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認為世人生活在人世間,人人求快樂、無煩惱。佛說:快樂不是笑聲產生的喜悅,而是心如琉璃明澈,無憂無惱,少欲、少事、少務,能得清淨心,才是真正的快樂。
在佛教的歷史文化中,觀世音菩薩三十三像所代表的意義,前面十像列舉部分提供大眾了解,具滿懷慈悲,行於娑婆世界,濟度苦惱眾生,善行圓滿的「觀世音菩薩」。
〝德王觀音〞在三十三觀音中位列第十一尊,化身相〞既是〝梵王身〞,亦有化身相為〝長者身〞之說法!佛經有載:「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世間所流通之法相為趺坐巖上,左手安置於臍前,右手持楊柳。呈現具德王者之姿。
德王觀音因現梵王身而得名,因此又有「梵王觀音」之稱。相傳大梵天王「從德立名」,因其德行高超,故稱德王。梵王乃色界之王,是指色界初禪天的大梵天王。
〝梵〞是清淨之義、清淨之行。大梵天王清淨自在,在色界貴為王者。梵王能支配及主宰人類的一切,地位崇高為六道的天道之首。
初禪,計有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三天。梵眾天是指大梵天中的普通梵民;梵輔天是輔助大梵天的臣佐;梵王就是大梵天的天王。
觀世音菩薩知道這類眾生,不是一般身份與境界可以教化度脫,所以就化現大梵天王的身相,度化他們依法修行而獲得究竟解脫。
《華嚴經》有云:「海幢比丘,從其額頭上,出無數百千億梵天。色相莊嚴,世間無比,威儀寂靜。言音美妙,歎佛說法,歎佛功德,令諸菩薩悉皆歡喜,能辦眾生無量事業,普徧一切十方世界。」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以過去古佛隨機示現,豈凡情世智而能測度乎哉!
相傳曾有一位屠夫忤逆不孝,到山上尋訪要找活觀世音菩薩。菩薩知道此人心性不惡,只是不知孝養家中老母,而化為老比丘要點化他,使其改惡為善。
屠夫看到老比丘,就打躬作揖的請問老師父,在山上找尋不到活觀音,請老師父相告活觀音在那裡?老和尚(觀音大士)說:你要見活觀音,趕快回去,活觀音已經在家了。
屠夫問起:不知活觀音是什麼樣子。老和尚回答說:你回家看見一個反穿衣,倒踏鞋的老婆婆,那就是你要見的「活觀音」。兒子去南海拜觀音,屠夫的母親很歡喜,不斷地在佛前焚香,祈求菩薩感化這個不孝的兒子。
屠夫一向對母親惡言惡語,辱罵鞭打,態度極其惡劣。當天回到家,跟往常一樣,大聲喊叫:媽媽快開門。母親被吵醒,聽到是不孝子在大喊叫罵,趕快起身,因為怕被罵、被打,心慌的緣故,來不及穿好衣鞋,而將衣服反穿在身上,鞋子倒踏在腳上,匆匆忙忙點燈開門。
這位逆子進門抬頭一看,嚇得馬上跪下,瞌頭禮拜觀音。母親頓時不知所措,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說:我是你媽!不是什麼觀音? 屠夫說:南海有位老和尚告訴我,你回去看見反穿衣,倒踏鞋就是活觀音。這時老母親才知道,自己衣服反穿,鞋也踏反了,不盡一笑……!
如果每個人都能夠修得此心,正是千處祈求千處現,家家都有觀世音菩薩。學佛者必須先自利,勤修佛法「為人處事、行為修正」。勤念佛號「念佛號使心不起雜念、心不散亂」可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加持啟發智慧,即有能力利他之行,代替觀世音菩薩解決眾生的問題。
天下的父母親都是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父母疼子長流水」,父母愛子女的心是永遠不變,所以孝道是人人必須心系認知的。父母養育教導,應報功勞之恩。德王觀音在民間,也代表著護佑眾生青雲直上,仕途無量。
願所有看過此篇的朋友,了解完德王觀音之後,可以重新審視一下自己,可以再次好好看看自己的父母,這些年來,是否因為為了幫襯我們,而白了頭,彎了腰,但我們卻時常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給他們多一點愛,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到那時後悔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