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各個娛樂場所已經陸續開放。如今,影院已經復工滿月,近日迎來第一波小高潮:《八佰》昨天正式上映。
早在8月14日,《八佰》就開始小範圍點映,當天收穫1500萬票房和超高上座率。本周工作日,《八佰》開啟二輪點映,連續打破票房紀錄:先是成為全球當日票房冠軍,後創下中國影史點映票房紀錄。
和票房同步發酵的還有口碑,又或者說是看過點映的自來水們成了助力《八佰》票房一路高歌的神秘力量。
雲首映禮上,吳京、徐崢、馮小剛等一眾中國影視大咖對《八佰》不吝讚美之詞,吳京還公開表示電影讓自己數度感動落淚。清華教授尹鴻更是盛讚,《八佰》是「華語戰爭片新高度」。
收穫一眾強勁口碑和高票房後,昨天,《八佰》正式登陸全國影院,全國票房也終於迎來了一次久違的井噴。
截至目前,《八佰》累計票房已經突破5億,更讓人驚嘆的是觀影人次數已經超過1000萬。
這也意味著,《八佰》已經超過1000萬國人在大銀幕前回憶了那段刻骨銘心的艱難歲月。
《八佰》與傳統戰爭片很不相同,我們很難從中找到所謂主線支線,又或者說,每個人都是主線。它是一部典型的群像電影,王千源飾演的羊拐、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姜武飾演的老鐵、歐豪飾演的端午、張俊一飾演的小湖北……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操著各地方言,因為戰爭和命運,在上海灘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相遇。
在這之前,他們的人生軌跡並不相同,有的是不諳世事的小年輕,有的是孤家寡人的兵油子,還有的是儘管在兵團卻從沒拿過槍的「瓜慫」。
也因為是群像戲,影片中沒有絕對的主角,但都通過細節完成了對人物的生動勾勒:兵油子心心念念地追著記者要他把自己的照片寄回老家,山東兵隨身帶著趙子龍的皮影,心裡始終有計較的老算盤在一個打賭的銅錢上都會做點手腳……
嘿,在管虎的鏡頭下,在演員生動的演繹中,這一個個人物頓時都鮮活了起來。
他們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只是戰爭逼著他們面對,絕境中必須做出選擇。
當陳樹生寫下血書「捨生取義,兒所願也」時,觀眾與影片中的南岸民眾一樣,在淚眼婆娑中,已經不會再去分辨他們誰才是真正的英雄。
這個時候,才終於明白片頭字幕那句話的含義:「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這是對這群並不知名戰士們的最高贊禮:他們為自己所追求的事情犧牲,哪怕化為塵土,也會面帶微笑。而塵土化作春泥也可讓種子發芽,讓火種繼續傳播下去,影響更多人,就如影片中人們愛國意識的覺醒過程一樣。
此時此刻,銀幕前觀眾的視角和南岸民眾是一致的,隨後管虎導演鏡頭一切,讓我們看到南岸民眾的表現。
從戰爭開始他們就密切關注著對岸,為對岸的每一聲爆炸而心顫,也會為他們每一件頑強的守衛而動容。
心思一動,就再也坐不住了,所以才有了冒死遊過蘇州河就為了送一面旗幟過來的女童子軍,也有了在槍林彈雨中不顧一切狂奔過橋頭只為了把電話線傳遞給戰士們的賭場混混。
這樣精巧設計,這樣的鏡頭語言,讓觀眾在電影院觀看《八佰》時收穫的感動是雙重的:一方面會為倉庫中戰士們的浴血堅守而落淚,另一方面也會為普通民眾的言行支持而眼眶溼潤。
他們都是平凡人,但在那樣的環境下,他們又都不平凡。他們用各自的方式詮釋了中國人的血性和堅韌,讓我們看到抗戰歷史過程中中國軍民的付出。
至於網上所傳的那些「洗白國黨」,「歪曲歷史」言論,相信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對這些觀點嗤之以鼻。電影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真實的展現了1937年的戰爭場面,同時諷刺了國黨高層的不作為。尤其描繪了蘇州河北岸戰士的浴血奮戰逐漸感染了蘇州河南岸民眾,讓他們從一開始的觀望到關注,再到身體力行的參與其中。戰爭將兩岸的人民緊緊維繫在一起,他們為了民族大義共同抗爭。所以,那些所謂的「屁股論」更是無稽之談。
看完《八佰》感動之餘,也會更珍惜當下,砥礪前行。這或許就是好電影所帶來的力量吧。
本文章轉載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