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煽動戰爭除迎合民族主義外,還有絕對權力對國家的控制

2021-01-10 騰訊網

1939年7月底,但澤危機愈演愈烈。希特勒要求波蘭交還但澤走廊,被波蘭拒絕了,英法站在波蘭一邊。

德國一個小城市的報紙發表了這樣一則報導:「大眾對於但澤走廊問題如何解決的回答是一樣的:併入第三帝國嗎?是的。通過戰爭解決嗎?不行。」

二戰後有人回憶當時的情形,談到自己和朋友們的感受:「到處都在流傳戰爭馬上就要來的消息,但我們並不過分擔心。我們相信,希特勒是一個熱愛和平的人,他會盡一切努力來和平解決問題。」

當時德國民眾普遍害怕戰爭,尤其是跟西方大國的戰爭,不過希特勒有辦法煽動民眾的仇恨,來獲取戰爭支持。

煽動民族主義

反猶情緒、反波蘭情緒、反斯拉夫情緒,在德國民眾中一直存在。希特勒所做的不過是點了一把火,隱藏在民眾內心的這些情緒很快就燃燒成了熊熊烈火。

希特勒將德國在一戰中的失敗,德國民眾所遭受的生活困難,在宣傳時都歸罪於猶太人、波蘭人和斯拉夫人。

在希特勒口中,猶太人是叛徒和剝削者,波蘭人是劊子手,而斯拉夫人則佔據了本屬於德意志人的良田。希特勒一直強調德意志人是「優秀種族」,被猶太人、波蘭人、斯拉夫人這些「劣等民族」給拖累了。希特勒在宣傳時,無限放大其他民族的缺點和他們對德國造成的傷害。

一句話,德國人之所以過得不好,都是其他人的鍋。民眾雖然害怕和英法開戰,但是他們卻普遍認為應該「教訓」波蘭人。

用勝利證明自己的正確

從1936年德軍開進萊茵區開始,希特勒就在不斷冒險,他就賭英法不會有實際行動。

希特勒的運氣很好,後來幹涉西班牙內戰,合併奧地利,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進攻波蘭,英法都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阻止,他賭贏了。這些勝利強化了他的英雄光環,在德國民眾心中塑造了一種偉大正確的光輝形象。

打敗法國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德國的英雄,無數人想要為他獻身。

西線的巨大勝利不僅洗刷了凡爾賽的恥辱,更是帶來了切實的利益回報。德國民眾多少分享到了從佔領地榨取的利益。除了戰略物資,德國士兵會將掠奪到的東西源源不斷寄回國內,讓普通民眾享用到那些勝利果實。

這些東西都是誰帶來的呢?當然是在「元首的領導」下才有的。

用絕對權力來控制

希特勒遭受了多次來自內部的暗殺,說明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跟隨希特勒,不過希特勒打敗了所有內部反對力量。

1938年的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希特勒打擊了軍隊的權力,分化了軍隊的領導。這次事件後,作為德國最強大的權力集團,德國國防軍已經成了希特勒的工具。

在進攻波蘭之前,國防軍由於擔心爆發戰爭,想把希特勒換掉,但缺乏領導核心,他們不得不放棄計劃。反而是一個木匠獨立操作了一起暗殺事件,不過由於希特勒提前離開了會場,逃過了一劫。

希特勒通過遍布全國的黨衛隊和蓋世太保嚴密掌控著德國,在這種嚴密的控制下,民眾很難形成有效的反抗力量。

史達林格勒失敗後,希特勒的英雄形象已經坍塌,民眾對戈培爾的宣傳也已經不再相信,但是在黨衛隊和蓋世太保的嚴密控制下,民眾只能繼續充當希特勒的炮灰。

總的來說,希特勒深諳德國民眾的心理,他利用有效的手段煽動民眾的情緒,再給予一點勝利的甜頭,將德國民眾綁上了戰車。民眾其實是很短視的,只顧眼前利益,他們既然享受了希特勒給的甜頭,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相關焦點

  • 25歲還在流浪,靠施捨度日,希特勒是如何步步角逐權力的頂峰?
    而法西斯最終臭名昭著要"感謝"墨索裡尼和希特勒,兩人借鑑古羅馬的詞彙,最終生成了極端民族主義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法西斯概念一直延續至今,不僅僅作為歷史分析所用,美國現在也依然辦著法西斯國家當年的那些事。
  • 希特勒的母親患癌之後
    希特勒為什麼要屠殺猶太人,到目前還是一個有較多爭議的問題,除了一些能夠解釋通的共識之外,例如希特勒青少年時期較為曲折的個人經歷、敏感和壓抑的個性特質、社會達爾文主義、尼採和叔本華的哲學影響、仇恨共產主義等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尚未引起人們的重視,即希特勒的母親罹患癌症,深深地觸動了希特勒。
  • 從希特勒上臺到閃擊波蘭,全球規模最大的戰爭,二戰是如何開始的
    但是,對希特勒及其追隨者來說,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布爾什維克人和猶太人,他們是一丘之貉,在1918年後期,德國陸軍和海軍中的許多共產主義者都深受猶太煽動家的蠱惑。在早期的演講中,希特勒經常指責猶太人是「十一月罪人」,這也暗合了布爾什維克人在俄國奪取政權的日期。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希特勒被德國陸軍僱傭,成為一名間諜。
  • 當年德國那麼窮,希特勒哪來的資金髮展軍隊和發動戰爭?
    但我們都知道,1939年9月,德國閃擊波蘭宣告著二戰的爆發,德國迅速的攻佔了大量的歐洲國家,連陸軍強國法國最終也向德國投降屈服。希特勒上臺後,用了什麼方法讓德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變強那麼多呢? 初高中讀過歷史的都知道,美國走出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那場經濟危機,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幹預經濟、興建公共項目創造工作崗位減少失業率,以及發行國債等措施來調控經濟,讓美國走出經濟危機。
  • 原創┃希特勒和他的「日耳曼尼亞」之夢
    希特勒能夠拉來一大幫人,聽他大聲譴責《凡爾賽和約》,並呼籲把猶太人逐出歐洲,很快他便成為當地受歡迎的煽動家,獲得了很好的名聲。在決定投身政治生涯的幾周內,希特勒形成了他政治信條中的幾個要點:德意志復興、與馬克思主義及其他德意志意識形態敵人作鬥爭、清除歐洲的猶太人。
  • 不情願的第三帝國:1930年代的希特勒與威廉二世
    因為希特勒參加的不是普魯士軍隊,而是巴伐利亞王國軍隊。希特勒是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的士兵,不是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的士兵。所以我們不能把希特勒參加德軍作為他崇拜德皇威廉的證據。其次希特勒是比較典型的奧地利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奧地利的德意志民族主義原本和德意志的民族主義是一體的,它們都是1848年爭取自由和統一的那一代人。
  • 希特勒青年團:控制年輕人的一生
    其中推薦的一本書是《青春無羈》,一部青年運動史,在第18章細緻闡述了希特勒青年團這個納粹德國的青年組織。這是一個希特勒希望將年輕人的一生都死死控制的系統,也是情緒化的青少年宗教狂熱一般的社會運動。在那場對猶太人的刻骨仇恨中,希特勒、黨衛軍是最突出的角色,那麼永遠是生力軍的年輕人呢?節選如下。
  • 希特勒:一個想當牧師的人,最後卻成為劊子手?
    在調查期間,希特勒旁聽了一次他們的開會,會後,希特勒很驚訝地接到了邀請加入「社會主義工人黨」的邀請。本來是去調查的,沒想到卻收到了加入的邀請,希特勒感到很意外。但也是這次邀請改變了希特勒一生,也改變了世界。他決定接受邀請,加入「社會主義工人黨」。而這時他為日後侵略世界所走的第一步。
  • 拿破崙、希特勒,為何一個能成為英雄,另一個成為了惡魔?
    以至於都說,希特勒是拿破崙轉世。那為何拿破崙是英雄,而希特勒是惡魔呢。 拿破崙時代,德國還沒有降生,而此時的歐洲一片混沌,歐洲當時還是封建貴族時代,國家意識與領土淡薄,不管是「國家」還是「領地」都是貴族的私產。如果一個貴族娶了一個女公爵結婚了,這位女公爵把自己和自己的「國家」還是「領地」都打包送給他的丈夫,國王沒有權力,封建領主本身具有巨大的權力。而法國大革命自己之後,成為歐洲大陸第一的強國,也就此展開統一歐洲的戰爭。
  • 【熱片推薦】《希特勒回來了》:反思納粹的三個轉折
    時隔七十年,如今的世界雖然仍然算不上和諧平靜,但是與希特勒掀起狂潮的那個時代早已經不能同日而語了,而德國,最後在戰後深刻反思過納粹暴行的國家,無疑在清算了戰爭的各種影響之後變成了與30年代完全不同的樣子。這位曾經叱吒歐洲的元首來到現代,面對的無疑是一件件「不可思議」的事實:當年令人聞風喪膽的黨衛軍如今早就成了歷史名詞,波蘭竟然還是獨立的國家,而德國元首居然是個面部皮膚鬆弛的女人。
  • 德國納粹萬字標誌是希特勒設計?這個符號究竟包含了什麼意義?
    戰是人類的浩劫,也是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希特勒。  希特勒發動的戰爭給世界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災難,也給德國人民帶來巨大傷痛,差點讓德意志民族走向滅亡。  所以希特勒在德國民眾心中不是救世主,而是魔鬼;跟希特勒一樣被深惡痛絕的,還有納粹禮、納粹軍服和那個臭名昭著的萬字標誌。
  • 「快樂肥宅水」憑一句廣告語,戰勝民族主義,成為飲料界老大
    然而,可口可樂並非一開始就風靡全球,在它打通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曾經遭遇過兩大阻礙,一個是民族主義,一個是不同的經濟制度。而它在克服前者的過程中,極盡表現了它「營銷鬼才」的優勢,憑藉著一句廣告詞,戰勝了民族主義,成為了飲料界的老大。
  • 史上最可怕的金牛座:戰爭狂人希特勒的星盤詳解
    希特勒的偏執對他在戰爭中的決策也有很大影響,由於他有極度狂熱的種族主義思想,導致蘇德戰爭爆發後,他無法採取更理性更實際的方法來處理蘇聯被佔地區的問題,雖然這樣做會有利於德軍。比如在對待東歐猶太人態度方面,在對待大量倒戈投降德軍的俄羅斯人和其他各民族問題方面。
  • 這部深受希特勒喜愛的電影,絕對能夠震撼你!
    希特勒和他的宣傳頭目戈培爾十分欣賞這部電影。特婭·馮·哈堡後來甚至真的加入了納粹黨,跟丈夫分道揚鑣。而且它是第一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選入世界文獻遺產的電影。他不僅讓假瑪利亞去破壞真瑪利亞的形象,還要她煽動工人將中心機毀壞,讓大水淹沒勞工城,摧毀弗雷德森的一切。 於是,弗雷德和對他忠心的工人不得不為了尋找真瑪利亞和留在拯救勞工城孩子努力。 這裡的每一個角色都能在聖經裡找到相對的人物。 弗雷德森對應上帝,這個城市由他控制,誰應該到地底生活也由他來決定。
  • 外媒稱莫迪比希特勒更危險,與中國戰爭慘敗,是壓垮他的最後稻草
    所謂的民主「夥伴」口徑十分一致,甚至有外媒把印度總理莫迪比喻成了希特勒式的人物。為何作為世界上最大民主國家領袖的莫迪,卻會收穫如此評價呢? 這是一個可怕的數字,從二戰到現在,各主要國家領導人中,通過選舉上臺,並且支持率超過了百分之70的十分稀少。而莫迪的強硬執政理念,最後讓西方媒體人的腦子裡不約而同的出現了一個人。那就是戰爭惡魔,強權領袖,希特勒。 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莫迪挑起和鄰國之間的邊境衝突,和當年的希特勒為了解決國內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發動戰爭似乎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甚至比其更加危險。
  • 全世界都低估了希特勒
    首先,希特勒憑著獨裁者共有的直覺,徹底擺脫了憲制的約束,他絕不當什麼「公僕」,而是元首——「絕對的主人」。希特勒上臺前,魏瑪憲法早已名存實亡,希特勒從未提出任何新的能夠實施的憲法去取代它。1934年以後,德國便成了沒有憲法的國家,政府對人民的權力不再受到限制。
  • 惡魔的崛起:阿道夫·希特勒
    回歸正題,希特勒從小都立志成為一個偉大的畫家,可他的父親卻是一個對兒子控制欲極強的人。在他面前,希特勒的夢想不值一提。他所要的是希望兒子走他的老路,成為一個公務員。這種專制的父親也練就了希特勒未來極端且易怒的性格。在希特勒的父親死後,希特勒如願以償的報考了維也納藝術學院。然而,他多次報考,又多次落榜。
  • 惡魔的崛起:希特勒是如何「重塑」德國的?
    而促使希特勒上位的因素也是複雜的:由於「一戰」導致的人間悲劇;戰後社會、經濟和政治的混亂;在尋求新開始的過程中逐漸走向極端的國家環境;因為希特勒就是一個歇斯底裡的人;因為納粹成員將國家復興的憧憬販賣給聰慧、文明程度高但同樣因戰爭而傷痕累累的人民。
  • 【4月20日】希特勒的達爾文主義
    那麼是誰在背後插了一刀,魯登道夫認為,就是那些反戰的天主教徒、社會主義者,最主要的是猶太人,他們批評德意志的民族主義、煽動叛亂、煽動工業罷工,是出賣民族的罪人,這樣人都是「十一月罪犯」,因為德國是1918年11月11日宣布投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