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2020-12-23 天眼新聞

「山高水長,總是期盼遠方……」凌晨一點,手機彩鈴叫醒了我,惺忪中一看,是我幫扶包保的對象打來的電話。

「張老師,我爺爺喊胸痛,呼吸困難,怎麼辦呀?」  「倒點溫開水給爺爺喝,把上次我買的藥給他吃了,我馬上趕來,等我,別怕!」  我趕緊穿上了棉衣,輕吻了身邊熟睡的女兒,輕手輕腳地把門掩上,便往停車場奔去。

張煬(右一)到九龍小區陪貧困老人一起做飯

外面冷極了,下著凍雨,引擎蓋上還積了一層白白的冰。我的心頓時涼了一下,我一個女生,獨自開車前往40公裡外的安龍縣龍山鎮拉坡村,不知道行不行。  不用想了,出發!我發動了車子打開了燈。  一路上,過往的車輛極少,為了給自己壯膽,我又打開了自己喜歡的音樂《山高水長》。五十多分鐘,我來到了鎮上聯繫鎮醫院的醫務人員後,又馬上驅車十多公裡,前往貧困戶家。  山裡的路雖然全是水泥路,但彎道很大,還有霧,穿過一片片竹林,順著幾聲狗叫,終於到達了。

張煬(左二)到九龍小區貧困戶進行節日慰問

小男孩站在屋外院壩裡等我,我趕緊下車,抱起男孩進屋,他的手都凍疆了,通紅通紅的,頭髮上全是霧水。  我們走進到爺爺的房間,他躺在床上呻吟著。見我來,爺爺用盡全身力氣對我說:「張老師,你一個人來啊?你是個好人呀!」  「我們趕緊上車去醫院。」接著,我們一起把爺爺扶上了車。二十多分鐘以後,我和小男孩的奶奶,把爺爺送到了龍山鎮醫院。因為事先聯繫好,醫生護士都站在醫院門口等著我們。  醫院的病床前,奶奶拉著我的手,眼裡充滿淚水說:「我們這個家拖累你了,老頭子患上了慢性肺病,你還給他辦了慢性病保險,現在看病基本上不花錢了。要不然不知道還要窮到什麼時候。我兒子兒媳都在外地打工,家裡還有兩個娃,你周末還來給他們輔導……」  「國家政策好,我只是扶貧隊伍裡的一員!」那夜,我們聊了很多很多,就像母女倆一樣。

張煬(左二)從龍山宜拉村領取雞苗送至九龍小區給貧困戶

不知不覺,窗外的天也蒙蒙亮了。這時,我的手機彩鈴又響了。  「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山高水長,執著灌溉信仰……」打開手機一看,原來是爺爺的兒子從廣東打來的電話,他感激地哭了。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義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兒子景詩周有輕微的智力殘疾,但農活積極肯幹,兒媳婦是聾啞人,雖然是二級殘疾,但也是個勤快人,一家5口人生計全指望著兒子兒媳。2018年9月,幫扶幹部聯繫我家以後,得知我家困難,建議我們搞養殖。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我到包保戶家開展扶貧工作的次數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家人的執著與熱情。每當我來到他家,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端茶送水,問問有沒有用餐……給人一種家人的親切。   記得有一次,我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條件,核實家庭人口信息,計算家庭收入等情況。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帶回家丨安龍縣巾幗志願者岑麗
    今年元旦,我參加了安龍縣婦聯組織開展的「把愛帶回家」寒假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我收穫滿滿。岑麗同幫助的女兒合影活動當天,我成了一個孩子的「愛心媽媽」:趙曉敏,從安龍縣春潭街道鋼廠村鋼廠組搬遷到雙龍小鎮的貧困戶孩子,今年11歲,父母離異,母親改嫁,現是雙龍小學六年級學生。
  • 「我的扶貧故事」語重心長暖人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幫扶幹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2018年8月,我到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下雷莊組,進行學生的就學信息臺帳建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收集。此外,包保阿興村上井科組鄭純芬戶。  作為一個鄉村小學教師,走村串戶是我的基本功。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王功益(中)入戶走訪與群眾交流為了儘快擺脫貧困,國家對貧困家庭實施易地搬遷政策,經多次入戶宣傳動員,並帶潘國祥及配偶多次到搬遷安置點參觀看房,最後夫婦兩心動了,主動參與抽房,10月份如願以償搬進了磨菇小鎮A區,讓兩個小孩辦理了轉學到天菇小學和幼兒園就讀並為王良頂在蘑菇小鎮申請安排了公益性崗位。
  • 「我的扶貧故事」這些年,那些事丨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王燕
    2018年再次回到學校,繼續我的教學教育工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同事、教材,陌生的是新的任務,脫貧攻堅的任務。我一頭霧水,讓我自己選擇一戶進行包保?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設身處地 換位思考丨晴隆縣碧痕鎮新坪小學教師胡...
    經常有同事和朋友問我:「你們這些幹部在村裡扶貧都幹了些什麼,有效果嗎?」對此,我曾也心存疑慮。不過現在,經歷了這幾年的扶貧工作,我能夠很肯定的回答他們:「我做了很多實事,不說成績有多顯著,但至少讓我的貧困戶都享受到了黨和國家的扶貧政策!」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故事」為扶貧畫添上一抹色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
    2017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入駐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會,開啟的我的扶貧旅途。  「要想富先修路」進村後,我便協調開展通組路和串戶路的硬化,從這以後每天都在組裡面轉動,通過小組會、院壩會、座談會、談心會頻繁地同群眾見面,不斷的交流打消了群眾顧慮,讓每一段串戶路和通組路順利完工。
  • 「我的扶貧故事」背著兒子去扶貧丨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教師康朝美
    這是村裡面的人見到我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我是興義市泥凼鎮坡尾小學的一名教師,也是一名共產黨員,還是一位年輕媽媽。  我幫扶的是泥凼鎮梨樹村槽上組的錢明啟一家,這是我生完孩子後結對幫扶的第二戶。一開始我並不知道梨樹村有多遠,只知道梨樹是離興義最近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大山深處的情緣|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趙娟
    我叫趙娟,水城縣第一小學教師。黃果樹村是一個能讓人神往的地方,但那裡沒有讓人垂涎欲滴的黃果掛滿枝頭,也沒有馳名中外的「黃果樹瀑布」映入你的眼帘,有的只是漫山遍野的翠綠和雜亂無章的荊棘,以及一條蜿蜒盤旋的公路伸向小村的盡頭。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黨的扶貧政策那麼好,我也不能當懶漢,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出屬於我們這個家庭的好日子。我叫熊玉超,今年46歲,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後寨組,我家有五口人,妻子張明英在家務農,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叫候豔,現在在廣東東莞打工,二女兒叫熊光玉,現在在石灰小學讀四年級。長子叫熊龍,現在在石灰小學讀三年級。
  • 「我的扶貧故事」教育扶貧讓每個孩子享受陽光雨露 丨貴定縣金南...
    我叫柳成美,今年54歲,是貴定縣金南街道勝利村巫仰小學教學點教師,在脫貧攻堅工作中,擔任巫仰組一組至八組扶貧專幹。從事教育工作35載,我經歷了「提著煤油燈」上夜校的高標準掃盲,「一個也不能少」的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到如今「脫貧先扶智」的脫貧攻堅,最感懷的還是歷經三年的脫貧攻堅工作。柳成美(左二)與同事一起開展走訪,向村民宣傳扶貧政策「教育資助不漏一人,6—16周歲無一人輟學」,是教育扶貧的核心任務,要做到這兩個「一人」,要摸排、走訪、勸返、扶貧,每一個環節缺一不可。
  • 「我的脫貧故事」來路布滿荊棘 亦有繁花相送丨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
    我叫韋力,家住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下竜布組,說起過去很慚愧,在我讀高中以後,母親一人承擔著一切家務。母親為了讓我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一個人種地,養牛,餵豬……以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我的未來。2014年,我考入了廣西經濟職業學院,這本是一件喜事,可昂貴的學費讓母親犯了難。
  • 貴州安龍:「小蘑菇」撐起產業扶貧一片天
    安龍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落實好疫情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措施的基礎上,安龍縣聚焦扶貧主導產業,以「一企業一策」舉措全力推動食用菌企業復工復產、達能達產、擴能擴產,落戶企業儘快開工建設,助推安龍食用菌從「量變」到「質變」的轉變,以「小蘑菇」撐起產業扶貧一片天。
  • 「我的扶貧故事」讓人接受教育,才是真正的幫一輩子丨安龍縣萬峰湖...
    2016年,我被組織選派到安龍縣萬峰湖鎮下箐村開展駐村工作,而這一來,便是4年。我是個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山裡娃,怎麼都沒想到有一天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親近那片熟悉的土地和土地上淳樸的鄉親們。「你看,這是你送給我的衣服,還有鞋子。」今年六一兒童節,我組織愛心人士到下箐村毛草坪小學開展慰問活動,這是我到下箐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後,每年一定要做的事情,每次我去,小朋友便在我身邊轉圈,就像是看見親人一般。
  • 「我的扶貧故事」一名教師的扶貧路丨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扶貧...
    我是興仁市潘家莊鎮王家寨學校的一名教師,2017年9月,接到通知,全縣教職工要參與扶貧工作。身為教師的我,從此就踏上了扶貧之路,開始了扶貧生涯,有了許多精彩的故事,更有不少的收穫和感悟。我所包保的是興仁市潘家莊鎮扯尼姑村核桃寨組代家洪戶。
  • 「我的扶貧故事」難忘的師生「奇緣」|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教師曾莉
    劉世先所說的「娃兒們的姑姑」就是我。我叫曾莉,是鐘山區第三實驗小學的一名教師。給劉世先當「家庭教師」,是我這幾年的使命和擔當。   劉世先家與我的「奇緣」,得從2017年說起。這一年,作為貧困戶的劉世先家,成為了我的幫扶對象。從懵懂青澀的少年到意氣風發的青年,在扶貧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與貧困戶的相互「幫扶」見證了曾莉的成長,角色的轉變也見證了曾莉與劉世先家不解的師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