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

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

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

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以前,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到了我一個人身上,掙的錢全部花在看病住院和生活上都不夠。

包保責任人到韋配勇(右)家宣傳政策

如今,孩子們已順利畢業,且都找到了工作,不僅不需要我負擔,還常常往家裡寄錢,給我買吃的穿的。最值得高興的事是妻子恢復健康,家裡還修建了3層高的新平房,家具家電配備齊全,生活條件大大改善。

2014年,我家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獲得了不少教育資助、退耕還林補助、醫療救助,讓我順利渡過難關。如今,我們在住房和飲水安全上都有了保障,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另外,我還在以前種的李子樹下套種了其他農作物,一塊土地實現了多份收入,平時不忙的時候,我還去當地引進的企業上班,一天能掙100元。

如今,我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家裡種的枇杷跟李子一到季節,也能賣出好價錢,加上國家退耕還林每年補貼2000元,以及家中餵養的黃母牛每年補貼3000元,一年的收入十分可觀。

我家發生的這些巨大變化,全得益於國家的好政策。在政府和扶貧幹部的幫扶下,我才在有生之年能住進這麼好的房子,住得好,吃得好,日子一天比一天過得好。現在,我們一家的生活很幸福。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胡耀元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家是2014年被評為貧困戶的,2016年起,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就經常到我家,慰問我們生活怎麼樣,是不是吃得飽、穿得暖。幫扶幹部為了能讓我家過上好日子,時時刻刻都在替我們家脫貧出謀劃策。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我到包保戶家開展扶貧工作的次數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家人的執著與熱情。每當我來到他家,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端茶送水,問問有沒有用餐……給人一種家人的親切。   記得有一次,我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條件,核實家庭人口信息,計算家庭收入等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我叫熊玉超,今年46歲,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後寨組,我家有五口人,妻子張明英在家務農,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叫候豔,現在在廣東東莞打工,二女兒叫熊光玉,現在在石灰小學讀四年級。長子叫熊龍,現在在石灰小學讀三年級。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我是陳吉超,是你的包保幹部,你在哪裡打工?」「根據現在的政策,你家可以到五福街道去要一套新房子。」「新房子真的不開錢!」「搬遷過去你兒子也有新房子討老婆了!」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作為幫扶幹部,首先了解基本情況作笫一手資料,做到心裡有底,再逐戶入戶開展深入細緻的調查,找準致貧原因,因戶施策,擬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確保未脫貧戶如期脫貧,已脫貧戶鞏固提升。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大學夢、新房夢實現了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
    我叫餘永紅,現在山東現代學院讀本科一年級,以前老家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平橋組,現在已經搬遷進城住上了縣城蘑菇小鎮的漂亮新房了。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下來之前,我家狀況相對於現在來說是另一個故事了。在經濟方面也是極其拮据,都是靠我母親一個人種點農作物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本來平時生活就很困難,再加上我在縣城上高中,在經濟上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在我上高二下學期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母親難以籌齊我的開學費用,我準備放棄讀書外出打工,就在這時一個「救星」的出現讓我改變了想法,這個「救星」就是我們普坪鎮的黨委書記——我家的幫扶責任人尤光祥。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安龍縣政協主席、錢相街道指揮長梅俊說。 圖為黨工委書孫健(中)察看五福社區佩鳳服裝廠新市民就業情況2017年11月27日,縣脫貧攻堅指揮部一聲令下,幹部下沉,全員參與脫貧攻堅。錢相街道與其他鎮辦一樣,有667名幹部參與脫貧攻堅,分布到街道轄區15個村居162村民小組,對所有村民組和貧困戶實行網格化管理,如何組織發動,讓每位幹部都行動起來,讓群眾做脫貧攻堅的支持者和參與者,這是當時要跨出的第一步。「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語重心長暖人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幫扶幹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2018年8月,我到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下雷莊組,進行學生的就學信息臺帳建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收集。此外,包保阿興村上井科組鄭純芬戶。  作為一個鄉村小學教師,走村串戶是我的基本功。
  • 「我的脫貧故事」活到80歲,我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丨安龍縣招...
    我現在80歲了,在黨的好政策及村幹部的幫扶下,日子過得那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叫李擴倫,家在安龍縣招提街道冗講村冗講組,現在一家人吃、穿、住房、飲水安全都不愁,廚房也改好了。包保責任人到李擴倫戶開展遍訪就當我一籌莫展時,幫扶幹部來了,他們多次到我家了解生產、生活的情況,和施工隊、村組幹部,幫扶單位等好多人一起到我家,我心裡想他們還不是來照照相,露個面走了,沒什麼用的。可日子一長,他們開始給村裡修路,拉自來水,給我家打地基,蓋房子,改廁所,光修房子就花了好幾萬。
  • 「我的脫貧故事」楊老師真「實在」丨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韋成富
    我叫韋成富,是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村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出門抬頭看到山、低頭看見水的山溝溝頭。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家每年田裡種點穀子,地頭栽些包穀,家裡養幾頭豬、一群雞鴨,日子也能勉強生活下去。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帶回家丨安龍縣巾幗志願者岑麗
    我叫岑麗,是安龍縣的一名巾幗志願者。2017年,我同丈夫羅紅在安龍縣城開了一家醫院叫「安龍愛德康醫院」。平時,我和丈夫很忙,但我們都很喜歡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今年元旦,我參加了安龍縣婦聯組織開展的「把愛帶回家」寒假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我收穫滿滿。
  • 「我的脫貧故事」如今我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丨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
    我叫楊遠翠,是貴定縣金南街道鼓坪村三組的建檔立卡戶,同時也是三組的村民組長。回想過去的日子,如今過上了小康生活,我更加感激黨的好政策,感激政府對我們的幫扶,感激無微不至的駐村幹部。 駐村幹部張承茂、第一書記董相法到楊遠翠(右二)家中走訪  我家曾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家中經濟條件不好,也曾為兒子的學費犯愁。但是再窮不能窮教育,所以我和愛人仍然全力支持我的兩個兒子讀書。
  • 「我的扶貧故事」為扶貧畫添上一抹色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
    2017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入駐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會,開啟的我的扶貧旅途。  「要想富先修路」進村後,我便協調開展通組路和串戶路的硬化,從這以後每天都在組裡面轉動,通過小組會、院壩會、座談會、談心會頻繁地同群眾見面,不斷的交流打消了群眾顧慮,讓每一段串戶路和通組路順利完工。
  • 「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山高水長,總是期盼遠方……」凌晨一點,手機彩鈴叫醒了我,惺忪中一看,是我幫扶包保的對象打來的電話。「張老師,我爺爺喊胸痛,呼吸困難,怎麼辦呀?」  「倒點溫開水給爺爺喝,把上次我買的藥給他吃了,我馬上趕來,等我,別怕!」  我趕緊穿上了棉衣,輕吻了身邊熟睡的女兒,輕手輕腳地把門掩上,便往停車場奔去。
  • 「我的脫貧故事」來路布滿荊棘 亦有繁花相送丨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
    我叫韋力,家住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下竜布組,說起過去很慚愧,在我讀高中以後,母親一人承擔著一切家務。母親為了讓我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一個人種地,養牛,餵豬……以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我的未來。2014年,我考入了廣西經濟職業學院,這本是一件喜事,可昂貴的學費讓母親犯了難。
  • 「我的脫貧故事」三副「藥方」讓我家脫了貧丨貞豐縣珉谷街道河堡...
    2017年秋天,政府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給我們家派來了幫扶幹部盧興濤。盧興濤既是我這個多災多難的貧困家庭的包保人,也是我們河堡村的駐村幹部。我叫王厚琴,那時我們家有三口人。盧興濤第一次來到我家的時候,看著他瘦削的身子,我心裡不禁有些疑慮,這樣一個自身都「肥」不起來的年輕人,怎麼能幫我。  我們家的勞力力是我和我丈夫汪仁倫,但他後來患上了間歇性精神病,兒子出門打工,家裡常年就剩下我一個人,要負責全家6畝多田地的農活。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梁永東:打造小紅香米品牌 助力村民...
    打造小紅香米品牌助農增收安龍縣龍山鎮丫科村第一書記 梁永東我叫梁永東,是安龍縣農業農村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被選派到龍山鎮丫科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駐村扶貧工作。為了能快速地適應新工作,我經常到村民家走訪,了解群眾所急,解決群眾所需。在走村入戶的過程中,我了解到,丫科村的經濟僅依靠種植養殖業,群眾增收渠道較窄,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於是,我和村兩委班子多次商議,制定了丫科村脫貧發展計劃,調整村裡的種植產業結構,鼓勵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 「財富故事」安龍:5000畝白及喜獲豐收 畝產達6000斤
    今年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各地積極發展經濟作物、農林產業,推動鄉村經濟發展,助力貧困地區脫貧。在安龍縣,當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中藥材產業。眼下,安龍縣5000畝白及迎來豐收季,採收基地裡一片繁忙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