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記》和《江湖兒女》:兩種方式淺醉一生

2021-02-08 秦朔朋友圈

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238篇原創首發文章


中秋節三天假期,我看了那本很火的書——《浮生六記》,也看了那部較火的電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吹著涼風,聽著那首主題曲《淺醉一生》,突然覺得這兩件事物,很符合秋天的氣氛,都在討論男男女女的人生。

浮生一詞出自《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古代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主要講的意思就是,人要恬淡、虛空、無為。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句則出自大詩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清人沈復(沈三白)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原文譯文結集出版後在去年就是網紅書,今年換了一個譯者,依然很火。這本書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的例外,他記錄了與自己的妻子的日常生活,從殷實之家到頻遭變故,雖然顛沛流離,歷盡坎坷,但依然隨遇而安,充滿審美。古老的話題——愛情是絢爛的,婚姻則是墳墓嗎?看後,你會覺得,這就給中國歷來平庸的夫妻關係和日常生活帶來了一些希望。

雖然此書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但我覺得沈復的恬淡、自然、虛空、寂寞、悲靜,是莊子思想於普通人生的一種實踐,是中國也有這樣的男子的一種意外和驚嘆。沈複比中國文學史中塑造的任何一個男人都更為深情、真實。

中國士人和文人通常是合體的,其實他們本來就是成功人士了,被貶被罰,至少曾經都成功過。考中功名的,畢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文人做了官府的幕僚。沈復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就是一個幕僚,而他平常維持生計,就是賣字畫和遊幕,所謂遊幕,就是離鄉作幕僚。古代的人,求職的方式真的很有限。有地田或有功名,只有這兩條路最穩當,可以有名利和地位。

 《莊子·讓王》寫過「原憲桑樞」,指的是孔子弟子原憲的安貧樂道。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著雪白的衣服、駕著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著破裂開口的帽子、柱著藜木拐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安貧樂道需要極高的境界,這樣太難。不一定只有這樣極度的貧困才能凸顯志高,普通人不富裕的生活其實也可以過得高雅有趣。布衣蔬食,在內心有所堅持的人那裡,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清新自在。

沈復出身書香門第,家庭本來算是殷實的。陳芸是沈復的表妹,但從小因父親早逝,家境一貧如洗,長大後擅長刺繡織染,養活一家人。能自學識字和寫詩,源於剛學說話時就能背誦《琵琶行》。

貧賤夫妻百事哀?並不全是如此,主要是兩個人的性情是否匹配,是否都是散淡無為之人。沈復和其妻子陳芸多次被家人驅逐借宿朋友家中,或者租房子住,充滿無奈和困窘,有時候賣字畫都換不來足夠招待朋友的酒食。但他們隨遇而安,用有限的資源營造生活氛圍。陳芸此生,即使被冤枉被誣陷,也從來沒有怨言,後來還因病逝世但覺得此生無憾,真正深情至性之人從不斤斤計較感情,從不患得患失,多情衝動,而是穩定沉著的。沈復獨活,一個人繼續寫字,畫畫,遊幕,另加了一重深深的懷念。

陳芸被魯迅稱為「中國第一美人」(原話為:「像《浮生六記》中的芸,雖非西施面目,並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也被林語堂稱之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可愛的女人」。

這對夫妻寫詩喝酒,平靜過活,淺醉一生。一個內心純粹、自然的人,無論貧困富裕,是怎麼過自己的日子的?通過閱讀,我就以書中陳芸為例總結幾句:

第一,內心要有歸屬或皈依,可以時常為自己及所珍重的人祈福。祈福是一件安靜的、默默操作的事情,而不是大肆求神拜佛,眼裡全透著欲望。陳芸未出嫁前就為沈復因出水痘祈福身體康健而吃齋多年,對別人情真意切,對自己內心也是一種滋養。

第二,無論生活際遇如何,身心有多疲累,堅持讀書。陳芸就算白天再忙,晚上也會讀書。「正想睡覺,開書櫥發現此書,不知不覺讀得忘記了疲倦。《西廂記》聽聞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見到,真不愧才子的名聲。只是筆墨之間未免尖利刻薄」。陳芸作為古代女子,自學讀書寫字,竟能與丈夫談論所有著名的文人及其文風,是非常不易的事情。看似雲淡風輕,自自然然,背後的功夫真是不可想像。人要和別人有足夠的話題深聊,大部分來自讀書和思考。

第三,始終保持小心謹慎,即便是與最親近的人。這一點是夫妻、家人、朋友之間得以長久維持親密的關鍵之處。雖然說在親近的人面前最放鬆,但為了避免日後成為仇人或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定要杜絕輕浮和隨意。沈複寫道,「我們夫婦像古人梁鴻與孟光(註:舉案齊眉的典故來源)一樣,相敬相愛,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時間越久感情越深……兩人小心謹慎,好像畏懼別人看到一樣。」很多夫妻婚後感情就不如婚前,所有的性格缺陷都一一浮現。可見,一切都來自克制和自律,核心是小心謹慎,慎獨。而相互親近的人,某種程度上可能更適合「繁文縟節」。

第四,沉浸在景物之中,慧心體味,只為自然生一份無功利的真心。欣賞月亮就純粹欣賞月亮,不會去強求家人團圓的寓意,繼而擔心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欣賞雲霞,就討論雲霞的寂靜與變幻,不會再增添什麼俗世的煩惱。筆者驚嘆的是《浮生六記》中要翻到比較後面才交待了他們倆育有一雙兒女。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這麼現代的理念,他們也有。

《浮生·貧樂》寫著:「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猶絕。」陳芸之雅,與林黛玉葬花之類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流露著一種情感的散淡,甚至有點低欲望。她不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只是為了讓生活如流水般逝去中多些自然的意趣,很有一番天人合一的哲理。

第五,沒有欲望和野心,心靜靜的,只求保持歡喜。在元末張士誠的王府遺址上的老婦人家中暫居數日,陳芸把菊花沿著籬笆栽遍,歡喜地跟沈復說了自己的心願,不過也就是,「將來應當和你居住於此地。在房屋周圍買上十畝菜地,差遣僕人種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開支。你畫畫,我刺繡,換錢作為寫詩喝酒所需。布衣菜飯,一生歡喜。沒有必要再做那些令人疲倦的遠遊計劃了啊」。(「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

第六,保持想像力,還有設計能力。沈復這個布衣文人有獨特之處,他兒時睜大眼睛能盯住太陽,觀察藐小微物的紋理結構,認為這樣能獲得超凡樂趣。他能把蚊子想像成仙鶴。他們夫妻懂詩、花、盆景、園林布局、制香焚香,甚至會設計製作屏風、梅花盒(盛放酒食的器物)等等,手工藝這些事,真的是引出人的天賦和性靈的好方式。陳芸還會為沈復設計織作衣物,衣服顏色大多取暗淡,這樣比較耐髒。既能出去見客人,也能家常穿著。想來也是現在崇尚的那種極簡主義了,比較長久。

第七,改善目之所及的環境,人居環境體現人的情趣興致。他們一家寄居在朋友蕭爽家時,由於房屋本身比較暗,就用白紙糊了牆壁,顯得亮些。夏天樓下開了窗,沒有欄杆,看上去覺得空洞洞的,無遮無攔,陳芸就提議用舊竹簾代替欄杆。

知乎上曾經有篇很熱的帖子「同樣不太富裕的物質生活,為什麼有的人就能過得有滋有味」,筆者想,勤勞和能幹是必須的,有才情和善良也是必須的,真正的隨遇而安,心是恆溫的,不是冷了絕望了的,並且具有極大的耐力和定力。卡夫卡說:「人的主罪有二,其餘皆由此而來:急躁和懶散。由於急躁,他們被逐出了天堂;由於懶散,他們再也回不去。」

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在思考,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逆襲,普通人如何過好這一生?我想沈復陳芸給出了一種較為美好的答案。人生在世,所見所聞所經歷,都是人生的內容和素材。陳芸無論貧富境遇,都能把生活的細節裝點得充滿美學,生活越平淡,就更有精力去創作;沈復則記錄下了自己的一生,「樂,趣,愁,快,歷,道」,他們的夫妻之愛,豐富和安寧。至少可以給普通人一種啟發,無論順境逆境,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人生說白了就是經營和生產一段內容。內容生產真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不過就是一個人為別人的人生經驗買單。在痛苦和無聊的鐘擺之間,有人就是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感覺。

最近的輿論討論的幾樁事,比如娛樂圈的吳秀波、張雨琦,金融圈的柴彬,都是悲哀的夫妻關係。這個時代的人,名人還是普通人,活得越來越折騰了。是人性問題?道德問題?是欲望?是貪婪?是膨脹?是恩怨?是失望?孽緣的產生機理有社會因素,也有人世巧合,解開又談何容易,只能不去招惹。人們感慨著世道的變化,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才是變化最多的那個人,而且變化竟然那麼容易,境遇一變,內心立刻衝動而決絕,無法回頭。

在《江湖兒女》裡,廖凡飾演的斌斌和趙濤飾演的巧巧在當大哥和大哥的女人時,活得很瀟灑,想去吃燒賣,就可以從大同去內蒙幾百公裡開著,說走就走,但巧巧又說要減肥,不想去了就可以調轉車頭不去了。誰知,也就在這最逍遙自在美好的瞬間之後,作為大哥的斌斌就被街頭混混給砍了,巧巧為了救大哥鳴槍示威,因非法持槍罪被判五年。

我一直不明白怎麼突然斌斌就不要巧巧了,江湖人不就講個義字麼!男女之間,最重要的事情,不也就是忠誠嗎?怎麼劇情就把他設計成了負心漢和渣男呢?後來一想,可能的一種解釋是,斌斌已經不是大哥了,他也就從心底裡要不起這個大嫂了。雖然後來他中風後還是去找了已經成為「大姐大」的巧巧,但康復能走的時候還是離開了。但另外的一個解釋是,感情中,意外到處存在,防不勝防,只能接受結果,一念之間,什麼都變了。沒有因果,沒有經驗,想都想不到,就像在這不確定的世界和不確定的時代遊走,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

江湖兒女,就必須匹配一生都在折騰的人生,無論混不混得出頭都得一直混著,才能保持內心高位震蕩,所謂的高傲和不甘心。那些要命要利要地位的人生,從來都不有趣,從來都充滿驚心動魄、血腥和殘忍,可是人們願意這樣過啊,一生太短,過得不能不刺激啊。或許是完全不由自己控制,一步一步就被命運驅逐到這樣的地步,對啊,這就是一個無序的江湖啊。

卡夫卡說:「是的,人太可憐了。因為他在不斷增加的群眾中一分鐘一分鐘地越來越孤獨。」我看得出來,即便是相互了解很深的人之間,依然充滿了獨立的孤獨。中國的男人女人其實都是一樣的,對於他們而言,感情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名義上很重要,但它的實質,必須通過各種細節去充實。而各種細節,在命運的安排下,會構築,會坍塌,會重建,會繼續組合。中國傳統倫理歷來先犧牲的都是最樸實原始的感情,名之為知書達理、顧全大局和懂事,所以封建社會首先通過愛情來反對禮教。婚姻生活,只是一種社會關係的附庸,只是餞行「君臣、父子、夫妻」的社會機體的重要環節。而雖然現代人們試圖回歸到感情本身,卻被新的人生際遇所影響,物質的、精神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負的鐵柵欄後面。

貧窮富裕,健康疾病,順境逆境,真的都如沈復陳芸可以隨遇而安,還是更多的是江湖兒女,一個籠子尋到了一隻鳥。不停折騰,不過就是從自由到了樊籠,如此,怎麼能看清自己及他人,讓生活變得有序,讓江湖變得有序?只要欲望在,競爭在,急躁在,懶散在,就一直會有深深淺淺的悲劇,這就是人世間。

秋天,容易感覺到悲涼和蕭索,需要給彼此更多的溫暖和善意。這些溫暖和善意,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省和自守。願世間夫妻多能持續相愛相扶助,而不是更多的離散紛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

相關焦點

  • 看·電影|《江湖兒女》:如何串聯他們的淺醉人生
    前兩天剛和大家聊過賈科長「含濤量為零」的最新短片《來訪》,今天,「含濤量爆棚」的《看·電影》選題《江湖兒女》就踩著點兒來襲。我們曾經認為過時的事物,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再次散發耀目的光芒,音樂《淺醉一生》便是如此。《淺醉一生》是收錄在葉倩文1989年08月09日發行的專輯《面對面》中的一首粵語歌,也是吳宇森導演電影《喋血雙雄》的主題曲。正是在這首歌的幫助下,電影《江湖兒女》平添了不少懷舊色彩。
  • 浮生六記 | 事如春夢了如痕,浮生若夢萬古休
    ,花深此處月偏好為了了解學習蘇州的歷史文化,準備了一些關於蘇州的參考書籍,如《典範蘇州》系列、《品讀蘇州》系列、《園林卷子》、《美食家》《隨園食單》……其中有一本,便是《浮生六記》。《浮生六記》作者沈復,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姑蘇城南滄浪亭畔士族文人之家,工詩畫、善散文,卻未參加科舉,終身以幕僚、經商、作畫為業,浪跡天下,書中多有記載清時蘇州及周邊的人文風光、風土人情,是故成為窺見蘇州歷史的推薦書目。
  • 子馨——感《浮生六記》
    子馨——感《浮生六記》 「浮生若夢, 為歡幾何。」 性闌一臥, 清明謄羅。
  • 看懂了浮生六記,聽懂了崑曲,這就是原味姑蘇!
    《浮生六記》為清代蘇州文人沈復的自傳體散文,全書以沈復芸娘夫婦生活為主線,描繪了清代蘇州充滿情趣和雅致的蘇式生活方式。這部戲不僅是一個演出,更是以戲劇方式,全景式地展現蘇式生活,並將著力打造「浮生六記」IP平臺,以國際化視野推出非遺創新產品。5月30日,崑曲《浮生六記》浸入式園林版在可園和滄浪亭舉行主創團隊見面會。
  • 【新華書店·美文樂讀】主播薦讀鄧婷:《浮生六記》
    主播鄧婷薦讀:《浮生六記》推薦語:薄薄一冊,傾盡一生。
  • 《浮生六記》:此生與你相伴,夫復何求
    值得一提的是,沈復的《浮生六記》便是其中的翹楚,書中的景致和人物,讀罷讓人久久難以忘懷。浮生六記《浮生六記》從宏觀結構上可以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中山記歷》(佚)《養生記道》(佚)。該書雖說是「六記」,其實就四篇尚存。
  • 豆瓣評分8.8,《浮生六記》:試探悲劇原因
    《浮生六記》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它讓我看到平凡生活中的美感。胡歌也曾推薦過。他說「選擇這本書,是源於《大江大河》裡非常感人的一場戲:在劇裡,雷東寶成功收購了電線廠之後,第一時間去自己心愛妻子宋運萍的墓前,告訴她這個好消息。而大部分的時間,雷東寶都在回憶他與妻子生活的點點滴滴。」
  • 胡歌和汪涵都力推的《浮生六記》,到底告訴了我們什麼?
    而這樣以公道護妻子,妻子亦知書明理,不畏清貧的愛情,無非是沈復窮極一生所著書《浮生六記》《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創作的自傳體散文,分為《閨房記樂》,《閒情記趣》,《坎坷記愁》,《浪遊記快》四卷,後兩卷已失傳。該書最令人難忘處非《閨房記樂》莫屬,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沈復與妻子芸自幼相識,兩情相悅。
  • 浮生六記芸娘:得罪公婆,拋棄兒女,為何成男人心中的理想伴侶?
    在她去世後,丈夫將兩人的故事寫進了他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裡,被後人稱為最美情書。確實,芸娘是個可愛的女人,她的可愛之處和魅力所在,便是把女人做到了極致,滿足了中國男人對女人的全部幻想。然而,或許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在我們現在看來,芸娘真的是一個好女人嗎?
  • 專訪 | 崑曲《浮生六記》:等閒識得東風面
    《浮生六記》這個項目「官宣」後在票友中很有人氣,原因之一是崑曲起源於江南,而《浮生六記》的背景地在蘇州,這兩種吳文化藝術結合起來聽上去是「珠聯璧合」的典範。《浮生六記》是記事小品,且涉獵領域較廣。如果在舞臺上平鋪直敘沈復和芸娘的故事就會缺乏戲劇衝突,如何在兩個半小時之內緊緊抓住觀眾的眼球,需要看編劇的功力。《浮生六記》的崑曲劇本請到了最年輕的「曹禺獎」得主、復旦大學古典文學博士羅周執筆。
  • 《浮生六記》:人世間最美好的愛情,三百年前就發生了
    以遊幕為生,在他46歲時,寫下自傳體浮生六記,筆墨之間,纏綿哀婉,真切感人。一百四十年來,不止一位學者讚譽《浮生六記》為「晚清小紅樓夢」。從沈復對女性的態度、地方風物的惜愛、植物山石的用心、古代典籍的取捨、寺廟僧人的禮儀等方面,無不情深而近之,只是結構不如《紅樓夢》繁複、龐大。《紅樓夢》是一種繁華過後的悽涼。《浮生六記》則是一種布衣文人的日常哀矜,與普通世人更為切心。
  • 透視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英譯
    自2018年七夕首演以來,新編園林版崑曲《浮生六記》以其獨特的藝術展現方式和浸入式的感官體驗,受到多方關注和好評。
  • 《江湖兒女》:華語片最好的DJ賈樟柯又回來了
    在《江湖兒女》出現片名開始,響起了葉倩文的《淺醉一生》,隨後鏡頭划過廖凡出演的斌斌和他一眾小弟的面孔。錄像廳裡盯著《喋血雙雄》,仿若朝聖。這已經是《淺醉一生》第三次出現在他的電影裡。上一次,是《二十四城記》,攝像機注視著行將拆遷的廠房,然後就墊上了音樂。再上一次,是他剛剛成為導演。
  • 雖然在坎城顆粒無收,但賈科長的《江湖兒女》相當不賴
    可以說,《江湖兒女》正是在兩人「被男性虛妄的面子打碎」和「被女性矯飾為義氣」的兩種愛情之間不斷遊移,而片中反覆提及的「江湖」一詞的第一重具象含義——黑幫,也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得到了相對類型化的展現。從礦區到三峽再到沙漠,賈樟柯用《江湖兒女》繪製的這幅中西部地圖,一方面固然呈現出世紀之交中國人口遷徙的基本路徑,另一方面也無疑證明種種的道德崩壞正在向更深的內陸蔓延。 與之前幾部作品不太相同的是,賈樟柯在《江湖兒女》中找回了熟悉的生活質感,飽受詬病的符號堆砌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非常鮮活又極具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
  • 《劍網3》背部掛件一醉浮生怎麼獲得 背部掛件一醉浮生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 劍網3最近放出了不少新的掛件,這些掛件基本是地圖任務獲得的,而其中就有我們今天的主角一醉浮生,此前這款掛件沒有實裝
  • 再讀《浮生六記》|悟出那些除愛情外的道理
    —李白昨晚聚會時,大學室友們突然言辭激烈地討論了沈復的《浮生六記》。總體分為兩派:一派稱讚沈陳夫婦二人琴瑟合鳴,婚姻美滿;一派稱二人只顧自己享樂,從沒為父母后代考慮。兩派言之鑿鑿,吵的不可開交。恰好,幾年前我也看過此書,為了此次爭論,再看了一遍。
  • 《江湖兒女》不是懷舊,是活在當下
    人物設定的改變直接影響了影片的切入視角,繼而直接影響了賈樟柯講述故事的方式。很多人看完《江湖兒女》覺得這部電影比他之前所有的作品都更加類型化,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片中本土黑幫的狀態與港片裡的黑幫一樣,充滿儀式感。
  • 苗懷明教授另類解讀「小紅樓」《浮生六記》
    現代快報訊(記者 劉靜妍)沈復大概也沒想到,《浮生六記》會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受到眾多「浮迷」的追捧,還讓芸娘成為林語堂口中「中國文學上一個最可愛的女人」。10月16日,「當平凡成為奇蹟——《浮生六記》漫談」在南京中國科舉博物館開講,主講人是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苗懷明。
  • 《浮生六記》揭示的四個生活真相,我們該如何生活
    《浮生六記》是清朝長洲人沈復(字三白,號梅逸)著於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自傳體散文。原書六卷,已逸其二,現僅存四卷(有所謂「足本」者,後二記系偽作。沈復(字三白,號梅逸),年輕時秉承父業,以遊幕經商為生,後偕妻離家別居,妻子客死揚州。
  • 《浮生六記》:審美觀照中的江南日常生活
    《浮生六記》,一本繾綣溫柔的個人回憶錄,四百年前誕生於江南文人沈復之手,記錄自己與夫人陳芸的愛情生活故事。《浮生六記》是一部水平極高且影響頗大的自傳體散文,在筆記體文學中佔有重要位置。在當代,它的人文美學意義進一步凸顯。沈復與妻子芸娘二人的生活地域空間,集中於當今長三角一帶。書中以優美的文筆,為讀者描繪了一幅普通市民的江南生活圖卷,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