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視點:險資權益類投資政策「扇動翅膀」資本市場能收集到多少...

2021-01-10 證券時報網

險資權益類投資的分類監管政策使勁「扇動著翅膀」,資本市場能收集到多少「暖風」?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2月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指出,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對保險資金投資權益類資產設置差異化監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總資產的45%。

實際上,該項會議內容是對4個月前銀保監會發布的政策的「升維」推動。今年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內容包括根據險企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設置差異化的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到佔上季末總資產的45%。

筆者認為,國務院常務會議對險資分類監管作出部署,重點在於對保險機構發揮資本市場重要機構投資者作用進行「頂層引導」,以及提升優質險企對於險資運用的自主決策空間,從而在提升險企發展質量的同時,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首先,「最高至45%」的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是對於風控表現優異險企的特別授權,為其加速成長提供更大空間和可能。

目前,險企主要的資金運用渠道包括存款、債券等固收類投資以及權益類投資。由於存款和固收類投資更多的是依靠規模獲取收益,因此險企的個性化競爭賽道主要集中於權益類投資。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餘額為4.38萬億元,佔保險資金運用餘額的22.57%,佔上一個季度末總資產(2019年年底)的21.3%,而彼時險企權益類投資的佔比上限為30%。也就是說,險企對於權益類投資權限的使用還是比較積極的。

這種積極一方面是源於行業服務實體經濟、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初心;另一方面,也在藉此實現差異化競爭,提升險企自身經營業績,以及其應對經濟周期波動的能力。

其次,資本市場歡迎中長期資金,但必然需要對資金設定「質量門檻」。

在供給非常充分的商品流通市場,只要是善意的資金,其進出的自由度通常較高,因為流通基本上是買賣雙方的權利兌現,並不會對市場中其他個體產生比較大的擾動。但是,金融市場尤其是資本市場需要對進場資金的質量設限,質量的評價維度包括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運作方式等。

這是因為,一方面,資金的風險承受能力需要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具體板塊相匹配,這一點在散戶方面,體現為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中的不同層級對投資經驗和資金門檻的設置;對機構而言,雖然門檻不像散戶那樣直觀,但是差異化監管顯然明示了政策導向。另一方面,資金的運作期限等具體運作方式也需要適合資本市場。資金達到一定規模後,其行為與資本市場生態可能產生明顯的交互作用,並進而可能影響其他資金權利的實現。因此,監管部門一直強調的是推進中長期資金入市。

保險資金先天具有長期性,且具有相對低風險下的相對高回報需求,與資本市場「氣質匹配」。因此,監管部門願意給予其中的風控「優等生」以更高的投資權限。

第三,險資權益類投資比例上限提升,雖然並不等於「直接入市」增加,但是資本市場越來越有能力從中贏取更多「流量」。

有部分觀點認為,險資對於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投入在整個險資運用餘額和權益類資產的配置比例中均不突出,如今上限的提升,可能並不會產生明顯影響。筆者對此不敢苟同。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險資年內投資運用餘額20.85萬億元,較去年年底的18.53萬億元增長12.52%。其中,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2.75萬億元,較去年年底的2.44萬億元增長12.7%。截至10月末,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在保險資金運用餘額中的佔比為13.19%,較去年年底的13.17%小幅上升。此外,從一季度末的數據來看,股票、股基及混合型基金餘額在權益類投資餘額中的合計佔比略低於50%。

從上述數據來看,險資好像對於A股投資的主動性略有不足,但實際並非如此。其一,險資大量的權益類投資可以跟隨企業登陸多層次資本市場,因為險資對於實體企業的投資可能潛伏於從孵化期到PRE-IPO之間的任何階段,這部分資金實際上為A股市場培育了優秀的擬上市、擬掛牌公司;其二,即便是暫時沒有入市的險資,其考察的投資方向中也必然包括多層次資本市場。而近年來不斷深化改革、提高質量的資本市場,自然有動力和能力吸引更多的險資進駐。

筆者認為,監管部門通過分類監管賦予險資的雖然是投資的權利,但是鑑於險資服務實體經濟的核心職能、建設高質量資本市場的共同目標,鑑於險企自身的發展訴求,有能力的險企和險資將必然更好地行使權利,而主動變革、主動作為的資本市場有望收集到更多的政策「暖風」。

相關焦點

  • 更高比例權益投資成「好險企獎品」 資本市場聽得懂
    實際上,近年來,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一直都是監管層的重點工作之一,資本市場也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優化基礎制度、提升交易便利性和效率等來不斷構建中長期資金「願意來、留得住」的市場環境。而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權益投資比例實施差異化分類監管的政策,影響的是「願意來」的前置節點——「可以來」。數據顯示,目前,保險資金權益類資產配置較為穩健。
  • 國常會:提升險資長期投資能力 防止險資運用投機化
    會議指出,要提升保險資金長期投資能力,防止保險資金運用投機化,強化資產負債管理,加強風險防控。  相關:7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優化保險公司權益類資產配置監管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提出設置差異化權益類資產投資監管比例,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資產負債管理能力及風險狀況等指標,明確八檔權益類資產監管比例,最高可佔上季末總資產的45%。
  • 明年險企權益類投資預計增加3000億元 將優先配置股票資產
    新華財經北京12月23日電 多位險資人士向記者透露,明年險企會隨保費增加而同比例增加權益投資規模,預計明年全年險資權益類投資增加3000億元左右。優先配置股票資產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對擴大險資投資範圍和比例均出臺了相關文件,明年險資投資將會是從政策落地「嘗試期」到「明朗期」。對於明年險資投資的重點和機會,光大永明資產相關人士認為,明年一季度之前,很難看到利率水平的顯著變化。展望明年一季度,險資在大類資產選擇上的排序是:股票、商品、債券。
  • 險資今年以來舉牌20次 券商預計明年約8500億元險資增量資金入市...
    ,全年險資權益類投資將增加3000億元左右。「假定在保險新規等政策推動下,明年權益資金佔險資的比例提升3個百分點至16.2%,考慮保險資金可運用餘額增至23.6萬億元,測算得到2021年險資將為A股帶來增量資金約8524億元。」華西證券表示。
  • 中國太保鄧斌:允許險資使用衍生品是應時而動、順勢而為
    2020年上半年,中國銀保監會就保險資金參與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三項制度向業內徵求意見,中國太保首席投資官鄧斌對相關問題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隨著保險資本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對外開放的擴大,允許險資使用衍生品是應時而動、順勢而為,業界與市場會表示歡迎。
  • 全面剖析險資入市前景
    險資具備資金量大、長線資金的特點。險資投資相比於個人投資者更注重盈利性、長期性,險資入市有利於有助於我國股市的慢牛發展,促進資本市場長期健康發展。 風險提示 中美經貿關係惡化,美股步入熊市;國內政策力度不及預期,盈利超預期下行。
  • 險資舉牌潮強勢歸來!年內21次創近5年新高,金融、地產股備受青睞
    從行業分類來看,險資今年有6次舉牌標的屬於金融業,經營穩健、能帶來長期穩定分紅收益的銀行股更是受到險企青睞。以頻頻舉牌的國壽系資本為例,7條舉牌記錄中,對工商銀行H股增持並舉牌記錄3條,對農業銀行H股舉牌1次。另外,太平人壽舉牌農業銀行,太平洋人壽舉牌錦江資本,中信保誠人壽舉牌光大控股。
  • 景順長城康樂:公募基金五大維度助力資管轉型與資本市場良性互動
    同時,提高直接融資比例是大勢所趨,資本市場戰略地位處於歷史高度。作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今年開始從最高層面提倡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並不斷為此營造更好的制度環境。中國基金行業起始於權益投資,當前核心競爭力也在此。  公開數據表明,公募基金行業自成立以來權益型基金年化平均收益率近16.5%,不少產品和基金經理管理期間年化收益率在20%以上。
  • 曹琦:保險資管將加大權益投資力度
    曹琦:面對新發展格局帶來的重要機遇,保險資管有望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快發展:一是作為長期投資重要力量的地位進一步鞏固,保險資管將充分發揮險資期限長的特點,聚焦資產配置結構優化,在利率下行情況下積極把握經濟長期向好機遇,進一步加大權益投資力度。
  • 勢必要增加權益投資了!利率下行 上市險企淨投資收益率悉數下滑
    上市險企的上半年投資業績,正在顯示出提升權益投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儘管險企追求穩健收益、有七八成資產配在了固收資產上。  今年上半年,隨著利率下行,保險公司息類收益口徑下的「淨投資收益率」直接受到影響,上市險企「淨投資收益率」悉數走低。而若算上權益投資的收益,在「總投資收益率」指標上,多數險企則實現提升。
  • 券商預計明年約8500億元險資增量...
    2020年以來,險資在二級市場上掃貨、加倉。截至目前,險資舉牌次數已達20次,創近五年新高,涉及股票13隻。業內人士認為,在政策的支持下,預計2021年各險企同比例增加權益投資規模。舉牌次數創近五年新高2020年,險資動作頻頻。
  • 險資投資非上市企業不得直接從事房地產開發
    11月13日,銀保監會網站發布《關於保險資金財務性股權投資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一方面,銀保監會放開了險資財務性股權投資的行業限制,另一方面,也列出負面清單,為投資標的劃出紅線。
  • 險資年內21次舉牌創近五年新高 險資青睞金融股年內多次舉牌
    近日,和諧健康舉牌萬達信息,再次受到資本市場關注。《證券日報》記者梳理後發現,截至12月21日,今年以來險資已合計舉牌21次,超越了2016年至2019年曆年舉牌次數。今年被險資舉牌的對象中,金融、地產、公用事業、計算機軟體等行業的公司成為重點。
  • 「好險企」權益投資上限從30%升至45% 千億級增量...
    此舉將賦予保險公司更多自主投資權,提高監管政策的精準性和針對性。改變以往監管政策「一刀切」和「差公司生病、好公司跟著吃藥」的情況。  這意味著,保險公司中的「好孩子」,未來在權益投資上將有更多發揮的空間。
  • 險資舉牌全年達20次 增量資金入市仍可期
    「舉牌成本是險資考慮的重點,H股上市公司頻遭舉牌可能與H股估值較低有關。同時,險資舉牌A股的方式,並非在二級市場買入,而是主要通過協議轉讓或定增方式,既可以降低買入成本,也能減少因舉牌而帶來的股價波動。」華西證券分析師魏濤表示。
  • 險資可全面殺入股權市場!負面清單規定「十不準」
    險資可全面殺入股權市場!險資可全面殺入股權市場!負面清單規定「十不準」  險資投資範圍再拓寬!  11月13日,銀保監會宣布取消保險資金開展財務性股權投資行業限制,這意味著,險資股權投資範圍從之前的保險類企業、非保險類金融企業和與保險業務相關的養老、醫療、汽車服務等企業,拓展為可以自主選擇投資行業範圍。
  • 最閱讀|險資「七劍」齊闖江湖
    一直以來,險資在資本市場上表現低調,因為他們的投資收益務必穩健。不過,去年以來,諸多險資頻頻高調亮相,開始了新玩法。近日,「有錢任性」的險資中,又殺出了兩匹黑馬。公告顯示,前海人壽在一個月內買入中炬高新(600872)超過5%股份,構成舉牌;南玻A的一份股東臨時提案裡披露,前海人壽在 一季度買入公司4.19%的股份。
  • 董明珠:險資利用高槓桿發大財,小股民成潛在受害者
    《中國經濟周刊》11月28日發表的封面文章《險資兇猛》一文統計顯示,2015年險資共舉牌59次,佔資本市場舉牌總數的36%;2016年險資舉牌10次,佔舉牌總數的9.1%。  《險資兇猛》一文還系統、深入梳理了險資的投資表現、投資動機、其可能對實體經濟帶來的危害及監管缺失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問題。  面對兇猛的險資,中國的實業家真的束手無策?中國的監管層真的無能為力?
  •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步伐加快 險資試點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
    5、探索保險資金依託上海相關交易所試點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值得注意的是最後一條,探索試點險資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較受市場關注。據了解,此前僅此一條未對險資放開,主要與險資投資特點相關。一位中小型壽險公司資管中心研究與配置室負責人向記者透露,「有些公司對此類投資確實感興趣,就看監管政策什麼時候成熟和放開。」險資依託交易所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與投資概念股差別大「探索保險資金依託上海相關交易所試點投資黃金、石油等大宗商品」,與險資二級市場投資黃金、石油等概念股存在本質差別。
  • 險資買什麼?行業大佬線上論市:股市存結構性配置機會
    險資配置又該何去何從?60多位保險業內外投資大佬在這次電話會議上,給出了他們的答案。  三是,從權益投資的角度看,通過尋找優質的企業、優質的投資經理、優質的投管人,進而獲取Alpha(阿爾法),降低組合波動。  四是,從另類投資角度看,適度關注中等收益、中等風險的投資品種機會,獲取穩定的分紅回報。  事實上,從國際經驗來看,金融機構應對低利率環境,通常有五招,其中一招就是加大權益類資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