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蘇州大學李述湯、上海大學張統一、西北工業大學魏炳波、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成會明、中科院蘭州化物所劉維民、西安交通大學何雅玲、南京大學鄒志剛、燕山大學田永君、東華大學朱美芳、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張平祥等10位院士,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黃政仁研究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鐵付德研究員、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趙西晨研究員、中國建材鹹陽陶瓷研究設計院梁振海高工等4名國內文物保護領域專家學者齊聚陝西科技大學,聚焦「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和「交叉學科、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建設,共同探索中國文化遺產資源的技術創新和可持續發展。
上午,陝西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姚書志在會前會見了與會院士專家。隨後,由陝西科技大學牽頭,上海大學、蒙娜麗莎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珠海旭日陶瓷有限公司共同參與完成的「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評價會在學校逸夫樓506會議室舉行。評價委員會組長由李述湯院士擔任,張統一院士、魏炳波院士任副組長。陝西科技大學校長李志健、副校長黃劍鋒、成果完成方代表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陝西省科技成果評價中心主任馮凱主持。
李志健首先代表學校歡迎與會院士專家蒞臨學校指導工作,感謝院士專家長期以來對學校的大力支持,並介紹了學校 「三創兩遷」的辦學歷史和近年來在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李志健表示,學校陶瓷專業具有60餘年的辦學歷程,特別是在古陶瓷資料庫開發、多元信息提取、科學認知與復仿製、古為今用等方面有著良好的科研積澱和傳承。此次完成的「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科技成果,是學校30年來古陶瓷研究的系統梳理,也是產學研結合、推動傳統陶瓷行業轉型升級的積極行動。希望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指導分析不足,推動陝科大古陶瓷研究更上一個新臺階,以文化傳承來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
黃劍鋒指出,本次科技成果評價會議致力於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地方需求的文化遺產保護等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學校將認真梳理與會院士專家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和特色,著力解決古陶瓷研究的瓶頸問題,進一步拓寬古陶瓷研究的廣度和深度,在學校建成文物保護領域的高水平科研平臺,促進交叉學科健康發展,提升科研水平,為我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羅宏傑教授代表成果完成單位匯報了項目的技術內容、創新成果、經濟效益等情況。該項目形成了劣質原料古陶瓷技術、中性焰仿古瓷釉技術、結構著色色釉料技術等三項核心成果,突破了原料成本與特種裝飾效果難以兼容的難題,攻克了還原焰燒制青瓷汙染大、能耗高的技術瓶頸,解決了化學色料燃燒合成造成的環境汙染等問題,使企業的原材料與生產成本顯著降低,顯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項目成果樣品展示與會院士專家認真聽取了項目成果研製開發情況的匯報,仔細考察了科技成果及有關資料,並就相關細節和應用情況進行了評估和問詢。經過評價委員會反覆、仔細討論,一致認為「古陶瓷製備技術與現代應用」 科技成果技術先進、創新性強,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適合在傳統陶瓷及上下遊產業鏈推廣應用。
下午,交叉學科建設暨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專家研討會在人文樓C213會議室召開。專家組組長由李述湯院士擔任,副組長由魏炳波院士擔任。副校長黃劍鋒,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班子成員和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人員參加會議,會議由副校長蒲永平主持。
黃劍鋒介紹了陝西科技大學學科發展歷程和總體情況,「十三五」期間學校學科建設取得的成效,並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機遇。從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功能及目標、實驗室建設方案設計與可行性分析這四個方面介紹了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的初步建設方案。
與會院士專家認真聽取了陝西科技大學學科發展和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工作情況的匯報,並就相關細節進行了反覆討論,一致認為「地下文物保護材料與技術實驗室」 建設具有迫切性與必要性,實驗室功能齊備目標明確、建設方案合理可行,有望成為地下文物保護領域的研發基地和文化傳承創新的主力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