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都是有根的,怎樣的土地上,才能生長出怎樣的味道。
在被譽為「中國美食孤島」的潮汕地區,牛肉火鍋、蠔烙、潮式腸粉、滷水、砂鍋粥等美食,牢牢地根植於這裡的山川湖海。這是身臨其境的味道,與移植到外地的完全不同。
四天四夜的潮汕之旅,老魏安排了哪些好吃的滋味?
作為集合地的潮汕,是潮汕地區自古以來的核心城市。嶺東首邑,南海鄒魯。
在汕頭、揭陽,人們常常會自稱「潮汕人」;而在潮州,大家只會強調自己是「潮州人」。其文化自信,可見一斑。
潮州西湖不是湖,而是潮州古稱的護城濠。審美情趣 發達的潮州人,在這裡修建了極具中式園林風情的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夜幕四合,浮燈升起,空氣裡瀰漫著嶺南水果、各色潮汕小吃和潮式藥材混合的香味。
集合當天,是潮汕之旅美好的序幕。
中國唯一的北回歸線入海口,就在汕頭。
熱帶和亞熱帶交界處,豐富的浮遊生物和相對穩定的水溫,孕育了種類多、品質好的海鮮。
包船出海、登上海中魚排,吃一頓海鮮大餐。
在原生態的海島散步、騎摩託、釣魚,看壯觀的紫菜養殖場。
與漁民聊聊真實的生活,真正才能理解來自海洋的味道,與潮汕人的海洋性格。
傍晚,我們會踏上汕頭,這座潮汕地區最外向的城市。
這片由韓江、榕江的泥沙,在入海口淤積而成的沙洲,耕作價值並不高。對農耕文明,尤其是奉行海禁政策的明清來說,汕頭一直是個不起眼的小地方。
在那個年代,汕頭擔負起的,更多漁民是捕魚的中轉站,以及將農耕社會因內卷而活不下去的人輸送出海的港口。
開埠通商,徹底改變了汕頭的命運:西學東漸,文化衝擊,價值觀重構。
在汕頭老街,南洋風情的騎樓和中式的廟宇錯落相間。南洋風情的飲食和調味,也和汕頭本地窮苦時代充滿智慧的小吃同臺演繹,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始建於1958年的青洲鹽場,見證了潮汕鹽業發展史,也是共和國國有企業發展的一個極有意思的縮影。
中國最古老的手工分級曬鹽法,至今仍在這裡頑強保存。在這裡,我們將體驗親手收鹽的樂趣,實地了解手工業製法,如何析出海鹽中有毒的氯化鎂、氯化鉀,保留純淨的鈉鹽和帶有鮮味的藻類,進而了解粿條點滷、澄海滷水、普寧豆醬、潮汕魚飯的滋味本源。
天氣好的時候,青洲鹽場是潮汕地區不為人知的天空之鏡。風電站、大海、雪白的鹽堆和碧藍的天空,共同倒映在如鏡的鹽田裡。
東湖村是極具代表性的潮汕村落。宗族祠堂、僑鄉文化、沿海漁村,幾乎所有的潮汕關鍵詞都在這裡匯聚。這裡的炒飯、魚丸和現烤紫菜遠近聞名,值得一試。
晚上,去官塘鎮上的火鍋老店吃牛肉。潮汕牛肉火鍋流行,但幾乎所有的店鋪都宣稱:我們的老店曾經開在官塘鎮上。
是什麼讓這個人口僅僅兩萬人的小鎮,代表了讓十幾億人耳熟能詳的潮汕牛肉火鍋?
DAY4:潮州古城、前美僑鄉、澄海滷鵝
潮、汕雖然並稱,但潮州飲食的內在邏輯,與汕頭完全不同。
從贛南和閩西南的莽莽大山中奔流而來的韓江,為這裡構造出一片平坦的衝積扇;而水流帶來的腐殖質,則讓潮州的土壤環境特別肥沃。
豐富的農作物、眾多的耕牛,構成了一片農耕帝國視為珍寶的土地。
韓江的「韓」字,因韓愈而來。雖然昌黎先生來到嶺南的身份是貶嫡,但至少表明了早在唐代,就有來自帝國中樞的官員,被派到這裡進行高規格的基建建設和制度設計。
但另一方面,地理上遠離中原,也讓潮州的飲食在典雅精緻的同時,天然帶著叛逆。
由米食作為基調的點心、由牛肉作為主角的火鍋、以鵝為代表的滷水,都由此而來。
而前美村,則是潮汕地區僑文化的縮影。千年農耕傳統和狹小的耕地範圍,曾形成嚴重的內卷;而海洋性格和內卷外溢,則最終醞釀成轟轟烈烈的下南洋。
勤奮的華人們在南洋改變生活,改變命運,也為家鄉帶來了獨特的南洋風情建築、文化和飲食。
先有龍湖,後有潮州。
作為明清時代集商貿、漁業、農耕為一體的古村寨,龍湖生動地濃縮了韓愈們帶來的儒學之風,對潮汕地區的影響。
躬謙、知禮、忠孝、勤學,這些在書本裡的枯燥概念,在龍湖成了村落街巷的地名、祠堂的結構、村民的言談舉止、飲食的儀式感。
走進龍湖的古宅祠堂裡,嘗一嘗潮菜非遺傳承人親手製作的傳統宴席,聽聽大師對潮菜的理解,感受從歷史中走來的,真正的潮汕老味道。
四天的行程,從潮汕的歸途走到來處。好吃,也吃懂了這個地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