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238篇原創首發文章
中秋節三天假期,我看了那本很火的書——《浮生六記》,也看了那部較火的電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吹著涼風,聽著那首主題曲《淺醉一生》,突然覺得這兩件事物,很符合秋天的氣氛,都在討論男男女女的人生。
浮生一詞出自《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意思是「他們生於世間猶如在水面飄浮,他們死離人世就像疲勞後的休息」。古代老莊學派認為人生在世空虛無定,故稱人生為浮生。《莊子·外篇·刻意第十五》主要講的意思就是,人要恬淡、虛空、無為。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這句則出自大詩人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園序》。
清人沈復(沈三白)的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原文譯文結集出版後在去年就是網紅書,今年換了一個譯者,依然很火。這本書是中國古典文學裡的例外,他記錄了與自己的妻子的日常生活,從殷實之家到頻遭變故,雖然顛沛流離,歷盡坎坷,但依然隨遇而安,充滿審美。古老的話題——愛情是絢爛的,婚姻則是墳墓嗎?看後,你會覺得,這就給中國歷來平庸的夫妻關係和日常生活帶來了一些希望。
雖然此書被譽為「晚清小紅樓夢」,但我覺得沈復的恬淡、自然、虛空、寂寞、悲靜,是莊子思想於普通人生的一種實踐,是中國也有這樣的男子的一種意外和驚嘆。沈複比中國文學史中塑造的任何一個男人都更為深情、真實。
中國士人和文人通常是合體的,其實他們本來就是成功人士了,被貶被罰,至少曾經都成功過。考中功名的,畢竟只是小小的一部分。還有很多文人做了官府的幕僚。沈復出身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就是一個幕僚,而他平常維持生計,就是賣字畫和遊幕,所謂遊幕,就是離鄉作幕僚。古代的人,求職的方式真的很有限。有地田或有功名,只有這兩條路最穩當,可以有名利和地位。
《莊子·讓王》寫過「原憲桑樞」,指的是孔子弟子原憲的安貧樂道。他的小屋是茅草搭的,門是蒿草編成的,門樞是桑樹條。子貢穿著雪白的衣服、駕著高大的馬車來拜訪他。原憲戴著破裂開口的帽子、柱著藜木拐杖開門迎接他。子貢問:「您生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貧困,學道而不能身體力行叫病,我是貧困不是生病。」子貢聽了面有愧色。安貧樂道需要極高的境界,這樣太難。不一定只有這樣極度的貧困才能凸顯志高,普通人不富裕的生活其實也可以過得高雅有趣。布衣蔬食,在內心有所堅持的人那裡,不會覺得累,反而覺得清新自在。
沈復出身書香門第,家庭本來算是殷實的。陳芸是沈復的表妹,但從小因父親早逝,家境一貧如洗,長大後擅長刺繡織染,養活一家人。能自學識字和寫詩,源於剛學說話時就能背誦《琵琶行》。
貧賤夫妻百事哀?並不全是如此,主要是兩個人的性情是否匹配,是否都是散淡無為之人。沈復和其妻子陳芸多次被家人驅逐借宿朋友家中,或者租房子住,充滿無奈和困窘,有時候賣字畫都換不來足夠招待朋友的酒食。但他們隨遇而安,用有限的資源營造生活氛圍。陳芸此生,即使被冤枉被誣陷,也從來沒有怨言,後來還因病逝世但覺得此生無憾,真正深情至性之人從不斤斤計較感情,從不患得患失,多情衝動,而是穩定沉著的。沈復獨活,一個人繼續寫字,畫畫,遊幕,另加了一重深深的懷念。
陳芸被魯迅稱為「中國第一美人」(原話為:「像《浮生六記》中的芸,雖非西施面目,並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也被林語堂稱之為「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可愛的女人」。
這對夫妻寫詩喝酒,平靜過活,淺醉一生。一個內心純粹、自然的人,無論貧困富裕,是怎麼過自己的日子的?通過閱讀,我就以書中陳芸為例總結幾句:
第一,內心要有歸屬或皈依,可以時常為自己及所珍重的人祈福。祈福是一件安靜的、默默操作的事情,而不是大肆求神拜佛,眼裡全透著欲望。陳芸未出嫁前就為沈復因出水痘祈福身體康健而吃齋多年,對別人情真意切,對自己內心也是一種滋養。
第二,無論生活際遇如何,身心有多疲累,堅持讀書。陳芸就算白天再忙,晚上也會讀書。「正想睡覺,開書櫥發現此書,不知不覺讀得忘記了疲倦。《西廂記》聽聞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見到,真不愧才子的名聲。只是筆墨之間未免尖利刻薄」。陳芸作為古代女子,自學讀書寫字,竟能與丈夫談論所有著名的文人及其文風,是非常不易的事情。看似雲淡風輕,自自然然,背後的功夫真是不可想像。人要和別人有足夠的話題深聊,大部分來自讀書和思考。
第三,始終保持小心謹慎,即便是與最親近的人。這一點是夫妻、家人、朋友之間得以長久維持親密的關鍵之處。雖然說在親近的人面前最放鬆,但為了避免日後成為仇人或最熟悉的陌生人,一定要杜絕輕浮和隨意。沈複寫道,「我們夫婦像古人梁鴻與孟光(註:舉案齊眉的典故來源)一樣,相敬相愛,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時間越久感情越深……兩人小心謹慎,好像畏懼別人看到一樣。」很多夫妻婚後感情就不如婚前,所有的性格缺陷都一一浮現。可見,一切都來自克制和自律,核心是小心謹慎,慎獨。而相互親近的人,某種程度上可能更適合「繁文縟節」。
第四,沉浸在景物之中,慧心體味,只為自然生一份無功利的真心。欣賞月亮就純粹欣賞月亮,不會去強求家人團圓的寓意,繼而擔心孩子的教育與成長;欣賞雲霞,就討論雲霞的寂靜與變幻,不會再增添什麼俗世的煩惱。筆者驚嘆的是《浮生六記》中要翻到比較後面才交待了他們倆育有一雙兒女。夫妻關係優先於親子關係這麼現代的理念,他們也有。
《浮生·貧樂》寫著:「夏月,荷花初開時,晚含而曉放。芸用小紗囊撮茶葉少許,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韻猶絕。」陳芸之雅,與林黛玉葬花之類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且流露著一種情感的散淡,甚至有點低欲望。她不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受,而只是為了讓生活如流水般逝去中多些自然的意趣,很有一番天人合一的哲理。
第五,沒有欲望和野心,心靜靜的,只求保持歡喜。在元末張士誠的王府遺址上的老婦人家中暫居數日,陳芸把菊花沿著籬笆栽遍,歡喜地跟沈復說了自己的心願,不過也就是,「將來應當和你居住於此地。在房屋周圍買上十畝菜地,差遣僕人種植瓜果蔬菜,以供日用開支。你畫畫,我刺繡,換錢作為寫詩喝酒所需。布衣菜飯,一生歡喜。沒有必要再做那些令人疲倦的遠遊計劃了啊」。(「布衣飯菜,可樂終身,不必作遠遊計矣。」)
第六,保持想像力,還有設計能力。沈復這個布衣文人有獨特之處,他兒時睜大眼睛能盯住太陽,觀察藐小微物的紋理結構,認為這樣能獲得超凡樂趣。他能把蚊子想像成仙鶴。他們夫妻懂詩、花、盆景、園林布局、制香焚香,甚至會設計製作屏風、梅花盒(盛放酒食的器物)等等,手工藝這些事,真的是引出人的天賦和性靈的好方式。陳芸還會為沈復設計織作衣物,衣服顏色大多取暗淡,這樣比較耐髒。既能出去見客人,也能家常穿著。想來也是現在崇尚的那種極簡主義了,比較長久。
第七,改善目之所及的環境,人居環境體現人的情趣興致。他們一家寄居在朋友蕭爽家時,由於房屋本身比較暗,就用白紙糊了牆壁,顯得亮些。夏天樓下開了窗,沒有欄杆,看上去覺得空洞洞的,無遮無攔,陳芸就提議用舊竹簾代替欄杆。
知乎上曾經有篇很熱的帖子「同樣不太富裕的物質生活,為什麼有的人就能過得有滋有味」,筆者想,勤勞和能幹是必須的,有才情和善良也是必須的,真正的隨遇而安,心是恆溫的,不是冷了絕望了的,並且具有極大的耐力和定力。卡夫卡說:「人的主罪有二,其餘皆由此而來:急躁和懶散。由於急躁,他們被逐出了天堂;由於懶散,他們再也回不去。」
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在思考,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成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逆襲,普通人如何過好這一生?我想沈復陳芸給出了一種較為美好的答案。人生在世,所見所聞所經歷,都是人生的內容和素材。陳芸無論貧富境遇,都能把生活的細節裝點得充滿美學,生活越平淡,就更有精力去創作;沈復則記錄下了自己的一生,「樂,趣,愁,快,歷,道」,他們的夫妻之愛,豐富和安寧。至少可以給普通人一種啟發,無論順境逆境,面對複雜,保持歡喜。
人生說白了就是經營和生產一段內容。內容生產真是一個古老的行業,不過就是一個人為別人的人生經驗買單。在痛苦和無聊的鐘擺之間,有人就是過得更有價值,更有感覺。
最近的輿論討論的幾樁事,比如娛樂圈的吳秀波、張雨琦,金融圈的柴彬,都是悲哀的夫妻關係。這個時代的人,名人還是普通人,活得越來越折騰了。是人性問題?道德問題?是欲望?是貪婪?是膨脹?是恩怨?是失望?孽緣的產生機理有社會因素,也有人世巧合,解開又談何容易,只能不去招惹。人們感慨著世道的變化,卻不知道自己可能才是變化最多的那個人,而且變化竟然那麼容易,境遇一變,內心立刻衝動而決絕,無法回頭。
在《江湖兒女》裡,廖凡飾演的斌斌和趙濤飾演的巧巧在當大哥和大哥的女人時,活得很瀟灑,想去吃燒賣,就可以從大同去內蒙幾百公裡開著,說走就走,但巧巧又說要減肥,不想去了就可以調轉車頭不去了。誰知,也就在這最逍遙自在美好的瞬間之後,作為大哥的斌斌就被街頭混混給砍了,巧巧為了救大哥鳴槍示威,因非法持槍罪被判五年。
我一直不明白怎麼突然斌斌就不要巧巧了,江湖人不就講個義字麼!男女之間,最重要的事情,不也就是忠誠嗎?怎麼劇情就把他設計成了負心漢和渣男呢?後來一想,可能的一種解釋是,斌斌已經不是大哥了,他也就從心底裡要不起這個大嫂了。雖然後來他中風後還是去找了已經成為「大姐大」的巧巧,但康復能走的時候還是離開了。但另外的一個解釋是,感情中,意外到處存在,防不勝防,只能接受結果,一念之間,什麼都變了。沒有因果,沒有經驗,想都想不到,就像在這不確定的世界和不確定的時代遊走,目的雖有,卻無路可循;我們稱之為路的,無非是躊躇。
江湖兒女,就必須匹配一生都在折騰的人生,無論混不混得出頭都得一直混著,才能保持內心高位震蕩,所謂的高傲和不甘心。那些要命要利要地位的人生,從來都不有趣,從來都充滿驚心動魄、血腥和殘忍,可是人們願意這樣過啊,一生太短,過得不能不刺激啊。或許是完全不由自己控制,一步一步就被命運驅逐到這樣的地步,對啊,這就是一個無序的江湖啊。
卡夫卡說:「是的,人太可憐了。因為他在不斷增加的群眾中一分鐘一分鐘地越來越孤獨。」我看得出來,即便是相互了解很深的人之間,依然充滿了獨立的孤獨。中國的男人女人其實都是一樣的,對於他們而言,感情從來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雖然名義上很重要,但它的實質,必須通過各種細節去充實。而各種細節,在命運的安排下,會構築,會坍塌,會重建,會繼續組合。中國傳統倫理歷來先犧牲的都是最樸實原始的感情,名之為知書達理、顧全大局和懂事,所以封建社會首先通過愛情來反對禮教。婚姻生活,只是一種社會關係的附庸,只是餞行「君臣、父子、夫妻」的社會機體的重要環節。而雖然現代人們試圖回歸到感情本身,卻被新的人生際遇所影響,物質的、精神的,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負的鐵柵欄後面。
貧窮富裕,健康疾病,順境逆境,真的都如沈復陳芸可以隨遇而安,還是更多的是江湖兒女,一個籠子尋到了一隻鳥。不停折騰,不過就是從自由到了樊籠,如此,怎麼能看清自己及他人,讓生活變得有序,讓江湖變得有序?只要欲望在,競爭在,急躁在,懶散在,就一直會有深深淺淺的悲劇,這就是人世間。
秋天,容易感覺到悲涼和蕭索,需要給彼此更多的溫暖和善意。這些溫暖和善意,有很大一部分是自省和自守。願世間夫妻多能持續相愛相扶助,而不是更多的離散紛飛。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秦朔朋友圈微信公眾號:qspyq2015
商務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投稿、內容合作、招聘簡歷: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