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風雲APP原創作品 未獲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 | 維尼熊
編輯 | 小鷗
香港自1841年開埠,從一介荒島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在這個百年風雲變幻中,港九風雲際會豪傑輩出,演繹了眾多經典商業橋段。
風雲君知道吃瓜群眾素來愛看八卦,我們最近也衝殺得太狠,文章偏偏如刀似箭,今天咱們就換個口味,擼一篇輕鬆愉快的商戰故事,讓粉絲們開心一下。同時也證明一下,風雲君既下得了疆場,也說得溜書場。
此役,是香港開埠以來第一場大規模的股權爭奪戰;也首開以股市為收購戰場之先河,是第一次現代概念的收購戰。同時,該戰役也是1973年香港股災的一大導火線。
話說1972年,香港四大洋行之一的怡和洋行下屬置地公司,在股市掀起了一場對華資牛奶公司的收購戰。雙方針尖對麥芒,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當時的交戰雙方都是香港商界巨擘,再加上當時監管法規不完善,整個交戰過程監管部門沒有參與,屬於最正宗的自由搏擊。再加上恰逢牛市,火上澆油,故其激戰場面異常火爆,香港股市為之沸騰,吃瓜群眾為之癲狂。
一、決戰前夜
1、置地與怡和洋行
置地,老牌英資地產公司,創建於1889年,是當時港埠最大地產公司。創始人是遮打與凱瑟克。遮打這廝是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商人,出生於英國富貴世家(不是內地的洗浴中心),一生好運爆棚,求財得財,盼名得名,祈壽得壽,撩妹得妹,在香港呼風喚雨風頭無兩。
這貨在港靠倒騰古董起家,後建立九龍倉,飛黃騰達,其後不遺餘力促成港府實施填海規劃。港府大規模填海置地過程中,他的置地公司獲利最多,成為中區的地王。
遮打掛點之後,置地公司落入怡和洋行手中。
怡和洋行歷史更悠久,成立於1832年的廣州,創始人為鴉片販子渣甸與馬地臣(這二人合辦的公司曾壟斷遠東三分之一的鴉片貿易)。香港開埠後的第二年(1842),怡和遷到香港,幾經發展,崛起為香港第一大洋行。
經過數十年的演化,怡和又漸漸落到與渣甸有親戚關係的凱瑟克家族手中。
1972年,亨利·凱瑟克任怡和主席,為怡和第五任大班,總經理為紐壁堅。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為怡和的鼎盛期,旗下公司300餘家,遍及港九和海外。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開始,香港房市漸旺,置地市值大增,成為怡和系的搖錢樹。置地的物業主要在中區,這時候中區早已飽和。港島的第二商業區挪到銅鑼灣一帶。
怡和便輾轉到銅鑼灣尋找獵物,一眼看中牛奶公司。 ——於是,一場震驚港九的歷史大戰的雙方,終於在時空中交錯了。
2、牛奶公司與香港望族周錫年
牛奶公司的歷史可追溯到1844 年,美國商人丟杜在雪廠街開辦雪廠(天然製冰),後與英商凱爾(人工製冰)殺得難分難解,1880年,哥倆罷兵休戰握手言和,好基友一生一起走,合作組建香港製冰公司。所屬物業有雪廠街雪廠、春園街製冰廠、銅鑼灣製冰廠。
1886年,英國溫遜醫生創辦牛奶公司,牛場在銅鑼灣的荒坡。1990年,公司在薄扶林開闢第二牛場和農場。1918年,牛奶、製冰兩公司合併,成立牛奶冰廠有限公司。到二十世紀中期,隨著冰箱漸普及,製冰業務萎縮,遂一心一意擠奶。
牛奶公司本是英資公司,但是被一個叫周錫年的人悄無聲息地弄到了自己碗裡。周錫年祖籍廣東東莞,祖父周永泰於1862年來港謀生,到父親周卓凡一代,家族已相當富有,為香港望族之一。
老周從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曾赴英國及奧地利留學,1930年回港,成為香港大學講師及著名五官科醫生。此人無心當老師,也不想當醫生,醉心於公共事業,博取名望。先後擔任過保良局主席、立法局議員、行政局議員,頗受港英當局重視。1960年又獲女皇授爵,為港埠華人第四位獲此殊榮者。
由於此人聲名顯赫,許多大公司拉他做董事,撐撐門面,他也來者不拒,先後擔任了十多家公司的董事及董事長。牛奶公司便是其中之一。老周任牛奶公司董事後,賊心頓起,設暗盤吸納牛奶公司股票,日漸坐大,成為公司大股東,坐上主席寶座。水不驚來魚不跳,一家上市公司到手鳥。
老周是兩任港督大紅人,一直牛逼得緊,很緊。無奈風水輪流,1967年香港動亂,老周站錯隊伍,政壇失寵。此後很少在政界拋頭露面,一門心思擠牛奶。
怡和看中的,當然不是他家那百十頭奶牛,人家垂涎的是銅鑼灣和薄扶林的大片土地。當時銅鑼灣已成旺市,在寸土寸金的地方養牛擠奶,實在是暴殄天物。薄扶林也開發在即,地價必會飆升。
怡和雖為當時全港第一大公司,但想一口吞併牛奶公司,也非易事。牛奶是擁有數千員工的大企業,除牛房,還有多間奶製品廠。而且公司話事人周錫年名高望重,雖官場失意,但在香港的根基極其雄厚。
所以置地要吞牛奶,一場血戰不可避免。
二、一場血戰:兵臨城下
1972年10月25日,香港股市開市,牛奶詭異躥升了14港元,以137港元收市。置地也創出新高,報收於95港元。
當時正值港股牛市,如火如荼,股民天天魚翅撈飯,兩隻股票飆升,皆以為大市所然,沒什麼大驚小怪。只有個別嗅覺極其靈敏的資金,隱隱聞到了血腥味,開始出動,進場搶籌。
到了10月30日,置地不再背後偷襲,暗牌翻成明牌,人喊馬嘶揮兵城下,開始扣關叫陣。
10月31日,置地在報章刊登全版廣告,宣布對牛奶進行收購,收購方案為:以兩股面值5港元的置地公司股票,換一股面值7.5港元之牛奶公司股票,準備將收購方案於1972年11月7日寄與牛奶各股東。聘請的兩家財經顧問分別是怡富和獲多利。
從收購條件來看,似乎牛奶不吃虧,2股置地換1股牛奶,以10月27日的收盤價,牛奶135,置地94,兩股置地值188。牛奶股東若換股,可增獲53港元的股值。
置地在廣告中還作出種種承諾,聲稱重組後的新公司,對雙方股東有益云云。為提高置地的誘惑力,置地小算盤一波弄,把資產進行重估,超過17.5億港元。
消息一出,全港沸騰。牛奶瞬間變開水,股價高歌猛進,當日大漲28.6%,報收於196港元,第二天攻破200元。置地稍遜風騷,漲9%,報收於104港元。
該消息給本已灼熱的股市火上澆油,當日恆指飆升43.67點,達到623.67點。交投破紀錄,達44330萬港元。
面對敵軍來犯,牛奶反應遲緩,連董事會都沒有開。而置地主席亨利·凱瑟克一臉奸笑,主動拜會牛奶主席周錫年,表示自己很有誠意,勸說老周共同開發牛奶地盤,一起發財。當然,席間也狂送高帽子,比如大讚周錫年德高望重,承諾讓其留任主席,各種馬屁。
但是,老周縱橫香港政商兩界幾十年,豈是一頓馬屁就能擺平的?人家還缺馬屁麼?何況還被人打了悶棍將了軍?廉頗老矣,尚能懟你娘否?!
桌子一掀,雙方駁火。
11月3日,牛奶董事局昭告天下:宣布聘請羅富齊公司為財經顧問。次日,牛奶與羅富齊在《星島日報》刊登全版廣告,呼籲股東慎作決定,等董事局進一步通知。同時牛奶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柯倫火速返港。
雙方劍拔弩張,準備正面搏殺。
11月8日,牛奶再放廣告,旗幟鮮明拒絕置地的收購計劃,呼籲股東不要接受置地的收購建議。
置地迅速反應,接招拆解。同日上午11時,由怡富和獲多利出面, 在置地董事會議室舉行記者招待會,發布收購事項,敦促牛奶股東從速過戶,接受收購者必須在11月29日前至畢打街「中央登記處」登記。
牛奶抗拒,置地猛攻,江湖傳言四起,媒體新聞亂飛,各種勁爆的小道消息傳遍大街小巷。置地股價水漲船高,牛奶股價直衝霄漢。各路主婦、少婦、老婦、摳腳大漢、吃瓜群眾攜金帶銀,傾巢出動,整個股市陷入瘋狂,恆指一舉攻破700點整數大關。
11月9日,牛奶再次反擊,當晚舉行記者招待會,牛奶公司各大要員悉數到場,特邀會德豐洋行主席馬登列席。羅富齊公司首席董事李柱,代表牛奶董事局提出反對收購的三大理由。
1、置地股息太低。以1972年計算,牛奶每股股息3港元,置地兩股股息合計才2.4 港元,懸殊甚巨,若接受收購,有損股東利益。
2、置地盈利太低。1972 年,牛奶每股盈利3.65港元,置地兩股合計才2.58港元,置地太low,堅決拒絕!
3、牛奶信譽卓著,實力雄厚,能夠保障股東長遠利益。
李柱信誓旦旦表示:置地不會成功。而會德豐主席馬登,和記主席祈德尊則手捧西瓜,一言不發。
翌日,牛奶再放大招。宣布拆股,1拆5,拆後再送,每股送1股紅股。這樣,原來每股變成新股10股;同時宣布該年度預計派息每股增幅達67%。
消息一出,又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吃瓜群眾紛紛搖旗吶喊殺聲震天,牛奶股價再度飆升,炒至每股290元的天價。置地也不甘落後,股價飆漲到127港元的歷史新高。
妹妹你有張良計,哥哥我有過牆梯。
面對牛奶1拆10的吸星大法,置地使出一招化骨綿掌。次日,也就是11月11日,置地大刊廣告,自詡「股王」,提醒牛奶股東謹防上當:1拆10,純粹蝦扯蛋,就是把一塊大餅切成10小塊,數量增加,分量沒變。
咦,看著好眼熟?!這他麼不是A股最喜歡搞的高送轉遊戲麼?你們怎麼他麼幾十年前就敢這麼噁心我大A股玩高送轉的各位老闆?
出了一槍,再砍一刀。置地再提質詢,牛奶今年派息,何能增幅67%?至今年5月前,牛奶股息增幅不過21%,難道,你下半年奶牛擠出來的不是牛奶,是金液?你擠了母牛的金液,公牛們情何以堪?
咦,看著好眼熟?!這他麼不是A股最喜歡搞的業績承諾麼?!我類個去,你們這群香港佬,你們這麼噁心我大A股的各位老闆你們覺得合適麼?!
就這樣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劍,殺得難分難解。全港市民也是興奮異常,都想進去猛搞一盤,從此魚翅撈飯醉生夢死。
就在市場極度癲狂之際,滙豐銀行大班桑達士出來警告:「香港股市已形成了純投機活動,許多股份泡沫嚴重。」
話音剛落,11月13日,黑色星期一,股市狂跌87點,幅度達11.5%。牛奶置地哥倆更是首當其衝,其中奶牛暴跌20%,置地狂瀉23%。
但是,這只是一個小插曲,股民依然對股市無限憧憬,熱情不減。次日股市立馬反彈。
這邊,置地和牛奶的巔峰對決仍未分高下,雙方已經殺紅了眼,文攻武鬥,刀光劍影。此時雙方各請秀才,大打嘴炮。從11月14日起,各大報章連續3天刊登置地的全版廣告。文辭犀利尖酸,自吹自擂,又極盡譏諷挖苦之能事。
14日:「……人盡皆知,荒山野嶺只能長青草(註:指牛奶飼料地),絕對不會生長盈利,閣下當然深知其中道理……能在地皮上建築向高空發展的摩天大廈,方能使股東盈利直衝霄漢……」
15日:「……過去5年業績每年直線上升,所以論已往業績,是置地;論將來寄託,也是置地!」
16日:「今後3年大發展,誰人能與共比肩?」
牛奶針鋒相對,廣告鋪滿香港中文各大報章,敦促股東不要誤入置地圈套。雙方撕逼大戰,廣告鋪天蓋地,喜煞報社老闆。各報另配社評、快訊、綜述,為大戰推波助瀾,吃瓜群眾手舞足蹈爭睹為快,急盼好戲連臺。
11月18日,牛奶又出來吹了個兩斤多的牛逼:它在各報刊出大幅廣告,欄中畫一根粗柱,兩根細柱。粗柱代表牛奶,上面標出「80」,代表牛奶每股資產值80港元;另兩根細柱代表置地,每根細柱代表置地每股資產28港元,兩股合計才56港元。兩股置地換1股牛奶,牛奶股東將會白白損失24港元!
置地新聞發言人立馬跳出來強烈譴責,牛奶公司吹牛逼,資產注水,不可信!
剛罵完牛奶公司,置地轉身就吹了個三斤多的牛逼:次日,置地推出重估資產值的廣告,聲稱由測計師重估資產後,每股資產值51港元。這樣,兩股換一,以102港元對 80港元,立馬把牛奶比下去了。
哈哈,吹牛逼誰不會啊。在那個監管法規不健全的時代,這種牛逼可以隨便吹,帳可以隨便算,所以建立健全的監管體系才是全體股民之福。
(現在A股還在吹喲,各位老闆,你們要保重啊,當前這個形勢下,你們吹過的牛逼,這屆監管層很有可能會讓你們自己給吃下去。)
再一日,也就是11月21日,雙方口水戰空前熾熱。各報均出現二家公司整版廣告,其中置地兩版,牛奶一版。雙方互相指責對方資產估算注水。牛奶董事會致置地公開信:按置地昨 日重估出的每股資產51港元計,流動資產約為32億港元。而三星期前置地公布的數據,公司流動資產淨值只有17.5億港元,約合每股28港元,你奶奶的怎麼憑空多了14億港元?
雙方就這樣唇槍舌戰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一時不分勝負。但是,置地雖未在口水戰中壓倒牛奶,但實際效果喜人,每天來換股的絡繹不絕。置地為擴大戰果,方便牛奶股東來換股,在九龍梳士巴利道星光行另設分處。
眼看著牛奶就要落下風了……
就在雙方殺得昏天暗地之際,只聽得一聲鑼響,從側翼殺出一員猛將,身騎白馬,手提長槍,儼然如常山趙子龍。
24日,一家叫華懋置業的公司加入戰鬥。當日,各大報章除了刊登置地的廣告外,還有一整版新鮮出爐的華懋置業有限公司的廣告。這廣告詞也特別有意思,很傲嬌:「你知道和牛奶公司發展地產的是誰?」
是誰呢?牛奶董事會當日下午2時召開記者招待會, 宣布重大發展計劃。消息傳到股市,牛奶股再次攀升,置地水漲船高,也跟著攀升,整個股市再次大旺。
在下午的記者招待會上,牛奶宣布已和香港「權威地產集團」華懋置業公司達成合作協議,合組的新公司為牛奶地產有限公司,新公司股票的25 %將分送給牛奶公司股東,不日將在港九交易所掛牌上市。
華懋將注資1.24億港元,換取新公司24.9%的股份。而牛奶將以地皮換取新公司75.1%的股份,免費派給股東的股份將於此出。
這個華懋是何方神聖?他的老闆叫王德輝,此時還是個地產小老闆(八九十年代崛起為香港地產巨頭),此時的華懋並不是牛奶聲稱的香港「權威地產集團」,這廝也就在新界鄉下建點低檔樓宇,在香港默默無聞,屬於地產界屌絲一枚。
牛奶這一招倒是起到了一點效果,對遏制換股起了一定作用。
但是置地公司十分不屑,亨利·凱瑟克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泰然自若,聲稱換股一定會成功。他十分自信,說道:「對於這個剛成立的新公司,我們認為毫不足慮,他們是不會成功的, 因為華懋公司對發展牛奶現時所掌握的地皮毫無經驗,這家公司過去只是在葵湧、九龍以及新界一些偏僻地方發展房地產。牛奶這次可以說是找錯了對象,無形中也是把這些地皮浪費了。這種做法對牛奶公司本身毫無利益,甚至有損。」
這番話直指牛奶的要害,股民一聽原來是個low貨,都屁顛屁地跑去換股了。
11月26日,牛奶再次反擊,聲明這個華懋不是low貨,人家公司人才濟濟。牛奶地產公司的前途一片光明云云。
11月27日,置地再放猛招,宣布送紅股,1送5,跟牛奶的拆股是同一個配方,就是大餅切成小餅。但是小韭們就是喜歡這個套路,皆欣喜若狂。
11月28日,是換股前的最後一天,牛奶雖然眼見回天乏術,但仍做殊死搏鬥,依然在各大報章上描繪牛奶公司的美好前程。只是,股民已經不吃這一套了。
11月29日晚,置地宣布成功收購牛奶。翌日,置地刊出整版廣告,聲稱已持有80%牛奶股權。
此時,置地主席凱瑟克仍然一臉奸笑,極力挽留周錫年留任牛奶主席職位。但是老周畢竟是要臉面的人,哪裡受得了這等窩囊氣?既然仗打輸了,那就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滴牛奶。
置地收購牛奶,佔據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地產大旺,藍籌股走悄,置地又是藍籌中的明星,一直光環籠罩;
相比之下,牛奶的經營穩健有餘,進取不足,閒置地皮物業未充分開發利用,僅僅賤賣過一些地皮,中小股東早有微辭;
其次,置地背靠怡和系,怡和為香港第一大公司,威名遠播如雷貫耳,在香港婦孺皆知;
再次,置地本次收購手法也很巧妙,整個併購過程反應迅速,見招拆招,也能抓住中小股東的心思。
此役,置地吞併牛奶,不動分文,絕對堪稱資本市場經典。它開香港股戰先河,自此以後,香港資本市場群雄並起,風雲激蕩,開創了一個輝煌璀璨的商業大時代。
當然,由於本次股戰中置地和牛奶遭到瘋狂炒作,點燃了市場情緒,從而帶動整個香港股市狂飆突進,泡沫倍增,最後引發了1973年春天香港股市的崩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