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小故事之嬉皮士: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

2020-12-28 狗琪妹妹

50年代的美國繁榮而僵化,服從和民族主義席捲全國,媒體也在強化著傳統的家庭觀念。學生在學校受到的是愛國主義教育,他們被教導的是所有人的公平和正義,他們背誦的是美國憲法:「人人生而平等」。

然而一些學生到過南方以後卻發現他們是被謊言所欺騙著,因為他們被教導的人人平等在南方並不存在,黑人還在到處受歧視,與白人隔離。這時搖滾樂也開始盛行,貓王以及其他的搖滾樂隊成為青少年的偶像,他們到處播下反抗的種子。50年代的兩種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對60年代的年輕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可攜式收音機和電視機。

可攜式收音機在50年代還很昂貴,但隨著日本產品的出口,價錢迅速降低且普遍流傳。年輕人可以通過收音機收聽他們喜歡的搖滾樂,他們的價值觀念也藉此得以表達和傳播。50年代,很少人擁有電視,到了60年代,有五千萬的家庭擁有了電視,每一家差不多有兩臺電視,電視將最新的消息以一種特別震撼人心的圖像形式傳遞到千家萬戶,青少年更容易受到吸引。

進入60年代的美國喜憂參半,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生活變得更加富足和容易,但戰爭的陰影一直籠罩在人們的心中,而且再次爆發的戰爭有可能是毀滅性的核戰爭。美國國內對於共產主義的極端政策促使左派發展出一種新的策略:以一種和平的遊行、抗議和發表自由言論的方式爭取民權,反對戰爭、不平等、極權和資本主義。

這一被稱為新左派的團體主要是大學生,他們想要把改變世界的權力掌握在自己手裡。而同時產生的另一種比較消極的思想:「垮掉的一代」,接受存在主義哲學和東方的宗教思想,對於現狀多以嘲諷待之。這兩種思想影響了嬉皮文化的產生。

1963年之後一系列政治文化事件的發生,諸如甘迺迪遇刺、黑人運動、女權主義運動以及越戰,搖滾樂的進一步的發展催生了嬉皮文化。嬉皮文化實際上是「垮掉的一代」文化的繼續。據說,「嬉皮」這個詞最初是對於「垮掉派」中的嬉皮士的一種貶低,而「嬉皮士」這個詞來自於20世紀40年代搖滾音樂界內的行話「hep」,意思是「跟上當前的時尚」,因為最初的嬉皮士是些有很多零花錢,打扮浮華的年輕人,他們聽搖滾而不是爵士樂。

嬉皮文化的參與者也多是30歲以下的大學生,他們反對父輩們滿足於個人的安定與富足,反對諸如教會、政府、社會等級這一類的權力機構,試圖以和平與愛而不是暴力來改變世界,而性、藥物與搖滾是他們主要的手段,他們希望通過人與人之間的愛和忍耐來達到最終的和平。他們提出的口號是「調轉方向,解放自己,退出體制」。

由於詹森總統繼續推行戰爭政策,越來越多的士兵喪生越戰戰場,嬉皮士針對的主要目標就是越戰。他們最初出現於洛杉磯,紐約東部的村落也是他們活動的中心。因為厭惡服從、文化和政治,一些嬉皮士離開社會,聚居於與世隔離的公社裡。到了1970年,大約有200個公社,聚居了4萬年輕人。也有很多嬉皮士不斷發起集會反對戰爭。越戰一直折磨著嬉皮士對於和平與愛的信念,他們掀起的反戰浪潮遍及全國。嬉皮士的很多觀念都是通過搖滾樂表達出來的。

嬉皮士對社會的反抗與背離也通過他們的時尚與生活方式顯示出來,認真的嬉皮士在公社裡過著適度的生活,他們是嚴格的素食主義者,他們不僅尊重人,也尊重動物的權利,所以他們是後來環保主義者的先驅。霍爾指出,嬉皮士在生活方式上特別表明對於兩類人群的認同,一類是窮人,一類是印第安人。所以嬉皮士對中產階級的時尚並不怎麼看重,對於他們,打扮和香水不啻是犯罪。他們故意以當時的社會認為很糟糕的方式穿著。

男人蓄長發留鬍子,但都不理,任其亂長。女人留更長的頭髮,以彩珠置於其中,花也是不能缺少的。至於衣服,只要覺得可以,什麼都能穿。女士打扮成農婦,穿寬大的裙子,著令心靈迷醉的色彩。一般而言,「毛織布、響鈴、念珠、頭巾、鹿皮靴——這些是嬉皮士服裝的核心要素」。

早期的嬉皮士喜歡穿綠色和棕色的軍裝,起初是為了更容易居住在樹林和草叢中,以此表明在精神上同自然的聯繫,同樣穿雜色的衣服表明對和平的熱愛。後來,當嬉皮運動越來越流行時,原始的印尼染色技術被人們採用。這種技術非常適合嬉皮士的需要,幾乎任何便宜的織物都能使用,每個人都可以自己做,這就提供了各人發揮自己創造性的可能。

到了60年代後期,特別鮮豔的布料被嬉皮士使用,聖佛蘭西斯成為染料生產者的一個非常有趣的市場。有創造性的髮式是嬉皮士形象的標誌,各人可以隨自己的品味決定如何蓄髮,只有一個條件,就是一定得是長發。

到70年代上半期,嬉皮士運動突然消失,就如其突然出現一樣。主要是因為推動這一運動的越戰結束了,反戰運動也隨之失去其意義。另外那一時代的嬉皮士們經歷了十年,已經不再有力量有熱情繼續他們的反文化運動。嬉皮士運動的精神搖滾樂也失去了目標,沒有了戰爭,他們還宣揚什麼呢?曾經作為其思想支持的新左派由於沒能實現其目標變得越來越暴力,嬉皮士所夢想所期待的世界和平完全化為泡影,再也看不到實現的可能。

嬉皮士仍然存在,還有少數虔誠的嬉皮士,他們或離群索居,或遠走印度,到那裡過著一種平靜的生活。更多的人成為嬉皮士,僅僅把它作為一種潮流,而失去了作為一種人生哲學的本質。

相關焦點

  • 嬉皮士,垮掉的一代?
    而跟她一樣被嬉皮士養育的朋友們,有的在義大利佛教社區長大,有的被父母以嬉皮士搖滾樂隊的歌名命名。嬉皮士中,一些女人袒胸露乳,頭戴花環,男的則蓄鬍、留長髮。以海特—艾許伯裡(舊金山)為代表的幾個美國藍領社區,因為房租便宜,吸引了一些披頭族(也就是文學作品中「垮掉的一代」)來居住。在那裡,黑人、白人、西班牙裔群體混住。有咖啡屋、書屋、音樂商店。
  • 流行文化,左翼運動,嬉皮士復興——從旁觀者角度看《最後的嬉皮士》
    自稱「最後的嬉皮士」,好似嬉皮士這一概念與生活方式早就消失匿跡。實際上嬉皮士再被提起,已然是一種在二十一世紀的「文藝復興」。「垮掉的一代」的作品一方面有著強烈的實驗性和先鋒性,創作者們傾向於背離傳統,另一方面則注重描寫人物迷惘,悔恨,傷痛,悲慨的內心情緒與他們內心對於愛,自由,真摯,善良的渴求。以《達摩流浪者》,《在路上》的作者傑克·凱魯亞克為例,《在路上》便是一部非常具有實驗性的作品,整本書並沒有明確的中心與意義,也沒有完整的起承轉合,卻聚焦了流浪生活的迷茫與尋覓。
  • 一代文青的「詩與遠方」:凱魯亞克與他催生出的「垮掉的一代」
    如今看來,「垮掉的一代」這個說法更像是圈中人的自嘲,是對以海明威為代表的一戰落幕後產生的「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的文化圈子的致敬與反撥。凱魯亞克在其劇本《垮掉的一代》中,用大量含糊其辭的語句來點燃全書的奇詭氣氛。
  • 如何成為一名嬉皮士?
    這種形成於上世紀60年代的特殊文化現象,借著極簡主義和復古潮流再次席捲全球,而你還傻傻分不清「嬉皮士」和「披頭四」?一份「嬉皮士」速成教程送到,請接收。村口李書記他兒子,今天下午把頭髮染成了黃棕色。▲彩色混搭+寬鬆剪裁+自然材料六十年代是神秘主義的時代,是東方文化大肆傳入的時代,嬉皮士們反主流文化、反時尚,穿衣打扮儘可能手工、儘可能異域、儘可能隨意。
  • 一場代表著嬉皮士文化巔峰的盛會:Summer of love
    這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高精尖的太空科技拖著人類向外探尋,父母輩仍在維繫主流體面的生活方式,而青年人們——他們在搖滾樂、「垮掉派」詩歌、異域文化和致幻藥物的影響下走向了主流社會的反面;而舊金山正成為這場反文化運動的中心。波西米亞、酸、自然、神秘主義、野花、左翼思潮.嬉皮文化的碎片正被一片片集齊,掀起一場隱秘而有力的震蕩。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及為之倡導的文化,不論是Popculture還是Subculture.
    (垮掉的一代)等,這些都是順應時代而發展出的亞文化類別分支。即使 Teddy Boy 和垮掉的一代併合不來,而且在當時沒有任何共謀的跡象。Teddy Boy雖然 Teddy Boy 文化現已無人提起,但它依舊為後面其他英國亞文化的發展產生了不小的影響,比如現在非常受歡迎的 Rockabilly 風格,就時尚和音樂而言,它正是從 Teddy Boy 文化中延伸發展出來的。
  • 為何說是60年代這批被稱為「垮掉的一代」開創了美國的盛世?佩服
    為何今天作者說,是曾經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美國人打造了一個盛世了呢?我們就來看看60/70年代美國發生了什麼!·是混亂創造了盛世?還是盛世必須需要混亂?中華文明最燦爛的時刻發生在什麼時候?是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候,也是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
  • 詩人寒山:為何一千年後能成為美國嬉皮士的偶像?
    為什麼說其偉大——縱觀文學史,沒有一個詩人像他一樣可以影響國外的文化運動和社會運動。20世紀50年代美國「垮掉的一代」的文學流派將中國詩人寒山奉為精神領袖,而10年後延續著「垮掉一代」思想的「嬉皮士運動」更是將寒山視作運動的精神來源。
  • 中年嬉皮士的夢怎麼醒?
    這個內容基本上構成了本片最主要的故事核心,但是當我們看到這樣一個故事矛盾的時候,或許應該思考下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了。本片中,假借女兒之口,說出了一個概念,在女兒看來,父母尤其是母親像是一個嬉皮士。因此才會對現實的生活感覺到不滿甚至於整天活在自己的詩歌的海洋中不能自拔。這裡我們要理解一下嬉皮士運動了。
  • 「嬉皮士文化」因何而興起,又為何在短時期內衰敗?
    這群人被《舊金山紀事報》的記者赫伯·凱恩稱為"嬉皮士",他們所代表的文化也便被命名為了"嬉皮士文化"。 時至今日,嬉皮士文化仍然隨處可見。無論是時尚界還是音樂界,嬉皮士元素一直都很受歡迎。當人們穿上喇叭褲與大披肩並奏響迷幻搖滾時,那便是在致敬嬉皮士們了。
  • 《芝加哥七君子審判》:美國六十年代的越戰、嬉皮士與民權運動
    嬉皮士海明威在《太陽依舊升起》中塑造了「迷惘的一代」,他們是一戰過後的一代;二戰過後,寫出《在路上》的凱魯亞克提出了「垮掉的一代」;到了六十年代,他們變成了嬉皮士。不管是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或是嬉皮士,他們都是對現實生活心生不滿與失望的人。嬉皮士追求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享受性愛,喜愛音樂,反對主流文化,反對越戰,出生富裕,讚美貧窮,嚮往一種簡單而隨意的生活,他們以一種無所謂的戲謔態度來對抗世界。
  • Summer of love——搖滾樂與嬉皮士精神中不死的愛
    這個夏天後來被稱作「嬉皮士革命」,但其在大眾心中更普遍和更親切的一個名稱,則是「愛之夏」(Summer of Love)。這是一場代表著嬉皮士文化巔峰的盛會,也是一次關於自由、理想和解放最大程度的實踐母版。「愛之夏成為了一個範本」,活動的核心人物之一喬·麥克唐納(Joe McDonald)說,「我們打開了門,每個人都走了進去,一切都不一樣了。」
  • 到底嬉皮士的真面目是什麼!
    在嬉皮士文化運動「愛之夏」的50周年之際,這個一直被忽視的群體又帶著更加深刻的意義重回人們的視野。這個夏天,一群嬉皮士從世界各地蜂擁而至,他們留著長發、頭戴鮮花,高喊著「愛與和平」,穿著奇裝異服躺在加州的陽光下,踩著迷幻搖滾的鼓點,面帶微笑地向世人宣布:嬉皮士就是「愛的一代」。
  • 蘇聯嬉皮士:鐵幕那邊,一群被人遺忘的叛逆青年
    程巍在《中產階級的孩子們》一書中認為,嬉皮士這一中產階級白人孩子們的反叛運動,本質上是一種「撒嬌」。他們打著反資本主義的旗號,只玩了一場文字和符號的反叛遊戲。實際上,資產階級的孩子們利用左派的理論,奪取了以往屬於貴族的文化領導權,如塗鴉、搖滾樂等亞文化,模糊了傳統高雅文化和低俗文化的界限,為日後多元流行文化的商品化大生產打開了大門。
  • 先知在家鄉是不受歡迎的 唐朝瘋和尚竟是美國嬉皮士鼻祖
    公元726年,寒山出生在大唐帝都長安的一個地主官宦家庭,(嚴振飛在《寒山子身世考》中更指出寒山實是隋朝皇室後裔楊瓚之子楊溫)家裡財力相當雄厚,縱然放在今天,如果寒山開微博的話,相信一定有很多女網友天天在下面留言「我要嫁給你,我要給你生個猴子」。
  • 「00後又是垮掉的一代??」
    最小的一代90後,今年18歲了。 今年開始,90後全體邁過成年大關。 我已經忘記是哪年開始的,我們被罵作「垮掉的一代」。 不知不覺間,被釘在時代恥辱柱上的好像已經不是我們90後了,也已經沒有人再去說我們是垮掉的一代,熊孩子這個詞已經和我們沒有任何關係了,甚至連孩子這個詞都在和我們漸行漸遠。 然而,卻有新的一代替我們扛了這些雷。
  • 《在路上》:66號公路上的四次叛逆,演繹嬉皮文化的「離經叛道」
    傑克·凱魯亞克,自從《在路上》出版之後,便成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的主要作品有《在路上》、《達摩流浪者》、《荒涼天使》、《孤獨旅者》等。這部小說看起來結構比較鬆散,主要內容描寫了一群年輕人的看似荒誕的生活,他們不斷的通過旅程以及離經叛道的行為來標榜、逃離自我與生活,這也反映了當時的美國青年的大部分精神現狀,也被公認為是60年代嬉皮士文化和垮掉的一代的經典之作。
  • 凱魯亞克誕辰98周年,「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在路上》全新翻譯出版
    3月12日, 是「垮掉的一代」 代表作家 傑克·凱魯亞克 他將自己過去七年來與友人在公路上浪蕩的故事化為文字,並且完全踐行他獨創的「自發性寫作」,不做隔行、沒有分段,順著腦中思路一氣呵成。 《在路上》的出版定義了「垮掉的一代」,使得無數年輕人循著他的足跡去找尋人生真義。
  • 《逍遙騎士》「垮掉的一代」的叛逆與逃離
    丹尼斯·霍珀《逍遙騎士》《逍遙騎士》是美國公路片代表作品,表現的是當時美國「垮掉的一代」的價值觀念。而《逍遙騎士》在「垮掉的一代」的價值觀潮流和公路片的主流思想下誕生。一、叛逆與逃離影片的開頭就是我們故事的主人公——比利與懷特,與他人進行交易和開始出發去往狂歡節的路上。
  • ——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
    ——美國「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創作於1957年的《在路上(《On the Road》)》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代表作,也是美國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講述的是幾個偶然結識的年輕人,開著汽車,瘋狂穿行於美國大陸的故事。這些年輕人都沒有什么正經職業,卻喜歡喝酒、吸毒,高談闊論,隨意結識異性,走到哪兒睡到哪兒。據說還是作者的半自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