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的解放,無數人為此做出犧牲。戰爭年代,在極端惡劣的醫療環境下,很多士兵受傷之後由於得不到良好的救治,往往為身體埋下隱患。況且很多軍官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的信念,為了理想獻出性命也在所不惜,更不要說扛著傷痛前進了。
1935年7月,國共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劣,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加大了對根據地的圍剿。在敵我雙方力量差距明顯的形勢下,為了保存生力軍,紅軍開展了運動戰,在戰略轉移中減少損傷。二渡赤水後,當時中央決定佔領婁山關。
進攻的艱巨任務交給了紅三軍團的兩個團,12團與13團。紅三軍團原下屬四個師,但由於戰鬥力減員嚴重,只能壓縮成四個團。12團的政委就是鍾赤兵。
17歲入黨,三次截肢,仍不改革命本色
鍾赤兵是一位老紅軍、老八路,16歲加入共青團、17歲加入共產黨,在黨政軍的工作歷練中,做的都是宣傳、思想方面的政委工作。他不僅善於幫助士兵解決思想難題,在戰鬥中更是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在進攻婁關山的戰鬥中,12團很快就佔領關鍵山頭並穩定戰局。
此時敵人王家烈部隊為了奪回陣地而激烈反攻,但12團在鍾赤兵的帶領下不僅守住了陣地,還開始追趕逃跑的敵人。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敵人邊逃邊還擊,一顆流彈擊中了鍾赤兵的小腿。
受傷之後,鍾赤兵身邊的警衛員就力勸其暫停進攻並回後方養傷。但這被鍾赤兵拒絕,他依然扛著傷殘之軀追擊,小腿血流不停,最終因為失血過多而暈倒。
暈倒後的鐘赤兵被送往了後方的醫院,可此時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時期,並且傷口還出現了感染的情況,為了防止更大的破壞,只能小腿截肢。當時醫院的手術條件比較差,沒有必要的器械和藥物。醫生只能用土辦法,利用鋸子和柴刀,幫助鍾赤兵完成了截肢手術。
但截肢之後的恢復更不理想。上文已經提到,當時紅軍物質缺乏;並且貴州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多雨潮溼。沒過多久,鍾赤兵的傷口惡化,只能進行二次截肢。這還沒有結束,傷口不久又感染,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截肢。
此時,右腿從腰部以下,已經全部截去。
長徵路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當時紅軍已經開始籌劃長徵,考慮到鍾赤軍行動不便,中央考慮將其放在後方休養。但鍾赤軍堅決不同意,要求跟隨大部隊同生共死。當時彭老總十分感動,聲稱即使三軍團抬也要把鍾赤軍抬過長徵!
爬雪山、過草地,正常人都十分困難,更不要提拄著拐的鐘赤軍了。但他不畏艱難,自力更生,不願意麻煩其他士兵,碰到艱難的地段更是用手爬。就這樣,靠著信念和堅強的性格走完了長徵路。
長徵路上,鍾赤軍不僅收穫了戰友的敬佩,更是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她就是危秀英。
危秀英是江西人,自幼家中貧困,不得不做別人的童養媳。在婆家時,不僅要做飯、下地、割草、洗衣服,幹一些苦活累活,還要忍受婆家的抽打。後來紅軍給她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所以20歲時她果斷加入其中。
由於童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營養,所以危秀英的身材十分矮小,只有一米四。但這並不妨礙小小的身體中蘊含巨大的能量。在長徵路上,她身上背的行李包裹始終是最多的,是負重最多的女紅軍。並且她還擔負起了照顧傷員的任務,她一人就照顧了4名傷員。
1935年年底,到瓦窯堡之後,危秀英和鍾赤兵二人結婚,成為戰地夫妻。在艱難困苦中,二人憑藉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已經成為彼此的依靠。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於安全考慮,中央將一群身體不好且須休養的軍人送到蘇聯,一邊學習一邊休養。鍾赤兵在莫斯科接受了更為專業的手術,並且堅持鍛鍊,所以身體不斷好轉。
1944年回國後,鍾赤兵利用學到的新知識,組建特種部隊,為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負責民航事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建設繼續發光發熱。
在1955年的授銜中,鍾赤兵成為開國中將。她的妻子危秀英一直在婦女戰線上服務。可以說,他們夫妻二人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中國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有一群人在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