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

「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

「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

「新房子真的不開錢!」

「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如果你搬遷後,有困難的話我們會儘量想辦法解決。」

……

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

故土難離,是啊!但是,他們很「難纏」!

搬遷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遠離在一起生活了幾十年的父老鄉親,也有些不舍,看到幫扶幹部陳吉超著急的樣子,一有空就往我家「鑽」,56歲的人了一直掛念我家的事情,我也能理解他的好心。

陳吉超反覆給我說,我們搬過去後承包的責任地、林地還是我家的,可以回來繼續耕種、也可以流轉給政府,政府按每畝一定的金額給予補助。

「連二桿撩不過大腿」!我「牯」不過我兒子,我兒子吳光益新交的女朋友也希望結婚在新房子裡面。

搬!於是我最終同意搬遷到安龍縣五福街道五福小鎮福苑21棟3單元501號(面積100平方,實際共同生活人口為4人,按每人20平方計算應享受80平方,多出的20平方我自願補差價)。

剛開始我家是兩頭住,兩個兒子在搬遷點住,我和我老婆在原居住點住,種植一些傳統農業和經濟作物。

「搬去那些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吃哪樣鬼喔,田地都不得一塊,吃棵蔥都要買,還是搬回來算嘍!」鄰居不斷的在潑冷水。

2019年10月,政府要求所有搬遷戶在2019年11月底前拆除舊房(在此期間拆除舊房的每人給予3000元補助),我又開始動搖了。

此時我真的差一點就放棄搬遷,搬回老家來住了。

一聲聲的「吳伯」,喊得我腦殼疼。

縣委編辦領導何子健主任、縣事登局陳正霖局長和陳吉超同志又到我家來走訪了,他們那麼忙都來看我,到我家做思想工作,反覆宣傳易地扶貧搬遷的各種惠民政策,不要動搖,有什麼困難就提出來。但我自私的提出想要在搬遷點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才同意將舊房拆除,要不然生活沒有著落,也方便照顧家裡。

「馬上爭取給你解決」,何子健主任在我家馬上摸出電話,向相關部門匯報了我家的實際困難,一個星期的時間,我就接到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的上班通知,從事保安工作,解決了我家的困難。

我終於知道了,編辦的幫扶幹部們是真心誠意的為我們貧困戶著想啊!拆!我家於2019年11月24日自願將舊房拆除,並馬上復墾復綠。

聽領導們說: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截止到2019年,廷必村上期都組共完成易地扶貧搬遷7戶31人。

我家一家4口人就是眾多易地扶貧搬遷戶中的一員。

我家現在搬遷到安置點已經快兩年了,我在五福物流物業管理有限公司公益崗位幹保安工作每個月可以得1600多元呢,我老婆潘貞英也就近務零工收入也還可以;兩個兒子吳光益、吳光倫現在浙江金華和浙江溫州務工,每個月收入都在3500元以上,一家人收入還可以。

我家日子是越來越好了,越來越充實了,現在我大兒子吳光益今年考的小轎車駕駛證已拿到手了,我家準備明年買部小轎車來享受享受。

通訊員張思文

編輯彭芝莉劉義

編審陳俎宇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安龍縣政協主席、錢相街道指揮長梅俊說。 圖為黨工委書孫健(中)察看五福社區佩鳳服裝廠新市民就業情況2017年11月27日,縣脫貧攻堅指揮部一聲令下,幹部下沉,全員參與脫貧攻堅。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脫貧故事」一起奮鬥,讓生活更美好丨安龍縣五福小鎮五福社區胡雙
    我叫胡雙,2018年5月,我們一家搬到安龍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五福小鎮五福社區,我做夢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搖身一變成為「城裡人」,過上幸福新生活。我老家在安龍縣普坪鎮戈塘村颳風組,窮鄉僻壤的,很多年輕人迫於生計都選擇了背井離鄉外出務工。我和丈夫因為孩子小,只能在家「混日子」,我居家帶娃、幹點農活,丈夫就在周邊打零工,一年累到頭也只夠填飽肚子。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我叫熊玉超,今年46歲,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後寨組,我家有五口人,妻子張明英在家務農,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叫候豔,現在在廣東東莞打工,二女兒叫熊光玉,現在在石灰小學讀四年級。長子叫熊龍,現在在石灰小學讀三年級。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打造小紅香米品牌助農增收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第一書記 梁永東我叫梁永東,是安龍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被選派到龍山鎮丫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為了掌握一門致富技術,2015年12月他積極主動參加了黔西南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在村裡舉辦的中式烹調技術培訓。因為勤奮好學,成績優良,取得了職業技能鑑定指導中心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大學夢、新房夢實現了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
    我叫餘永紅,現在山東現代學院讀本科一年級,以前老家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平橋組,現在已經搬遷進城住上了縣城蘑菇小鎮的漂亮新房了。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下來之前,我家狀況相對於現在來說是另一個故事了。尤書記是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哪怕公務再繁忙,他都要抽出時間下鄉走家串戶,有時到深夜了都還在村子裡和村民們促膝談心,當然他也不止一次兩次的來過我家。餘永紅(右一)同幫扶幹部交流「不行、不行……你只有一年多點就要考大學了,怎麼可以放棄呢,你只管安心攻讀,我們共同來想辦法。」
  • 「我的脫貧故事」楊老師真「實在」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韋成富
    我叫韋成富,是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出門抬頭看到山、低頭看見水的山溝溝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每年田裡種點穀子,地頭栽些包穀,家裡養幾頭豬、一群雞鴨,日子也能勉強生活下去。
  • 「我的脫貧故事」我這浴「火」重生的生活|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
    我叫萬德喬,是劍河縣觀麼鎮新民村村民,2016年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2019年5月享受到國家的易地移民搬遷政策,成為一名易搬戶,現居住在劍河縣仰阿莎街道幸福社區。多年來,我最期盼的事就是能有一棟屬於自己的安全住房,雖然我有兩個兒子,但大兒子身體差、在家養病,小兒子還在上大學,家裡的經濟來源就靠種植一些農作物,以及我在村內打零工維持,缺房缺錢一直是我的一塊心病。萬德喬(左一)2019年獲得受贈電視機一臺人窮氣短,我的脾氣也變得異常火爆。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財富故事」安龍:5000畝白及喜獲豐收 畝產達6000斤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各地積極發展經濟作物、農林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在安龍縣,當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眼下,安龍縣5000畝白及迎來豐收季,採收基地裡一片繁忙的景象。
  • 「我的扶貧故事」語重心長暖人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幫扶幹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2018年8月,我到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下雷莊組,進行學生的就學信息臺帳建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收集。此外,包保阿興村上井科組鄭純芬戶。  作為一個鄉村小學教師,走村串戶是我的基本功。
  • 「我的扶貧故事」從忐忑不安到堅定前行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第一...
    我叫鄧偉,是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專職副書記。2018年3月,被派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擔任第一書記。剛接到駐村通知時,我的內心很忐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到達坡利村後,我看到村裡的房屋比較破爛,串戶路硬化還未完成,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們騎摩託車回家只能推著走……這些畫面對我觸動非常大,讓我堅定了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要幫助群眾早日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龐幫雲:讓村民生活甜起來|李美珍...
    於是,我開始走村串戶給村民算收入帳。但村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還是讓我吃了不少閉門羹,幾乎沒有村民理會我。我知道村民不是不願意,而是不敢嘗試,他們需要一個領頭人。於是,我決定先做給群眾看。除了將自家的土地全部種植甘蔗外,我又流轉了幾十畝土地來發展連片種植。有村民顧慮,覺得納碰村交通不便,收成之後怎麼把甘蔗運出去換成錢?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帶回家丨安龍縣巾幗志願者岑麗
    我叫岑麗,是安龍縣的一名巾幗志願者。2017年,我同丈夫羅紅在安龍縣城開了一家醫院叫「安龍愛德康醫院」。平時,我和丈夫很忙,但我們都很喜歡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今年元旦,我參加了安龍縣婦聯組織開展的「把愛帶回家」寒假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我收穫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脫貧故事」日子會像葡萄一樣甜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村民...
    我叫李興菊,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六組的村民,在脫貧攻堅的好政策下我家的產業得到了發展,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也走上了致富路。這些年,我家的聯親幹部朱曉露和駐村工作隊的龍廷壽隊長向親人一樣幫扶我們。我家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