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希望通過健身來改變身材,但是有一大部分人是不願意走進健身房的,他們認為在家做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也可以把身體練得很好,何必要花錢去健身房呢?不過客觀上說,在家依靠自重訓練和在健身房訓練其實還有很大差別的,每一種訓練都有它的特點,但問題在於很多人認識不到這些特點,忙活一陣子才發現自己所做的努力和最終的目標有很大的偏差,那麼我們來分析下那些只在家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的人最終會變成什麼樣?
肌肉維度
首先第一點,在家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的人,他的肌肉圍度肯定是不會特別大,當然這個事情因人而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標準,如果你認為依靠自重練出來的肌肉是大的那就是大,但如果你和雜誌或者電影裡的肌肉男比的話,自重健身練出來的肌肉就是小的。
自重健身最大缺點就是訓練負荷的限制,而訓練負荷太小肯定不會讓你獲得一個非常滿意的維度,下面我來說說原因,我們先從肌肉的結構分析,如果你有一點解剖知識的話,你會發現幾乎每一塊大肌肉的周圍都會生長著一塊兒和它功能相似的小肌肉,比如背闊肌的上端就生長著一塊和它功能相似的大圓肌,所以大圓肌也有個外號叫「二背闊肌」,還有肱二頭肌的深層有一塊肱肌,它的作用和肱二頭肌很相似,也能夠幫助我們做出屈肘動作,以及在肱三頭肌的肌三塊肌肉當中,長頭是最大的一塊肌肉,而外側頭和內側頭雖然塊頭不大但都和長頭一樣,具有著伸肘的功能。
肌肉這麼生長是有它的道理的,我們的身體對於能量的消耗的把控是非常嚴格的,它能消耗較少的能量來幫助我們完成任務,絕對不會消耗更多的能量,那麼在訓練中如果身體調動起來的是大肌群,那身體消耗的能量就多,如果調動起來的是小肌肉,身體消耗的能量就少,而身體募集肌肉的類型是根據訓練負荷來定的,身體遵循著先募集小肌群後募集大肌群的原則,也就是說你訓練中使用的重量太小的話,大肌群是不會發力的,畢竟殺雞焉用宰牛刀嘛!大肌群得不到鍛鍊自然就不會生長,小肌群雖然鍛鍊到了,但它又能長多大呢?所以我說自重的訓練負荷太小,身體沒有調動大肌群的必要,當然維度就小。
而從另一方面來看。不同的訓練次數對於身體的改變也是不同的,這裡的訓練次數指的是使用某一個重量訓練能完成最多的次數—也叫RM。如果用這個重量你只能完成1到5次訓練的話,那麼你的肌肉力量會得到提升,如果能完成8到12次訓練的話,那麼你的肌肉圍度會得到明顯的提升,如果你能完成超過20次的訓練的話,你的肌耐力會得到提升,總體來說,用大重量能夠募集更多的快肌纖維,而用小重量能夠鍛鍊到更多的慢肌纖維,慢肌纖維和快肌纖維的特點我們都知道,慢肌纖維的維度要比快肌纖維小得多,但是耐力強。
而依靠自重訓練的話,我不相信你伏地挺身只能做10次或者20次,你會隨著訓練能力的提高讓訓練次數逐漸的增加,其實對於一個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伏地挺身單組的訓練次數起碼能達到50次,而50次已經達到了肌耐力訓練的區間了,所以說在家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你訓練的是肌耐力,並不是肌肉的維度。
平衡能力會變強
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是閉鏈運動,身體被固定的一端是四肢,這就使得身體與支撐物的接觸面變小,那麼動作的穩定性會下降,而身體在這種條件下運動自然會發展出良好的平衡能力。
除此以外在健身房訓練的時候我們使用的器械都是規則的物體,比如槓鈴、啞鈴都是重量在兩端的規則物體,固定器械更是沒有平衡性可言,但是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的時候我們的訓練負荷是自己的身體,而人體是一個不規則的物體,我們為了控制好自己的身體自然會挑選合適的支點來支撐,比如做單手伏地挺身,如果你有一點伏地挺身基礎的話那麼經過指導,在一天之內肯定能學會單手伏地挺身,其實單手伏地挺身並不難,難點在於找平衡點,把發力的那隻胳膊放在合適的位置上,自然就能把身體支撐起來,所以徒手健身考驗的是身體肌肉的平衡能力以及自身尋找平衡點的能力。
心肺功能會變強
我們在健身中會產生兩種疲勞,一種是神經疲勞,另一種是心肺疲勞,神經疲勞和心肺疲勞是根據訓練負荷決定的,訓練的重量越大,神經越容易疲勞,訓練重量小,對心肺的考驗性就大,神經疲勞的恢復時間比心肺疲勞的恢復時間長得多,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運動員做大重量的力量訓練時,組間的休息時間常常是2—5分鐘,做中等重量的訓練時組間休息時間通常是1分鐘,而做小重量的耐力訓練時組間休息時間僅為30秒,所以自重訓練絕對屬於肌耐力的訓練範疇,那麼這種訓練對心肺功能的考驗性就大,訓練者長期訓練的話自然會發展出良好的心肺功能。
結語
綜上所述,在家僅做伏地挺身和引體向上的人,具備以下特點:
肌肉維度相對於健身房訓練者會小很多,但是肌耐力強身體的平衡能力強心肺功能強那麼以上3個特點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請儘快的更換訓練項目,不要再異想天開的以為在家裡每天做做伏地挺身就能變成肌肉男,那樣不現實。#百裡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