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江湖兒女》:如何串聯他們的淺醉人生

2020-11-19 1905電影網

《看·電影》第十二集:《江湖兒女》如何以音樂構築賽博朋克 時長:08:00 來源:電影網

《看·電影》第十二集:《江湖兒女》如何以音樂構築賽博朋克收起

1905電影網訊 如何解開創作者的「秘密」?如何挖掘電影背後的真理?《今日影評》特別策劃系列節目《看·電影》,每晚十點檔CCTV6電影頻道,不見不散。電影為橋,審美為道。50為專業影評人、50部國內外影片,影評人「手把手」教你看電影。


巧了。前兩天剛和大家聊過賈科長「含濤量為零」的最新短片《來訪》,今天,「含濤量爆棚」的《看·電影》選題《江湖兒女》就踩著點兒來襲。


《江湖兒女》主創在第71屆坎城電影節


不過,看到這片名,內心是欣喜的。說老實話,當年濤姐就是憑藉這部戲裡情深義重的江湖女兒形象,成功地徵服了小編,並輕鬆詮釋了關於所謂「大哥的女人」的最「颯」銀幕想像。


記得電影2018年剛上映時,編劇史航發微博用傑克·倫敦的幾句小詩形容《江湖兒女》,看完片覺得意外恰切,因而印象深刻——「一切,總算剩下這麼一點兒,他們經歷了苦難和動亂,能剩下這點兒就不容易,雖然已失去了賭博的本錢。」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斌哥和巧巧的一生就像是一首懷舊金曲,經典、悠揚、攝人心魄,也曾在江湖眾人之中無比令人矚目,而影片最殘酷的地方,是將他們後半生的墜落與被遺忘,也原原本本地呈現了出來。



葉倩文的一首《淺醉一生》,在片中出現了三次。「大哥的女人」巧巧,就在這音樂的屢次響起的片刻間,找到了她所信仰的情義和曾擁有過的時光。



今天,資深樂評人伍洲彤將從《江湖兒女》的音樂設計出發,談電影裡的音樂、愛、孤獨與人生。



今日話題:《江湖兒女》,如何串聯他們的淺醉人生?



導演:賈樟柯

領銜主演:趙濤廖凡

上映日期:2018年9月21日


有人說,25年,便是一次時尚的「回潮」。我們曾經認為過時的事物,過了四分之一個世紀,再次散發耀目的光芒,音樂《淺醉一生》便是如此。


《淺醉一生》是收錄在葉倩文1989年08月09日發行的專輯《面對面》中的一首粵語歌,也是吳宇森導演電影《喋血雙雄》的主題曲。正是在這首歌的幫助下,電影《江湖兒女》平添了不少懷舊色彩。



賈樟柯用這首歌首先把影片的時代背景定格在他親身經歷的那個年代,小城市裡的江湖人物在歌聲中陸續登場…這首歌的詞曲作者是唐書琛和盧冠廷,而他們夫妻倆最有名的作品是《大話西遊片尾周星馳和朱茵城頭分別時響起的那首《一生所愛》。


九十年代初,歌手葉倩文在內地特「火」,代表作《瀟灑走一回》響徹大江南北,在片中這首歌也有片斷的使用。而據說賈樟柯年輕的時候,周末都要泡在歌舞廳裡,所以粵語歌對他而言很重要。



香港電影和香港電影中的音樂,無論是對賈樟柯還是影片中的郭斌和巧巧而言,都影響深遠。



在《江湖兒女》裡,這首《淺醉一生》共出現了三次,每一次出現都有特殊的意味。


與賈樟柯之前的幾乎所有影片一樣,《江湖兒女》反映的問題還是世紀之交中國內陸地區受到經濟衝擊後所出現的道德危機。所以在影片剛開始的時候,《淺醉一生》映襯的是以廖凡飾演的斌哥為代表的江湖,這些內地的江湖人士在時代變化和經濟衝擊下,思想上所發生的改變。剛步入21世紀,國標舞、港片、迪斯科,花花世界迎面而來,人與人之間的道德危機也隱隱浮現,這既是對整個故事走向的鋪陳,也是對當下「義氣千秋」的一種描述。



《江湖兒女》的主人公從賈樟柯一貫描繪的那種小鎮青年,變成了大同當地「黑幫」的頭領郭斌和他的女友巧巧,傳統社會道德中的「義」在「黑幫」這一社會組織中得到放大,和男性們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面子混合在一起,調成了整部影片的背景和底色。


隨著畫面上江湖兒女的舉杯承諾:肝膽相照。香港的、內地的,電影中的、現實世界的,都一起成為賈樟柯對江湖兒女的一種詮釋。也使我們的感知能夠來來回回地在現實和非現實的兩個層面上自由地進行穿梭,時代的色彩鮮明而刺目。



而音樂的再一次響起,便是在巧巧開槍震懾眾人後車內響起的迂迴婉轉的歌聲,這也標誌著斌哥「淺醉一生」的前半生落幕結束了。這首音樂貫穿了影片的前半部分,既俠骨柔腸,又帶有悲涼意味,也暗示了與《喋血雙雄》同樣悲涼的人物結局。



在片中還有一首耳熟能詳的歌令人印象深刻,也出現過好幾次,就是動力火車的《有多少愛可以重來》。這首歌在當年也風靡一時,雖然導演在片中有意將這首歌用一種庸俗誇張的形式表現出來,但它代表的卻是女主人公巧巧的內心江湖。



在這首歌充滿時代特徵的渲染下,你會發現從這一刻開始,以巧巧為代表的女性主義的江湖恩情開始呈現暖色,漸漸發亮,而斌哥代表的男性主義江湖開始變得畏畏縮縮,得過且過。


當巧巧接郭斌回家時,看著如今的山西,耳邊響起的卻再也不是豪邁的《喋血雙雄》,取而代之的是科技感十足的配樂。這表現了主人公對未來的渺茫、對現實的疑惑,這些聲音和二十餘年來高速發展的交通線路以及毫無變化的破敗建築,一起形成了一種詭異而荒誕的魔幻氛圍。


郭斌不再像以前一樣呼風喚雨,但他依然執著於曾經的面子,可這個江湖已再也不是斌哥的江湖。



影片的最後,巧巧的棋牌室門前裝上了電子攝像頭,斌斌也又一次離開了巧巧,巧巧獨自一人靠在牆邊,此時的鏡頭並不試圖對準她本人,而是在監控錄像中尋到了她的身影。


電子音樂再次貫穿整個結尾,時代不顧任何人的意願向前發展著,在這樣一個被財富和網絡籠罩的時代裡,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真實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斌哥和巧巧的淺醉一生,也就這樣各自落幕。


相關焦點

  • 《浮生六記》和《江湖兒女》:兩種方式淺醉一生
    中秋節三天假期,我看了那本很火的書——《浮生六記》,也看了那部較火的電影——賈樟柯的《江湖兒女》,吹著涼風,聽著那首主題曲《淺醉一生》,突然覺得這兩件事物,很符合秋天的氣氛,都在討論男男女女的人生。這對夫妻寫詩喝酒,平靜過活,淺醉一生。一個內心純粹、自然的人,無論貧困富裕,是怎麼過自己的日子的?通過閱讀,我就以書中陳芸為例總結幾句:第一,內心要有歸屬或皈依,可以時常為自己及所珍重的人祈福。
  • 《江湖兒女》:江湖無存 兒女何處歸?
    》將這些影片中的種種元素都串聯起來,在一部影片中,用跨越18年的時間尺度,構建出賈樟柯「電影宇宙」。歌廳裡蹦迪,在當年是他們的主要娛樂在《江湖兒女》中,當故事的時間長度被拉長到18年,能夠在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展示的,只能是其中的片段。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他的電影從來都是自己創作劇本並執導,從民工小山開始,陸陸續續構建起一個「賈式宇宙」。在他鏡頭下的城鄉,頹敗和光鮮並存,猶如一出魔幻現實主義戲劇,串聯起中國社會的各個階層,那些被大城市的高樓大廈所擋住的中國面貌在此終於得以呈現。賈樟柯認為,如何評判影像最重要的在於看它有沒有表達出現實生活的質感,是否具有一種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
  • 雖然在坎城顆粒無收,但賈科長的《江湖兒女》相當不賴
    賈樟柯的新作《江湖兒女》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首映並迎來不錯的口碑,雖然最終顆粒無收,但仍是一部相當值得期待的作品。這部影片可能是賈樟柯繼《三峽好人》以來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它不僅勾連起賈樟柯此前眾多作品,還通過一個統一完整的劇情和貫穿性角色串聯起整片中國大地。
  • 《江湖兒女》不是懷舊,是活在當下
    很多人看完《江湖兒女》覺得這部電影比他之前所有的作品都更加類型化,其中最直接的一個原因就是片中本土黑幫的狀態與港片裡的黑幫一樣,充滿儀式感。在《江湖兒女》的前半段,葉倩文的那首《淺醉一生》出現了三次。賈樟柯說她的歌是情濃義深,「山西人喜歡」。
  • 《江湖兒女》雖好看,但賈樟柯反思過他的自我重複嗎?
    公正地說,《江湖兒女》沒讓人失望,但未免也太符合期望。 賈科長的電影元素一以貫之或者說循環往復:女人始終有情有義,男人總是軟弱無能,UFO適時划過天空,「愛妻號」永遠濤聲依舊。它自我引用,左右互文,堪稱「賈樟柯電影宇宙」終極篇的自我致敬——無論賈科長承認與否。《江湖兒女》與《山河故人》是高度同質的,不過《江湖兒女》從《山河故人》失敗過的地方站起來了。
  • 《江湖兒女》影片分析(影評+分析)
    一入江湖深似海,從此山河是路人在半盞江湖裡淺醉一生江湖自流轉,兒女各飄零現實主義的悲憫與堅守(藝術特色)在歷史反思中抒發人文情懷(藝術特色)——評影片在賈樟柯的電影世界裡,漂泊常常是敘事的母題,故事裡的人物命運隨之波瀾起伏。《江湖兒女》依舊延續著賈樟柯一以貫之的關注社會邊緣人群感情傾向,將鏡頭對準時代變遷浪潮中摸爬滾打的「江湖兒女」,以理性的「零度敘事」向觀眾講述一個輾轉於黑幫和家庭傳統之間的女性如何尋求自我身份認同的故事。
  • 《江湖兒女》:華語片最好的DJ賈樟柯又回來了
    總是有幾位導演能將這些現成的音樂穿插在自己的電影裡,如同己出。華語導演裡也有這麼幾位,就是厲害到片中出現耳熟能詳的音樂時,讓人仿佛第一次聽。在《江湖兒女》出現片名開始,響起了葉倩文的《淺醉一生》,隨後鏡頭划過廖凡出演的斌斌和他一眾小弟的面孔。錄像廳裡盯著《喋血雙雄》,仿若朝聖。
  • 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賈樟柯認為,如何評判影像最重要的在於看它有沒有表達出現實生活的質感,是否具有一種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鋒利、柔情、江湖氣,或許這就是賈樟柯電影最好的模樣。而《江湖兒女》的價值正在於,讓我們在世事難料的聚散離合中重新尋找到「江湖」。事到如今,賈樟柯導演依然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目前,電影《江湖兒女》正在歡喜首映APP獨家熱播。
  • 以《江湖兒女》分析,賈樟柯的電影宇宙為什麼無法成為主流
    導語:從&34;看導演電影宇宙《江湖兒女》奇特、傷感、難忘又超凡,甚至是一種對稍縱即逝、忠義和現代中國靈魂清晰又不同尋常的冥思。但殊不知,賈樟柯用電影串聯起來的&34;,是中國舊發展路上最經典的藝術品。當賈樟柯精心籌備數年之久的《江湖兒女》上映,卻在商業電影市場上仍舊未能掀起熱潮。影評人將其視為其舊作的匯總片,對於數十年賈氏宇宙的總結。以中國&34;的評價,給予他最高規格的讚美。但對於當代民眾來說,&34;不過是又一次賈樟柯的無病呻吟。
  • 賈樟柯《江湖兒女》丨張無忌的媽媽教育他:「千萬別相信女人!」
    《江湖兒女》前些天看「女版十一羅漢」《瞞天過海:美人計》。而這首《淺醉一生》之前出現在《二十四城記》中,再之前,出現在《小武》。趙濤在《江湖兒女》中又要挑戰二十幾歲的年輕女人。為此跟化妝師、燈光指導、攝影指導們研究,被賈樟柯在背後開玩笑叫他們「江湖兒女皮膚管理小組」。賈樟柯說:「作為導演我對(趙濤的)妝發是最不敏感的,可能(因為)是男性導演吧。」
  • 電影《江湖兒女》裡的「邊界」
    某大報總編或許沒看明白,觀影后針對《江湖兒女》語帶不屑地發表一篇短評。然後賈樟柯很不客氣的辛辣回復——很難得的跨越「邊界」的溝通。我相信如果不是他的電影正在公映,需要些宣傳的由頭,賈樟柯是不會回復這種電影評論的——我就是因為他們互掐才注意到賈科長又有了新作。        一如《小五》,《江湖兒女》仍是賈樟柯的藝術本色。
  • 《江湖兒女》:一部賈樟柯鋪墊了20年的「中國往事」
    但賈樟柯,讓我看到了另一塊規避了想像,規避了浪漫,有點粗糲、草莽,但信而有證的「江湖」。這也是我第一次,在賈樟柯的電影中感受到了他全新的電影訴求。《江湖兒女》,賈樟柯的第九部劇情長片。她讓賈樟柯第五次走進了坎城主競賽單元,也讓中國電影時隔三年再次走到了世界電影舞臺最耀眼的燈光下。The Hollywood Reporter在坎城電影節發布的權威影評人最期待的五部坎城電影中,《江湖兒女》位列第一。
  • 《江湖兒女》| 影向標
    《江湖兒女》得分6.3分 因為記錯了時間,所以忘打分了,我要是打分的話,應該是7分吧,具體短評很早之前在坎城看的時候就有寫過了
  • 這是我看過的最「江湖」的電影!看懂便是江湖中人(影評)
    我不過一介平民百姓,不是什麼家庭問題專家,更不是人生導師。除了平時上班做做業務,閒暇之餘看看書外,甚都不是,我能給什麼意見?但我又不忍好哥們陷於水火而不管不顧,於是跟他說,得空看看老賈的《江湖兒女》吧。
  • 電影《江湖兒女》的原型-影評
    昨晚在影院看了電影,看著看著,我就對旁邊的人說,這演的就是我老爸老媽。賈樟柯呈現給觀眾的畫面充滿煙火氣,也顯得雲山霧繞。跨度15年,呈現給觀眾的其實就是如同徐崢說的飛碟一樣,若有若無,似是而非。因為,在這件事上,賈樟柯的視角如同我的視角一樣,看到了父母輩粗曠的線條,卻無法看清楚生活的原貌。
  • 《江湖兒女》:人生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
    來源:電影《江湖兒女》官方微博趙濤的身影,是時代的象徵。人生啊,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文 | 資深媒體人 雷曉宇趙濤的臉,既不年輕,也不漂亮。這一次,在《江湖兒女》的結尾,則更加凜冽,不過是監視器畫面裡,一個靠牆佇立的黑白側影。趙濤的身影,是時代的象徵。人生啊,就是怎麼折騰都不行。這就是賈科長的中國往事。他是這樣的不問將來,這樣的不相信夢——對他來說,夢不是夢想,夢是夢幻,就是說,總要醒來,一場空,怔怔的。他這個樣子,當然難免受人非議。《環球時報》馬上就說,這部電影是「把臭豆腐往觀眾的鼻子底下湊」。
  • 江湖有情 兒女有義 不尋別人 相見自己丨Film Criticism
    近幾年幾部爆款國產電影,不論是《老炮兒》還是剛剛下線的《藥神》,裡面的主要人物難道不都是「江湖中人」嗎?從這個意義而言,此次《江湖兒女》依舊在演繹「平民的江湖」,而這又可謂賈樟柯電影平民視角的一以貫之。「兒女」自然是個好字眼,無論在官方宏大的敘述中,還是作為一種民間觀照。
  • [電影] 江湖女兒巧巧
    9月18日在大象點映提前觀看了賈樟柯導演的《江湖兒女》,幾天來又一直聽葉倩文的《淺醉一生》和譚維維演唱的同名主題曲,影片中的場景和人物在腦海中揮之不去,有種激蕩的感覺。此次放在一個江湖兒女的故事上展開,有著熟悉的歌舞廳、流行歌曲、廣播喇叭等背景,從2001年到2018年,歷經17年的時間變遷,在空間上則橫跨大同、奉節、新疆三地。電影中的人物和故事發生地與導演之前的作品《任逍遙》《三峽好人》有著巧妙關聯,三段式敘事結構則讓人想起《山河故人》,可以說是一部非常有創作野心的作品,難怪被媒體稱作賈樟柯的宇宙世界,也是新千年以來中國電影少見的影像敘事。
  • 「江湖兒女」劉蓓的人生往事……
    看了幾部電影?據說有人因為黃小姐的那篇文章,去看了賈樟柯的《江湖兒女》,說不喜歡,要賠償精神損失費……其實,公平一點的說,這是賈樟柯近年最主流的片子了,票房也不錯,現在已經快七千萬了,如果真的不喜歡,只能說你確實不喜歡文藝片,欣賞無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