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電影《追風箏的人》在喀什取景,講述了阿富汗兩個少年的故事,那時,阿富汗飽受戰爭洗禮,首都喀布爾已不復當年。劇組便把80%的取景地放在了喀什,風箏大賽的時候,阿米爾的爸爸和叔叔觀賞風箏比賽所坐的茶館,正是喀什老城吾斯塘博依路與菜巴扎路的岔路口,這個老茶館至今還開放著,迎來送往無數旅人。
喀什之美,美在異域,喀什之美,美在風情,喀什的百年茶館,道不盡的千年茶味,喀什的民族歌舞,跳不完的美好生活。走進喀什,就走進了筋道的拉麵,冒著香氣的烤肉,噴香的瓜果,就走進了一個歷經滄桑,骨子裡又滿是自由的靈魂之地。
不進天山,不知新疆如此美妙多姿,不到喀什,不知新疆如此源遠流長。喀什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和建築文化,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它不僅涵養著我們的精神,也架構起中華民族的心靈空間。
2010年,國家批准喀什老城改造方案,按照「一戶一設計、加固改造、修舊如舊」的改選方案,力求保留和利用原有的建築構件,力求達到「不是老城,勝似老城」的效果,同時,「新生」後的老城還擁有了消防通道、公共場所、水電暖等基礎設施。
漫步在老城裡,彎彎繞繞、曲縱交錯,清晨的陽光照在古城牆上,映出一抹滄桑的黃。小巷裡的鐵匠師傅,陶藝人,傳統的手工藝品,構成了一座座鮮活的民俗博物館,抬眼望去,每一扇窗戶都雕刻著景美的花紋,每一片花紋都是一個風景,每個風景裡都有一個故事。喀什的靈魂在老城,而老城的精髓在錯落有致的高臺民居,老城裡有花盆巴扎、帽子巴扎、樂器巴扎,巴紮上騎著自行車的大叔,打著叮叮噹噹的鈴聲慢慢的騎遠了。
走著走著,我們來到了花盆巴扎,所謂花盆巴扎就是古城的花盆集市,在這裡銷售的花盆和陶器,都是本地土陶人家作坊手工製作,住在這裡的居民世代以製作、銷售花盆和土陶謀生,於是就形成了喀什老城區久負盛名的花盆巴扎。
走在花盆巴扎,別致的小別墅在兩旁矗立著,陶藝桌上到處可見盤子和碗,還有木質的勺子、油燈及燭臺,他們有的是素陶,大部分是釉陶,滾著厚重的油彩,浸透著古樸的光芒。從喀什歸來時,我背了一套核桃木的茶具回來,來家裡做客的朋友看到後說,這產自喀什吧。我驚訝極了,「你怎麼知道?」他說,因為它散發著一股手藝人的氣息,杯體沒有過多的裝飾,僅僅是依照木頭的紋路雕刻出來的,這是咱們喀什的東西。那一刻,我心裡似乎有什麼東西被喚醒……
石榴,作為喀什的特產,已經有兩百多年的種植歷史了。石榴在維吾爾語中被稱為"阿娜爾"。"阿娜"是母親的意思,在文學作品中,多用"阿娜爾"形容女性的窈窕美麗和心靈純美。所以,喀什姑娘穿的艾迪萊斯綢裙也是名副其實的"石榴裙"。
和南方的「奶茶」不同的是,喀什人的土飲品是石榴汁,走在大街小巷,總能看到鋪面上堆得滿滿的石榴,細細瞧一眼,石榴籽仿佛就要從果皮裡爆出來了一樣,石榴汁可以一杯一杯的買,也可以一公斤一公斤的買,老闆大叔把石榴放在半自動壓汁機的槽子裡,轉動搖把,石榴的汁水就順著槽嘴流出來了,鮮紅的色澤,酸甜的口感,只小喝一口,五臟六腑就有說不上來的通透。
說起喀什的美食,不得不提酸奶粽子,粽子作為傳統節慶食物之一,被喀什人民創新演繹。巴紮上的攤位上,一百來個粽子,整齊的擺放在一個直徑約50公分的鐵盤子裡。由於新疆不產竹子,包粽子的箬葉是用蘆葦葉替代的,經過蒸製後的粽子,剝開粽葉,用木勺在棕瓤上壓出淺槽,在包著葡萄乾和小棗的粽瓤上澆點蜂蜜和冰鎮酸奶,可不要小看這個過程,被冰鎮過的酸奶一澆,這粽子便既有葦葉的清香又有酸奶的甜酸了,而且,酸奶和蜂蜜還有消化的作用,可以讓糯米快速消化,不至於有強烈的飽腹感。
吃完酸奶粽子後,還可以再來一杯色如琥珀,口感醇香的卡瓦斯(土製啤酒),卡瓦斯是以山花蜜、啤酒花、穀物、漿果、白糖、黑糖等原料經多種乳酸菌、酵母菌複合發酵釀製的,其酒精含量只有1%左右,喝起來微苦卻又香甜。
千年古城,見證了大美新疆的發展。而喀什的點滴又怎能只是古城,花盆巴扎,酸奶粽子和石榴汁,看過九寨溝的四季美景,走過大理的蒼山洱海,唯獨忘不了的,想起來便熱淚盈眶的,還是喀什,它就像峨眉山的寺鐘,時時敲響我的心靈。真的,沒來過喀什,就等於沒來過新疆。
作者:李冰山。
編輯:詹 睿
校對:丁建成
審核:楊濤濤
現正式向廣大讀者徵稿
徵稿方向:參照本平臺以往發布稿件類型;
徵稿形式:可包括文字、圖片、視頻、音頻、h5、直播等。按稿取酬。
投稿郵箱:xj_shuo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