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餘永紅,現在山東現代學院讀本科一年級,以前老家在安龍縣普坪鎮龍新村平橋組,現在已經搬遷進城住上了縣城蘑菇小鎮的漂亮新房了。
在脫貧攻堅精準扶貧政策下來之前,我家狀況相對於現在來說是另一個故事了。
我從小就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體弱多病,我們母子倆人一直住在隨風而舞、隨雨而泣的一個小小的石棉瓦房中,每當雨季來臨,就是外面下大雨,屋裡下小雨,若是遇到狂風暴雨,心裡更是忐忑不安,心神不定,生怕不經意間就與這個世界說再見。在經濟方面也是極其拮据,都是靠我母親一個人種點農作物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本來平時生活就很困難,再加上我在縣城上高中,在經濟上就更是雪上加霜了。
在我上高二下學期的時候,因為家庭經濟特別困難,母親難以籌齊我的開學費用,我準備放棄讀書外出打工,就在這時一個「救星」的出現讓我改變了想法,這個「救星」就是我們普坪鎮的黨委書記——我家的幫扶責任人尤光祥。尤書記是個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人,哪怕公務再繁忙,他都要抽出時間下鄉走家串戶,有時到深夜了都還在村子裡和村民們促膝談心,當然他也不止一次兩次的來過我家。
餘永紅(右一)同幫扶幹部交流
「不行、不行……你只有一年多點就要考大學了,怎麼可以放棄呢,你只管安心攻讀,我們共同來想辦法。」交談中,他知道我的想法後,連連說不,隨後他就和學校取得聯繫,給我減免費用和爭取資助,還解決了我家的低保,我也如期走進高二的教室。
在我快要高考的這段時間,尤書記經常到我家鼓勵我安慰我,為我加油助威,並和我母親一起商討關於我家搬遷、就業問題。
起初我和母親都覺得祖祖輩輩都是居住在這裡,搬去那裡怕住不習慣,母親是個老實本分的農民,更是擔心去了那裡沒事做,怎麼能供得我上學,所以都不願意搬遷。
「只要勤快、不懶,到哪裡都有事做,你在這裡種包穀穀子,一年下來除去種子肥料錢後,還能有多少收入嘛,到那裡周圍有工廠企業,隨便找一個工做一個月一兩千是有的,一年下來是你種地的幾倍了吧!找不到事做我們幫你找。」尤書記這樣和我母親說。
搬到新房住的那天,母親激動得睡都睡不著,她和我說這輩子做夢都沒有夢到過會能住上這樣好的房子,其實我也一樣激動。
餘永紅家搬遷後的新房
就這樣我和母親住上了好房子,也在蘑菇小鎮的公益性崗位實現了就業,在小鎮做保潔員,有了穩定收入,農低保也轉為城市低保了,母親因為不再從事繁重的體力活,病情也好轉多了,我們一家就這樣過上了好日子。
儘管住上了好房子,過上了好日子,但是尤書記還是經常在百忙之中抽出寶貴的時間打電話或到家裡詢問生活狀況和我的學習情況。
現在回想起來,我差點就與夢寐以求的大學擦肩而過,我和母親非常感激。如今,我進入了大學,圓了我的大學夢、新房夢,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朝富 整理
編輯 徐濤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