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電影網專稿2年前,黃磊主演的劇版《深夜食堂》一開播就引發全網群嘲,豆瓣超10萬人評分僅有2.8分。強行植入的「老壇酸菜」,演技尷尬的「泡麵三姐妹」,畫風違和的「魚鬆拌飯」都成為吐槽的焦點。
2年後,梁家輝自導自演的這部電影版《深夜食堂》同樣沒能逃脫「本土化」失敗的魔咒。 雖然有大IP+梁家輝導演處女作的噱頭加持,鄧超、劉濤、彭于晏、楊佑寧、蔣雯麗等組成的全明星陣容出演,觀眾依然不甚買帳。
上映四天,票房剛剛突破2000萬,豆瓣評分也一路跌至5.3分。差評依舊集中在照搬日本元素,本土化不夠,不接中國地氣上。比如,有網友就在評論中寫道:「深夜食堂這個產物就不適合安在咱們國家,心裡憋屈的成年人多是去大排檔吃燒烤喝幾瓶啤酒,或是回家點幾份外賣、買點滷菜...根本難以引起共鳴和入戲。」
「深夜食堂」這一兼具治癒和美食,既走心又走胃的IP為何在「美食大國」中國頻頻難逃「水土不服」的窘境,究竟是哪一環節出了問題?
「居酒屋文化」脫離現實
《深夜食堂》這一IP最初源自安倍夜郎創作,2006年開始連載的治癒系漫畫,2009年被改編成日劇,由松岡錠司等執導,小林薰主演,如今已拍攝了五部劇集和兩部電影。 這一系列在中、日、韓人氣頗高,部部口碑爆棚,豆瓣評分最低的也在8分以上,最高甚至達到9.2分。其中,影版《深夜食堂2》還曾於2017年在內地上映,拿下1388萬票房。
「深夜食堂」看似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美食概念,但其背後卻與日本獨特的居酒屋文化緊密相連。 居酒屋最初誕生於「江戶時代」,現代流行的居酒屋文化則要從二戰後算起。隨著經濟的快速騰飛,工作壓力增大,日本上班族養成了下班後與同事朋友喝酒交際,釋放壓力的習慣。居酒屋裡形形色色的人和故事,就是日本社會的縮影。
這也給「深夜食堂」的海外改編帶來了文化壁壘。 在中國人的理解中,夜宵文化往往與大排檔、外賣、擼串、小龍蝦和啤酒相連,而不是衣著光鮮地走進精緻的日式小店品嘗章魚香腸和鰻魚飯。 夜宵的打開方式也常常是三五好友圍桌小聚,而不是坐在U型的日式板前桌前,與老闆或身邊食客傾訴心事。
由於版權方要求等種種原因,中國版的劇集和電影幾乎都照搬了日式「居酒屋」的環境和互動模式,連老闆都是同款的日式打扮,這就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脫離中國現實的「架空」之感,也成了中國觀眾詬病的焦點。
不僅僅是環境和人設,中國版電視劇甚至在菜式上都照搬了日本原版,紅香腸、魚鬆拌飯完全不符合中國的「夜宵國情」,老壇酸菜方便麵等廣告植入更讓人尷尬不已,白白浪費了中國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
對比之下,梁家輝版《深夜食堂》在菜品設計的本土化上值得肯定。雖然影片在故事上套用了日版中「酒蒸蛤蜊、親子飯、貓飯」的橋段,卻巧妙地將食物換成了地道的「中式美食」——炒蜆子、糖藕和餛飩,與劇版相比走心不少。
溫暖治癒成了雞湯亂燉
如果說美食的本土化只是「深夜食堂」在中國落地的第一步,那麼食物背後的情感內核才是這一系列在觀眾心中站穩腳跟的關鍵所在。 在日本影版開篇,有這樣一段獨白:
「人們結束一天的忙碌工作,正趕著回家之際,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菜單只有這些,隨客人心意下單,只要能煮得到的都會做,這是我的經營理念。營業時間是午夜十二時至凌晨七時,大家都叫這裡做深夜食堂。你問有沒有客人,其實還是挺多的。」
這就是「深夜食堂」不同於一般餐廳的運作模式。日劇裡深夜食堂裡的餐食大多是再簡單不過的家常便飯,而每碗飯、每道菜背後的人和情感才是故事的靈魂。
比如那碗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黃油拌飯,承載的是敢於反抗家庭,自由戀愛的精神。一盤酒蒸蛤蜊背後則是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深情。
日劇裡的「深夜食堂」既是小社會也是大家庭。黑道大哥、脫衣舞女郎、過氣明星、上班族、警察輪番登場,互相分享著酸甜苦辣的人生況味。 在這些人的故事裡,有生活的殘酷,底層的掙扎,卻沒有過度的雞湯和煽情。無論老闆還是導演都在用一種平淡且克制的態度處理著這些生活中的「小確喪」,並在不經意間給人治癒和希望。
這正是原版最動人的地方,我們在異國的故事中同樣能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雖然平淡卻足夠真實,那些充滿哲思的臺詞更讓人回味悠長。
對比之下,梁家輝的電影版在情感處理上只學到了皮毛。電影中的故事有三個來自日本原版,——拳擊手與單親媽媽因餐廳結緣、一盤海鮮救了母子二人的性命,年輕女歌手成名後卻被查出絕症。 電影不僅幾乎全盤照搬了日劇中的設定,還將其處理得更為理想化、套路化。故事發展毫無驚喜,臺詞空洞配樂來湊,觀眾自然很難在這些懸浮的劇情中找到共鳴。
新加入的兩個故事也同樣十分流於表面。鄭欣宜飾演的胖妹事業成功卻因為身材而自卑,在經歷了感情波折後找回了自我;魏晨和張藝上飾演一對在上海打拼的小情侶,因為理想和現實的衝突爆發情感危機。 通過這兩個橋段,導演似乎想觸及「減肥」「網紅」「北漂」等社會話題,但講故事的手法實在平平無奇,勵志雞湯也都是老生常談。
其實,《深夜食堂》原版散文式的敘事風格,更適合劇集模式的改編。在短短的100分鐘內承載過多的人物和故事難免會變成段子拼貼,走馬觀花。比如鄧超和焦俊豔的段落就幾乎變成了配合催淚歌曲的MV,只能依靠音樂強行煽情。
如何拍出中國的「深夜食堂」
面對觀眾的種種質疑,《深夜食堂》中國版劇集導演蔡嶽勳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日本版權方在改編過程中提出了很多細節要求,包括老闆臉上的疤痕位置不能變等等,「日方會要求不管是改編漫畫的,或者是原創的劇本,必須要交給他們審核,這是非常嚴苛的。」 誠然,這些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土化」的改編空間,但《深夜食堂》中國版劇集和電影的失敗最終還要歸因在創作者的態度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深夜食堂》的影版和劇版改編都是「IP熱潮」的產物,也都按照知名進口IP+全明星陣容模式打造,片面強調IP和明星流量的作用,卻忽略了對劇作本身的打磨和耕耘。浮誇的演技,段子式的雞湯,滿屏的廣告植入都在挑戰著觀眾的底線。
除了《深夜食堂》,當時如法炮製的一批日本IP翻拍影視作品如《解憂雜貨店》《問題餐廳》《求婚大作戰》等也大多難逃尷尬命運。
《解憂雜貨店》票房不足3000萬,評分也僅有5.0分。隨著觀眾審美的不斷提升,不經加工的「雞湯」即使是進口的,也照樣糊弄不了「嘴刁」的觀眾。
去年,一部展現全國各地燒烤文化的紀錄片《人生一串》爆紅網絡,雖然沒有明星、沒有IP、沒有大投資,卻真真實實地拍出了國人的燒烤情結和夜宵文化。豆瓣評分高達9.0,不少網友直呼:「這才是中國的深夜食堂。」
無論是《人生一串》的成功還是《深夜食堂》的水土不服,都在用事實證明:在IP逐漸退潮,觀眾和產業日趨理性的當下,把穩現實的脈搏,才能拍出真正有煙火氣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