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底,但澤危機愈演愈烈。希特勒要求波蘭交還但澤走廊,被波蘭拒絕了,英法站在波蘭一邊。
德國一個小城市的報紙發表了這樣一則報導:「大眾對於但澤走廊問題如何解決的回答是一樣的:併入第三帝國嗎?是的。通過戰爭解決嗎?不行。」
二戰後有人回憶當時的情形,談到自己和朋友們的感受:「到處都在流傳戰爭馬上就要來的消息,但我們並不過分擔心。我們相信,希特勒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他會盡一切努力來和平解決問題。」
當時德國民眾普遍害怕戰爭,尤其是跟西方大國的戰爭,不過希特勒有辦法煽動民眾的仇恨,來獲取戰爭支持。
煽動民族主義
反猶情緒、反波蘭情緒、反斯拉夫情緒,在德國民眾中一直存在。希特勒所做的不過是點了一把火,隱藏在民眾內心的這些情緒很快就燃燒成了熊熊烈火。
希特勒將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德國民眾所遭受的生活困難,在宣傳時都歸罪於猶太人、波蘭人和斯拉夫人。
在希特勒口中,猶太人是叛徒和剝削者,波蘭人是劊子手,而斯拉夫人則佔據了本屬於德意志人的良田。希特勒一直強調德意志人是「優秀種族」,被猶太人、波蘭人、斯拉夫人這些「劣等民族」給拖累了。希特勒在宣傳時,無限放大其他民族的缺點和他們對德國造成的傷害。
一句話,德國人之所以過得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鍋。民眾雖然害怕和英法開戰,但是他們卻普遍認為應該「教訓」波蘭人。
用勝利證明自己的正確
從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區開始,希特勒就在不斷冒險,他就賭英法不會有實際行動。
希特勒的運氣很好,後來幹涉西班牙內戰,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進攻波蘭,英法都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阻止,他賭贏了。這些勝利強化了他的英雄光環,在德國民眾心中塑造了一種偉大正確的光輝形象。
打敗法國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德國的英雄,無數人想要為他獻身。
西線的巨大勝利不僅洗刷了凡爾賽的恥辱,更是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回報。德國民眾多少分享到了從佔領地榨取的利益。除了戰略物資,德國士兵會將掠奪到的東西源源不斷寄回國內,讓普通民眾享用到那些勝利果實。
這些東西都是誰帶來的呢?當然是在「元首的領導」下才有的。
用絕對權力來控制
希特勒遭受了多次來自內部的暗殺,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跟隨希特勒,不過希特勒打敗了所有內部反對力量。
1938年的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希特勒打擊了軍隊的權力,分化了軍隊的領導。這次事件後,作為德國最強大的權力集團,德國國防軍已經成了希特勒的工具。
在進攻波蘭之前,國防軍由於擔心爆發戰爭,想把希特勒換掉,但缺乏領導核心,他們不得不放棄計劃。反而是一個木匠獨立操作了一起暗殺事件,不過由於希特勒提前離開了會場,逃過了一劫。
希特勒通過遍布全國的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嚴密掌控著德國,在這種嚴密的控制下,民眾很難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史達林格勒失敗後,希特勒的英雄形象已經坍塌,民眾對戈培爾的宣傳也已經不再相信,但是在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的嚴密控制下,民眾只能繼續充當希特勒的炮灰。
總的來說,希特勒深諳德國民眾的心理,他利用有效的手段煽動民眾的情緒,再給予一點勝利的甜頭,將德國民眾綁上了戰車。民眾其實是很短視的,只顧眼前利益,他們既然享受了希特勒給的甜頭,也要為此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