拍攝系列紀錄片。

提琴戲是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一朵傳統民間藝術奇葩,2008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提琴戲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提琴戲為湖北崇陽傳統戲劇,屬於湖南花鼓戲聲腔體系,是湖北省崇陽縣人民群眾最感親切的家鄉戲。源於湖南臨湘花鼓戲(今屬嶽陽花鼓戲),是以嶽陽花鼓戲"琴腔"為主旋律,兼融湖南(長沙)花鼓戲部分腔調和曲牌以及通城,崇陽本地山歌、夜歌、民間道教音樂等。

提琴戲曲調有:正調、哀調、夢調、西湖調、陰調、一字調、反十字調(打採調)等及各種花腔小調。因其曲調優美,旋律明快。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故被譽為是一朵綻放在湘、鄂、贛三省毗鄰地區的漢族民間藝術之花及中國戲曲百花園中一枝獨特的奇葩。

崇陽提琴戲戲班一般不大,樂器簡便,演員不多,非常適合農村演出,尤其對居住分散的山區更為適合,加之它的唱腔優美樸實,樂曲短小工整,旋律明快流暢,鄉土味濃而深受群眾喜愛。

甘伯煉是崇陽縣白霓鎮人,現年88歲,一生致力於提琴戲的表演、保護和傳承。2013年12月,甘伯煉被國務院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是崇陽提琴戲最具代表性的傳承人。

甘伯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證書

甘伯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琴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獎項

甘伯煉1929年出生在白霓鎮老鴉村,他三歲喪母,被過繼給伯父撫養。甘伯煉自小愛看提琴戲,只要聽說哪裡上演提琴戲,他和小夥伴們跟著戲場趕。功夫不負有心人,15歲的甘伯煉被提琴戲名師蔣仲保和孫全忠收為徒弟,正式開啟了提琴戲人生。

1949年五月,崇陽解放後不久,二十出頭的甘伯煉在灣子裡召集了二十多個年輕人,共同成立了老鴉劇團,主演了《燈籠記》、《秦雪梅》、《訪友》、《劉備取成都》等土腔土味的提琴戲劇目……甘伯煉也因演技精湛、嗓音嘹亮、極富韻味,甩腔清晰自如,而深受崇陽觀眾和百姓的喜愛。

曾經在舞臺上光彩閃耀、在事業上風風火火的甘伯煉,現在已是年近鮐背的老人。如今,在崇陽只要想唱好提琴戲的後生,幾乎都收到過甘老來者不拒的用心指點,他成了崇陽所有提琴戲後輩、全縣文藝界乃至全縣百姓口中親切的「甘爹(dia)」,無論復排傳統戲還是編創新劇目,人們都一定會邀請甘爹過來掌掌眼、把把脈。

微觀視界攝製組圍繞甘伯煉及其身邊的親戚、同事、朋友、徒弟,通過視頻採集、錄音、拍照、文字記錄等方式全面深入甘伯煉的工作生活,截至目前,共攝製成片近19個小時,整理超21萬字採訪記錄文字稿。

搶救性記錄期間,甘伯煉不顧年事已高,現場表演了《燈籠記》等拿手好戲,工作人員更是有幸一睹舞臺上的甘老風採。

攝製期間,除口述史訊問外,均以客觀觀察式拍攝為主,攝製組還採訪了大量的提琴戲演員、專家及甘伯煉眾多親屬徒弟,比如湖北省鹹寧市藝術創作研究所原主任王自力、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主任熊天霞、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演員、甘伯煉的徒弟王中平、崇陽縣提琴戲傳承中心年輕演員龐勇,以及早年曾和甘伯煉同臺演出的提琴戲老藝人龐興漢等,客觀詳實的記錄了甘伯煉的提琴戲故事。

整個搶救性記錄期間,攝製組可以說收集記錄了甘伯煉其人其事的每一個細節,截至目前,已剪輯出成片近19小時(包括口述片11.5小時,傳承教學片44分鐘,項目實踐片6小時)以及綜述片30分鐘。

非遺傳承人的搶救性記錄工作還在繼續,敬請期待微觀視界帶來更多精彩詳實的非議搶救記錄!

本帖為"戲曲寶"微信公眾號獨家,轉載需註明出處。

【戲·聞】什麼戲院要演什麼戲,咱老武漢的戲院可講究著呢~

【戲·探班】把魚掛在家門口的「網紅」——大型原創楚劇《懸魚太守》首演啦~

【戲·傳】「越劇第一女小生」茅威濤:謙謙「公子」,溫潤如玉

相關焦點

  •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
    【方志四川•非遺】潘麗 王遠金 ‖ 四川傳統歷史文化瑰寶:梓潼被單戲 2020-10-05 09: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化之美·影戲人間」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2020年度成果...
    2020年,是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成立的第三年,雪花秀在非遺保護的路上持續前行,以「文化之美·影戲人間」為主題聚焦陝西皮影戲。12月19日,「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在完成對陝西皮影的深入研究、創新傳承以及全面推廣之後,以成果展的形式向社會大眾發布2020年度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實踐成果。
  • 臨高人偶戲
    因其演出時不設布幛,人與偶同臺表演,即表演者手撐木偶,化裝登臺,唱念做打,均與所持木偶同演一個角色,表演形式多為操作木偶做戲,木偶為上半身,演員配以身段步法,以演員的表情補充並豐富偶像表情之不足,所以民間也稱木偶戲為「人偶戲」。三、表演形式人偶互補———臨高人偶戲表演技巧。
  • 網際網路站上非遺傳承第一線百度百科好看還能練
    不過翻開中國的非遺目錄,已經打出國際名聲的詠春拳其實已經算是幸運者,有更多此前在民間低調生存的傳統技藝、仍勉力維持的傳統文化,早已處於可能隨時消失的危險境地。而無論是聲名遠播的中國功夫、還是精美絕倫的傳統織造工藝、形式多樣的地方戲品種等,都不僅是一種技藝或是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積澱的民族基因。
  • 非遺「全家福」亮相 順德舉辦非遺文化主題活動
    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4項,分別是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染整技藝以及八音鑼鼓。順德非遺文化主題活動分為8大區域,分別是主舞臺區、展覽區、展播區、非遺美食區、靜態展示區、活態展演區、非遺互動體驗區、總服務區。
  • 「雲遊非遺·影像展」今日上線:青春節奏訴說古老故事
    本次活動重頭戲 「雲遊非遺·影像展」 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中國演出行業協會聯合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抖音、快手、嗶哩嗶哩、酷狗、微博在內的8大網絡平臺承辦,6月8日全面上線,持續至6月14日。 紀錄片講述匠心故事 「專題專區」娓娓道來 非遺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是國之瑰寶。
  • 非遺傳承——李氏樹皮筆畫
    用樹皮做的筆所畫山水風景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其用墨深淺更能表現山石、溝峰的險峻秀麗,畫面中潺潺流水仿佛有聲,人物景致有動有靜、神態各異,給人一種風光無限和美好生活相互交融的優美景象。繪畫藝人選用沙棗樹或老榆樹的樹皮,去其粗糙表皮,精心猱制存留下的韌皮部,經多次刮削、浸泡、包紮,製成寬窄不一、具有一定的柔韌性和精細度的樹皮筆。
  • 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開館迎客
    如皋杖頭木偶戲非遺展演中心總建築面積近1500平方米,一樓為木偶劇場,可容納200名觀眾同時觀賞木偶表演;二樓為沉浸式杖頭木偶體驗館,內設木偶非遺知識展示、經典劇目場景呈現、互動體驗區等區域。展演中心正式運營後,將會有10多位如皋杖頭木偶戲的非遺傳承人常駐進行演藝和研究工作。
  • 非遺「全家福」亮相!順德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來襲
    現場:順德非遺「大家庭」,集中亮相!作為傳統嶺南水鄉,順德文化底蘊深厚。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4項,分別是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染整技藝以及八音鑼鼓。
  • 活化「非遺」瑰寶!龍華區大型原創兒童歌舞劇《望天湖的傳說》首演
    原創力量活化非遺瑰寶龍華區級非遺「望天湖的傳說」作為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在民治村史館僅有百餘字的文字記載,兒童歌舞劇《望天湖的傳說》從中萌芽,終於長成。據《民治村史》記載,望天湖是原民治村舊稱。秀麗風景和古樸民風讓這裡孕育出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有一隻從南海而來的大海螺,爬到東邊村的山頭上遲遲不歸,化為巨石,山頭高聳,對天而望,被人們稱為望天海螺山。望天湖之名由此而得。
  • 旺蒼端公戲上榜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
    旺蒼端公戲上榜國家級「非遺」推薦名單 「旺蒼端公戲」是原始地方戲劇, 對研究川北發展史、文化史有重要意義 昨日,記者從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官方網站獲悉
  • (都市圈)非遺「全家福」亮相!順德首個非遺文化主題專場活動來襲
    現場:順德非遺「大家庭」,集中亮相!作為傳統嶺南水鄉,順德文化底蘊深厚。據了解,目前,順德共有59項區級及以上非遺項目,其中,國家級非遺文化項目有4項,分別是龍舟說唱、人龍舞、香雲紗染整技藝以及八音鑼鼓。
  • 線上教育 | 教育不打烊——閩臺木偶戲當代傳承
    · 閩 · 臺 · 木 · 偶 · 藝 · 術 · 20世紀中後期開始,閩南的木偶劇團開始組織老藝師著手整理塵封已久傳統劇目,進行搶救復排,並開班授課培養傳承人,使傳統木偶戲能夠存續至今並不斷發展。臺灣地區也開始啟動針對布袋戲團的研究課題和保護計劃。兩岸共同為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做出努力與貢獻。
  • 用「藝外之禮」致敬錦繡匠心,起承文化與你一起守護非遺!
    人的一生,總是為了追尋生命中的光,而走在漫長的旅途上,用腳步丈量土地和內心。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不同的光,而起承文化的光是:守護過去的美好,給過去一個未來。  2012年底,幾個年輕人想尋得一個出口,讓傳統手工藝與當代生活發生關係,讓屬於傳統的美好持續發生。
  • 非遺傳承人做主播,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活動
    據介紹,「非凡的非遺」首期直播計劃聚焦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揭秘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承人張忠強、金氏風箏傳人王赤峰、非遺北京裕氏草編第三代代表性傳承人裕光磊和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北京刻瓷第四代傳承人周曉明(排名不分先後)四位京城「非凡」手工藝傳承人背後的彷徨與堅守,心酸與喜悅。用戶可以登錄一點資訊客戶端進入「非凡的非遺」直播專題進行一鍵收看。
  • 愛奇藝紀錄片、知識多渠道線上傳承非遺文化 助力2020文化和自然...
    因疫情原因,本次活動採取線上聯動模式,愛奇藝紀錄片頻道推出《文化遺產「藝」起保護》的文化遺產特別專題,集中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紀錄片。同時,愛奇藝知識同步上線「國寶傳承雲揭秘」專欄,以「直播+錄播+互動」的年輕化方式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雲講解」,推動中華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當代生活。
  • 臺灣布袋戲揚名海外 資深戲迷籲珍惜文化瑰寶
    中新網2月16日電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李安因電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次名揚海外。但是比較少人知道,李安胞弟李崗現在也默默地擔當另一項臺灣文化的幕後推手,那就是「掌中風雲─布袋戲。」臺灣桃園縣舞劍壇創作人站長林子堯日前在《中國時報》發文呼籲民眾要珍惜臺灣的布袋戲。
  • 記憶貴州|劉勝楊和他的花燈戲
    從10月24日起,貴州廣播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記憶貴州》欄目將用三個月(10月、11月、12月)的時間,集中播出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採集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程優秀項目綜述片14集。11月28日周六20點10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紀錄片展播季第六集《花燈戲(思南花燈戲)國家級傳承人——劉勝楊》將在貴州廣播電視臺科教健康頻道(貴州6頻道)《記憶貴州》欄目播出,敬請屆時收看。
  • 一點資訊上線「非凡的非遺」全球直播計劃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於傳統工藝技能操作實踐中,小可維持一家生計,勾勒地方風土,大可記錄一個民族的文明印記,成為歷史文化璀璨星河中一個個稱職的衛兵,守護著民族文明的真實延續。
  • 它的故事90%的人都不知道……
    >這首閩南童謠的旋律親們還記得麼這可是深深地記在日報君的腦海裡呢閩南童謠貫穿著不少廈門孩子的童年它可不是普通的兒歌早在2008年,它就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這一次它被記錄在了第二期廈門非遺影像紀錄片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