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讓人接受教育,才是真正的幫一輩子丨安龍縣萬峰湖...

2020-12-28 天眼新聞

2016年,我被組織選派到安龍縣萬峰湖鎮下箐村開展駐村工作,而這一來,便是4年。

我是個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山裡娃,怎麼都沒想到有一天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親近那片熟悉的土地和土地上淳樸的鄉親們。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剛進村時,我每天和村幹部起早貪黑,把村子的每一個組,每一戶都走了個遍。

楊學精(左)查看產業發展情況

下箐村之所以貧困,除了地理環境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之外,主要原因是村民們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年輕人沒讀多少書,就選擇到外面務工,父輩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你看,這是你送給我的衣服,還有鞋子。」今年六一兒童節,我組織愛心人士到下箐村毛草坪小學開展慰問活動,這是我到下箐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後,每年一定要做的事情,每次我去,小朋友便在我身邊轉圈,就像是看見親人一般。

楊學精(左)同群眾交流

「只要我在下箐村一天,就絕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我暗下決心。我心裡一直有個念頭,下箐村雖然窮,但不會永遠窮下去,孩子們是下箐村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

自2016年4月以來,600餘件愛心衣物、鞋子和學習用品先後分發到孩子們手中。全村沒有一個因貧輟學的孩子,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安龍農商銀行也一直默默支持著我的這個夢想,從2017年開始,便響應農信系統愛心「1+1」工程的號召,一名農信員工對口至少幫扶一名學生。

如今,204名員工結對幫扶了205名貧困學生,在生活、學習上給予支持,很多受幫扶的貧困學生現在已經考入大學。

楊學精在學校同孩子們合影

2018年8月,岜供組張文學的兒子張明友和女兒張明會分別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貴州財經大學錄取。

收到這個消息,我背上挎包,一路小跑到張文學家。走進大門,張文學一家正圍坐在一起,兩張錄取通知書躺在桌子上。

「我的身體不好,掙不到錢。家裡沒錢交學費,兩孩子正鬧呢。」父親張文學臉上掛著無奈,也不敢去看孩子。

「我想繼續讀書。」兒子張明友說了我進屋後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的一句話,我看到他青澀的眼中已經泛著淚光。

屋子裡陷入沉默,沒有人再說話。「讀,一定要讀。」我站起來,打破了這份沉默,「你們放心吧,我去想辦法。」

當天晚上,我躺在單位的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到了2005年的時候,自己還在讀高中,家裡的經濟條件比下箐村很多群眾還要差,但是父母堅持讓自己讀書,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發趕到縣城,先到縣委統戰部,又去團縣委。只要是能夠申請大學生資助的部門,我統統跑了個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助學資金有了,「泛海助學」「習酒助學」,還有縣婦聯等的資助資金,共計1.8萬元。

楊學精給孩子們送來捐贈物資

「建房修路,是幫人一陣子,只有讓人接受教育,才是真正的幫一輩子。」每次談起自己的駐村工作,我都會說這句話。

細雨潤物,歲月無聲。我心中那個讓大山孩子都有書讀的夢,仍在繼續著。

【人物小傳】

 楊學精,男,2016年任安龍縣萬峰湖鎮下箐村擔任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用勤勞雙手創造美好生活丨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
    我叫王功益,2017年10月,受組織安排,我成為了安龍縣萬峰湖鎮江坡村江坡組前沿工作組組長。  面對陌生的群眾,一切從零開始,我的心裡十分忐忑,甚至惶恐。  王功益(右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生活萬峰湖鎮江坡村座落在天生橋二級電站旁,全村僅26戶102人,依山傍水,風景秀麗。  我所包保的潘國祥,為解決人居環境,2018年2月,幫助其向政府申請實施了改廚改廁項目。  此外,幫助申請參與了合作社黑山養羊養殖項目的實施,得到了能繁母羊10隻、公羊1隻及種草、改圈資金補助合計折合資金2萬元的補助。
  • 「我的扶貧故事」「稅官」算好脫貧攻堅帳丨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
    2018年12月,我被派駐到安龍縣春潭街道下扎村,擔任第一書記。  從稅務幹部到「第一書記」,面對的情況千頭萬緒,難以著手。為儘快轉變角色,吃透摸清村情民意,我第一時間組織村「兩委」班子召開工作會議,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況,進村入戶、踏田下地。
  • 「我的扶貧故事」把愛帶回家丨安龍縣巾幗志願者岑麗
    我叫岑麗,是安龍縣的一名巾幗志願者。2017年,我同丈夫羅紅在安龍縣城開了一家醫院叫「安龍愛德康醫院」。平時,我和丈夫很忙,但我們都很喜歡參加一些公益活動。今年元旦,我參加了安龍縣婦聯組織開展的「把愛帶回家」寒假結對關愛留守兒童活動,讓我收穫滿滿。
  • 「我的扶貧故事」這些年,那些事丨安龍縣海子鎮古裡社區幫扶幹部王燕
    2018年再次回到學校,繼續我的教學教育工作,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熟悉而又陌生,熟悉的是同事、教材,陌生的是新的任務,脫貧攻堅的任務。我一頭霧水,讓我自己選擇一戶進行包保?我根本弄不清楚我到底要進行什麼樣的工作,我不得不向網絡新聞、同事、組長等求助,做任何一件事,必須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我叫王燕,安龍縣海子鎮初級中學一名教師。2018年9月底,我成為古裡社區喬地坡組馮玉琴戶的包保責任人。
  • 「我的扶貧故事」語重心長暖人心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幫扶幹部...
    我是一名普通的鄉村小學教師。2018年8月,我到安龍縣春潭街道阿興村下雷莊組,進行學生的就學信息臺帳建立和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料收集。此外,包保阿興村上井科組鄭純芬戶。  作為一個鄉村小學教師,走村串戶是我的基本功。
  • ...扶貧故事」真心換真情 親如一家人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青龍村韋成金
    在安龍縣招堤街道青龍村哪坡組青龍山一線天景區山麓,萬畝良田保護區旁,居住著一戶韋姓農家,他家就是我的扶貧戶。  韋友明今年三十八歲,小學文化,為人剛正不阿,是一位勤勞樸實的農村青年。  我到包保戶家開展扶貧工作的次數記不清了。但在我的腦海裡總是浮現這家人的執著與熱情。每當我來到他家,他們總是笑臉相迎,端茶送水,問問有沒有用餐……給人一種家人的親切。   記得有一次,我入戶宣傳脫貧攻堅政策,了解家庭生活條件,核實家庭人口信息,計算家庭收入等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愛在雨中行丨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扶貧幹部周繼剛
    2017年11月27日,我和單位的10餘個兄弟姐妹在安龍縣人民會場參加了全縣脫貧攻堅工作動員大會,就這樣踏上迄今還在脫貧攻堅之路。那時,我被安排到安龍縣錢相街道打凼村這個人傑地靈的少數民族村寨,我擔任的是打凼村河對門組的前沿工作組組長。
  • 「我的脫貧故事」來路布滿荊棘 亦有繁花相送丨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
    我叫韋力,家住安龍縣灑雨鎮下龍村下竜布組,說起過去很慚愧,在我讀高中以後,母親一人承擔著一切家務。母親為了讓我得到更好的教育,她一個人種地,養牛,餵豬……以她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我的未來。2014年,我考入了廣西經濟職業學院,這本是一件喜事,可昂貴的學費讓母親犯了難。
  • 「我的扶貧故事」為扶貧畫添上一抹色彩丨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
    2017年9月,根據組織安排,我入駐安龍縣春潭街道陽方居委會,開啟的我的扶貧旅途。  「要想富先修路」進村後,我便協調開展通組路和串戶路的硬化,從這以後每天都在組裡面轉動,通過小組會、院壩會、座談會、談心會頻繁地同群眾見面,不斷的交流打消了群眾顧慮,讓每一段串戶路和通組路順利完工。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陳文學:扶貧,轉輾駐村十三載|羅...
    2007年,我開始駐村扶貧,第一站就是望謨縣的麻山,緊接著輾轉望謨的郊納鎮和復興鎮等地多年,2015年,又從望謨縣的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的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駐村扶貧期間,我就一個想法:幫助貧困鄉親早日脫貧,儘早過上好日子。
  • 「我的脫貧故事」一搬天地寬|安龍縣五福街道村民吳成國
    我叫吳成國,今年55歲,原來住廷必村,得到幫扶幹部安龍縣編辦陳吉超同志的幫助,2018年2月搬遷到五福街道福苑21棟3單元501號,現在我一家人有吃有穿有錢用有房住,最為高興的是我們已經是新市民了!……2017年10月,安龍縣委編辦周揚、陳吉超等同志8次到我家「東」我搬遷,我不幹,我推說自己也是50多歲的人了,年紀也大了,又沒有一技之長,幹了一輩子農民,擔心搬過去沒有土地,無法安心居住,同時還擔心老家的土地被政府收回,害怕失去相依為命的土地,一時難以接受。故土難離,是啊!
  • 「我的脫貧故事」吃水不忘挖井人 脫貧不忘感黨恩丨安龍縣招堤街道...
    「國家的扶貧政策讓我們一家搬到了縣城,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啦!」逢人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叫王發芬,家住安龍縣招堤街道打江村。我兒子景詩周有輕微的智力殘疾,但農活積極肯幹,兒媳婦是聾啞人,雖然是二級殘疾,但也是個勤快人,一家5口人生計全指望著兒子兒媳。2018年9月,幫扶幹部聯繫我家以後,得知我家困難,建議我們搞養殖。
  • 「我的脫貧故事」我家修了「小洋樓」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
    我叫韋配勇,是安龍縣招堤街道銅鼓井村村民。我家房子前面是大路,後面是綠海子水庫,坐在院壩就可以欣賞美景,很涼爽,很舒服。現在家裡也沒有什麼負擔,生活輕鬆了很多。前些年,妻子生病,子女也還在上學,我獨自一人挑起家庭重擔,既要照顧常年生病的妻子,又要為子女們籌備一切費用,恨不得分身來掙錢。泥水工、搬運工這些都做過,哪裡有活,我就到哪裡去。現在和以前比起來,無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面貌,都好得太多。
  • 「我的扶貧故事」轉輾駐村十餘載|黔西南州人民醫院陳文學
    2007年,我就開始了駐村之旅,第一站來到望謨縣麻山鎮,緊接著轉到郊納、復興等鎮。2015年,我又從郊納鎮鐵爐村轉戰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肖家橋村,一直到2018年6月結束。我去駐村扶貧的地方,大多山高坡陡路難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但這一些都沒有難住我前行的腳步。
  • 「我的扶貧故事」山高水長,陪伴風雨陽光丨安龍縣招堤第五小學教師...
    「山高水長,總是期盼遠方……」凌晨一點,手機彩鈴叫醒了我,惺忪中一看,是我幫扶包保的對象打來的電話。「張老師,我爺爺喊胸痛,呼吸困難,怎麼辦呀?」  「倒點溫開水給爺爺喝,把上次我買的藥給他吃了,我馬上趕來,等我,別怕!」  我趕緊穿上了棉衣,輕吻了身邊熟睡的女兒,輕手輕腳地把門掩上,便往停車場奔去。
  • 「我的脫貧故事」汗水澆開幸福花丨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村民熊玉超
    黨的扶貧政策那麼好,我也不能當懶漢,要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奮鬥出屬於我們這個家庭的好日子。我叫熊玉超,今年46歲,家住安龍縣春潭街道石灰村後寨組,我家有五口人,妻子張明英在家務農,我有3個孩子,大女兒叫候豔,現在在廣東東莞打工,二女兒叫熊光玉,現在在石灰小學讀四年級。長子叫熊龍,現在在石灰小學讀三年級。
  • 「我的脫貧故事」活到80歲,我沒想到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丨安龍縣招...
    我現在80歲了,在黨的好政策及村幹部的幫扶下,日子過得那是一天比一天好。我叫李擴倫,家在安龍縣招提街道冗講村冗講組,現在一家人吃、穿、住房、飲水安全都不愁,廚房也改好了。經過遍訪、核實、公示等程序,我家5口人都拿到了低保,養老金一年也有2000多元,孫子上學也有教育資助,兒媳也在村裡面當保潔員,我們一家人在家種了十多畝地,養了兩頭豬。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們趕上了好時代啊!
  • 「我的扶貧故事」幹部思想齊 群眾貧困移丨安龍縣錢相街道黨工委...
    安龍縣政協主席、錢相街道指揮長梅俊說。 圖為黨工委書孫健(中)察看五福社區佩鳳服裝廠新市民就業情況2017年11月27日,縣脫貧攻堅指揮部一聲令下,幹部下沉,全員參與脫貧攻堅。「我今年70歲,當村幹部30餘年,從沒見這麼多幹部到村到戶,沒白天黑夜的開展工作。」錢相街道沈洪居委會黨支部書記陳乾秀如是說。
  • 「我的扶貧故事」從忐忑不安到堅定前行丨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第一...
    我叫鄧偉,是黔西南州民族職業技術學院生物工程系專職副書記。2018年3月,被派到安龍縣龍山鎮坡利村擔任第一書記。剛接到駐村通知時,我的內心很忐忑,懷疑自己能否勝任這份工作。到達坡利村後,我看到村裡的房屋比較破爛,串戶路硬化還未完成,大多是泥巴路,村民們騎摩託車回家只能推著走……這些畫面對我觸動非常大,讓我堅定了做好這份工作的決心,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我都要幫助群眾早日脫貧。
  • 「我的脫貧故事」我的大學夢、新房夢實現了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
    我叫餘永紅,現在山東現代學院讀本科一年級,以前老家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平橋組,現在已經搬遷進城住上了縣城蘑菇小鎮的漂亮新房了。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下來之前,我家狀況相對於現在來說是另一個故事了。尤書記是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哪怕公務再繁忙,他都要抽出時間下鄉走家串戶,有時到深夜了都還在村子裡和村民們促膝談心,當然他也不止一次兩次的來過我家。餘永紅(右一)同幫扶幹部交流「不行、不行……你只有一年多點就要考大學了,怎麼可以放棄呢,你只管安心攻讀,我們共同來想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