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文 | 華商韜略 吳蘇
為避免被卡脖子,並且能從中獲取產業升級的歷史機遇,地方造芯蔚然成風。
據媒體報導,僅僅2020年上半年,國內有接近20個地方籤約或開工建設半導體項目,合計規劃投資超過600億元。
圍繞半導體投資熱潮,這並非最熾熱的第一波。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4年6月國家層面發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到去年底,共有50多個規模較大的晶片項目在江蘇、四川、重慶、福建、廣東、山東、浙江、湖南、甘肅等地上馬,以製造類項目為主。以各自號稱的投資規模計算,單個項目平均投資額超300億元,總計劃投資額超1.7萬億元。
新項目熱鬧不停,但上一波造芯熱潮而起的百億、千億項目一部分已經開始爛尾了。
位於湖北武漢、規劃總投資高達1280億元的弘芯半導體也瀕臨破產。到什麼地步?中國大陸唯一一臺光刻機在「全新尚未啟用」的情況下,就抵押給了銀行。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然而,武漢弘芯的資金鍊斷裂導致項目停工並非單一現象。
媒體稱,在短短一年多時間裡,分布於江蘇、四川、湖北、貴州、陝西等五省的6個百億級半導體大項目先後停擺。
其中,位於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德科碼(南京)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是個典型例子。
該公司成立於2015年12月,規劃生產電源管理晶片、微機電系統晶片等,一期擬投資25億元,而且廠房已經開建。
但是,因項目實際到資額僅2.5億元,後續行動難以展開,公司法定代表人李睿也以「尋覓投資人」為由不再公開露面,成為「老賴」。如今,南京德科碼已淪為欠薪、欠工程款、欠借款的爛尾項目,媒體前往探訪,發現廠區雜草叢生,廠房還是沒有完工的毛坯狀態,辦公場所早已人去樓空。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不只是南京德科碼,在江蘇淮安,當地曾經的重點項目德淮半導體也陷入「泥潭」。
德淮半導體成立於2016年,規劃總投資450億元,2018年對外宣布「德淮半導體項目一期正式投產」。誰曾想,第二年,德淮半導體「斷糧」,有員工通過省長信箱、起訴等方式討薪,媒體探訪時,只看到57臺塑料薄膜覆蓋的設備,距離湊齊一條生產線,「還缺少超過100臺製造設備」。目前,德淮半導體處於「半停工狀態」。
問題是,這些最初高舉高打的明星項目,為何紛紛爛尾?
首先,還是因為錢。別看都是數百億的規劃投資,落實到造芯過程中,並不能激起多大的水花,何況規劃資金具有不確定性,有意無意增加了風險。
比如淮安的德淮半導體,淮安政府承諾出資60億元,卻在出資30多億元後,無法兌現剩餘的部分。業內人士直言,「地方政府低估了一個晶片的投入,以淮安的財力養不起晶片」。
其次,部分人並不關心項目進展,而是以造芯為名攬財。
媒體透露,一些本應主導投資的產業方大股東要麼「0元」出資,要麼出資極少,要麼以收取巨額技術授權費等隱蔽方式變相收回「出資」。
還有中介混跡其中,拿概念說事,「PPT都是自己瞎編的」,同時和好幾個地方政府談同一個項目,爭取各種優惠,「無錫騙完到上海,上海騙完到北京」。換句話說,這些投機者目的是「空手套白狼」。
再次,也是最本質、最關鍵的一點,晶片行業高端技術密布,從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到設備和材料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技術立身。
圖片來源於網絡 , 侵權必刪
如果沒有拿下相應的技術,只是砸錢或者整合資源,結果如同緣木求魚。一位投資人講過一個細節,曾有中介聲稱要為山西融資投建晶片材料項目,因為山西富有資源。你以為是晶片相關資源?不,他指的是煤礦。
種種原因,使造芯淪為「虛火」,地方政府和企業交了昂貴的「學費」,但長遠來看,這也不完全是壞事。
吹盡狂沙始到金,晶片行業在加速淘洗,能跑出來的企業,才能經受住更大更多的考驗,行穩致遠,成為真正的「中國晶片之光」。
無論是企業還是地方,都需要包容,因為他們的探索事關國運,也十分複雜。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