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時疫情嚴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會導致一些病人死亡。其實,它的致死率並不高,遠低於SARS的10%。那這些病人除了自身免疫力較差外,還因何會導致死亡呢?
中醫認為,胃氣衰敗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帝內經》曾提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這話該如何理解呢?
胃氣,也就是中氣,是指胃中運化水谷之精氣。
胃與脾互為表裡,脾升胃降,協同完成飲食運化、精氣血津液生成和轉化、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等功能。
胃氣至少有兩種含義,一指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為人體生氣賴以充養的源泉。
所以說,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為生命之本,不管是何種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應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那如何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傷損胃氣呢?
《中國醫學大辭典》說胃氣:「無論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護,而虛證尤甚。故益陰而遠苦寒,益陽宜防洩氣。其他內外諸病應投藥物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宜慎用。」這話說的非常清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病情危重時,即屬正虛,此時當汲汲保持胃氣,當忌用苦寒、洩氣、燥散、通下、消導等藥物,因為這些藥物皆有傷胃之弊端。今時不少人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看成是熱證,見熱就要清熱,用一些苦寒攻伐之藥。卻不知,苦寒散伐則傷胃,若不得不用,建議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欲速則不達,反傷胃氣,導致疾病加重。而且,當中病即止,以免正虛邪陷,一症未愈,他症又起。中醫認為,「十個胃病九個寒」,「胃喜暖惡寒」,胃對溫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而艾屬辛熱,灸之可補益胃陽,生發胃經經氣,特別適合「老胃寒」以及各種胃病患者。
同時,艾灸具有祛寒除溼、行氣活血、消痰化瘀、調和陰陽等諸多功效,可以針對患者具體的體質及症狀做整體調整。
通過調治,讓脾胃達到器質和功能平衡,脾胃強大了,就會「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中脘屬任脈,為胃經募穴,也是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同時還是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的交會穴。
多數人都知道,胃寒或胃氣不降,必灸中脘。
由於中脘對各種類型的胃病均有顯著療效,被譽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只要重灸中脘,一段時間過後,胃部就會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同時「通竄感」會瞬間消失,津液會湧到喉嚨,喉嚨幹痛的感覺也會隨之消失,此時千萬不能吐掉津液,應該吞到肚子裡。
同時,灸者還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胃痛也消失了。這就是經脈被疏通的表現。
取穴位:位於人體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也是中焦的正中。胃火重表現為:煩熱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齦腫爛、牙宣出血等、想喝涼水、容易餓、整個舌頭比較紅,(有時舌紅苔黃,黃色把紅色覆蓋了)。
胃火旺,腸胃熱,這時不妨多灸手腕上的大陵穴。本穴脾土中生發的乾熱之氣性同心包經氣血,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出之源,故為心包經原穴。
疏通此穴,有清心降火的功效,主治失眠,心胸痛,心悸,神志病等,效果頗佳。嘔吐,胃痛,胃炎,扁桃腺炎,頭痛,肋間神經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病症,長期刺激此穴,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果。
取穴位:在手腕的腕掌橫紋中點的地方,彎曲手腕時,會在腕部會出現橫紋,第二條完整橫紋的中點,兩肌腱之間就是大陵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