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被組織選派到安龍縣萬峰湖鎮下箐村開展駐村工作,而這一來,便是4年。
我是個生於農村、長於農村的山裡娃,怎麼都沒想到有一天會以這樣的方式去親近那片熟悉的土地和土地上淳樸的鄉親們。
作為駐村第一書記,剛進村時,我每天和村幹部起早貪黑,把村子的每一個組,每一戶都走了個遍。
楊學精(左)查看產業發展情況
下箐村之所以貧困,除了地理環境偏遠,自然條件惡劣之外,主要原因是村民們教育程度不高,一些年輕人沒讀多少書,就選擇到外面務工,父輩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你看,這是你送給我的衣服,還有鞋子。」今年六一兒童節,我組織愛心人士到下箐村毛草坪小學開展慰問活動,這是我到下箐村擔任第一書記之後,每年一定要做的事情,每次我去,小朋友便在我身邊轉圈,就像是看見親人一般。
楊學精(左)同群眾交流
「只要我在下箐村一天,就絕不讓一個學生輟學。」我暗下決心。我心裡一直有個念頭,下箐村雖然窮,但不會永遠窮下去,孩子們是下箐村的希望,再窮不能窮教育。
自2016年4月以來,600餘件愛心衣物、鞋子和學習用品先後分發到孩子們手中。全村沒有一個因貧輟學的孩子,這讓我感到非常欣慰。
安龍農商銀行也一直默默支持著我的這個夢想,從2017年開始,便響應農信系統愛心「1+1」工程的號召,一名農信員工對口至少幫扶一名學生。
如今,204名員工結對幫扶了205名貧困學生,在生活、學習上給予支持,很多受幫扶的貧困學生現在已經考入大學。
楊學精在學校同孩子們合影
2018年8月,岜供組張文學的兒子張明友和女兒張明會分別被上海中醫藥大學和貴州財經大學錄取。
收到這個消息,我背上挎包,一路小跑到張文學家。走進大門,張文學一家正圍坐在一起,兩張錄取通知書躺在桌子上。
「我的身體不好,掙不到錢。家裡沒錢交學費,兩孩子正鬧呢。」父親張文學臉上掛著無奈,也不敢去看孩子。
「我想繼續讀書。」兒子張明友說了我進屋後的第一句話,也是唯一的一句話,我看到他青澀的眼中已經泛著淚光。
屋子裡陷入沉默,沒有人再說話。「讀,一定要讀。」我站起來,打破了這份沉默,「你們放心吧,我去想辦法。」
當天晚上,我躺在單位的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想到了2005年的時候,自己還在讀高中,家裡的經濟條件比下箐村很多群眾還要差,但是父母堅持讓自己讀書,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出發趕到縣城,先到縣委統戰部,又去團縣委。只要是能夠申請大學生資助的部門,我統統跑了個遍。功夫不負有心人,助學資金有了,「泛海助學」「習酒助學」,還有縣婦聯等的資助資金,共計1.8萬元。
楊學精給孩子們送來捐贈物資
「建房修路,是幫人一陣子,只有讓人接受教育,才是真正的幫一輩子。」每次談起自己的駐村工作,我都會說這句話。
細雨潤物,歲月無聲。我心中那個讓大山孩子都有書讀的夢,仍在繼續著。
【人物小傳】
楊學精,男,2016年任安龍縣萬峰湖鎮下箐村擔任第一書記。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趙雨思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