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2021-02-22 藝周雅集

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春節期間將推出大型特展「金石力 草木心——吳昌碩與上海」,澎湃新聞昨天在現場看到,整個布展已經完成,展覽將吳昌碩與海派藝術、與上海的關係,作為研究和展示的重點,首次集合了來自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杭州西泠印社、(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中國畫院以及家屬自藏的100餘件吳昌碩作品,不少作品是首次展出。


據吳昌碩後裔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介紹,之所以能集合國內眾多重要機構的藏品,得益於吳家幾代的捐贈,當得知上海要辦吳昌碩展覽時,各家都拿出館藏吳昌碩作品的清單供選擇,所以在「吳昌碩與上海」展覽能看到其23歲的篆書、36歲畫的梅花,直到晚年大寫意精品之作,也能看到吳昌碩的金石用筆如何貫穿始終,還見出吳昌碩的交友和藝術人生。

圖文/澎湃新聞記者 黃松

84歲的吳昌碩,在西泠印社留影


展覽現場

1912年,近七十的吳昌碩正式移居上海,棄名「俊卿」而以「昌碩」行世,當時上海萬商雲集、名仕輻輳,新舊、中外文化交替碰撞,大江南北的書畫家薈萃於此,經濟發展帶動書畫市場的蓬勃,形成「海派」的多樣面目,吳昌碩也完成了從藝術大家向海派領袖的嬗變。

「金石力、草木心——吳昌碩與上海」專題展覽,通過梳理吳昌碩的作品,尤其是他臨習古法、互題書畫、以畫會友、結社談藝等「交遊」活動以及藝術上的暮年變法,折射出吳昌碩在上海的藝術光芒,進而凸顯海派繪畫暨海派文化所蘊含的兼收並蓄、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

在以往的印象中,吳昌碩以金石書法和花卉見長,但此次展覽作品還涉及山水、人物、動物,展示了一個更為全面的吳昌碩。

金石力:吳昌碩的書畫用筆
展覽位於中華藝術宮33米層,包括1個序廳和3個展廳,序廳展出吳昌碩的生平照片等文獻資料,以及磚硯、帳本等吳昌碩所用之物。3個展廳分別展出書法篆刻、繪畫和扇面小品。其中一件浙江博物館藏的8米長楷書《缶廬題畫詩》讓人看到其小楷的功力,而更多大幅立軸書法可見其金石用筆。

展覽現場的《缶廬題畫詩》

所謂金石氣息,指的就是鐘鼎上所鑄的金文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所具有的味道,在展覽中,看見不少作品與「散氏盤」有關。據考,吳昌碩於1889年(46歲)得到了「散氏盤」拓本,常日臨習,幾十年不輟,悟得獨孕金石氣韻之篆籀筆意,參入石鼓,使其石鼓文書法「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從「散氏盤」的神妙之處,附以對筆底墨字的理解,又融於自己的篆刻和繪畫中。

展覽現場的《西周散氏盤銘》,1918

後人評價吳昌碩的石鼓書法「有散氏之天趣,散氏書法有石鼓之氣韻。兩者相互融合,獨創『與古為徒』卻又明確的『古人為賓我為主』的金石篆字藝術。」
這種金石味的用筆,也融入到吳昌碩的繪畫之中,無論是方寸之間的扇面,還是一張高近2.5米的葫蘆,都展示了其書法的功力。其中一套吳昌碩繪於1879年(36歲)的《墨梅冊頁》,可見其早期繪畫風貌。

展覽現場吳昌碩花鳥畫作品

到了70歲時,一件《達摩像》用筆的如火純青。在這張吳昌碩平生所作最大人物畫中,瀟灑又厚實的中鋒石鼓線條揮就的幾條衣紋,果斷且醇韻十足,猶見其手持椽筆的氣勢。圖中雖未見缶翁的石鼓字,但石鼓的氣息撲面而至。

《達摩像》(軸),1910 年,151cmx67cm,私人收藏

展覽中還有一件吳昌碩83歲時畫的藤本芙蓉,題為「粗枝大葉,拒霜魄力」,雖然已是高齡,但此畫氣勢磅礴,一氣呵成,兩根墨線藤條傾斜而下,多個巨朵紅白芙蓉錯落有致在眾多墨葉的擁簇下盛放,右下幾筆枯跡似帶動著巨花大葉在風中微蕩。細看作品,雖為「粗枝大葉」芙蓉花芯卻通過點細膩表達,可見其功力。

《粗枝大葉》(軸),1926年,138cmx69cm,私人收藏

對於應為木本的芙蓉緣何再此畫為藤本,吳昌碩曾孫吳超解釋說:「老先生在畫此畫之前也畫過不少木本芙蓉,但總覺效果平平。藝術本是來源生活而高於生活,故突發奇想,作一藤本芙蓉試試,但一試不可收拾,粗藤巨朵大葉的恢宏氣勢,和枯溼濃淡的筆墨氣勢造成的風動搖曳效果產生了意想不到的精彩,酣暢飽滿的強烈動勢,將其書法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至。」


這也正契合了展覽中一件吳昌碩84歲所寫的「食金石力,養草木心。」這原是吳昌碩用來勉勵弟子王個簃的,當下讀來依舊意義不凡。「養草木心」也讓人感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書畫創作從生活中來的真諦。

吳昌碩自畫像 

展覽現場的書法作品

交友與人生,契合海派文化
在展覽中,還有一件1922年(78歲)吳昌碩為王一亭題聯:「風波即大道,塵土有至情」,用的是佛教勸勉警語,含義深刻獨到。這也揭開了吳昌碩的交友,在他們師友圈中,有吳大澂、任伯年、王一亭等,這些師友也被作品和題跋記錄。

展覽現場

《缶翁行看子圖》被吳家後人譽為穿越時空的創作,其中包含了任伯年、王一亭和吳昌碩三人的作品。故事要從1914年說起,那年任伯年女兒任霞無意中整理出一紙任伯年的遺墨,偌大的紙上縱貫了數杆勁挺的修竹。任霞將此先父遺墨贈於任伯年最器重的弟子王一亭。王一亭亦知吳昌碩對任伯年的深厚情誼,當即設想:畫缶翁肖像於竹後,竹為實,像為虛。他的構思得到誕生於竹鄉的昌碩先生首肯,並作了長題。於是就誕生了這幅歷經二十年,凝結著兩輩人情誼筆意的佳作。此幅作品上吳昌碩先生的題跋也表明了三人之間的交誼,「豈敢儕嵇阮,清風滿竹林。天心容月抱,老態作書淫。醉合吞湖海,愁真貫古今。為誰南鬥倚,秋興不須吟。畫中之竹,廿年前伯年先生所作,一亭王君為予畫像其中,呼之欲出。一亭予友也,先生(任伯年)在師友之間也」揭示了他們「道所在而緣亦隨之」的共同價值觀和人生追求目標。

任伯年、王一亭、吳昌碩,《缶翁行看子圖(軸)》,1914,120cmx50cm
私人收藏

任伯年是吳昌碩的老師,也是好友,他愛畫貓。吳昌碩的貓酷似任伯年的用筆,雖著墨不多,卻栩栩如生。上款卻題曰:「前朝大內,貓犬皆有官名,食俸中貴 , 養者常呼貓為老爺。光緒丙申孟秋老缶。」吳昌碩畫此貓時 53 歲。當時清王朝已是積弱積弊,內外交困,民不聊生。吳昌碩的人生際遇也歷經風雨滄桑,憂國憂民的詩句常訴吐筆端。此畫,是為家貓鳴不平,還是借「宮貓」暗喻時政,揭示了沒落王朝的腐朽。

《墨貓(軸)》,1896 年,83.8cmx43.9cm,私人收藏

據《吳昌碩年譜》記載:「1894年甲午51歲在北京以詩及印譜贈翁同龢。中日戰爭爆發,參佐吳大澂戎幕,北上抗日。」可見他的愛國之心。


1890年吳昌碩得識吳大澂,在吳大澂寓中有幸遍覽了大量古代文物、碑帖及歷代名家手跡,眼界大開,獲益非淺。展覽中一件《燈梅圖》見證了他們的莫逆之交,其上吳大澂寫下了自己獲得吳昌碩所刻印後狂喜的心情。

展覽現場的《燈梅圖》,畫面右下石鼓文為吳大澂題

縱觀吳昌碩的一生,出身鄉土,自小跟父親耕田讀書,成年後歷經戰亂、流浪、治學遊學、求藝遊藝、科舉、教書、門客、司帳、遊宦、戍邊入幕、賣畫等生計生涯的磨礪歷練,書齋畫室之外的生活閱歷比一般同時期書畫家更豐富多元,交遊也更廣泛。

展覽現場舊時上海地圖,並標註了畫家活動區域

從家鄉鄣吳村、安吉走向湖州、杭州、嘉興、蘇州,最終來到上海,成為西泠印社社長和海上畫派後期領袖,盛名更跨越國界。吳昌碩定居的山西北路吉慶裡,後來也成為了海派繪畫的「朝聖地」,作為後輩的陳師曾、劉海粟、潘天壽、諸聞韻、王個簃、沙孟海等往來於此,對20世紀中國繪畫發展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吳昌碩曾孫吳超、吳越在展覽現場以照片回憶過往

展覽現場

逐鹿畫壇,誰能登榜

「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上榜名單:

·滿維起 ·易至群 ·李涵

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

徵集令

風雲際會,舍你其誰?!「藝周刊」為你見證。

當下藝術市場平淡而不平靜,中國畫壇平靜而風起雲湧,由此,「聞名。不如相識」的「藝周刊」主辦並發起「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正式啟動。

2021年,我們將以更專業、更獨立的視角,縱觀中國畫壇,發掘更有價值的藝術家,引領更廣泛的藝術市場動勢,彰顯更多藝術力量與文化效應。

2021年,上榜藝術家名單將逐一評選揭曉,全程推介。逐鹿畫壇,誰能登榜?我們拭目以待!

2021年1月初,「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預熱推廣海報在「藝周刊」全媒體矩陣刊發,「藝周刊」百度、今日頭條話題「「藝周刊」畫壇風雲榜」上線僅一周,閱讀量達1000000+,引發廣泛關注,歡迎上線發表你的真知灼見。

「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由「藝周刊」「藝+」新媒體矩陣《人民日報》《今日頭條》《鳳凰新聞》《百度新聞》《新浪新聞》《搜狐新聞》《騰訊新聞》《天天快報》《一點資訊》《趣頭條》《東方頭條》《大魚號》《搜狗新聞》《澎湃新聞》《今日要看》《今日十大熱點》《藝快站》等媒體全程「裂變分發」推介,無處不在「遇見美」。

如何入榜「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

1、畫畫足夠牛;

2、聲望足夠高;

3、上榜理由足夠無懈可擊;

4、滿足其一條件,提名「風雲榜」顧問團;

5、「風雲榜」顧問團全票通過,正式上榜;

6、僅代表「「藝周刊」畫壇風雲榜」 的官方。

上榜推薦熱線:13158931399

《2021'「藝周刊」畫壇風雲榜》徵集令

2021.1.29起,我們,一起遇見美……

聞名。不如相識!訂閱《藝周刊》官方公眾號:artweekly,一起‌「遇見美」諮詢微信:hujiayi1399,電話:13158931399。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大同路25號華發大廈海南古玩城四樓402「藝周雅集」。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藝周刊》旗下官方微拍平臺「藝周雅集」:

相關焦點

  • 齊白石最崇拜的人——吳昌碩的那些精品書畫,少白湯發周領您賞味
    吳昌碩的繪畫以篆印入畫,格高韻古,元氣淋漓,動人心魄,使觀者為之心壯。缶翁花卉別具一格,畫面結構嚴謹,用筆遒勁,吳昌碩善於用線,每枝枝幹、每片花葉都似鐵桿般堅韌,富有生命力。1914年,王一亭為吳昌碩在日本名士白石六三郎於上海所開設的高級會所六三園舉辦了首次個展,這是中國傳統書畫最早的個展,此時的吳昌碩譽滿畫壇。隨後,往返於中日之間的大批日本上層人士和藝術家們收藏了吳的作品,使吳的藝名遠播日本。
  • 同樣吳昌碩,為啥畫在真絲上就貴一截?(首次徵集吳昌碩綾本作品出版)|畫事
    缶翁在上海,常去日本人白石六三郎開設的日式園林六三園。吳昌碩詩存中留有不少與六三園相關的篇章,如《白石招飲六三園遇大風雨》、《六三園和笙伯》、《大谷是空招飲六三園》等。王一亭還不時在六三園為吳昌碩舉辦篆刻、書畫作品展覽、編印畫冊,同時接受日方的訂單。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1910年35歲的陳師曾歸國,拜吳昌碩為師,繪畫、書法與篆刻,皆得缶翁真傳。他的書法作品以篆書、行草為主,晚年所書隸書,結體變長,取縱勢,用筆雄渾、飽滿,具有篆書痕跡,將篆、隸溶為一體,形成獨特面貌。墨菊以焦墨畫出,菊葉以大筆潑灑,濃淡相間。
  • 桑蓮居|沙孟海遇缶翁始末
    當其離甬之日,上海寧波同鄉會會長張美翊(讓三)即修書於吳子茹,紹介之,並囑引見乃翁缶翁。沙先生甫至滬,有同學朱復戡(百行)約請吳子茹在上海題襟館會晤,不意未至。或以為「倉公年老名盛,鄉曲鯫生恐未必遽肯相見,即見亦未必誠意教導也」(《僧孚日錄》)。按子茹名涵,缶翁次子少沙先生二十四歲,時正棄官退居滬上,任名畫家王一亭(震)秘書。
  • 吳昌碩和他醉心的菊花世界
    吳昌碩,1844年生,1927年逝世,浙江安吉人。初名俊、俊卿,字昌碩,倉石。他的別號很多,缶廬、苦鐵、大聾、老擊、老蒼等。清末曾官江蘇安東知縣,在任僅一月,後寓上海。中年後始作畫,其繪畫內容以梅、蘭、竹、菊、藤蘿、葡萄等為主,取法徐渭、朱耷、李,並受趙之謙、任頤的影響。設色大膽,別開生面,用色混而不髒,豔而不俗,自有一種古樸的美。他把書法用筆融於繪畫。
  • 吳昌碩精彩作品集,大愛!
    丁卯夏,吳昌碩年八十有四。缶(朱文)吳昌碩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舉人,曾任縣教諭及書院院長;父親亦為舉人,喜吟詠及金石篆刻。吳昌碩兒時讀私塾就學,十餘歲受家庭薰陶,開始奏刀學印。應該說,他的篆刻生涯更為漫長,創作經歷長達七十年之久。
  • 缶翁東渡十日談
    1921年,日本大阪高島屋首次展出吳昌碩書畫展覽,轟動日本藝術和收藏界,一時求購缶翁作品的人絡繹不絕。       長尾甲在《缶翁墨戲》序中寫道:……我邦人遊彼土者,必以一見先生為榮,獲其書畫斷簡零墨,爭相矜誇……       時人形容來自日本的訂單,如漫天飛雪。
  • ...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暨西泠印社歷任社長作品展系列報導(一...
    本次展覽將展出西泠首任社長吳昌碩及歷任社長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饒宗頤等大師的作品。  同時,由西泠印社主辦的「鞠禮缶翁——西泠印社社員紀念吳昌碩誕辰170周年篆刻書法作品展」也將同步在唐雲藝術館開幕。來自兩岸三地、韓國、日本的50位西泠印社社員,以全新的風貌再現吳昌碩曾經創作的篆刻主題,用各式書體呈現吳昌碩的詩文修養和精神風採,表達對於首任社長的深切緬懷和崇敬之情。
  • 【大象視界視頻日本尋寶季】吳昌碩藝術風靡日本之謎
    大象團隊第二站所探訪的是距離東京市區約一小時車程的千葉縣野田山崎,在寧靜的鄉間小鎮住著一位遠近知名的書道家海野濤山。海野濤山是日本著名書道家青山杉雨的學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經常隨老師造訪中國,也因此收藏了不少吳昌碩的作品。海野拿出了一件吳昌碩作於上海六三園的一幅書法,記錄下了吳昌碩作品風靡日本的又一段往事。1913年吳昌碩遷居上海六三花園附近的吉慶裡(今天的虹口公園北側)。而六三花園的園主則是日本實業家白石六三郎。
  • 堀川英嗣|「 解衣磅礴 」 的背後,錢瘦鐵、橋本關雪與吳昌碩的藝術緣
    日前在浙江美術館舉辦的「解衣磅礴——錢瘦鐵、橋本關雪交流回顧展」,通過兩位藝術家百餘件作品及文獻,力圖讓世人更加真切地感受和了解中日文化和中日人民的友誼。1924、1925年,橋本與吳昌碩也有會面,當年寫吳昌碩給關雪的作品也流傳至今。在《墨美》雜誌的作品解說中,橋本歸一引用關雪的話敘述「吳昌碩寫字的時候,會在擂缽一樣的東西中磨墨,然後把浸泡在裡面的筆拿出來」,可以說是目睹了吳昌碩揮毫的珍貴感想。1916年前後開始,到吳昌碩去世的1927年的大約十年間,二人的交流一直持續著。
  • 吳昌碩高清扇面160幅,願你繁花似錦!
    丁卯夏,吳昌碩年八十有四。缶(朱文)吳昌碩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舉人,曾任縣教諭及書院院長;父親亦為舉人,喜吟詠及金石篆刻。吳昌碩兒時讀私塾就學,十餘歲受家庭薰陶,開始奏刀學印。應該說,他的篆刻生涯更為漫長,創作經歷長達七十年之久。
  • 蒼然皮骨畫古梅,吳昌碩的梅花世界
    清以後以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畫家,強調以書入畫,表現金石趣味。筆力樸厚、奇崛,將闊筆大寫意花鳥畫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後的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李苦禪等都是吳昌碩一路大寫風格的延續與拓展。從中不難看出,吳昌碩在花鳥畫演進中的承接作用。此次展覽中的大部分畫家都可以說是畫梅高手,同一題材的對比與參照,最能夠說明風格與風格之間的關聯與遞進。
  • 2018榮寶齋(上海)春拍賣會拍品精選吳昌碩親屬友情提供專題
    說明:此作品由吳昌碩親屬友情提供。吳昌碩題跋:二鳥亭,三石錚,白龍山人學雪個僧,是佛之觀我,是禪之上乘。筆健如虎,墨矯如龍,鈍根人百,學不能進步,夫何言哉。乙丑(1925年,時年82歲)冬,吳昌碩時年八十二。鈐印:昌碩
  • 吳昌碩的葫蘆VS齊白石的葫蘆!比比看!
    此圖寫葫蘆大藤,盡顯以草隸之筆入畫的氣勢。他以潑墨寫葉,濃墨勾葉筋,淡墨寫葫蘆。而盤旋往復、貫通全畫的則是以書入畫的大藤,它是此畫的血脈,畫因它的流動而生意盎然。在疏密虛實的處理上,畫家尤具苦心,實處密不透風,虛處中疏通透,如此才使疏密得當、虛實相生。此畫設色古樸,用筆豪放,充分表現了吳昌碩古拙、渾重、豪邁的畫風。精彩的題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幅畫就是如此。
  • 西泠不冷,用金石與觀眾對話 | 專訪導演許繼鋒
    位於西子湖畔、孤山南麓的西泠印社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由「保存金石、研究印學」出發,經百餘年傳承,融詩、書、畫、印至臻造詣於一體,以金石篆刻技藝聞名於世。孤山之上,隨處可見的摩崖題刻,留下了大師先賢的痕跡,賦予層層疊疊的石頭以會說話的靈魂,揭示中華文明的深層次密碼。
  • 一代大家吳昌碩雅俗共賞的《清供圖》
    這幅作品的畫法非常獨到,他先以筆蘸曙紅用點厾之法畫出牡丹花頭,以濃淡墨畫出葉片;接著以筆上所剩餘墨勾出石榴的形狀,仍用濃淡墨點厾出石榴葉片;順帶將下方荔枝的枝葉畫出。然後以寫篆書的筆法,寫出石榴盆的形狀、牡丹長瓶外形及水仙淺盆外形,側鋒擦出器皿身上的紋飾質感。接著以雙勾之法,勾出水仙的花頭及葉片;根部石子以散鋒枯筆隨意寫之。
  • 美術研究|畫畫:用筆如揭,則形不痴蒙,用筆爽辣,才能沉著痛快
    以山水畫而論,在董巨畫派中,董源創披麻皴和攢三聚五的鼠足苔點,用筆相對較工;巨然繼承董源,則將鼠足點放大為焦墨破筆、狀如瓜子的大點,用筆明顯要比董源蒼勁老辣而更趨於放。在李成畫派中,李成作畫用筆凝重甚至有點矜謹,其後許道寧學李成,用筆則變其凝重為簡快,再後郭熙創為捲雲皴,下筆有風雲之致,當然不像李成那麼凝重了。
  • 「翰墨風崋」深圳玖天秋拍徵集—近代名家書畫作品大賞
    潘天壽 1960年作 朝霞 立軸 成交價:2070萬 《朝霞》用筆,果斷而精煉,強悍而有控制。畫荷墨葉以塊面大筆揮搽,碩葉如蓋,筆似斧劈,膽魄驚人。以大筆粗線為主,「大寫意」用筆既果斷又強悍,具有雄健、剛直、凝練、生辣中復饒一種清新俊逸的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