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同餐共食是中國傳統習俗?
疫情期間,分餐在中國日益普及,這時,有人跳出來,聲稱分餐破壞了中國「同餐共食」的風俗,並且覺得自古人們就是同餐共食,那麼這是真的嗎?
《後漢書·逸民傳》記隱士梁鴻其妻孟光舉案齊眉的故事。以及《漢書·外戚傳》中:「許後朝皇太后,親奉案上食。」婦人舉食案的故事,無不說明分餐文化自古就存在。
2.分餐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在現代就是傷感情?
確實,分餐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徵,我國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分餐的形式。其顯著的特徵是對層級地位的彰顯,突顯王侯威儀。《周禮》有載:「設席之法,先設者皆言筵,後加者為席。筵長席短,筵鋪陳於下,席在上,為人所坐藉。」
但是現代的分餐和商周時期不一樣,現代的分餐更像南唐和晚唐時候的合餐制。例如南唐畫家顧閡中的傳世名作《韓熙載夜宴圖》,夜宴部分繪韓熙載及其他幾個貴族子弟,他們面前擺著幾張小桌子,在每人面前都放有完全相同的一份食物,是用八個盤盞盛著的果品和佳餚。碗邊還放著包括餐匙和筷子在內的一套進食具,互不混雜。雖然是分餐但是依舊同桌交談,說笑,這樣道來現代分餐何來傷感情一說?
3.同餐共食有哪些危害呢?
有《勸菜》一文諷刺道:十多個人共一盤菜,共一碗湯,酒席上一桌人同時操起筷子,同時把菜夾到嘴裡去。一碗湯上桌,個人用自己的調羹去把裡面的東西先攪一攪;一盤菜端上來,個人再夾一夾。一道山珍海味,一人一筷子之後,上面就有了五七個人的津液。
這樣說確實有些噁心,但是除了感官上不好之外,其實還隱藏著更大的隱患。
互相夾菜勸飯增加了通過消化道或密切接觸傳播疾病的風險,如新冠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病毒性肝炎等都可能通過私筷傳播。
4.康璽的分餐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圍桌共食、不用公筷的飲食方式所隱藏的健康隱患,認識到分餐的文明和健康。
而康璽一直以來秉承著文明分餐,健康衛生的理念,採用由廚師或服務人員,按照定量或等量的原則,把主食和菜餚分配到餐盤或碗中,給每一個就餐者獨自享用。
做到了從傳統提供「例菜」到提供「位菜」轉變,眼下越來越被顧客接受。保證了每一位賓客,在可以同桌暢談的同時,也能健康用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