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再次回到學校,繼續我的教學教育工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同事、教材,陌生的是新的任務,脫貧攻堅的任務。我一頭霧水,讓我自己選擇一戶進行包保?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王燕(右一)走訪群眾
第一次來到她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住房的外觀,漂亮的屋頂,與破舊不堪的外牆形成鮮明的對比,戶主馮玉琴已年過60,所以根據這邊的稱呼,我稱她為太。她很慈祥,也很好交流,因為在農村,長時間的勞作,在她的臉上也自然而然的留下了歲月的痕跡,手上也留下了光榮的「勞作成果」。
進入室內,我都覺得我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見到的土泥地,比我外婆家之前的老房子還要陳舊,電器只有電視機,電磁爐,冰箱,消毒櫃,一個半自動的洗衣機,沙發也是很陳舊的,飯桌、家裡的布置,臥室裡的床鋪都明顯的展現了這個家庭的真實情況。與老人溝通得知,她與自己二兒子的兩個姑娘相依為命,她的老伴在我接到這個工作之前已經因病去世了,大兒子自己成家後出來居住,小兒子因小時候生病導致精神殘疾,不得不在精神病院接受治療,一年一家人的收入主要是低保以及所種的烤菸、薏仁米以及餵一些牲畜。
王燕(左一)在村裡同群眾交流
經過多次宣傳溝通後,為了兩個孫女的未來,馮玉琴做出了響應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搬遷到蘑菇小鎮的決定。
2018年底,馮玉琴戶搬遷到了蘑菇小鎮,在城裡分得了一套80平米的房子,在她閒暇的時間,她會去做一下零碎的活來補貼家用,儘管一家人的低保已經足以滿足他們的生活。其實,我所包保的馮玉琴戶,讓我覺得特別佩服,一個60來歲的老人成為了這個家的天與地,值得欣慰的是兩個孫女比較聽話,學習也比較認真,每次去到她家裡,她們兩姐妹都是在做作業。
王燕(左一)在村裡同群眾交流
扶貧的過程中,我迷惘過、抱怨過、糾結過、痛苦過、難過過,但是無論我有多少的負面情緒,但從馮玉琴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在馮玉琴戶的這個小家庭裡,我看到的是她對生活堅持不懈的態度,不管在什麼樣的地方,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她都會坦然的面對生活中的種種困難。剛搬過去的時候,說著各種的不適應,什麼都要去買,哪怕小蔥,但現在通電話很多時候,她都是在做有一些零碎的工作,並沒有最初的抱怨。對於兩個孫女,她充滿了希望。
面對這樣的家庭,我相信她們一定能走出昨天的困頓,走向美好的明天。
【人物小傳】
王燕,女,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教師。2018年9月,擔任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龐博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