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兒女》:人生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

2021-02-21 中國企業家雜誌


來源:電影《江湖兒女》官方微博

趙濤的身影,是時代的象徵。人生啊,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

文 | 資深媒體人 雷曉宇

趙濤的臉,既不年輕,也不漂亮。它不是什麼飽受摧殘的面容,沒有那麼滄桑和微妙。它也很少有通常在女演員臉上能看到的那種瞬息萬變的豐富表情,甚至,因為天生蘋果肌長得靠下,她笑起來的時候還有點像在哭。

這張臉鬧出過事端。上一次,賈樟柯拍《山河故人》,她依然是女一號,扮演一個受歡迎的「縣花」。於是,就有影評人專門寫文章點評說,這張臉實在太老了,不符合角色,再聯想導演最近這些年試圖走出山西縣城、進入城市生活的創作努力,便都顯得跟這張臉一樣,力不從心。

但就是這樣一張臉,和《江湖兒女》這個電影相得益彰。和這張平湖也似的臉一樣,這部電影要擊碎一切奢望和幻夢。

這幾年,賈樟柯狀態很好。他的場面調度、社會觀察、對「弱」的關注、對流行歌曲的熱愛,都一如既往。但是,和《山河故人》相比,他在日常感和幽默感之外,又派生出來更多的距離感。

趙濤已經連續兩次,扮演一無所有的女人。她們從開場就沒有媽媽,到一半就死了爸爸,指望不上男人,要麼沒孩子,要麼孩子不認她,生計也艱難,還顛沛流離⋯⋯到頭來,這樣一個失去了一切的女人,只能是天大地大,不拘小節,只能是永憶江湖歸白髮,欲回天地入扁舟,只能和山河同在,只能和故人(也就是自己的記憶)同在。

趙濤的臉,成了一個象徵物,大千世界,古往今來,哪怕一無所有,也是存在的一部分。

這種存在,在《山河故人》的結尾,還曾經抒情了一把,在飄雪的山腰獨自舞蹈起來。這一次,在《江湖兒女》的結尾,則更加凜冽,不過是監視器畫面裡,一個靠牆佇立的黑白側影。

趙濤的身影,是時代的象徵。人生啊,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

這就是賈科長的中國往事。他是這樣的不問將來,這樣的不相信夢——對他來說,夢不是夢想,夢是夢幻,就是說,總要醒來,一場空,怔怔的。他這個樣子,當然難免受人非議。《環球時報》馬上就說,這部電影是「把臭豆腐往觀眾的鼻子底下湊」。這個點評比起《山河故人》那次,可要厲害得多了。上一次只是調笑擠兌,這一次就有批評的意思了。

不過,他們都一樣,領略不到趙濤這張臉的魅力。這張臉並不顛倒眾生,它就是眾生本生。

我最喜歡兩個場景。

一個是巧巧和斌斌終於話別,她坐在光怪陸離的舞臺下面,看馬戲團歌手唱《有多少愛可以重來》。她這一張臉,瞪著眼,張著嘴,噙著淚,一臉懵,緩不過來,一副就是體制外江湖兒女的樣子。

我是做商業報導出身的,在我最早的職業環境裡,談起「體制外」,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九二派」啦,國退民進啦,企業家精神啦。這非常鄧小平,非常柴契爾,相信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以對抗一切時代變化的潮流。

幾年之後,有一次,我和一位先鋒編劇聊天。她問我,你做經濟報導,如果有人就是趕不上這些潮流和變化,那他們要怎麼辦?

我一愣,說,得趕上啊——我們平時採訪的都是非要趕、趕著、趕上了、不但趕上了還要走在前頭、走在前頭可是後來又落下了、落下了還要繼續趕的人。

她又問,可是肯定有人真的趕不上,無論如何也趕不上,那他們怎麼辦?

當時我答不上來,可現在我知道了。他們沒怎麼辦,他們就是趙濤的臉那個樣子,緩不過來,一臉懵。

我還喜歡一個場景,就是徐崢和巧巧在火車廁所門口的那個擁抱。從頭到尾,巧巧和斌斌都沒有抱過,卻和一個騙子抱。這個騙子,他滿嘴跑火車,可是當他伸出手來,他顫抖著,都快要哭了,好像根本不相信會有一個懷抱等著自己一樣。

這一刻,巧巧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這是一個偉大的瞬間,是殘酷生活中轉瞬即逝的柔情。

賈樟柯從此擁有了自己的故事宇宙,中國夢醒。這個宇宙裡兼有殘酷和柔情,而唯有趙濤的臉,能原湯化原食,將之一起服用。

這個故事宇宙是很奇妙的。

當年,米蘭·昆德拉借著受《巴黎文學評論》的採訪,說,我的小說很奇妙的一點在於,它們都可以互相換名字。比如說,《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可以改叫《玩笑》,《為了告別的聚會》也可以叫做《生活在別處》,都沒毛病。

現在,賈樟柯的電影也成了這樣。這個電影,可以叫《江湖兒女》,可以叫《山河故人》,可以叫《天註定》,可以叫《三峽好人》,可以叫《世界》,可以叫《任逍遙》,可以叫《站臺》,都沒毛病。

很多藝術家都是這樣。你要和他們討論社會問題、經濟問題,他們不見得能答,但是他們捕捉當下社會情緒的能力卻是一絕,一出手一個準。賈樟柯也相信商業的力量,很多年前,有朋友去見他,他開玩笑說,現在連黑社會都企業化了。他也會處理複雜關係,會看眉眼高低,去到一個飯局,他很快就能知道誰跟誰要坐在一起,誰跟誰得分開坐。他真的是個山西人,在老家縣城開了一個麵館,牆上掛的放的都是他在各大電影節的獎盃獎狀。你道是俗得可愛吧,但他又跟趙濤的臉一樣,雖然毫不洋氣,但又不時有「大地一片蒼茫」的神情,非常有社會性。

賈樟柯很會拍臉。看完《江湖兒女》,我腦子裡一直都是趙濤的臉在打轉,土土的,懵的,一片蒼茫的,像好大一片北方的土地似的。最多還有廖凡的一張臉,又講狠,又憋紅了臉也動不了半寸。

今年,我看過另外一張臉,印象深刻。那是民生美術館的青年藝術家年展上的一個裝置作品,名叫《我有》。它非常簡單,是年輕的女藝術家對著鏡頭錄製的一段獨白。幽暗的光線把她的臉切分成陰陽二界,單機位,長鏡頭,她就那樣不停頓地說著:「我有。」

我有富有的父母。我有高貴的學歷。我有北京戶口。我有愛我的老公。我有大長腿。我有翹臀。我有兩個可愛的孩子。我有展覽作品。我有獎項⋯⋯我有。

這張呈現「我有」的臉,和趙濤呈現「我沒有」的臉,相映成趣。「我有」是微信朋友圈,「我沒有」是微博。

去年,這個作品在義大利拿了獎,但還是受到很大的爭議。這個爭議,估計一部分人愛它,覺得我真有,一部分人看不上它,覺得你有個屁。但它像一塊玄妙的鏡子,你愛它恨它,映射的都是你自己。

《環球時報》會喜歡它的。

怎麼樣改動,《環球時報》才會喜歡《江湖兒女》呢?

把趙濤的臉換掉,讓許晴來演巧巧。世易時移,巧巧出了牢房,看斌斌還是那個不成器的樣子就好在公園裡吊嗓子票個京戲,真是恨鐵不成鋼。她走南闖北,有了一些心得,又從不可言說的人那裡搞到一筆錢,開始回鄉創業。那是另外一種地母,就像董明珠,意味著一種永不更改的下沉的力量。她才不會開麻將館,要做就做大事,開了酒吧,倒賣鋼材,最後做上了開發商,搞經濟開發區。當然,最後,是一個《人民的名義》的故事,她必將得到來自人民的審判,在悔恨中度過自己的一生。

廖凡也換掉,斌斌讓馮小剛演。我不做大哥好多年,我不聽冰冷的誓言。斌斌就像《英雄本色》一樣,有情有義,雖再度崛起身先死,卻遺取丹心照汗青。許晴跟縱橫四海的鐘楚紅一樣,再度出來幫他收拾殘局。最後那一刻,他想,江湖兒女,江湖兒女,兒在前,女在後,老子風光在前,墊後收尾的總他×是女人啊。

這樣一改,老炮兒的故事,胡總編輯喜歡,排片更多了,票房也會大好吧?

說起江湖和大哥,最後還是想到了一個生僻的名字,狄龍。

當年吳宇森找他演《英雄本色》,因為他的處境和電影裡的哥哥一模一樣,風光之後正潦倒。他是邵氏粵語片時期的武打巨星,怎料七十年代末電視崛起,年輕觀眾再不看粵語長片。沒幾年光景,他就沒戲拍了。當年成龍管他叫大哥,如今直呼其名。他鼓起勇氣給舊識打電話,接線到方逸華小姐的辦公室,方小姐就在電話邊,但秘書就是不把話筒遞過去。

他後半生的際遇,和他的銀幕形象一樣,其實是很卡通的。他接了《英雄本色》,把落魄演出了不羈和悲情。過了好多年,他老了,皮肉鬆弛下來,嘴巴兩邊嘟嘟的,看起來又自以為是又好說話,於是又接到了瓊瑤的《還珠格格3》,演乾隆皇帝。

這樣叫人後怕的好運氣,《江湖兒女》裡是沒有的。既沒有好運氣,也不會叫人後怕,因為一直都可怕,最後忘了什麼叫怕。最後成了趙濤的一張臉,懵掉之後還有一絲佇立牆角的柔情。

END 。

值班編輯:武昭含  審校:楊倩

[ 推薦閱讀 ]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2018(第十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

企業領袖 思想風暴 商業前瞻 私享機會

12月1日-2日 | 北京·中國大飯店

年度經典巨獻

一次觸摸前沿的價值機遇

點擊即刻報名

相關焦點

  • 「江湖兒女」劉蓓的人生往事……
    據說有人因為黃小姐的那篇文章,去看了賈樟柯的《江湖兒女》,說不喜歡,要賠償精神損失費……其實,公平一點的說,這是賈樟柯近年最主流的片子了,票房也不錯,現在已經快七千萬了,如果真的不喜歡,只能說你確實不喜歡文藝片,欣賞無能了。
  • 《江湖兒女》裡面的江湖到底是什麼?
    這樣的電影風格怎麼拍得出江湖的刀光劍影的熱血和痴男怨女的愛恨情仇呢?然而賈樟柯做到了,他告訴我們:市井小民也有江湖。江湖故事那《江湖兒女》是怎麼來體現江湖的呢電影開端,嘈雜且烏煙瘴氣的的麻將館,形形色色的打牌人,驕傲走來的「大哥的女人」巧巧,輕鬆化解爭執的「大哥」,槍。江湖。
  • 看·電影|《江湖兒女》:如何串聯他們的淺醉人生
    說老實話,當年濤姐就是憑藉這部戲裡情深義重的江湖女兒形象,成功地徵服了小編,並輕鬆詮釋了關於所謂「大哥的女人」的最「颯」銀幕想像。》的音樂設計出發,談電影裡的音樂、愛、孤獨與人生。今日話題:《江湖兒女》,如何串聯他們的淺醉人生
  • 《江湖兒女》:江湖無存 兒女何處歸?
    》將這些影片中的種種元素都串聯起來,在一部影片中,用跨越18年的時間尺度,構建出賈樟柯「電影宇宙」。從「彩蛋」的角度出發,我們能發現《江湖兒女》中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點,廖凡飾演的斌斌,和趙濤飾演的巧巧,這兩個名字都不是第一次出現,在《三峽好人》裡均已出現過。兩人在片中去到的重慶奉節,也是《三峽好人》中的故事發生地。此外,《江湖兒女》中還有《站臺》裡出現的山西街頭表演藝人,巧巧在新疆看到了《三峽好人》裡的飛碟,調解內部矛盾時也請出《山河故人》中出現的關公像。
  • 道是無晴卻有晴——賈樟柯《江湖兒女》影評
    道是無晴卻有晴——《江湖兒女》 賈樟柯序《江湖兒女》這部電影我前後看了兩回。第一回是上映之初和好友,在電影院。大家都蠻喜歡,因為反套路的設定,和其中的深意。感覺值回票價;第二回和媽媽在家裡的電視上通過第一彈app投的屏,這個app除了像素有點渣之外,人狠話不多,乃居家必備之良品。
  • 關於《江湖兒女》
    午後陽光撒下來,二刷完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去網易雲找來葉倩文這首《淺醉一生》來聽,單曲循環。隨手翻著評論,網易雲果真人人都是寫手,我磕著瓜子,一邊翻,一邊心潮洶湧。「廖凡就像小時候我姥姥家對面KTV的大哥,不可一世,一塌糊塗」,手底突然暫停,心裡被雷聲悶了一下。賈樟柯鏡頭中的人,像一個個「我們」——被主旋律與大銀幕邊緣化的我們。這太正常不過了,哪有人想直視苦難呢?
  • 反英雄的《江湖兒女》
    《江湖兒女》結尾監視器的定格鏡頭,就是詩裡的這種情緒,塵世如潮,江湖不再。看完電影,走出影院,外面下開了淅淅瀝瀝的雨,如裂縫爬上破碎的碗,在街道上織成一片網。電影中巧巧在奉節見到郭斌時的雨也是這樣,細細密密,不辨牛馬。江湖上的世界,總該來點雨,才宜走入霏霏,才宜刀劍入鞘。
  • 樹洞電臺:江湖兒女
    斌哥,曾經的江湖大哥,經歷了跌宕的人生後,沒有實現「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抱負,反而命運將他墜入谷底,有心無力,再也沒了當年的豪邁與激情。縱使心底還堅守著江湖的道義,依然有著江湖的狠勁,卻終抵不過時間的打磨。
  • 《浮生六記》和《江湖兒女》:兩種方式淺醉一生
    中秋節三天假期,我看了那本很火的書——《浮生六記》,也看了那部較火的電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吹著涼風,聽著那首主題曲《淺醉一生》,突然覺得這兩件事物,很符合秋天的氣氛,都在討論男男女女的人生。我一直不明白怎麼突然斌斌就不要巧巧了,江湖人不就講個義字麼!男女之間,最重要的事情,不也就是忠誠嗎?怎麼劇情就把他設計成了負心漢和渣男呢?後來一想,可能的一種解釋是,斌斌已經不是大哥了,他也就從心底裡要不起這個大嫂了。雖然後來他中風後還是去找了已經成為「大姐大」的巧巧,但康復能走的時候還是離開了。但另外的一個解釋是,感情中,意外到處存在,防不勝防,只能接受結果,一念之間,什麼都變了。
  • 《江湖兒女》: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從處女作《小武》(1998)到新作《江湖兒女》,賈科長的鏡頭都在聚焦邊緣人。來自小縣城的大導演,有著濃鬱的「江湖」情結。《小武》通過一個社會最底層最被人鄙視的小偷來捕捉時代的脈搏,鳳頭、豬肚、豹尾讓人目不暇接,代表了新時期中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兒時好友、暴發戶小勇不想在婚禮上看到小武,甚至都沒邀請他。
  • 賈樟柯《江湖兒女》:五湖四海,情深義重,你我皆為「江湖兒女」
    賈樟柯提到,&34;上一度盛傳《江湖兒女》完整了&34;,其實他本人並非刻意為之。賈樟柯在創作完《江湖兒女》之後,發現恰好角色人物所處時代有所重合,於是索性將男主角定為&34;,形成與《任逍遙》《三峽好人》的聯結與互文。不過,這些電影都是獨立的故事。
  • 看電影《江湖兒女》
    看電影《江湖兒女》文/冬天的綠葉去影院看電影,對於我來說,不知道是幾年前的事了。
  • 「江湖」路遠,「兒女」情長
    它和《山河故人》有不少相似處:分段式結構、時間跨度、時代背景下的人生變遷等,《山河故人》裡演趙濤兒子的董子健還在這部影片裡客串了一個接待趙濤報案的警察。「一場狂暴的愛情「《江湖兒女》是一部犯罪愛情片,賈樟柯在文章《江湖兒女:我在等待另一個自我》中將其描述為「一場狂暴的愛情」。電影主要講述的就是巧巧和斌哥超越時間和地點,在無情的時代變遷中沉浮的愛情故事。
  •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折騰的過程,不折騰,你這一輩子只能過一種人生
    03人生很短,一晃而過,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平平庸庸,沒有太大的成就,就是因為不敢冒險,不敢折騰,一直幹著重複性的工作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折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不能夠識別強迫性重複,你這一輩子只能過一種人生,就是不停的重複不停的重複以前的生活。
  • 電影《江湖兒女》的原型-影評
    所知道的信息如同電影都是隻言片語。母親一個農村婦女帶著我和姐姐,僅僅依靠農活供養我們讀書。箇中心酸,難以描述。我腦中時常記得母親徹夜在院子裡摘花生的樣子,也記得每次開學前母親去借完錢回來的樣子。母親常說,因為有我和姐姐,她不能也不想再尋他家。從這樣一點來說,我以為電影中巧巧的人生其實可以更豐滿,刻畫可以更加冷峻。比如,巧巧這麼多年還是一個人,如果有個兒女會更加合理。
  • 《江湖兒女》不是懷舊,是活在當下
    某種程度上說,山西就是賈樟柯拍攝電影的起因。9月21日即將上映的《江湖兒女》中,故事又回到了賈樟柯最熟悉的山西。很多人看完《江湖兒女》覺得這部電影比他之前所有的作品都更加類型化,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片中本土黑幫的狀態與港片裡的黑幫一樣,充滿儀式感。
  • 江湖兒女觀後感
    昨天充值看了賈樟柯導演拍攝的《江湖兒女》。故事的錨點是2001年,主人翁是黑老大和他的女人。在一次街頭鬥毆中,黑老大斌哥的女人巧巧為了救下他,朝天開了兩槍,被判入獄五年。出來以後,巧巧到處尋找斌哥,沒想到斌哥變心了。賈樟柯導演不是我喜歡的那一類。
  • 《江湖兒女》江湖二字表義,兒女二字透情
    江湖情義,兒女情長。電影《江湖兒女》講的是巧巧與斌哥跨越17年的情義故事,反映了本世紀初以來山西大同風雲激蕩的街頭江湖生活。電影2018年9月上映,巧合的是,當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在全國範圍內啟動「掃黑除惡」專項鬥爭。
  • 《江湖兒女》| 影向標
    1.我們都是時間的炮灰,也都是命運的囚徒。2.這一次,賈導依然拍得非常工整,但也不乏詩意氣口,還帶點苦澀而土味的戲謔。3.最有意思的是趙濤入獄「進修」五年後的轉變,在窮山惡水混不吝的江湖際遇中,激發出從監獄切磋來的各種犯罪手法,真正升級為跑江湖人士。
  • 電影《江湖兒女》裡的「邊界」
    我相信如果不是他的電影正在公映,需要些宣傳的由頭,賈樟柯是不會回復這種電影評論的——我就是因為他們互掐才注意到賈科長又有了新作。        一如《小五》,《江湖兒女》仍是賈樟柯的藝術本色。回頭看,《江湖兒女》或許就是賈樟柯獻給圖釘帽們的正史。         故事發生在大同,普通的三四線城市;故事主線由一個叫「巧巧」的女人展開。她頗有姿色,打小混社會,江湖經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