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歷史與文化

2021-02-13 蔡氏文化網

 蔡國是西周初年最早分封的姬姓諸侯國之一。武王滅紂後,封其弟度(文王第五子)於蔡,稱蔡叔度,與管叔、霍叔一起,就近監視被封於殷的商紂之子武庚及其所統領的殷遺民,史稱"三監"。《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復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蔡既是周的同性諸侯,又地處汝水中遊,起著「南捍荊蠻,而北為中原之蔽」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春秋初年,王室衰微,大國爭霸,諸侯逐鹿。蔡也曾多次出兵,與魯、宋、陳等聯盟伐鄭。與此同時,南方的楚國迅速崛起,兼城滅國,威震江漢,使蔡、鄭等中原諸侯恐懼不安。《左傳·桓公二年》:蔡侯、鄭伯會於鄧,始懼楚也。《史記·管蔡世家》:[蔡]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陳,息侯亦娶陳。息婦人將歸,過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請楚文王:來伐我,我求救於蔡,蔡必來,楚因擊之,可以有功。楚文王從之,虜蔡哀侯以歸。蔡國經此打擊,此後便一蹶不振,成為中原諸侯中最早臣服於楚的國家。蔡自春秋中葉以後,於楚無役不從,如虎之有倀,而中國欲攘楚,必先有事於蔡。蓋蔡居淮汝之間,在楚之北,為楚屏。"儘管如此,楚在滅呂、申、息之後,為進一步北上東進,必欲滅蔡而後已。《左傳·昭公十一年》:三月丙申,楚子(靈王)伏甲而饗蔡侯於申,醉而執之。夏四月丁巳,殺之,刑其士七十人。公子棄疾帥師圍蔡。"冬十一月,楚師滅蔡。十二月,"楚子城陳、蔡、不羹,使棄疾為蔡公。《史記·管蔡世家》:[蔡靈侯]十二年,楚靈王以靈侯弒其父,誘蔡靈侯於申,伏甲飲之,醉而殺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棄疾圍蔡。十一月,滅蔡,使棄疾為蔡公。"蔡靈侯十二年即公元前531年,楚滅蔡後,將蔡地設為縣,使楚公子棄疾為蔡公。"楚滅蔡三歲,楚公子棄疾弒其君靈王代立,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廬,立之,是為平侯。"楚平王起事之初,即許陳、蔡以國。即位後為穩定局勢,取信諸侯,遂復陳、蔡之國。

蔡平侯復國後,為依附楚國,將國都由上蔡(今河南上蔡)遷至呂亭,改稱新蔡(今河南新蔡)。蔡昭侯時,東方吳國興起,蔡為報滅國之恨,轉而依附吳國,參與了著名的吳國伐楚戰爭,攻入楚國郢都,從此結怨於楚。在楚國的逼迫下,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將國都再遷州來(今安徽壽縣),稱為下蔡。蔡昭侯之後,又歷成侯、聲侯、元侯,至蔡侯齊時,終為楚國所滅。《史記·管蔡世家》:"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遂絕祀。"時在公元前447年。   

上蔡蔡國故城坐落在上蔡城關蘆崗東坡,是西周初蔡叔度始封(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蔡靈侯十二年(公元前531年)楚國首次滅蔡500餘年間的蔡國都城。故城規模巨大,平面略呈長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北垣長2113米,南垣長2700米,西垣長3187米,東垣長2490米,周長10490米。城牆系夯土築成,殘高4-11米,寬15-25米,最寬處達70-95米。已可確定的城門遺蹟有4處,城門附近的城牆明顯加寬,且內凹呈"U"字形坎,類似於後世的甕城形狀,推測可能為守衛城門的士兵和城門監者的居所。城牆外圍有護城壕,寬達70-103米,深5-10米。宮殿區位於城址中部偏南的二郎臺,面積達120萬平方米,臺高6-7米。臺上發現古井多眼和由陶質排水管道鋪設而成的排水系統,還有大量傾圮的建築堆積,表明當年臺上曾有龐大的建築群組。高臺四周有賞光環繞,作為宮殿區的防禦設施。     

故城內外還發現了多處手工業作坊遺址。故城東南部有制陶作坊遺址,並發現一座完整的陶窯。宮殿區東北有制骨作坊遺址。鑄銅作坊遺址兩處:一處在宮殿區北,面積約2萬平方米,已發現煉爐3個;另一處在故城東南部,也發現有煉爐、銅渣。     

上蔡故城南關曾發現西周墓葬。故城西南部的翟村一帶常有春秋時期的青銅器出土,可能是春秋時期的蔡國貴族墓地。故城西北隅也發現一處大型墓地。     

1966年4月,河南潢川縣西北高稻場發現兩座春秋晚期的木槨墓,出土13件青銅器,計有鼎、敦、簠、盤、匜、缶、舟等,其中一號墓出土的銅簠銘為:"蔡公子義工之飤簠。"這批銅器的器形與安徽壽縣蔡侯墓出土器物相近,應是蔡東遷州來之前都新蔡時的遺物。此外,河南固始萬營山2號墓也出土一批春秋晚期青銅器,其中簠蓋內有"蔡季風"三字,器形與高稻場銅器類似,亦應為蔡器。     

 1955年湖北宜城安樂坨出土一件蔡侯朱缶,蔡侯朱系蔡平侯之子,《史記·管蔡世家》:「平侯九年卒,靈侯班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春秋會要》:「蔡侯朱,平侯子。魯昭公二十一年立,在位一年,奔楚。」《春秋·昭公二十一年:「蔡侯朱出奔楚。」此缶出土於楚境,可見蔡侯朱確死於楚,從而證實了史籍記載。     

蔡遷州來(下蔡)時期,蔡國考古有一系列重大發現。1955年,在安徽壽縣西門內發現了蔡昭侯墓;1958-1959年,在安徽淮南蔡家崗趙家孤堆又發現了蔡聲侯和元侯墓;1982年,在安徽省舒城縣九裡墩發掘了蔡成侯墓。至此,下蔡的五世國君蔡昭侯、成侯、聲侯、元侯及侯齊,除亡國之君侯齊外,其餘四君的陵墓均已發現。      

蔡昭侯墓出土遺物500餘件,其中以銅器為大宗,計486件,其中有銘銅器50餘件。銅器組合為鼎、簠、敦、浴缶、盤、匜,還有簋、豆、鬲、方壺、尊缶、尊盤、鑑、甬鍾、編鎛、編鐘以及兵器、車馬器等。這與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及戰國初年的曾侯乙墓的組合相近,其中的升鼎、鑊鼎、圜底鼎等,均帶有楚文化風格。    

 蔡昭侯墓中的八件蓮瓣形蓋方座銅簋,保存了中原文化傳統。方座簋流行於西周初年至西周晚期,到春秋中晚期與戰國初年,在諸侯大墓中仍可見到。從出土位置看,蔡昭侯墓之八簋與七件楚式升鼎相配合,基本合於周禮的諸侯之制。該墓出土的二件方壺,也是西周時期中原地區方壺形制的繼承和創新。    

蔡昭侯墓出土樂器甬種十二件,編鎛八件,編鐘九件,鉦一件,錞於一件。其中甬鍾為吳王光嫁女於蔡的媵器,鈕鍾八件為蔡昭侯申自作之"行鍾",鎛鍾八件是蔡侯申自作之"謌(歌)鍾"。鎛鈕為四龍組成的蟠龍紋,正鼓部有六條龍,左右各三條。是這一時期楚系編鐘的特點。   

蔡侯方鑑內放置有方尊缶,此外蔡侯申還鑄有盤尊三套。尊頸部較長,腹部較扁,器型與吳越地區的尊形相似,僅紋飾相異,顯然是受到吳越文化的影響。    

蔡昭侯墓青銅器製作精美,紋飾瑰麗,是研究春秋晚期蔡國歷史、名物制度以及音樂、美術、工藝史的珍貴資料。由於銅器品種豐富,時代明確,製作時間大體在蔡昭侯在位的公元前518年至前491年,成為判斷春秋晚期青銅器的標尺。   

安徽省淮南市蔡家崗趙家孤堆發掘的兩座蔡墓,均為豎穴土坑墓。一號墓殘存遺物僅21件,有銅矛、鐓、削、鈴和玉璧等。二號墓出土遺物91件,有銅劍、殳、戈、鏃、钁和車馬器等。除蔡器外,還出土有吳王夫差戈、吳太子劍、越王者旨於賜戈等吳越兵器。兩墓都有較大的墳丘,規模基本相同,相距約200米。由二號墓的出土錯金銘文"蔡侯產"劍,可將此墓定為蔡聲侯墓。又根據古代"父昭子穆"的葬制,推測一號墓的墓主應是蔡聲侯之子蔡元侯。 1982年,在安徽省舒城縣九裡墩發掘一座大型春秋蔡墓,該墓為土坑豎穴墓,有棺有槨,雖經兩次被盜,仍出土文物140餘件,有青銅禮器、兵器、樂器以及數量眾多的車馬器和玉石裝飾品。根據墓室結構、器物組合等多方面考察,該墓應是國君之制。墓中出土一件青銅戟上有"蔡侯逆之用戟" 6字銘文,釋者認為蔡侯逆即蔡遷州來後的第二代國君-蔡成侯朔。     

綜合觀察上述幾座蔡侯大墓,可以看出蔡國雖然遷居到被南淮夷和群舒包圍的地方,但仍保持著中原文化傳統,如採用周王朝正朔,使用鼎、簋相配的傳統用禮制度。大孟姬盤銘說"肇佐天子",即尊奉周天子為宗主。尊銘又申明其姊要"類文王母",即遵守祖先風範。蔡國與楚國和吳國頻繁交往,出土器物既有楚文化因素,又有吳文化因素。此外,幾座蔡侯墓中還發現吳王光嫁女之器(吳王光鑑),吳王夫差戈、吳太子劍等,表明了蔡與吳國公室的親密聯繫。

相關焦點

  • 蔡國的建立與滅亡
    蔡國(前1046~公元前447年),周朝諸侯國,建都蔡(今河南上蔡縣),始封之君為周武王之弟叔度,因叔度跟隨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於郭鄰。蔡叔度死後,周公旦封其子蔡仲(名胡)於蔡(今河南上蔡縣),重建蔡國。春秋時,蔡國經常受到楚國的逼迫。公元前531年,楚國滅蔡國。三年後,蔡平侯復國,遷都新蔡(今河南新蔡縣)。公元前506年蔡國曾隨吳國伐楚,並攻入郢都。
  • 齊桓公的小老婆,開個玩笑就坑殺了蔡國
    文:打起黃雀兒 配圖:網絡 歷史上最熱鬧的一段應該是春秋戰國。東周時期的周王室已經是債臺高壘,強弩之末。夾縫中生存的蔡國,衛國一幫小國家就絞盡腦汁尋求自保。蔡國的國君蔡穆候為了能臥榻酣睡,乾脆一狠心獻出了自己如花似玉的妹子蔡姬給旁邊的大哥齊桓公做了小老婆。 自己的親妹子做了齊桓公的老婆,很菜的蔡穆侯一下子變成了龍頭老大的大舅哥。這下子高枕無憂了,蔡穆侯自我感覺抱大腿的舉措很是穩妥。
  • 陳留蔡氏:世界蔡姓歷史追索
    蔡姓得姓於蔡國,但卻發展於濟陽,故蔡姓人大多以濟陽為郡望,濟陽蔡氏成為蔡氏族中最興盛顯赫的望族。著名史學家、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朱紹侯研究發現,濟陽蔡氏是由陳留蔡氏發展而來的,兩者同根同系,實為一個支派。陳留蔡氏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當推東漢末年的文學家、書法家、經學家蔡邕,蔡邕的故裡就在開封市境內。如今,蔡姓已經發展成為中國第44大姓,蔡姓子孫已遍布海內外。
  • 濟陽蔡氏的歷史追溯
    「天下蔡氏一家親」加入蔡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蔡;請點擊上面「天下蔡氏一家親」關注,擁抱中華蔡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蔡氏文化但蔡國兩次受封,三次遷都是應該引起注意的。第一次受封,是在周武王滅商以後,封其五弟叔度為蔡侯。蔡本為○姓古國,在今河南長桓縣東北蔡城。叔度為姬姓,從此○姬二姓蔡國合二為一,不久就遷至上蔡,這是一封一遷。第二次受封是在成王時期。叔度參加武庾叛亂,失敗後免爵流放,其子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遂薦胡為魯卿士,魯國得到治理,「於是周公言於成王,復封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
  • 歷史上最搞笑的6場戰爭:餵!你們是打仗啊,能不能嚴肅點?
    然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還發生過一些搞笑的戰爭,下面就盤點出來6場,真的想對他們說:喂,你們在打仗啊!嚴肅點不行?一、齊桓公伐楚春秋時期的一場戰爭。說當時有個蔡國,國君叫蔡穆侯,為了巴結齊國,就把自己的妹妹蔡姬嫁給了齊桓公。有一次,蔡姬和齊桓公划船玩,蔡姬調皮,不停的晃船,齊桓公不讓晃,她偏要晃。於是齊桓公就惱了,派人把蔡姬送回了蔡國。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
    一、基本概況淮安是國務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 ,多次作為郡淮安市現有歷史文化街區2處,為河下古鎮歷史文化街區、上坂街-駙馬巷-龍窩巷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8處,為老西門大街歷史地段、雙刀劉巷歷史地段、太清觀街歷史地段、縣東街歷史地段、都天廟歷史地段、河北街-光明街歷史地段、大閘口歷史地段和東嶽廟歷史地段;省級歷史文化名鎮1處,為碼頭鎮。
  • 【歷史文化】易旭東 ‖ 崇州:成都「後花園」歷史文化內涵(中)
    編者按5月30日起,「四川省情網」及「方志四川」新媒體矩陣(微信公眾號、人民號、澎湃號、頭條號、搜狐號、企鵝號)分3期推出知名紀實作家、非學院派天府文化學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學者易旭東先生 2020年5月16日在崇州「三城論壇」(愛情之城、創造之城、美酒之城)上的演講 《崇州:成都「後花園」歷史文化內涵
  • 中國人飲茶文化歷史
    中國人飲茶的歷史相當久,約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 電視劇《羋月傳》裡的行政區劃:壽縣與淮南歷史上的分分合合
    點擊壽州藝壇關注我喲☀定期推送壽縣,本土文化,同城活動,規劃發展 ,資訊八卦,攝影影視等諸多優質內容,壽縣最接地氣、重服務的本地微信平臺
  • 信陽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
    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有「江南北國、北國江南」之美譽,有著豫風楚韻的地域文化,楚文化與中原文化在這裡交融,形成了信陽獨特的人文環境。這裡是孔子周遊列國的終點,春秋時孫武在此練兵並南下攻入楚都,南朝時梁武帝蕭衍發跡於此,這裡的信陽毛尖聞名遐邇,被譽為山水茶都、中國毛尖之都。這裡不僅風景優美,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名人!
  •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
    二、 歷史沿革績溪是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傳遞接力城市,先後被命名為中國徽菜之鄉、中國廚師之鄉、中國徽墨之鄉,2007年績溪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績溪歷史悠久,徽嶺南北分布的十餘處遺址表明在新石器時代縣境內就存在人類活動的足跡。
  • 十堰歷史文化|融合多種文化於一體 十堰「漢水文化」源遠流長
    作為中國境內最古老、最大的江河,漢水哺育了億萬生靈,也孕育了著名的漢水文化。漢水文化是指漢水流域人民有史以來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是融巴蜀文化、荊楚文化、中原文化、秦文化等多邊文化為一體,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區域性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傳統文化作出了可貴的貢獻。
  • 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 闡揚中華歷史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研究歷史是為了「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增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獨樹一幟的燦爛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昇平之世國泰民安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山河破碎的慘痛教訓。
  • 文化多彩是貴州歷史文化的最亮點
    本報訊 8月1日,貴陽孔學堂線下傳統文化公益講座舉行。貴州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原所長、歷史學研究員範同壽,為近百位現場聽眾全景式呈現貴州歷史文化的誕生、文化內涵與基本特徵。  範同壽長期致力於西南區域史及貴州地方史志研究,著述宏富,成就斐然。
  • 弘揚歷史文化 重建吳家染坊
    天府之國成都的商業繁榮景象在中國的歷史上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筆。成都人在江邊織洗蜀錦,色彩鮮麗的蜀錦,全國知名暢銷,造就了「錦江」的歷史。清代乾隆年間,商人吳氏在尹家巷子(現吳家染坊)開設染坊,其所染之布獨具特色且售賣童叟無欺,因此倍受百姓歡迎。並在華陽縣打出了名氣,逐步發展為遠近聞名的富商大賈。
  • 【必看】我市3地列入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東徵革命歷史文化...
    近日,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公布了第二批廣東省歷史文化遊徑名單,共有6條省內跨市主題歷史文化遊徑,包含相關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合計72個。東徵革命歷史文化遊徑橫跨廣州、惠州、汕尾、揭陽、汕頭、潮州6個城市,起點為廣州周恩來同志主持的中共兩廣區委軍委舊址,終點為潮州李厝祠,共包括歷史文化和旅遊資源點16個。
  •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城遺城憶」第二站: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
    8月4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城遺城憶」關於濟南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開發專題調研團馬宸昊同學前往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主題調研與問捲髮放。  將軍廟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濟南市老城區,南起泉城路,北至大明湖路,東至鞭指巷,西臨太平寺街、西城根街,總面積16。08公頃。該街區是展示傳統商貿文化、多元宗教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的濟南傳統社區,保持了「人、泉、城」共生的歷史風貌,是濟南老城生活的縮影。
  • 日本炸雞的文化歷史
    日本炸雞的文化歷史 唐揚げ一般是指以麵粉或太白粉包裹住食材的油炸料理,這種料理是二戰之後由中國所傳到日本的。 日本炸雞的文化歷史 日本炸雞的做法是先把切塊的雞以日本酒(也可用紹興酒)、醬油、蒜泥姜泥少許蜂蜜與雞高湯醃30分鐘,然後裹上混合了太白粉與麵粉的面衣,先用170度的油炸約兩分鐘後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