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
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
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我兒子景詩周有輕微的智力殘疾,但農活積極肯幹,兒媳婦是聾啞人,雖然是二級殘疾,但也是個勤快人,一家5口人生計全指望著兒子兒媳。2018年9月,幫扶幹部聯繫我家以後,得知我家困難,建議我們搞養殖。
幫扶責任人為王發芬購買禦寒棉被和衣服
技術和資金是我們的當前難題,幫扶幹部知道我們沒錢又不懂技術,幫助我們申請國家貼息的特惠貸款5萬元,還讓我兒子到村委會參加養牛培訓。「有什麼困難隨時打電話給我。」潘書記常對我們說。
聽說潘書記是州裡下來的幹部,一點架子也沒有,為了我們家操了很多心。為了養牛,替我們申請種植牧草種子;看我們困難,又替我們申請低保。幫我們家的事,真的是數不盡、謝不完。
2019年春節剛過,政府為了讓我們過上好日子,徹底擺脫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困境,我們整寨搬遷到縣城,自從搬上來後,小孩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走六七公裡到村小學上學,還能在更好的學校上學,看病也更方便了。
除此之外,為了打消我們搬到縣城後生存不下去的顧慮,為我們申請了城鎮低保,還為景詩周申請了雙龍小鎮的保潔員,兒媳也參加了「繡娘」培訓,到車間裡上班,還能賺點錢。
在安龍縣雙龍安置點,王發芬家新居住環境
現如今,脫貧了,搬遷後,我把養的本地小黃牛賣了,不僅還了貸款,還賺了2萬塊左右,此外城鎮低保、保潔員、「繡娘」各種收入每個月有3000多塊錢,收入也穩定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