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名院士齊聚陝科大,探索中國文化遺產資源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2020-12-20 陝西高校資訊

11月17日,蘇州大學李述湯、上海大學張統一、西北工業大學魏炳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劉維民、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南京大學鄒志剛、燕山大學田永君、東華大學朱美芳、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等10位院士,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政仁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鐵付德研究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趙西晨研究員、中國建材鹹陽陶瓷研究設計院梁振海高工等4名國內文物保護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陝西科技大學,聚焦「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和「交叉學科、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建設,共同探索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上午,陝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姚書志在會前會見了與會院士專家。隨後,由陝西科技大學牽頭,上海大學、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旭日陶瓷有限公司共同參與完成的「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在學校逸夫樓506會議室舉行。評價委員會組長由李述湯院士擔任,張統一院士、魏炳波院士任副組長。陝西科技大學校長李志健、副校長黃劍鋒、成果完成方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陝西省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主任馮凱主持。

李志健首先代表學校歡迎與會院士專家蒞臨學校指導工作,感謝院士專家長期以來對學校的大力支持,並介紹了學校 「三創兩遷」的辦學歷史和近年來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志健表示,學校陶瓷專業具有60餘年的辦學歷程,特別是在古陶瓷資料庫開發、多元信息提取、科學認知與復仿製、古為今用等方面有著良好的科研積澱和傳承。此次完成的「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是學校30年來古陶瓷研究的系統梳理,也是產學研結合、推動傳統陶瓷行業轉型升級的積極行動。希望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指導分析不足,推動陝科大古陶瓷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以文化傳承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黃劍鋒指出,本次科技成果評價會議致力於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地方需求的文化遺產保護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將認真梳理與會院士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特色,著力解決古陶瓷研究的瓶頸問題,進一步拓寬古陶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學校建成文物保護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平臺,促進交叉學科健康發展,提升科研水平,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陝西省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主任馮凱主持會

羅宏傑教授代表成果完成單位匯報了項目的技術內容、創新成果、經濟效益等情況。該項目形成了劣質原料古陶瓷技術、中性焰仿古瓷釉技術、結構著色色釉料技術等三項核心成果,突破了原料成本與特種裝飾效果難以兼容的難題,攻克了還原焰燒制青瓷汙染大、能耗高的技術瓶頸,解決了化學色料燃燒合成造成的環境汙染等問題,使企業的原材料與生產成本顯著降低,顯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項目成果樣品展示與會院士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成果研製開發情況的匯報,仔細考察了科技成果及有關資料,並就相關細節和應用情況進行了評估和問詢。經過評價委員會反覆、仔細討論,一致認為「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 科技成果技術先進、創新性強,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適合在傳統陶瓷及上下遊產業鏈推廣應用。

下午,交叉學科建設暨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專家研討會在人文樓C213會議室召開。專家組組長由李述湯院士擔任,副組長由魏炳波院士擔任。副校長黃劍鋒,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班子成員和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人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副校長蒲永平主持。

黃劍鋒介紹了陝西科技大學學科發展歷程和總體情況,「十三五」期間學校學科建設取得的成效,並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功能及目標、實驗室建設方案設計與可行性分析這四個方面介紹了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的初步建設方案。

陝科大副校長蒲永平主持會議

與會院士專家認真聽取了陝西科技大學學科發展和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工作情況的匯報,並就相關細節進行了反覆討論,一致認為「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 建設具有迫切性與必要性,實驗室功能齊備目標明確、建設方案合理可行,有望成為地下文物保護領域的研發基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力陣營。

與會嘉賓合影

相關焦點

  • 是「千裡眼」也是「順風耳」:院士專家齊聚共議我國雷達技術發展
    新華社北京11月16日電 題:是「千裡眼」也是「順風耳」:院士專家齊聚共議我國雷達技術發展  新華社記者胡喆  雷達作為人類觀風雲、知天象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在幫助人類感知外界態勢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雷達發展經歷了怎樣的歷程?面向未來,雷達何去何從?
  • 為了世界文化遺產價值傳承與城市可持續發展
    來自全國世界文化遺產所在地的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保護管理機構的管理者和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回顧了中國世界文化遺產事業的發展歷程,以及各個世界文化遺產城市為世界文化遺產可持續發展所作出的長期努力與貢獻,討論了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監測管理、遺產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和創新發展、文旅融合等議題。
  • 深圳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啟幕 人才齊聚共話創新發展
    人才齊聚 共話創新發展   深圳迎第四個「人才日」,全球創新人才論壇同日啟幕  「只要有想法、沉得住氣,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  現在,王建濤有「三高」:高級技師、正高級工程師、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生,分別是職業資格、專業職稱和學歷的最高等級。深圳為他搭建的「王建濤核電設備維修技能大師工作室」不但獲評全國電力行業設備運維優秀班組,還培養了高技能人才46名、省部級以上技術能手10名。  回憶自己20多年來的變化,王建濤說,深圳給他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肯努力,來深圳的每個人都有成才機會。」
  • 潘德爐院士講述《衛星海洋遙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潘德爐院士以《衛星海洋遙感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為題,主要闡述了海洋遙感應用技術的新進展與目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他首先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結合形象生動的例子,從中國自主衛星資料處理技術的提升、衛星資料的融合、新應用領域拓展和向全球化邁進等四方面介紹了中國水色衛星海洋遙感的科學與技術的進展。接著,潘院士分析了中國在海洋衛星遙感的定量化和業務化與國際的差距。
  • 「院士」助力第19屆中國(句容)草莓文化旅遊節論壇
    中國江蘇網訊 23日,第19屆中國(句容)草莓文化旅遊節論壇27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為中國草莓產業發展注入「科技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趙春江院士以《數位技術助力園藝產業高質量發展》為題,重點介紹了數位技術,特別是草莓產業方面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關鍵環節的融合趨勢和方法。趙春江介紹,數字科技在提高生產效率、優化涉農資源配置、降低成本、加速社會分工、提升品質、推動農業供應鏈創新的等多個方面有著重要影響。
  •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打造強大文化資本的模式創新與制度支撐
    ▼圖10 2016—2019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情況(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二、中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路徑選擇與模式創新中國文化產業面臨著新的發展機遇、上升空間與全新挑戰,其可持續發展則需要依靠良性、多維、聯動性強且具有自適應與自更新性的路徑選擇和模式創新。
  • 讓科技創新成為破解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第二屆世界...
    新華社北京11月11日電題:讓科技創新成為破解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金鑰匙」——第二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看點透視新華社記者陳芳、彭韻佳、沐鐵城生物醫藥、人工智慧、量子科學……科技創新從未像當前一樣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與生產活動。
  • 賦能女性可持續發展 玫琳凱榮膺2020年度創新公益項目獎
    中國經濟媒體高層峰會」在北京舉行。玫琳凱(中國)有限公司因在推動女性可持續發展的公益領域表現優異,榮獲「2020年度創新公益項目獎」,這是業界對玫琳凱堅持為女性賦能的認可與鼓勵。今年,玫琳凱中國成立25周年,秉承著豐富女性人生的使命,玫琳凱為無數女性構建了自己的豐盈人生,也實現了在中國市場穩步前進的可持續發展歷程。
  • 2019首屆「未來書店」評選活動,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
    2020年1月8日,由中國出版協會和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共同主辦,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共同承辦的閱讀X論壇在北京舉行
  • 德清珍珠——農業文化遺產中的閃亮明珠
    「德清珍珠系統」是以南宋時期葉金揚(約公元1200-1300年)在德清發明的附殼珍珠養殖技術為基礎,通過創新改進的淡水珍珠養殖模式、加工工藝和利用體系,包括人工植珠技術、珠蚌繁育技術、珍珠養殖管理技術、珍珠品質鑑定技術、加工及深加工技術、 魚蚌混養技術、珠蚌生態功能應用、珍珠文化和地方民俗傳承等在內的全方位系統性的農業文化遺產。
  • 9位院士260多位專家齊聚宜城,為安慶產業發展把脈解惑
    12月4日至5日,2020·安慶化工新材料技術創新院士論壇舉行,中國科學院錢逸泰、鄭蘭蓀、洪茂椿、李亞棟、李玉良、陳軍、郭子建、李景虹、俞書宏9位在全國化學領域響噹噹的「重量級」院士及化工新材料領域260多位專家齊聚安慶,為我市在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汽車、化工人才培養等領域「傳經送寶」。
  • 全國土壤環境專家齊聚廣州,為土壤科學與綠色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
    11月20-22日,「土壤科學與綠色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暨廣東省土壤學會2020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會議由廣東省土壤學會、中國土壤學會土壤環境專業委員會和中國土壤學會土壤化學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聯合召開,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華南理工大學共同承辦,會議設有高峰論壇和分論壇。
  • 《人民中國》對日文化外宣的創新探索
    如何發揚70年光榮傳統,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守正創新、再立新功成為當前面臨的重大課題。在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中,如何做好因國施策、精準外宣,外文局旗下的對日外宣刊物《人民中國》的對日報導探索與實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對外宣傳中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方面,《人民中國》近年來提煉優秀傳統文化、紅色文化、現代流行文化等諸要素,拓展外宣內容的努力不啻為有益的探索。
  • 《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力求復興優秀傳統音樂文化
    俞峰為專家頒發中央音樂學院特聘教授聘任書 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應妮)由中央音樂學院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主辦的學院重大科研項目《中國音樂遺產地圖》專題研討會10日在京舉行
  • 北大與泉州共建文化遺產研究平臺 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揭牌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21日,北京大學與泉州探索共建的兩大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中國泉州文化遺產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安溪)研究中心,分別在泉州師範學院和安溪正式成立研究院成立後,將以繼續深化「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研究為主線,以考古學、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學科為視角,整合各方創新資源,推進協同攻關,打造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考古發掘、文物展示、智庫服務」五位一體的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利用創新平臺。
  • 地方傳統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創新性發展
    陝西南部地區的油紙傘傳統手工技藝是歷史上四川移民文化「在地化」的產物。該技藝得益於自然力量的庇護,是一種既融合了身體技巧、心智技巧和精神技巧又具備地域生態依賴性的傳統手工文化遺產。陝南油紙傘文化不僅是地方文脈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具有彌足珍貴的、隱匿於手工實踐之中的「隱性」知識體系。
  • 中國(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創新資源配置高峰...
    12月17日至18日,中國(銅陵)先進結構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城市創新資源配置高峰論壇在銅舉行。市委書記丁純,中國科協學會服務中心主任申金升,省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洵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市委副書記趙振華主持。
  • 華胥氏文化創始人宮阿娜: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
    >文化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創新與創意角度,分享了華胥氏文化在企業社會責任中的策略部署。1980年,國際自然保護同盟《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指出:必須研究自然的、社會的、生態的、經濟的以及利用自然資源過程中的基本關係,以確保全球的可持續發展。對此,宮阿娜提出"商業價值是文化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文化商業化,讓傳統文化以合適的載體進行呈現,並以經濟交流的形式觸達大眾,作為文化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 讓農民富起來: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共同探索數字農業創新...
    來源:金融界網站12月18日,2020(首屆)數字農業50人論壇在雲南昆明舉行,30位農業院士專家與阿里巴巴數字團隊共同探索未來數字農業的創新思路和創新方法,金融界直擊數農創新前沿動態。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利用農業高新技術和數位化技術「讓農民富起來」。「現代農業是多元產業融合、多功能拓展。怎麼做到?要靠科技創新,要靠全社會協同。」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劍平在致辭中表示,科學家與阿里要努力解決技術關、市場關、效益關,做價值的整合者、放大者和共享者。
  • 為西南聯大文化遺產轉化插上「數字翅膀」
    在8年多的時間裡,西南聯大秉承「剛毅堅卓」的校訓,創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蹟,產生過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名「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4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9位黨和國家領導人,170多位兩院院士以及100多位人文領域的名人。作為中國近代史閃耀世界的文化地標,西南聯大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文化精華,其核心價值在於自強不息,為國家民族崛起而讀書、學習、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