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然皮骨畫古梅,吳昌碩的梅花世界

2021-02-07 人民藝術收藏網


吳昌碩 《蒼然皮骨化古梅》 152×82cm  1914年


  梅花這一題材在整個中國花鳥畫科中具有典型的特質,這種特質來自於內涵與形式兩個方面。一方面,梅花的諸多自然屬性被古代文人所欣賞,在提煉與升華之後,與人的品格相互印證。逐漸成為高士、隱者、文人畫家的精神寫照,慢慢發展成為情感追求,一直延續到今天。諸如無人自香、悽清孤寒、此花幽獨、清氣乾坤、疏影暗香等等意趣,即是梅花精神,亦是人格力量的反映。這就使梅花具有典型的象徵意義。另一方面,梅花作為花鳥畫科中的常見的木本花卉,枝幹、花朵的造型特徵與組合規律經歷了歷代畫家的創造,與中國畫的筆墨語言相適應,將中國畫獨有的形式法則發揮到極致,從而慢慢形成了程式化的筆墨特徵。這些既定程式,成為學習花鳥畫必備基礎,梅花這一題材也演化為理解中國畫筆墨規律的典型題材。



《蒼然皮骨化古梅》(局部)


  梅花這一題材的沿革是與不同時代的中國畫審美特質相聯繫的。宋人花鳥畫,追求對客觀物象細緻入微地觀察與表現。於是就有了楊無咎《四梅圖》中,對梅花未開、欲開、盛開、將殘四種狀態的精道描繪。元代文人畫興起,強調精神境界的淨化與高潔。於是就出現了王冕「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墨梅經典之作。明清兩代,花鳥畫由工轉寫,慢慢轉向側重於主觀情感的抒發。形式上從吳門畫派的勾點、沒骨轉向青藤白陽的大寫表現,再發展到石濤八大、揚州八家,更為強化個性語言形式。「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只有兩三枝。」李方膺的畫梅詩中即可看出藝術家對個人體驗的強調。清以後以趙之謙、吳昌碩為代表的海派畫家,強調以書入畫,表現金石趣味。筆力樸厚、奇崛,將闊筆大寫意花鳥畫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而後的齊白石、潘天壽、陳半丁、李苦禪等都是吳昌碩一路大寫風格的延續與拓展。從中不難看出,吳昌碩在花鳥畫演進中的承接作用。此次展覽中的大部分畫家都可以說是畫梅高手,同一題材的對比與參照,最能夠說明風格與風格之間的關聯與遞進。


吳昌碩 《紅梅》 134.8×67cm  1910年


  吳昌碩寫梅花,傳世作品眾多,是吳昌碩最為代表性的題材。此圖《蒼然皮骨化古梅》又是諸多梅花作品中的代表作。通篇來看,體現出書法與繪畫的筆意交融與互通。這與人們對吳昌碩繪畫的普遍認知是一致的,即以篆籀筆意入畫,渾圓蒼潤。但是要討論書法與繪畫關聯與互參,還需具體的細節分析,此幅《蒼然皮骨化古梅》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首先,從繪畫的線質來看,點畫、線條產生的古拙、生澀與書法的線條非常接近。吳昌碩的書法以石鼓文見長,筆法單純。在此幅梅花中,枝幹的長線都是中鋒用筆,沉著厚重、力透紙背。特別是梅花主幹的粗線,先以淡墨溼筆書寫,而後用重墨、焦墨復筆提寫,如果剝離梅花枝幹的具體形象,這些筆線與石鼓文的書寫是相通的。歷代的梅花作品中,筆法比較豐富,對於花瓣、粗枝、細枝不同質地的線條都會以不同的筆法加以表現,比如說元代王冕的墨梅,就是非常好的例子。但吳昌碩的梅花,強調單純與統一,就連勾梅花的細線條也是中鋒圓筆,與其書法相吻合。其次,從繪畫的圖式結構來看,書法與繪畫的關係也是很密切的。吳昌碩的梅花多選取直立式構圖,充分發揮立軸豎構圖的天地格局,強調垂直線與橫斜線的穿插,這是吳昌碩的構圖特點。從梅花形象的概括與的主體結構分析,垂直線與橫斜線相交錯的基本結構,是主要構成方式。對於藝術形象的處理是體現花鳥畫家的語言特質之一。如何實現對典型題材的提煉概括,古人有「疏影暗香,為梅寫真;雪後水邊,為梅傳神」之說,即是對典型形象的概括表現。此圖的構圖,吳昌碩採用垂直線衝起立勢,斜線的交錯橫破,以下垂枝頭迂迴收勢,大起大合,氣局開闊。這種特點,也體現在吳昌碩的行書書寫中。在此幅梅花中,從兩個角度可加以證明。一方面從吳昌碩行書的單字結構可看出,基本的線條關係也是取垂直與橫斜線的穿插變化,弧線連接起到轉合的作用,對比題字的書法即可看出這一規律。另一方面,成片行書題字所形成的行氣關係與枝幹呼應,錯落變化也形成橫勢,產生起與破的關係,書法本身也參與到繪畫的構成形式中,而且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後,從總的審美內蘊來看,吳昌碩對於書法與繪畫有一致的審美追求。強調骨力,追求蒼茫古厚、樸拙雄強的內美。無論書法還是繪畫,都使觀者體驗到統一的內在品質。



吳昌碩 《綠梅》 148.5×160cm  1916年



吳昌碩 《紅梅》 140.5×39.5cm


  吳昌碩的梅花作品就如同一扇門,通過它就可以窺見、就可以進入吳昌碩的繪畫天地;通過它就可以深入到傳統中國畫悠遠深邃精神世界之中。


陰澍雨(中國藝術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美術觀察》欄目主持)


註:此文特為2014年8月8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大道傳薪 金石為開——中國美術館藏吳昌碩與20世紀寫意花鳥畫名家展」撰寫,並收錄於同名作品集中。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一》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二》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四》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五》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八》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九》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十一》 27.2×16.7cm  1923年


吳昌碩 《十二洞天梅花之十二》 27.2×16.7cm  1923年


相關焦點

  • 國畫梅花題材概說
    他畫梅花深受金農影響,畫風也與金農一脈相承,筆情古逸,思致淵雅,然而減少了金農畫梅的虯曲之態而增加了勁直之筆。以淡墨勾枝幹及花瓣,再以濃墨點苔和點花蕊,蒼勁樸拙,意趣良多。畫面往往枝繁花茂,鋪天蓋地,雖純以水墨構成,不著一色,卻仍可感受到一派生機勃勃、熱烈祥和的氣氛。在清代的「海派」當中,也有不少擅畫梅花的畫家,如虛谷和吳昌碩便是。
  • 吳昌碩:好的國畫,貴在畫氣
    吳昌碩  依樣吳昌碩認為,好的國畫作品,應該「畫氣不畫形」!中國畫為表,在形;傳統文化為裡,在氣。
  • 吳昌碩精彩作品集,大愛!
    丁卯夏,吳昌碩年八十有四。缶(朱文)吳昌碩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舉人,曾任縣教諭及書院院長;父親亦為舉人,喜吟詠及金石篆刻。吳昌碩兒時讀私塾就學,十餘歲受家庭薰陶,開始奏刀學印。應該說,他的篆刻生涯更為漫長,創作經歷長達七十年之久。
  • 吳昌碩的影響力為什麼這麼大?
    吳昌碩書法吳昌碩書法吳昌碩書法吳昌碩書法繪畫,富有金石味吳昌碩 自畫像圖軸(80歲)他酷愛梅花,以寫大篆和草書筆法為之,墨梅、紅梅兼有,畫紅梅水分及色彩調和恰到好處,紅紫相間,筆墨酣暢。吳昌碩 花卉吳昌碩說:「正看這是一幅怪柏,但不妨倒過來看看。」哈同依言倒過來看後說:「是一幅葡萄。」此時吳昌碩正色慨然說:「我就是這個意思。」哈同不解地問:「為何要倒畫呢?」這時,吳昌碩忍不住笑了,說:「我是按照你們辦事的邏輯畫的,你們喜歡顛倒,把黑說成白,把好說成壞,當然我給你的畫也只好顛倒掛了。」
  • 【大象視界視頻日本尋寶季】吳昌碩藝術風靡日本之謎
    海野濤山是日本著名書道家青山杉雨的學生,上世紀八十年代他經常隨老師造訪中國,也因此收藏了不少吳昌碩的作品。海野拿出了一件吳昌碩作於上海六三園的一幅書法,記錄下了吳昌碩作品風靡日本的又一段往事。1913年吳昌碩遷居上海六三花園附近的吉慶裡(今天的虹口公園北側)。而六三花園的園主則是日本實業家白石六三郎。
  • 齊白石最崇拜的人——吳昌碩的那些精品書畫,少白湯發周領您賞味
    吳昌碩流連蘇州時與潘志萬過從甚密。潘家所藏古籍書畫,與吳昌碩共賞,這對吳昌碩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1885年,吳昌碩作《懷友詩》十七首,其中便有懷潘志萬一首。蘇州博物館藏,吳昌碩致潘志萬札《吳昌碩畫集》裡語:「我平生得力之處在於能以作書之法作畫」,此組《花卉冊》,吳昌碩以蘭花、水仙、牡丹、石菖蒲、菊花、白玉蘭、荷花、梅花入畫而成八開冊頁,捨棄了「形」的羈絆,酣暢淋漓地表現了「意」的魅力。
  • 吳昌碩高清扇面160幅,願你繁花似錦!
    丁卯夏,吳昌碩年八十有四。缶(朱文)吳昌碩生於書香門第,其祖父為舉人,曾任縣教諭及書院院長;父親亦為舉人,喜吟詠及金石篆刻。吳昌碩兒時讀私塾就學,十餘歲受家庭薰陶,開始奏刀學印。應該說,他的篆刻生涯更為漫長,創作經歷長達七十年之久。
  • 學大師畫梅花!歷代以來的國畫梅花精品
    梅花的結構包括花瓣、花蕊、花蒂等,學畫梅花,宜先寫生,對梅花有個具體的了解。 梅花枝幹的畫法 沒骨畫梅用短鋒羊毫或兼毫,筆尖蘸水調色(胭脂、曙紅、朱磦等),水分稍大,色即飽和,宜用兩三種色混合調配點染花頭,吳昌碩、齊白石皆善用此法畫梅。
  • 吳昌碩和他醉心的菊花世界
    吳昌碩 菊石圖吳昌碩喜飲酒,每酒酣興起,橫塗豎抹,一揮而就,洋洋灑灑,畫成一二十幅,一覺醒來,再題款蓋章。吳昌碩 菊石圖吳昌碩愛菊,他的故鄉蕪園、他所居住的廳堂外的籬邊,也都種栽有菊花。菊花是吳昌碩筆下常見的題材。
  • 吳昌碩與上海:集結百餘缶翁作品,金石用筆貫穿始終
    、與上海的關係,作為研究和展示的重點,首次集合了來自上海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杭州西泠印社、(安吉)吳昌碩紀念館、上海吳昌碩紀念館、上海中國畫院以及家屬自藏的100餘件吳昌碩作品,不少作品是首次展出。據吳昌碩後裔對「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介紹,之所以能集合國內眾多重要機構的藏品,得益於吳家幾代的捐贈,當得知上海要辦吳昌碩展覽時,各家都拿出館藏吳昌碩作品的清單供選擇,所以在「吳昌碩與上海」展覽能看到其23歲的篆書、36歲畫的梅花,直到晚年大寫意精品之作,也能看到吳昌碩的金石用筆如何貫穿始終,還見出吳昌碩的交友和藝術人生。
  • 一代大家吳昌碩雅俗共賞的《清供圖》
    《歲朝清供圖》是清代畫家吳昌碩喜畫的題材,一盆水仙,一塊奇石;一枝梅花,兩片竹葉,再添幾個瓜果;任意組合便可畫出無數的《清供圖》,給人以清新、和諧、古樸、典雅的藝術享受。清 吳昌碩《清供圖》嘉德2014春拍 成交吳昌碩的這幅《清供圖》作於戊午年十一月,是其晚年之精品。
  • 陳子莊 談梅花荷花的畫法
    能連續畫三五幅梅花,就看出作者的本事了。畫一張兩張,或許是早已背熟的看不出本事。如真的會畫了,即使畫幾十張也不雷同。畫梅特別重構圖,要講究聚散關係。聚散關係從最小的結構單位幾朵花一組到整幅的布局都要考慮。先使一幅畫大體已具,再添疏處。《芥子園》講畫梅之法太繁瑣,如一朵怎麼畫,兩朵怎麼畫等,講得過於瑣屑呆板。但另一方面,小枝怎麼勾,花怎麼點卻沒有講。
  • 同樣吳昌碩,為啥畫在真絲上就貴一截?(首次徵集吳昌碩綾本作品出版)|畫事
    這不僅在晚明五家身上應驗,更在一個近代大家身上應驗,那就是吳昌碩。除屏風外,日本幾乎每家每戶都建有「畫龕」,高度、寬度正好適合懸掛四尺條幅,這也是在日本的吳昌碩綾本書畫多為四尺條幅的原因。隨著今天,我們的世界越來越小,越來越平,日本人的收藏在百年之後再一次浮現出來,我們才發現,原來吳昌碩還留存了這樣一大批堪稱完美的綾本繪畫!
  • 水墨梅花 | 陳濟謀
    濟謀先生素以畫寫意梅花而聞名的,能將那些紅梅、綠梅、白梅畫得枝杆挺拔、花朵靈動,頗具神韻。濟謀先生的創作題材豐富,但他最鍾情於梅花。王維那最讓人傳誦的「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欹窗前,寒梅著花未。」
  • 吳昌碩的葫蘆VS齊白石的葫蘆!比比看!
    吳昌碩 葫蘆圖藤本植物是吳昌碩最為擅長的題材。此畫設色古樸,用筆豪放,充分表現了吳昌碩古拙、渾重、豪邁的畫風。精彩的題款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這幅畫就是如此。在左下角有款曰:「依樣」,寓意詼諧,別有情趣。吳昌碩畫葫蘆不少,有道:「胡蘆胡蘆,爾安所職?剖為大瓢,醉我鬥室?」吳昌碩灑脫不凡的書法與繪畫相映成趣。右上角一小印與左下角之印遙相顧盼,於細微處見巧思。
  • 堀川英嗣|「 解衣磅礴 」 的背後,錢瘦鐵、橋本關雪與吳昌碩的藝術緣
    1924、1925年,橋本與吳昌碩也有會面,當年寫吳昌碩給關雪的作品也流傳至今。在《墨美》雜誌的作品解說中,橋本歸一引用關雪的話敘述「吳昌碩寫字的時候,會在擂缽一樣的東西中磨墨,然後把浸泡在裡面的筆拿出來」,可以說是目睹了吳昌碩揮毫的珍貴感想。1916年前後開始,到吳昌碩去世的1927年的大約十年間,二人的交流一直持續著。
  • 吳昌碩紀念館今起閉館,開館日期…
    吳昌碩紀念館今起閉館,開館日期… 2020-10-12 13: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冬品詩|試問梅花何處好?(冬日詩詞鑑賞與感悟系列)
    除了別號「梅妻鶴子」的林逋之外,還有「梅花屋主」王冕、「高梅花」高啟、「梅知己」吳昌碩、「應梅魂」應象翁等。詠梅詩詞更加不勝枚舉,小學生都能脫口而出「牆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等數句。梅花究竟有何魅力讓一眾文人墨客競揮毫?答案就在詩篇中。
  • 「以缶為廬廬即缶」——吳昌碩為何以「缶廬」為號
    吳昌碩「湖海遊」期間,金俯將是其同遊上海的伴友,也正是這滬上的遊學,兩位異鄉同好竟成了至交。金俯將,名傑,江蘇吳江震澤鎮人。為人豪爽而有仗俠之氣。好金石書畫,特嗜古磚,往往為之傾囊。他與吳昌碩可謂志趣相投。1879年,吳昌碩湖州坐館之後,遊學蘇州即住在金俯將寓中。
  • 2018榮寶齋(上海)春拍賣會拍品精選吳昌碩親屬友情提供專題
    可以關注微信號:guwan1998此次榮寶齋(上海)春拍有幸特邀吳昌碩親屬友情提供的一批作品,其中不但有吳昌碩、吳東邁父子兩人的丹青翰墨,更有王一亭、黃山壽、吳待秋、沈曾植、顧麟士、李瑞清等名家的作品,還有吳昌碩定製草蟲紋圓銅墨盒等文房雜件,十分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