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次截肢,單腿走完長徵,感動女兵喜結連理,建國後成開國中將

2020-12-27 騰訊網

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和人民的解放,無數人為此做出犧牲。戰爭年代,在極端惡劣的醫療環境下,很多士兵受傷之後由於得不到良好的救治,往往為身體埋下隱患。況且很多軍官堅持輕傷不下火線的信念,為了理想獻出性命也在所不惜,更不要說扛著傷痛前進了。

1935年7月,國共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劣,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加大了對根據地的圍剿。在敵我雙方力量差距明顯的形勢下,為了保存生力軍,紅軍開展了運動戰,在戰略轉移中減少損傷。二渡赤水後,當時中央決定佔領婁山關。

進攻的艱巨任務交給了紅三軍團的兩個團,12團與13團。紅三軍團原下屬四個師,但由於戰鬥力減員嚴重,只能壓縮成四個團。12團的政委就是鍾赤兵。

17歲入黨,三次截肢,仍不改革命本色

鍾赤兵是一位老紅軍、老八路,16歲加入共青團、17歲加入共產黨,在黨政軍的工作歷練中,做的都是宣傳、思想方面的政委工作。他不僅善於幫助士兵解決思想難題,在戰鬥中更是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在進攻婁關山的戰鬥中,12團很快就佔領關鍵山頭並穩定戰局。

此時敵人王家烈部隊為了奪回陣地而激烈反攻,但12團在鍾赤兵的帶領下不僅守住了陣地,還開始追趕逃跑的敵人。悲劇就是在這個時候發生的。敵人邊逃邊還擊,一顆流彈擊中了鍾赤兵的小腿。

受傷之後,鍾赤兵身邊的警衛員就力勸其暫停進攻並回後方養傷。但這被鍾赤兵拒絕,他依然扛著傷殘之軀追擊,小腿血流不停,最終因為失血過多而暈倒。

暈倒後的鐘赤兵被送往了後方的醫院,可此時因為錯過了最佳的手術時期,並且傷口還出現了感染的情況,為了防止更大的破壞,只能小腿截肢。當時醫院的手術條件比較差,沒有必要的器械和藥物。醫生只能用土辦法,利用鋸子和柴刀,幫助鍾赤兵完成了截肢手術。

但截肢之後的恢復更不理想。上文已經提到,當時紅軍物質缺乏;並且貴州地區自然條件惡劣,多雨潮溼。沒過多久,鍾赤兵的傷口惡化,只能進行二次截肢。這還沒有結束,傷口不久又感染,不得不進行第三次截肢。

此時,右腿從腰部以下,已經全部截去。

長徵路上,收穫了自己的愛情

當時紅軍已經開始籌劃長徵,考慮到鍾赤軍行動不便,中央考慮將其放在後方休養。但鍾赤軍堅決不同意,要求跟隨大部隊同生共死。當時彭老總十分感動,聲稱即使三軍團抬也要把鍾赤軍抬過長徵!

爬雪山、過草地,正常人都十分困難,更不要提拄著拐的鐘赤軍了。但他不畏艱難,自力更生,不願意麻煩其他士兵,碰到艱難的地段更是用手爬。就這樣,靠著信念和堅強的性格走完了長徵路。

長徵路上,鍾赤軍不僅收穫了戰友的敬佩,更是收穫了自己的愛情。她就是危秀英。

危秀英是江西人,自幼家中貧困,不得不做別人的童養媳。在婆家時,不僅要做飯、下地、割草、洗衣服,幹一些苦活累活,還要忍受婆家的抽打。後來紅軍給她看到了翻身的希望,所以20歲時她果斷加入其中。

由於童年時期得不到良好的營養,所以危秀英的身材十分矮小,只有一米四。但這並不妨礙小小的身體中蘊含巨大的能量。在長徵路上,她身上背的行李包裹始終是最多的,是負重最多的女紅軍。並且她還擔負起了照顧傷員的任務,她一人就照顧了4名傷員。

1935年年底,到瓦窯堡之後,危秀英和鍾赤兵二人結婚,成為戰地夫妻。在艱難困苦中,二人憑藉大無畏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已經成為彼此的依靠。

抗日戰爭爆發後,出於安全考慮,中央將一群身體不好且須休養的軍人送到蘇聯,一邊學習一邊休養。鍾赤兵在莫斯科接受了更為專業的手術,並且堅持鍛鍊,所以身體不斷好轉。

1944年回國後,鍾赤兵利用學到的新知識,組建特種部隊,為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更是負責民航事業的發展,為社會經濟建設繼續發光發熱。

在1955年的授銜中,鍾赤兵成為開國中將。她的妻子危秀英一直在婦女戰線上服務。可以說,他們夫妻二人為新中國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中國人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就是有一群人在負重前行。

相關焦點

  • 他棄暗投明加入紅軍,建國後成為開國中將,兩個兒子更是青出於藍
    抗戰的勝利離不開軍人們的浴血奮戰,曾經有一位鐵血軍人後來卻埋名於市井,他就是原來的解放軍中將王諍。王諍出身於普通的工人家庭,他自幼學習成績優異,父母想讓他走文職的路,但是王諍從小就看到中國人民受盡了苦難,所以他決定拿起槍桿子為解放人民而鬥爭。後來王諍按照自己的意願順利考入了黃埔軍校,在軍校中,王諍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受到教官的大家讚賞。
  • 此人一生三次改名,歷經數次磨難僥倖存活,終成開國中將
    此人參加過無數次戰役,歷經數次磨難,僥倖存活,他一生改過三次名,1955年大授銜時,他在國外學習,聶帥還專門去國外授予他開國中將軍銜,他就是方強。方強,原名方鰲軒、方長,1911年1月26日生於湖南平江縣長壽鎮。
  • 紅二十五軍的一位年輕秘書,後成開國中將,成就很大
    今天來介紹一位,紅二十五軍軍部的一位年輕秘書,後來也成為開國將軍,而且成就很大。他就是張池明。張池明是我們河南新縣人,許世友的小老鄉啊。因為家境貧寒,張池明很小就走上革命道路,而且是和父親一起。父子一同參加了革命。因為年齡太小,張池明就在鄂豫皖兒童團任職。(吳煥先烈士)有一年春節過後,張池明的父親來給機關送一筐草鞋,張池明負責收下了。
  • 開國中將成鈞說:如果沒有這位將軍,我早就沒命了
    建國後,開國中將成鈞曾多次跟家人說:「我這條命啊,可多虧了秋裡同志,要不然早就沒命了!」成鈞將軍口中的「秋裡同志」,就是同為開國中將的餘秋裡。後來,主席見到他後,還誇他的名字有詩意,餘秋裡也很得意,說:「這名字啊,還真得好好感謝那位指導員。」至於成鈞為什麼說自己的命是餘秋裡救的,還要追溯到1936年的一次戰鬥。1936年的春天,餘秋裡正擔任紅2軍團6師18團政委,他的老搭檔賀炳炎被調走後,新任團長就是成鈞。
  • 他抗美援朝時獲朝鮮國旗勳章,38歲成最年輕的開國中將,他是誰?
    還有就是最年輕的開國中將,我國有三位,比如劉西元、謝有法、張池明,他們都是1917年出生,授銜的時候38歲。 答案是來自江西的謝有法中將。三位最年輕的開國中將,劉西元來自山東,張池明是河南新縣人。作為革命老區的江西人謝有法,在他們當中是參軍較早的一位,1933年5月,16歲的謝有法送一村裡的大哥哥參加興國模範師,可是他個頭矮,又瘦小,首長拒絕。怎麼辦呢?謝有法想到了一個好辦法,於是再一次去找首長解釋,這一次得到了批准。
  • 開國中將被判16年,晚年回家鄉提一要求:可以住招待所嗎?
    受到進步思想的影響,全縣參軍參戰者高達8萬多人,其中有5萬多人為國捐軀,長徵路上幾乎每一公裡,就有一名興國籍的將士倒下。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興國縣孕育出了一大批身經百戰的將領,是我國有名的「將軍縣」。今天我們要講的邱會作,就是從興國縣走出來的開國中將。邱會作,1914年出生,江西興國人。15歲那年,他報名參加紅軍,由此開始了革命生涯。
  • 楊姓開國將軍各省分布:楊姓人口第一大省四川,為何排名較後?
    七:安徽楊姓開國將軍有6人,一位中將,五位少將 1、楊以山,安徽省六安人,1930年參加少年先鋒隊,參加了鄂豫皖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徵。楊以山與劉帥的夫人汪榮華是安徽老鄉。戰爭時期,楊以山曾護送汪榮華突破敵人的重重封鎖線,平安到達延安。建國後,曾任成都軍區後勤部部長,軍區顧問。1964年晉升為少將。
  • 他是紅軍長徵中犧牲的最後一位師長,開國中將曾親自到天水祭奠!
    從2004年到2007年3年之中,在孫子的陪伴下,高維漢老人3次踏上長徵路,穿過了四川、甘肅、陝西、寧夏等30多座縣城和12個長徵紀念地。回家後,他又埋頭整理資料,撰寫文章,並於2007年出版了第一本書《鐵流萬裡》。高維漢老人說:「對革命事跡了解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的責任大,越想讓更多的人知道。」
  • 這位開國中將威望很高,只要他說一句話,比廠長都管用
    在開國中將裡面,王輝球是靠宣傳起家的,早在紅軍時期,就擔任過宣傳隊隊長、宣傳科科長,對紅軍的宣傳工作貢獻非常大。 1934年長徵時,王輝球擔任第1師政治部宣傳科長,負責沿途的宣傳工作。 但是,長徵路途坎坷,材料急缺,連紙張都沒有,怎麼辦?
  • 山東三位開國中將中,有一人享年100歲!他是誰呢?
    在山東7位百歲開國將軍中,孔慶德是唯一的開國中將,也是山東三位開國中將中,最長壽的一位。有趣的是,在我們山東,三位開國中將,分別來自山東三個不同的市區,比如濟寧唯一開國中將孔慶德、臨沂唯一開國中將劉興元、菏澤唯一開國中將孫繼先。孫繼先曾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1990年去世,享年79歲。劉興元,曾任成都軍區第一政委、成都軍區司令員,1990年去世,享年84歲。
  • 開國中將一生只打過一次仗,還以失敗告終,他究竟做出過什麼貢獻
    開國將軍大多身經百戰,為了新中國的建立九死一生,立下過汗馬功勞,做出過傑出貢獻。但有一位開國中將的一生只打過一次仗,還以失敗告終,他究竟做出過什麼貢獻,能得到中將軍銜。他的名叫賀誠。1926年他被校方開除,黨組織派他到廣東參加北伐。1926年夏,賀誠到國民革命軍做醫務工作,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12月他參加廣州起義,任第4師軍醫處處長,轉戰海陸豐地區。起義失敗後,他經香港轉至上海,創辦「達生醫院」,堅持秘密鬥爭。
  • 著名的「絕命後衛師」,師長政委戰死,唯一倖存的團長成開國中將
    1934年,在博古和李德等人的瞎指揮下,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以失敗告終,最後不得不進行戰略轉移,開始了著名的兩萬五千裡長徵。長徵途中,中央紅軍以實力強大的紅一、三軍團為左右先鋒,紅五軍團負責掩護斷後,「絕命後衛師」紅34師便是紅五軍團麾下的一支勁旅。
  • 他是紅25軍靈魂人物,培養出97位開國將軍,活到建國至少大將
    他是紅25軍靈魂人物,培養出97位開國將軍,活到建國至少大將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紅軍被迫開始了長徵,第一個完成長徵抵達陝北的部隊是紅25軍,因為這支部隊長徵的路線和大部隊不一樣,相對輕鬆一些。
  • 少年為躲避通緝背井離鄉,27年後才得以回鄉,此時已是開國中將
    在開國將領中,有一位將軍為了躲避通緝,過上了四處逃亡的生活。直到27年以後,他才得以回鄉。此時的他已經是開國中將了,那麼,這位開國中將是誰呢?這位開國中將就是鄧逸凡,他是廣東省興寧縣人,幼年喪母。自幼家境貧寒所以上學斷斷續續地,好不容易熬到高小畢業,他順利考上中學,在中學讀書期間他加入了共青團。南昌起義軍南下,學校停課。他回到老家以後,加入了農民赤衛軍,在他的號召下他的父親和堂兄都參加了革命可謂是一門三傑。起義軍失敗以後,赤衛軍也遭到了鎮壓,從此他和父兄便離開家鄉開始了逃亡生活。誰知這一走就是27年。
  • 他當八路軍師長時才23歲,但是在41歲就成開國上將,子女中出了3位將軍
    建國初授銜時,57位開國上將中,年齡最小的是蕭華,只有39歲。 40歲的開國上將有兩位,一位是陳錫聯,一位是劉震。 41歲的開國上將有三位,他們是李天佑,葉飛和楊成武。 楊成武文武皆備,武有松柏之姿,文有蘭竹之韻。
  • 羅姓其實有三位開國中將,其中一人死後可姓羅,他曾任空軍政委!
    羅姓總計有30位開國將軍,其中三人為中將,他們分別是羅元發、羅舜初、羅福金。這三位羅姓開國中將,最有成就的是羅福金,他擔任過空軍政委、中國民航總局第一政治委員。生的時候用餘姓,死後用羅姓,從這點說,餘立金中將算羅姓。所以,百科查羅福金中將,也顯示為餘立金。在外界,他姓餘,但宗祠中他姓羅。餘立金,1913年生於湖北黃石大治縣花油樹鄉餘信欽灣,母親生下他就死了,父親把他送給他二伯父。15歲那年,養父母為餘立金找了一個童養媳。餘立金不同意,養父母就把他倆鎖進洞房裡。沒想到餘立金竟破門而出,逃走了。
  • 江西人威武:僅有的兩位朱姓開國將軍,都是江西人!
    朱明的兩個弟弟在他的影響下也參加了革命,一個弟弟擔任了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另一位弟弟擔任了兒童團長,紅軍長徵後,都被敵人殺害了。朱明家的房屋也再次被敵人燒毀。 建國後,朱明先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組織部第一副部長,解放軍通信兵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 連長救下通訊員,25年後大授銜,連長是大校,通訊員卻成開國中將
    導讀:1955年,我軍第一次舉行授銜儀式,其中將軍銜共有四級,從上到下分別是: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按道理來說上將軍銜比中將要高,不過在軍隊中除了級別之外,還最講資歷。在授銜結束後,以陳錫聯、洪學智為首的幾位開國上將,來到了詹才芳中將面前,不僅稱呼他為:「老首長」,還向其敬禮。
  • 湖北省是吳姓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最大的一位活到了91歲!
    湖北以300人為基礎組建工農革命軍第七軍開始,到紅25軍主力撤離根據地進行長徵,餘部重組紅28軍為止,共孕育了十多支軍級紅軍部隊、二個主力軍團和一個方面軍。彭總的紅三軍團和賀總的紅二軍團,日後成為紅軍一、二方面軍的主力。對於十大將軍省,大家都不陌生,湖北將軍數量位列全國第二,張姓和王姓開國等開國將軍最多的省份。不過吳姓開國將軍,湖北也是最多,有六位。
  • 他是第38軍政委,率第38軍打出「萬歲軍」威名,38歲時成開國中將
    他是第38軍政委,率第38軍打出「萬歲軍」威名,38歲時成開國中將韓戰爆發後,我國打響了「抗美援朝」,志願軍表現非常出色,尤其是第38軍,第二次戰役是他們的第三次成名戰,一舉扭轉整個朝鮮戰局,彭老總在嘉獎令中寫到「第38軍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