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如何調整對華政策 會調整到哪一步?

2020-11-18 網易財經

(原標題:南財快評:拜登政府如何調整對華政策,會調整到哪一步?)

隨著拜登發表勝選演講,雖然川普還未承認敗選,但由於後者是在挑戰程序正義,既沒有理由也沒有證據,鬧下去將得不到各方面支持。可以判斷美國大選已經結束,拜登即將組建新一屆政府。隨之而來的將是拜登如何調整對華政策以及會調整到哪一步,這需要中國特別引起重視加以研究。應對即將到來的拜登政府對華政策調整,我們需要提前做好準備。

筆者認為,拜登政府上臺後首要應對的還是美國國內問題,這就是大規模動員應對新冠疫情以及與國會配合推出第二輪財政救助措施,稅收和醫保政策也會在川普政策基礎上做出顛覆式調整,由此需要耗費拜登政府巨大的精力。所以外交和對華政策的調整是第二位的事情,預計拜登政府要到明年秋天甚至更長時間之後才會逐步明朗,這也正是筆者認為的窗口期機會,需要我們在窗口期主動有所作為。拜登會如何調整對華政策呢?這需要全面深入研究,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 拜登的價值觀

拜登30歲當選為參議員,四十七年縱橫於華盛頓政壇,做過參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和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是歐巴馬八年搭檔的副總統,和川普這樣的政治素人比起來要老練優雅很多,不會出現那種「大象衝擊瓷器店」的局面。但如果僅僅以政壇「老油條」、認為拜登八十老朽不敢作為,那可能會大錯特錯。就像我們以為川普擺脫不了商人思維、以市場利益可以交換戰略利益一樣是判斷錯誤。

從拜登成長史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堅持理想、很上進、有韌性和毅力的人。他1988年初次參選總統時就承諾要「重新點燃我們社會的理想主義火焰」,後來又於2008年參加民主黨初選,並獲得歐巴馬提議搭檔副總統。2016年因長子病逝放棄參選總統的準備,但記住了兒子要老爸「一定要當總統」的遺言,今年仍矢志不渝,以77歲高齡參選並戰勝川普成為總統。可見拜登絕不是老朽油條,他十月初在葛底斯堡做了聲震雲天的演講,這個演講準確抓住了美國當今社會議題的痛點。拜登遵從的是傳統的自由主義價值觀,相信美國民主的燈塔作用,這與粗野的現實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拜登的自由主義價值觀對團結國際盟友將起到巨大的作用,目前英法德領導人已經第一時間向拜登發出賀信,可以預見德法政府將會重新回到美國價值觀外交的旗幟下,美歐盟友關係得到鞏固。

二、拜登的對華團隊

相對於川普團隊中的班農、蓬佩奧、納瓦羅這樣歇斯底裡的鷹派,拜登對華團隊將更加理性和多元,成員主要包括安東尼·布林肯、伊利·拉特納、蘇珊·賴斯、庫爾特·坎貝爾、傑克·沙利文、薩曼莎··鮑威爾、託馬斯·多尼倫、本·羅茲等人。這批人都是歐巴馬時代的老班底,與拜登一起工作多年,其中布林肯在拜登做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席時就是顧問,後來做為拜登副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有很大可能將出任拜登政府的國務卿。賴斯做過歐巴馬的駐聯合國大使和國家安全顧問,在今年競選時給予拜登很大支持。坎貝爾在歐巴馬第一任期擔任主管東亞和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

這些人的對華政策將與川普時代有很大不同。比如布林肯今年9月在美國商會的一場活動上說:「我認為,像一些人提出的那樣,試圖完全與中國脫鉤,這是不現實的,而且最終會適得其反。」沙利文和坎貝爾也認為,「冷戰思維會讓美國失去長遠的競爭力,單純強調遏制中國是行不通的。雖然美國曾希望通過接觸來根本改變中國的想法已被證明是錯誤,但是,如果以為轉向競爭就能達到接觸政策所沒有完成的目標,甚至迫使中國投降或是崩潰,也會有類似的風險」。 今年4月,賴斯、布林肯與沙利文和100多名前官員和學者發表聲明,呼籲美國在抗擊疫情上與中國合作。

拜登在競選中表示,俄羅斯是美國的最大威脅、中國是美國最大的競爭對手。這個表述與川普是有區別的。布林肯等核心成員預計將支持拜登調整對華政策,他們的核心觀點是基於自由國際主義傳統,相信美國民主價值觀的影響力,認同美國與盟友的聯盟是其核心力量來源,反對和指責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損害了美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這預示拜登政府的外交與對華政策將做出大調整。

三、 預判拜登對華政策調整的幾大方面

現在美國兩黨及國會對華政策已形成共識,指望拜登上臺後全盤否定川普對華政策也不現實,回到四年以前的過去已無可能。但仍可預期,拜登對華政策將有大的調整。

一是硬的變軟,強硬對抗局面會有緩和。蓬佩奧現在秉持的是二元對立的強硬姿態,甚至比川普強調現實利益的基礎上更僅一步,這導致了中美從對話直接走向脫鉤風險。拜登政府仍將視中國為最大競爭對手加以遏制,但將會重啟價值觀外交,方式方法會有大幅調整,直接對抗局面將有緩和。

二是軟的變硬,通過加強聯盟領導力來對付中國。拜登政府將逐漸返回已退群的組織,增強其在國際組織的領導力,修復被川普政府損壞的盟友關係,形成對華圍堵新網絡。經貿關係上,拜登政府可能會儘快返回其原來在亞太地區主導推動的TPP(美國退出後已由日本主導建立CPTPP),並且通過日本澳大利韓國等盟友延緩RCEP達成協議,同時重啟與歐洲的TTIP,達到從跨太平洋的TPP和跨大西洋的TTIP兩方面聯合擠壓中國與世界經貿聯繫的目的;在政治外交和安全上,拜登政府將重啟歐巴馬政府「重返亞太」的戰略,但不是簡單的重啟,而是會吸收川普政府已在推進的「印太戰略」,整合兩大戰略的優點,強調發揮日本、澳大利亞、印度等盟友的作用,加大對東協國家的壓力和拉攏,更加系統地形成對中國的地緣政治壓迫,亞太的北約體系仍有可能繼續推進。拜登時代中國要應對的將是一個複合體系,即TPP+TTIP+重返亞太+印太戰略。

三是合作重啟,多領域合作和人文交流得到恢復。拜登對華政策團隊將不會主張冷戰與全面對抗,因為他們相信如此不但達不到效果,反而會損害美國競爭力。而且,在氣候、反恐、抗疫等全球問題上,拜登與川普政府大異其趣,中美在這些領域不但有共同利益,而且有共同主張,所以拜登政府將會重返巴黎氣候協定和世衛組織,和中國合作應對伊朗朝鮮等地區安全問題。而且教育和人文交流上,拜登團隊認為吸引全球人才、促進教育和人文交流將增加美國競爭力,因此中美受阻的交流合作可望逐漸恢復。

四是貿易戰繼續,中美貿易和科技競爭只有在較長過程中才能解決。雖然拜登對華團隊有很多反對聲音,比如託馬斯•多尼倫2019年6月在《外交事務》上撰文,批評川普的貿易戰是與中國競爭的錯誤手段。但具體到中美貿易戰和科技戰,是否取消川普政府加徵的關稅、是否還執行已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是否放開對華為進口晶片的限制?我認為這些具體問題還不會有太快的答案。原因在於,這不是當前拜登團隊最緊迫需要面對的。而且即使拜登團隊反對川普的這些政策,但這些政策很多都已變為國會通過的法律,即使想改也需要經過系統的考量和程序。況且,川普的不管不顧是拜登這些建制派原來不可想像的,但有些措施已經產生了較好的威懾效果取得了現實利益,不管哪黨哪派的美國人都不會放棄已取得的利益。反倒是,拜登團隊會利用川普趟出的路子來設計新一輪政策。所以,貿易戰和科技戰的政策調整不確定性是最大的。我們相信,拜登團隊要充分評估市場和科技界的反應,做出系統的對策方案後,政策才會明朗,但可以期待拜登政府將會更加傾向於聽取市場和全球化的聲音,如果美國商家和科技公司強烈呼籲則有望取消一些政策。

最後我要強調的是,雖然美國國會兩黨把中國視為最大戰略競爭對手已是共識,但絕不意味著中美脫鉤和對抗就是必然之途。從共識到戰略實施還有很長的路,具體實施路徑的差異又有很大空間。從其對華團隊的觀點主張可以看出,拜登政府對華政策將做出重大調整,而從現在開始大概一年的時間內,中國如果能深入研究主動作為,及時把握對華團隊的觀點變化,將會有機會佔據一定主動,這個時間窗口現在已經打開。

(作者系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研究員)

拜登外交團隊對華政策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陳合群_NB12679

相關焦點

  • 美國公共衛生專家黃嚴忠:拜登的防疫政策會發生重大調整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獨家 | 專訪美國公共衛生專家黃嚴忠:拜登的防疫政策會發生重大調整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數據,全美確診的新冠肺炎病例數已接近千萬,死亡人數超過23萬。截至美東時間11月8日,美國連續四天刷新單日新增病例的紀錄,5日至7日每天報告的新增確診病例均超過12萬例。
  • 【iGCU報告】孫冰巖:拜登的外交政策團隊與對華政策認知
    川普上臺中美關係開始走低後,坎貝爾在2019年《外交》期刊上發表關於中美關係的文章,承認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主張競爭性的政策應更多地被賦予到對華關係中。在其發表在《外交》期刊的文章中,拉特納認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徹底失敗,但認為中美不應脫鉤而應「再調整」(recalibrate),美國的脫鉤政策實際上是孤立自己,美國在經濟上要防止軍民兩用技術流入中國軍方手中,建議拜登政府對在美中概股動手,要求中概股企業如無法向美國證監會提交審計底稿就退市,美國應儘快設計在數字貨幣領域與中國進行競爭的計劃;丹尼爾·貝奈姆和布萊恩·麥基隆在勝選後負責拜登過度政府外交成員的遴選
  • 北大iGCU報告:拜登對華政策如何?其五派謀士已透露細節
    川普上臺中美關係開始走低後,坎貝爾在2019年《外交》期刊上發表關於中美關係的文章,承認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失敗,主張競爭性的政策應更多地被賦予到對華關係中。在其發表在《外交》期刊的文章中,拉特納認為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已經徹底失敗,但認為中美不應脫鉤而應「再調整」(recalibrate),美國的脫鉤政策實際上是孤立自己,美國在經濟上要防止軍民兩用技術流入中國軍方手中,建議拜登政府對在美中概股動手,要求中概股企業如無法向美國證監會提交審計底稿就退市,美國應儘快設計在數字貨幣領域與中國進行競爭的計劃;
  • 中國議題如何影響美國大選?川普會否奉行更激進對華政策?專家解讀
    鑑於當前中國議題成為選戰熱點、美國公眾對華認知的對抗性上升,到11月大選正式開幕前,拜登方面的對華調門不會低,但這種對華強硬或許會更多通過對川普對華政策的批評來體現,而非直接將矛頭對向中國。如拜登自參選以來已多次指責川普「輸掉對華貿易戰」,讓美國經濟受傷更重。至於拜登的對華政策立場,其在今年4月給《外交事務》雜誌的撰文中有所論述。
  • 拜登對華政策班底全是熟人?但他說美國最大威脅不是中國
    而拜登是怎樣看待中國的呢?在25號CBS公布的六十分鐘採訪裡,拜登說:"目前美國最大的威脅是俄羅斯,可能破壞美國的安全和同盟關係。而美國最大的競爭者是中國,如何處理對華關係將決定中美將繼續作為競爭者,還是最終在軍事領域陷入更嚴重的競爭。「
  • 忌憚中俄結盟,拜登政府在臺灣問題上或降低幹預
    據中評社報導 「臺海局勢與中國周邊安全」研討會12月19日下午在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舉行,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就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及臺海局勢進行了深入討論。他們普遍認為拜登政府將會重塑美國對外政策,修補川普時期造成的破壞。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這要從拜登的世界觀說起,深圳衛視&直新聞就梳理了拜登從政47年職業生涯中有關對華政策的取態,選取其中一些關鍵節點,研判拜登宣誓就職後對華政策的走向,包括關稅問題、5G問題等,梳理越仔細就越會發現,臺海問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部分。基於理性和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中,美國政府對臺當局「已讀不回」才是常態。
  • 拜登時代臺美關係|美對臺政策的「變與不變」
    拜登上臺後,是否會調整川普任內激進的對臺政策與美臺關係大步升級,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依美法律與民主黨執政傳統及中美關係可能變化新形勢,預計拜登上臺執政後美對臺政策基本框架不會調整,仍會以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及所謂與臺灣關係法作為基本準則,處理涉華涉臺問題,「以臺制華」、「以臺遏華」戰略與打「臺灣牌」做法不會改變,會延續「挺臺遏陸」、「阻統避獨」政策,一個中國政策會持續虛化,會持續對臺軍售,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社會尤其是重要國際組織,但不大會像川普那樣頻繁出臺涉臺法案、不會持續強化美在臺軍事存在
  • 日學者認為:拜登對華將談判與競爭並行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日本經濟新聞》12月21日發表了題為《在對華政策方面美國將更重視多邊合作》的文章,作者為日本法政大學教授森聰,全文摘編如下:伴隨著2021年1月美國將由拜登政府執政的預期,在川普治下變得強硬的對華政策將如何調整
  • 拜登接受專訪,首談三條對華政策方向!
    之後弗裡德曼就其對華態度問題,總結了拜登對他所敘的三個外交方向:第一、拜登不會立刻取消川普政府對中國輸美商品,增收的25%關稅;第二、拜登不會廢除與中國籤署的第一階段的貿易協議,並且還將就智慧財產權等問題,繼續施壓;第三、拜登將聯合一切盟友,一起對付我們!
  • 拜登上臺,將給中美帶來什麼?
    它會大幅地改弦更張嗎?世界到底還能不能回到4年前?拜登會如何制定對華政策?這一系列的問題,都值得仔細地探討和分析。刁大明老師是中美關係研究領域的資深專家,對於時事的追蹤很緊密,同時也有理論分析功底。請他對前述問題給出自己的回答,會構成我們進一步討論的良好基礎。本文已刊登於《決策參考》2020年12月刊。
  • 美國政府對華政策為何走向極端?美知名學者史文解讀
    來源:環球網原標題:【深度】對華政策,美國政府為何走向極端?美知名學者史文解讀【環球時報記者 白雲怡】美國政府搶劫TikTok的舉動令全球驚愕,更醜陋的是,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稱未來還將針對更多中國科技公司採取行動。這讓人想起蓬佩奧前不久在尼克森圖書館發表的演講,他宣稱美國對華接觸政策「失敗」,並從內政到外交對中國進行全面攻擊。
  • 李迅雷:拜登當選的話資本市場會怎樣?
    就國內資本市場海外映射而言,若拜登在11月勝選,或引發美元指數上漲和美股的階段性調整疊加明年1月底前,川普仍會作為「看守總統」,對華政策難言緩和,此時A股市場也有可能面臨一定的外生衝擊,但考慮到拜登勝選後中美可能的談判前景以及美股或並不悲觀的中長期前景,我們認為,A股整體的調整空間和時間或相對有限,外圍的衝擊或也難以扭轉國內資本市場中長期整體向好的大趨勢
  • 拜登提名的所謂「亞洲沙皇」,為什麼是坎貝爾?
    除此之外,他還被認為是歐巴馬政府時期「亞太再平衡」戰略幕後設計者之一。在被川普政府「隔」了四年,這個即將回到白宮的坎貝爾,會讓拜登政府對華政策未來怎麼走?「亞洲沙皇」?(坎貝爾資料圖)對於「印太協調員」這一新設職位,美國「政客」新聞網站等多家外媒均在報導中使用了「亞洲沙皇」(Asia Czar)這一稱呼。
  • 臺灣快訊:臺灣專家:拜登只在意中美關係,臺灣只會越來越虛
    宋興洲  臺灣媒體日前訪問拜登核心幕僚、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道格拉斯迪倫講席教授艾利森,其公開表示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並沒有獨立的「臺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三方關係。
  • 分析蔡調整安全人事主因,林郁方:對兩岸恢復溝通表示悲觀
    針對蔡英文19日宣布新的臺灣安全團隊人事案,國民黨智庫臺灣安全組召集人、前「立委」林郁方向中評社表示,蔡英文「政府」可能是因應美國拜登政府希望兩岸能溝通而做出人事調整
  • 美國新總統上任後,對華政策取決於如何定義中國!
    上一期節目咱們講到,拜登就任後,如果美國繼續戰後歷任政府的對外戰略,採取與世界各國合作的方式來維護國際秩序,那麼中美兩國很可能在一些無關政治和安全的領域進行合作,這是所有理智政府的選擇。但是,全面的對華政策基調取決於拜登政府如何定義中國,是更多地把中國定位有現有國際秩序的利益攸關方,還是國際秩序的挑戰者,非常重要。
  • 廢除川普政府的政策!拜登籤署17項行政命令!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拜登總統周三迅速採取行動在就職數小時後籤署17項行政命令,廢除川普政府的政策
  • 拜登提名女華裔為貿易代表,中美貿易戰會消停嗎?
    美國政界對戴琦普遍評價是——具備處理對華貿易問題的獨一無二條件,並知道如何與盟友合作來實現美國利益。今年大選以來,拜登多次呼籲,要摒除川普「美國優先」的民族主義政策,回歸多邊主義、擁抱全球化。他選擇擅長貿易談判的華裔律師戴琦,意味著拜登政府將跟盟國密切合作,回應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競爭壓力之際,並著手迅速處理未決的多邊貿易議題。
  • 拜登就中美關稅表態,貿易戰要擱置了?
    拜登終於就過去兩年不太正常的中美貿易發聲了。今日,他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他會暫時維持與中國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不會立即採取任何行動,包括取消關稅。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楊希雨,在接受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採訪時表示,中美關係在未來幾個月內都處在十字路口,將決定很長一段時期中美關係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