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上談兵」是出自趙括的典故?笑話,他那時候紙都未發明出來

2020-12-22 騰訊網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

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先別急,待大慧給諸位一一解答。

圖片來源於網絡:紙上談兵

一、紙上談兵

紙上談兵,指的是一個人對於某些工作只懂得理論,或者只會泛泛而談,但卻並不直接具備運作的能力。

1、趙括可能沒見過紙

紙上談兵,無論如何都不會是戰國時代的人對趙括的形容,因為在戰國時代,主要的書寫記錄工具是竹簡,這種情況甚至一直延續到漢朝的時候。

典型的例子就是漢朝的文學家東方朔,曾經寫了一篇文章給漢武帝看,根據史書上記載,東方朔為了把這篇文章搬運到皇宮,動員了好幾輛馬車。原因很簡單,因為東方朔的這篇文章是寫在竹簡上。

東方朔作為漢武帝的寵臣,在書寫材料方面都沒有使用紙張,從這可以知道:在漢朝的時候,紙張也並沒有得到主流群體的認可。

因此,在漢朝之前的戰國時代,紙張更不可能是主流的書寫工具,所以,「紙上談兵」的典故絕對不會出自戰國,而趙括估計也沒見過紙的樣子。

圖片:副將念戰略給趙括聽劇照

2、成語來歷

一般認為,雖然紙上談兵並不是出自戰國時候的典故,但是,這個成語很有可能是後世的人,在點評戰國時代歷史的時候,尤其是在點評趙括帶兵打仗事跡時,根據趙括的情況而總結出來的成語。

比如明朝時候,有這樣的詩句:朝野猶誇紙上兵。明清時代距離現在也有上百年的時間了,因此現代的人很習慣的把紙上談兵的典故混淆成戰國時代的典故。但其實,這是明清時代的人,總結戰國時代往事得來的成語。

圖片:點評戰國時代歷史劇照

二、趙括的水平

千百年來,人們提到趙括的水平,都會認為趙括沒什麼本事,就是一個誤國的書呆子,不過,古人之所以這樣認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專業知識壁壘的緣故。接下來,本文將著重探討一下,千百年來,人們對趙括的誤會是怎麼來的。

1、專業壁壘

在古代,話語權和記錄歷史的權利往往都掌握在文人手裡,而我國古代的文人往往出自儒家知識分子陣營。這導致古代的知識分子結構出現明顯的畸形:那就是文科和理科比例已經失調到觸目驚心的地步。

在我國古代,作為知識分子想實現階層躍遷的通道只有一個:那就是參加科舉考試。而古代科舉考試的內容,基本上就是儒家的那套理論,換句話說,只要儒家理論掌握明白,而且寫得一篇好文章,並且運氣好,恰好閱卷官喜歡你的文章,那麼,就可以成為朝廷的官員了。

相反,在中國古代,數理化方面的知識都被視為旁門左道,就是沒有前途的,甚至更悲哀的一個現實就是:在我國古代,真正懂得物理和化學知識的,往往是一群街邊變魔術的。畢竟對於當官的來說,學習這些知識和技能沒什麼作用。

這導致古代的知識分子幾乎清一色都是文科生,而理科生幾乎不存在,文科生視角下記載的其他行業情況,走板的概率十分大。

針對這種現象,古人也有過評價,比如著名的文人掌兵,就是這種情況的一種寫照,畢竟文人擅長寫詩做文章,而帶兵打仗也是一個技術活,因此文人帶兵,往往會收穫悲劇。

圖片:文人記錄歷史劇照

2、文人視角的歷史

由於古代文人的專業知識有限,因此,古人寫的史書對於現在的歷史學者來說,僅供參考而已,現代的歷史學者需要根據古人留下來的記錄,經過客觀現實的分析從而得出真正的真相。

比如,古代史官認為一個王朝的衰敗,僅僅是因為君王的不作為,但其實,一個王朝的衰敗,有時候也和王朝的末代君王在世時,經濟規律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衰敗有關係。趙括被視為無能的將領,主要原因就在於古代文人的專業知識較為有限。

圖片:趙括帶兵劇照

3、趙括的情況

趙括時代的趙國,遭遇到秦國的進攻,而攻打趙國的秦軍將領不是別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白起,白起在中國歷史上有個別號:人屠。

之所以有這樣的外號,主要原因就在於白起的一生可以用殺人如麻來形容,而且白起這一輩子幾乎沒有過打敗仗的記錄,從某個角度上來說,用戰神來形容白起,還真不是對白起的誇大。

這就意味著,即便是自身水平不行而被白起打敗,在當時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好比在當代,某個地級市的首富和世界首富比起來,地級市的首富顯得很窮一樣,但這並不能說明地級市的首富就是個窮人。因此,被白起打敗,也並不能說明趙括的帶兵水平不行。

而秦國和趙國的較量,白起面對趙軍的固守,也覺得強攻損失太大,如果長期和趙軍消耗,對秦也不利,秦主動攻打趙,糧草需要從秦本土運輸,這對秦的經濟已經造成了巨大的拖累,因此,秦軍需要速戰速決。

圖片:秦軍攻趙劇照

於是白起利用秦軍的機動靈活,切斷了趙國軍隊的糧道,趙軍沒了糧食吃,那肯定亂作一團,趙括無奈之下,只好帶著部隊主動進攻白起,打算打開包圍圈,帶著餘下的將士找條活路,不料,白起以逸待勞,在混戰中,趙括被殺。

不過史書上記載,白起和趙國的這場較量,秦兵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而趙括能讓白起帶領的精銳部隊受到巨大的傷亡,這說明,趙括雖然本身沒有白起的本事大,但也絕對不是不懂軍事的人。

所以,趙括並不是一個紙上談兵的人,只不過是技不如人罷了。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趙括真的是紙上談兵不懂兵法?那為何白起與之較量還損失巨大?
    幾乎所有的《成語詞典》裡面,在解釋「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的時候,都會說這是形容戰國時代趙括的詞語。並且很多書還會說,這個成語的出處也是在戰國時代。不過,這可是一個謬誤,其實,人們對於趙括和「紙上談兵」這個成語,都存在著巨大的誤解,那麼,趙括和紙上談兵的真相是什麼?先別急,待大慧給諸位一一解答。
  • 馬伯庸 蔡倫不是造「紙」第一人,趙括不可能「紙」上談兵?
    文 | 馬伯庸 [著名作家,人稱「馬親王」,《古董局中局》等暢銷書作者]紙這種東西,太平常了,也太重要了。平常到隨處可見,重要到可以列入四大發明之內。咱們從小受的歷史教育都說,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其實這個論述不算正確,至少不夠嚴謹。
  •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出現時,連紙都沒有!戰敗可不能怪趙括
    提起紙上談兵,大家首先想到的一定就是趙括了,那麼這個趙括又是何許人也?且聽我慢慢道來:他都不一定見過紙。趙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話說趙括是名門將後,又怎麼可能只會紙上談兵呢?這紙上談兵又是啥意思呢?紙上談兵說的是一個人對某種工作只會理論而沒有實際的經驗,或者說只會泛泛而談,卻沒有實際操作的能力。
  • 【定州典故】膠柱鼓瑟、紙上談兵
    【定州典故】膠柱鼓瑟、紙上談兵 2020-06-04 0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紙上談兵的趙括和馬謖,究竟孰優孰劣?老玩家在三國志11探明真相
    「紙上談兵」,意思是說一位大將打仗沒有根據戰場上的局勢做出任何判斷,而是完全盲目地按照兵書上的指示去行軍,根本打不贏敵人。而這個成語典故出自戰國末期的趙國大將趙括,因為他不顧老將廉頗所設下的戰壕防禦,只按照兵書上記載的那樣直接貿然進攻秦軍,導致趙國大敗,所以便有了這麼個貶義詞。
  • 紙上談兵的趙括,根源責任在哪裡?談談父親對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排名第三的趙奢和他那因紙上談兵這個成語而「名垂千古」的兒子:趙括。戰國時的趙奢趙括是一對中國歷史上極為有名的父子,其當年在趙國的知名程度,就如同今天的王健林王思聰父子一樣,人人皆知。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
  • 白起一生中遇到第一狠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那''紙上談兵''的趙括
    誠然,事物都有對立面,既然戰國有所謂四將,自然也會有四將與之相呼應,這四將我們的確不是很好選擇,但作為頭號人物,無疑是被人取笑了兩千多年的趙括。作為「紙上談兵」這個詞的得主,趙括是史無前例的利用理論知識將自己置於死地的父親,也是首位被自己父母拋棄的武將。趙括還沒有上戰場,自己的老爹趙奢就說過這個兒子將來要毀家。
  • 歷史上十大成語典故 值得收藏
    他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認為他是個挺有才幹的人。但是他寧願隱居在東山,不願做官。有人推舉他做官,他上任一個多月,就不想幹了。當時在士大夫中間流傳著一句話:"謝安不出來做官,叫百姓怎麼辦?"到了四十多歲的時候,他才重新出來做官。因為謝安長期隱居在東山,所以後來把他重新出來做官這樣的事稱為"東山再起"。
  • 歷史上有兩個趙括,水平都不咋地,兩人的媽卻留下美名
    今天隆重出場的兩位母親,都是在孩子即將成龍的時候,出手幹預,阻撓孩子。這就奇怪了。 01兩個趙括兩個媽歷史上有個趙括,紙上談兵,很有名。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算是「趙之尾」。 其實還有一個趙括,屬於「趙之頭」。春秋末期,三家分晉,強大的晉國分裂為韓、趙、魏三國。
  • 長平之戰後,趙國40萬將士被白起坑殺,該不該怪趙括紙上談兵?
    在範雎擔任宰相之後,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向魏國復仇。雖然後人認為這僅僅是復仇,但這並非是範雎真正的目的,其真實的意圖在於試探六國的反應。在解決掉魏國之後,就開始將觸角伸向韓國。韓國對於秦國來說,其影響非常大。一旦六國圍攻秦國,韓國起到的就是先鋒作用。
  • 歷史上有兩個趙括,水平都不咋地,兩人的媽卻留下美名!
    今天隆重出場的兩位母親,都是在孩子即將成龍的時候,出手幹預,阻撓孩子。這就奇怪了。那時候,晉國還很強大。趙括的爹,名叫趙衰。趙衰的衰,讀音為cuī,但最初他確實挺shuāi的——跟著公子重耳顛沛流離,流亡了19年。重耳有好事也沒忘記他。晉國內亂,貓撕狗咬爭奪繼承權的時候,重耳帶著趙衰等人,跑到自己姥爺家——狄國。
  •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
    還原歷史原貌:長平之戰,趙國的戰敗真是「紙上談兵」的結果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現在被我們認為是一個貶義詞,被用來形容那些只會講理論而不懂得實戰的人,這種人被認為是可笑之人。這個成語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秦趙之戰中趙國戰敗。而成語的人物原型,是趙國的趙括。
  • 長平之戰趙國慘敗,因為趙括紙上談兵?這口鍋大了
    春秋戰國史是一部被戰爭左右的歷史:長勺之戰,魯國力克齊國,將其爭霸勢頭遏制;吳越之戰,以致吳國國滅;諸如此類的戰役還有桂陵之戰,即墨之戰等,不勝枚舉,每一場戰爭發生後,諸侯的領袖都發生了變化。但長平之戰的影響力,卻是改變整個天下格局的,秦國幾乎提前預定了統一。
  • 將帥傳 | 戰國趙國·趙奢趙括
    趁機進說道:「您是趙國的貴公子,現在縱容您家不奉行公事,那
麼國法就會削弱;國法削弱了。國家就會衰弱;國家衰弱,各國
就會進兵侵犯;各國進兵侵犯,趙國就不能存在,那您還怎麼保
持現在這樣的富貴呢?像您這樣地位高貴的人,如能奉公守法,
那麼全國上下就會公平合理;上下公平合理,國家就強盛;國家
強盛,趙國統治就鞏固了,您作為國君的親族,難道會被天下人
輕視嗎?」
  • 技巧 | 必知常識: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2.
  • 成語「膠柱鼓瑟」是什麼意思,看完這則歷史典故,才能知曉其意
    大家好,我是國學大觀園,今天為大家帶來2個我們很熟悉的成語,分別是紙上談兵和膠柱鼓瑟,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只要我們讀懂了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自然就會知曉其意。膠柱鼓瑟 (jiāo zhù gǔ sè)這條成語出自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話說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有兩位出名的將軍,一個是趙奢,另一位是至今都耳熟能詳的廉頗。因為有這兩位大將,所以其他的國家都不敢來犯。趙奢一輩子奮戰在戰場,殺敵無數,立下汗馬功勞。
  • 歷史新編:紙上談兵
    趙國與秦國相持長平,起先以廉頗為將,不利。趙王皺起眉頭,不悅,隨即調整,拜趙括為將,開赴前線。趙括此人,年紀輕輕,辦事牢不牢姑且不論,但嘴巴功夫可是非常厲害的。據說整個趙國上下,就沒人辯的過他。當然了,趙括不光是嘴巴厲害,紙上談兵的本領也是一絕。據說一次宴會後,趙括大概是喝了點馬尿,得意洋洋:「以我的本領,戰場上哪個位置都能勝任。打上路不在話下,打中路不在話下,打下路不在話下,抓野也不在話下。
  • 常識積累 | 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
    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典故」相關考點。公考常識備考,多積累肯定沒錯!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
  • 春秋時期的18個成語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社會政治動蕩,戰爭兵戎不斷,但是由此也產生了很多風雲人物,軍事、外交、政治、管理上的謀略也是前所未有的被孕育,而成語典故就是那一時期的歷史文化結晶。今天為大家摘選了18個,一起來欣賞!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從這18個成語典故就能體會到。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