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2020-12-28 天眼新聞

「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

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

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我兒子景詩周有輕微的智力殘疾,但農活積極肯幹,兒媳婦是聾啞人,雖然是二級殘疾,但也是個勤快人,一家5口人生計全指望著兒子兒媳。2018年9月,幫扶幹部聯繫我家以後,得知我家困難,建議我們搞養殖。

幫扶責任人為王發芬購買禦寒棉被和衣服

技術和資金是我們的當前難題,幫扶幹部知道我們沒錢又不懂技術,幫助我們申請國家貼息的特惠貸款5萬元,還讓我兒子到村委會參加養牛培訓。「有什麼困難隨時打電話給我。」潘書記常對我們說。

聽說潘書記是州裡下來的幹部,一點架子也沒有,為了我們家操了很多心。為了養牛,替我們申請種植牧草種子;看我們困難,又替我們申請低保。幫我們家的事,真的是數不盡、謝不完。

2019年春節剛過,政府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我們整寨搬遷到縣城,自從搬上來後,小孩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走六七公裡到村小學上學,還能在更好的學校上學,看病也更方便了。

除此之外,為了打消我們搬到縣城後生存不下去的顧慮,為我們申請了城鎮低保,還為景詩周申請了雙龍小鎮的保潔員,兒媳也參加了「繡娘」培訓,到車間裡上班,還能賺點錢。

在安龍縣雙龍安置點,王發芬家新居住環境

現如今,脫貧了,搬遷後,我把養的本地小黃牛賣了,不僅還了貸款,還賺了2萬塊左右,此外城鎮低保、保潔員、「繡娘」各種收入每個月有3000多塊錢,收入也穩定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脫貧不忘黨的恩
    12月18日,冬日陽光照得梁莊村暖洋洋的,忙完農活,村民程德強坐在書桌前練起了書法,開筆他寫下「脫貧不忘黨的恩」幾個大字。這是程德強每次練字習慣性動作,也是他脫貧之後發自內心的感激之言。以此為例子,楊凡不失時機地對程德強進行文明家庭觀念教育,給他講解良好家教和言傳身教對後代的巨大影響,給他講解「人窮不能精神倒」的道理,現在的程德強已經認識到養成良好習慣和保持良好精神狀態的重要性,原來邋邋遢遢的生活習慣已經大為改變。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我到包保戶家開展扶貧工作的次數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家人的執著與熱情。每當我來到他家,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端茶送水,問問有沒有用餐……給人一種家人的親切。   記得有一次,我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條件,核實家庭人口信息,計算家庭收入等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黨的扶貧政策那麼好,我也不能當懶漢,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出屬於我們這個家庭的好日子。我叫熊玉超,今年46歲,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後寨組,我家有五口人,妻子張明英在家務農,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叫候豔,現在在廣東東莞打工,二女兒叫熊光玉,現在在石灰小學讀四年級。長子叫熊龍,現在在石灰小學讀三年級。
  • 古井:從「吃水不忘挖井人」到「背井離鄉」,我們經歷了什麼?
    老井記憶1988年,年輕張藝謀擔任電影《老井》男主角,把農村打井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如電影中的故事一樣,在很多北方的村鎮,想要伴水而生,就不得不打井生活。水是人們生活的源頭,沒有水就沒有人。在我的記憶中,村裡就有一口老井,村裡人喝水往往都會擔著兩個水桶,去很遠的老井旁擔水喝,把家裡的一個大甕裝滿水,就夠吃好幾天了。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故事」為扶貧畫添上一抹色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
    2017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入駐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會,開啟的我的扶貧旅途。  「要想富先修路」進村後,我便協調開展通組路和串戶路的硬化,從這以後每天都在組裡面轉動,通過小組會、院壩會、座談會、談心會頻繁地同群眾見面,不斷的交流打消了群眾顧慮,讓每一段串戶路和通組路順利完工。
  • 脫貧不忘感恩 天中街道貧困戶主動捐款抗疫情
    耿趙莊村貧困戶主動捐贈疫情防控資金  大眾網·海報新聞定陶2月11日訊(記者 吳寶傑 通訊員 姜青偉)在全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關鍵時刻,2月8日上午,天中街道收到一份特殊的疫情防控捐贈資金,耿趙莊村貧困戶喬新翠,走進天中街道防控值班室:「肺炎疫情發生,看到街道村社幹部舍小家為大家,奮戰在抗疫一線,覺得自己脫貧不能忘黨恩,應該也為抗擊疫情出一份力。」
  • 「我的脫貧故事」好政策讓我重燃致富希望|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村民...
    「是脫貧攻堅的政策讓我們住上了新房子,過上了好日子」,我的父親向入戶走訪的扶貧幹部感嘆著。我叫何騰春,是都勻市墨衝鎮拉海村慄木山組村民。一直以來,我們一家5口人靠種地和農閒時務工維持家裡的生活,家庭經濟收入較低,經常入不敷出。
  • 瑞金吃水不忘挖井人(少兒雙語)
    現金紅井,是蘇區時期,毛澤東親自帶領幹部群眾一起開挖的,它是當時黨和蘇維埃政府密切聯繫群眾、解決群眾生活困難的歷史見證。沙洲壩是一個乾旱缺水的村莊,1933年9月的一天,毛澤東帶領幾個紅軍戰士在村前幾十米的地方進行了水源的勘探,並破土動工,群眾見毛主席親自在開挖水井,也紛紛帶著工具一起動手,在挖到5米深的地方,一股泉水噴泉湧而起,井終於挖好了,並用卵石砌成,此後,其它沙洲壩村的村民也紛紛開挖水井,村民們的吃水問題終於解決了。
  •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廟壩鎮:感懷黨恩 和諧奮進奔小康 2020-05-19 19: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脫貧故事」我靠養豬脫貧致富丨錦屏縣啟蒙鎮者蒙村九組村民楊明傑
    我叫楊明傑,家住啟蒙鎮者蒙村九組,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因家中田土少,又有一個常年癱瘓在床的80多歲的老母親需要有人照顧,我本人又沒有什麼技能,年紀大也不能外出打工,生活處於貧困水平。我家有一個在雄黃半山上的豬舍,兒子楊正瓊也有養豬技術,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在村支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及幫扶責任人的幫助和關心下,政府發放了6頭生豬作為啟動種豬,並幫我制定了生豬養殖計劃,從最初的10來頭到現在的80多頭,從弱到強,從貧到富,我家2017年順利脫貧,全家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大山深處國旗飄 脫貧群眾頌黨恩
    營口新聞傳媒中心開設「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專欄,向您講述廣大幹部群眾奮戰脫貧攻堅一線,不鬆勁、不懈怠,確保啃下最後的「硬骨頭」,用實際行動書寫責任擔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智慧和力量的營口故事。什字街鎮於家屯村的已脫貧農戶家中懸掛著鮮豔的五星紅旗。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安龍縣政協主席、錢相街道指揮長梅俊說。 圖為黨工委書孫健(中)察看五福社區佩鳳服裝廠新市民就業情況2017年11月27日,縣脫貧攻堅指揮部一聲令下,幹部下沉,全員參與脫貧攻堅。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林雲準為周星馳慶祝58歲生日時,網友「吃水不忘挖井人」
    同時,粉絲們也紛紛稱讚林允「吃水不忘挖井人」。眾所周知,林允從小家境普通,畢業於一所普通的音樂學校。但2014年,林允憑藉周星馳的電影《美人魚》走紅。後來,林允籤約周星馳,成為「星女郎」的一員。在湖南衛視真人秀愛情節目《我的女孩》中,周星馳為了給林允造勢,甚至以對話的形式與林允互動。對話中,林允以周星馳為「爸爸」撒嬌,「星爺」則與女兒開啟了玩笑,為林允贏得了不少觀眾親和力。此外,周星馳還在多個場合稱讚林允。
  • 統編版一年級下冊第1課《吃水不忘挖井人》知識點
    四、多音字挑:tiāo(挑水) tiǎo(挑戰)解:xiè (解數)jiě (解放)五、偏旁和筆畫心:心字底(急、忘、總、意、感、本課指毛主席領導、指揮戰士和鄉親們挖井。時刻:每時每刻,經常。九、句子解析1.村子裡沒有井,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