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猛藥最傷胃氣,胃氣一敗,人難回天!艾灸補胃陽生胃氣,養病更養命

2021-01-19 大叔說養身

今時疫情嚴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會導致一些病人死亡。其實,它的致死率並不高,遠低於SARS的10%。那這些病人除了自身免疫力較差外,還因何會導致死亡呢?

中醫認為,胃氣衰敗是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黃帝內經》曾提到:「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這話該如何理解呢?


胃氣,也就是中氣,是指胃中運化水谷之精氣。

胃與脾互為表裡,脾升胃降,協同完成飲食運化、精氣血津液生成和轉化、濡養五臟六腑和四肢百骸等功能。

胃氣至少有兩種含義,一指脾胃對飲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為人體生氣賴以充養的源泉。

所以說,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胃氣為生命之本,不管是何種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應時刻注意保護胃氣。


有人認為,胃氣就是飢!餓!感!這個說法是有道理的。《臨證指南醫案》指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從臨床來觀察,不管是輕病還是重病,一定要打開病人的胃氣,讓病人產生飢餓感。有吃飯的欲望,這是恢復胃氣的關鍵,也是避免死亡的關鍵。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也主要指胃氣的存亡盛衰。前賢講「內傷脾胃,百病由生」。反之,亦可說:顧護胃氣,則人不死。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為例,病情發展到晚期,病人正氣很弱,邪氣熾盛。此時與其致力於緩解症狀,濫用重劑,不如謹慎用藥,多顧護胃氣。但是臨床上總有人認為,越是病情危重,越要用重劑猛藥,如此做法最容易傷損胃氣。胃氣一敗,如何回天?!


那如何避免在治療過程中傷損胃氣呢?

《中國醫學大辭典》說胃氣:「無論治何疾病,皆宜首先保護,而虛證尤甚。故益陰而遠苦寒,益陽宜防洩氣。其他內外諸病應投藥物之中,凡與胃氣相違者,概宜慎用。」這話說的非常清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在病情危重時,即屬正虛,此時當汲汲保持胃氣,當忌用苦寒、洩氣、燥散、通下、消導等藥物,因為這些藥物皆有傷胃之弊端。今時不少人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看成是熱證,見熱就要清熱,用一些苦寒攻伐之藥。卻不知,苦寒散伐則傷胃,若不得不用,建議藥量宜輕,寧可再劑,不可重劑。否則,欲速則不達,反傷胃氣,導致疾病加重。而且,當中病即止,以免正虛邪陷,一症未愈,他症又起。中醫認為,「十個胃病九個寒」,「胃喜暖惡寒」,胃對溫度十分敏感,最怕寒邪。

而艾屬辛熱,灸之可補益胃陽,生發胃經經氣,特別適合「老胃寒」以及各種胃病患者。 

同時,艾灸具有祛寒除溼、行氣活血、消痰化瘀、調和陰陽等諸多功效,可以針對患者具體的體質及症狀做整體調整。

通過調治,讓脾胃達到器質和功能平衡,脾胃強大了,就會「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中脘屬任脈,為胃經募穴,也是八會穴之一(腑會中脘),同時還是任脈、手少陽、手太陽、足陽明經的交會穴。

多數人都知道,胃寒或胃氣不降,必灸中脘。

由於中脘對各種類型的胃病均有顯著療效,被譽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只要重灸中脘,一段時間過後,胃部就會有一股清涼的感覺,同時「通竄感」會瞬間消失,津液會湧到喉嚨,喉嚨幹痛的感覺也會隨之消失,此時千萬不能吐掉津液,應該吞到肚子裡。

同時,灸者還會覺得胃部溫熱舒服,腹中就像有熱水袋一樣,或有溫水流動的感覺,胃痛也消失了。這就是經脈被疏通的表現。

取穴位:位於人體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也是中焦的正中。


此穴乃胃腑之氣輸轉、輸注之所,故名胃俞,屬足太陽膀胱經。 胃俞穴自古以來就是胃的保健要穴,也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常用穴位。首先,該穴是胃在背後的俞穴,內應胃腑,是胃氣輸轉之所,具有防治各種腸胃疾病的功效,尤其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療效顯著。當人緊張、憂慮、疲勞或受飲食以及某些藥物刺激時,會導致胃及十二指腸功能失調、胃酸分泌增多、胃蠕動加強,這樣胃及十二指腸的黏膜就極易產生潰瘍。而按摩胃俞穴可行中和胃、調節胃氣、理中降逆,保證人體消化功能的正常,從而有效治療潰瘍,緩解疼痛。取穴位:位於背部,當第12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胃火重表現為:煩熱胃痛、口渴口臭、牙痛、牙齦腫爛、牙宣出血等、想喝涼水、容易餓、整個舌頭比較紅,(有時舌紅苔黃,黃色把紅色覆蓋了)。

胃火旺,腸胃熱,這時不妨多灸手腕上的大陵穴。本穴脾土中生發的乾熱之氣性同心包經氣血,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出之源,故為心包經原穴。

疏通此穴,有清心降火的功效,主治失眠,心胸痛,心悸,神志病等,效果頗佳。嘔吐,胃痛,胃炎,扁桃腺炎,頭痛,肋間神經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患等病症,長期刺激此穴,都有很好的調理保健效果。

取穴位:在手腕的腕掌橫紋中點的地方,彎曲手腕時,會在腕部會出現橫紋,第二條完整橫紋的中點,兩肌腱之間就是大陵穴。


相關焦點

  • 中醫家傳方子送給你,三味藥,把胃氣補上去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內科學》、《中西醫結合實用內科學》、《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今天這篇文說,我想和你聊聊,一餓就胃疼,怎麼辦。在我自己的小冊子裡頭,有這麼一個小方子。
  • 【以案說醫】羅永佳:胃氣不降煩躁易怒,治以疏肝理氣調和肝脾
    羅永佳 生於1938年,廣東省南海縣人(今佛山南海),廣東省名中醫,廣州市中醫院主任中醫師,曾任廣州市中醫院院長、廣州市中醫中藥研究所專職副所長、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中西醫結合周圍血管疾病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病因賦》:呃逆者 胃氣之不順,咳嗽者,肺氣之不清
    內無七情所傷,外無寒暑所犯,則一氣周流百骸疏暢。如有七情所幹、寒暑所犯,則疾病生焉。《內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寒則氣收,熱則氣洩,九氣不同,為病亦異。張子和論之詳矣,予不復論。如以氣虛、氣實論之,夫實者,邪氣實也;虛者,正氣虛也。氣虛為病,或精神短少,或倦怠嗜臥,或少進飲食,或眩暈,或痿躄,或自汗,或洩瀉,或遺脫,諸病生焉。
  • 你不知道的一味良藥:它形似人手,可「疏肝氣、和胃氣、化痰氣」
    今天就在這裡和朋友們分享一味可以助人「通氣滯」的養生良藥---佛手。中藥佛手長得比較有特色,因其外形酷似人的手掌,且手指分明,故而古人形象地稱之為佛手。自古以來,佛手因為具有較好的行氣之效而常被醫者應用。
  • 艾問|艾灸如何調理脾胃中的反酸、口臭問題?
    今天聊一聊艾灸如何調理脾胃中的反酸、口臭現象。反酸,就是指胃中的消化物以及酸性溶液反流食管及口腔中,感覺到一種酸性味道;口臭,就是胃中的氣味反到口腔中,感覺口腔中有異味。無論是反酸還是口臭,這兩種現象都是溶液或者氣體向上逆的,都是往上走的,中醫裡講脾胃:脾主升、胃主降,胃以降為和,意思就是無論是胃氣還是胃中的消化食物都是以向下走為正常狀態。反酸及口臭的現象說明胃不降就返逆了,一般發現口臭 反酸、打嗝等現象,都是胃氣向上逆導致的。反酸、口臭的現象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胃火旺,另一種就是脾胃消化不良。
  •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八大功效
    金元醫家朱丹溪認為熱證用灸乃「從治」之意;《醫學入門》則闡明熱症用灸的機理:「熱者灸之,引鬱熱之氣外發,火就燥之義也」。《醫宗金鑑·癰疽灸法篇》指出:「癰疽初起七日內,開結拔毒灸最宜,不痛灸至痛方止,瘡痛灸至不痛時」。總之,艾灸能以熱引熱,使熱外出。灸能散寒,又能清熱,表明對機體原來的功能狀態起雙向調節作用。特別是隨著艾灸增多和臨床範圍的擴大,這一作用日益為人們所認識。
  • 三伏艾灸|陳寒痼冷,最待三伏!
    除了三伏貼,在這段時間內艾灸也是非常不錯的。三伏貼是以藥物幫助我們祛除身體的陳寒,而艾灸的作用則在溫通,從而激發我們自身的陽氣。由和三伏貼比,艾灸較為溫和,適應症也更廣泛。好艾灸最重要的是好艾條。最地道的艾草屬湖北的蘄艾,《本草綱目》記載艾葉自成化以來,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艾條由艾絨捲成,好的艾絨柔軟如絨,易燃而不起火焰,氣味芳香。
  • 別忘了艾灸這四大要穴
    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可見,擁有一個好胃口,至關重要。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煩惱:工作繁忙,飢腸轆轆,卻不思飲食。 是不是胃缺少動力?可能是這個原因。但是中醫專家提醒我們:胃口不好、飲食不化也可能是脾的問題。中醫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胃氣主降,使食物及其糟粕得以下行,脾氣主升,則食物之精華得以營養全身;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溼。
  • 腸道病腸胃蠕動無力艾灸有用嗎?艾灸哪些穴位效果好?(單桂敏)
    hi,大家好歡迎收看香怡御艾的御艾小課文章,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腸道病腸胃蠕動無力艾灸這方面的知識,讓大家知道腸胃蠕動無力艾灸有用嗎以及腸胃蠕動無力艾灸哪些穴位效果好這方面的知識吧。首先和大家說一下腸道病主要是指急性或者慢性胃炎、胃癌、胃潰瘍以及腸易激症候群等,這種腸胃疾病一般是病程較長,治療比較難,而且有些時候很容易反覆。
  • 早上起床後嘴巴苦,一包中成藥搞定!
    這個問題就更專業了,如果能把這個問題認識清楚,就等於解決了一半問題。膽氣為什麼不降?原因其實挺複雜的。有可能是肝的問題。因為肝膽相照嘛,如果肝鬱化火,這肝火也會化為膽火,火性往上衝。膽火往上衝,就會把膽汁帶到嘴巴裡,就會形成口苦。所以,你去看早晨口苦的人,往往是前一天生了一場氣,氣還沒消就睡覺,第二天早上發現自己就口苦了。
  • 心煩抑鬱,艾灸這些穴位幫你打開心結
    把梵谷的任何一幅作品拿到拍賣市場拍賣,都可以拍出天價,梵谷最愛的就是欣欣向榮的的向日葵,他用這種有朝氣的植物來自比,來表現自己的衝動和熱情。這真的是一個可怕的病魔,幸運地治癒了是好事,不幸的,是大多數一輩子都要與之糾纏,受盡折磨不說,還連累身邊至親至愛的人。對於這個問題,多一條出路是好的,針藥並施,加以艾灸,就是非常好的出路。那麼,傳統中醫是怎麼看待抑鬱症的呢?在中醫看來,抑鬱症屬於「情志之鬱」這個「鬱」,就是滯而不通的意思,抑鬱就是情志影響到氣機導致鬱滯不通產生的疾病。
  • 艾灸養生||伸舌一看氣虛體質就能判斷,艾灸調理立竿見影
    4、稍微一運動,就開始自汗,動輒氣喘。身體開始出現贅肉,軟軟的,喝水都長肉,尤其是腹部,俗語說「胖人多氣虛」就是形容這種狀態。5、氣虛嚴重了,還會出現水腫,甚至內臟器官下墜的情況,比如胃下垂,子宮脫垂,直腸脫垂等等,還有的人會因為氣虛而導致出血,比如女性的月經量超大等。6、氣虛的人,舌頭會胖大,舌邊會有齒痕,舌苔會滿布,舌苔上面會有比較多的唾液。
  • 秋分至,以平為期,艾灸這裡最是關鍵~
    《詩經》中有句子「蟋蟀在堂,歲聿其莫」,即言一年匆匆將暮,天涼時蟋蟀躲進屋內。水始涸——春分後,春水長流而浩蕩;秋分後,秋水蹉跎漸凝滯。上善若水,水養萬物,春夏水長,秋冬水涸,草木也因此春生夏長秋收,一歲一枯榮。
  • 女性朋友艾灸腹部都有哪些好處?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人都會用過一些外部方式方法來改善自己的身體狀態,而艾灸則是現階段一種有效且熱門的調理身體的方式方法,也是有非常多的明星都在喜歡方式的。對著穴道進行艾灸能夠帶來頗多好處,尤其是針對女性朋友而言,艾灸腹部能夠獲得不少的驚喜哦,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艾灸會陰的妙處,一隻手數不完,長灸更不得了!
    ,如果經常做一做艾灸,讓毒素能夠更好的散去,提高免疫力。 第五個就是調經健腎,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女性朋友,有的痛經比較厲害,還有的是宮寒,還有男性腎虧腎虛的,通過艾灸會陰穴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像宮寒的、痛經的,調理一段時間之後,慢慢的這些問題全部都化解,它比吃中藥來得更好,更徹底,解決的更徹底,這就是通過補陽氣化解了陰寒,達到一個循環比較好的一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