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原來《我愛我家》中本該有張國榮,可惜了

2021-01-10 冰冰的奶牛娛樂

這件事本身算是一個小插曲,隨著哥哥張國榮的離世,也就沒有人再提起了。但作為90年代最火的家庭情景劇,《我愛我家》如果能搭配上香港巨星張國榮,或許能更值得我們紀念。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像現在的什麼《演員請就位》、《我就是演員》等等,其實和《我愛我家》的本質是一樣的。

只是換了個包裝,多了幾個嘉賓坐在下面,至於內容深度、可觀賞性還不如30年前的東西了。我就記得小時候看《我愛我家》的時候,最直觀的感覺就是,會看到非常多的明星。那個時候,不管什麼檔次、多大咖位的明星都會跑來客串,李雪健、王志文、葛優、倪大紅、趙忠祥等等,這也是導演英達的本事。

不過,眾多明星裡一個港臺明星都沒有,這是一個遺憾。90年代初,那時候四大天王剛剛成立,還沒有成氣候。而張國榮那些年又刻意跟內地聯繫頻繁,比如《霸王別姬》的出演,而英達找張國榮的時機,我認為就是張國榮來內地拍《霸王別姬》的空閒時間,因為剛好兩部戲都是93年的作品。

港臺藝人來內地演出,在那個時候不是那麼容易的。如果不是利用拍戲之餘,我真的沒有辦法想出來,英達還會用什麼方法讓張國榮大老遠跑來就客串一集。當時是這樣的,英達找到了正在拍戲的哥哥,跟他談好周末來客串一集,但具體是哪一天還沒定。這個時候突如其來發生了另一件事,打亂了原本的計劃。

英達說,有一個演員來找他,意思就是請假,這個演員想周六去石家莊走個穴(咱們90年代商演就叫走穴)。英達也沒多想,難道要極力阻止他去賺點外快嗎,反正還有一個周日,於是就同意了。可是,臨近周末的時候,英達去找張國榮,張國榮驚訝地問道:你怎麼來啦?英達說:咱們不是定好了周末客串一場戲嗎?

張國榮一直以為是下個禮拜,英達這麼一說他才恍然大悟。於是,張國榮就表示周六晚上自己能過去。可正準備開拍的時候,英達才想起來那個走穴的演員已經到了石家莊。那時候這麼遠的路程可不是說回來就能回來的,而且這個演員是幾個主演之一,沒有他在這個戲還真演不了,張國榮來客串的事最終也就泡湯了。

這個現場舞臺劇,根本就不存在錄播和重拍,全部都是實打實的現場直播。90年代的六口之家和他們的鄰裡、親朋之間發生的各種雞毛蒜皮之事,把我們的生活都融入其中,反映出了改革浪潮中老百姓最真實的一面。我們大膽的預測一下,假設張國榮來客串了,也一定是演他自己本人,可能換個名字,但身份肯定還是香港歌星。

現在《我愛我家》過去了27年,哥哥張國榮也去世了17年。現在一家三口能坐下來好好看一部電視劇嗎?逢年過節年輕人基本都是人手一部手機,低頭刷手機。我們懷念的有時候不是一部戲,一個人,是那部戲和那個人一起出現的時代,我們丟在那的記憶。

相關焦點

  • 英達說本來讓張國榮演《我愛我家》
    英達說本來張國榮要上《我愛我家》的,結果因為宋丹丹,沒能拍成!當時,張國榮在北京做「英皇金融杯」歌手大賽的評委,英達過去探班,因為之前就說好要來客串的,只是沒有敲定那天,結果張國榮說今晚多晚都過去,但是宋丹丹那天請假去石家莊走穴去了,就這樣《我愛我家》完美的錯過了張國榮!
  • 張國榮「辭演」情景劇《我愛我家》,原因竟是宋丹丹,人生遺憾
    1993年,一部名叫《我愛我家》情景劇上映,讓我們看到了老北京的一家六口,幽默詼諧的日常,全劇長達120集。這部情景劇,集教育與娛樂、嚴肅與通俗、藝術為一身,向我們展示出了一副改革新潮中大千世界的波瀾壯闊,其中塑造的角色,就像是我們身邊人一般,特別的接地氣。
  • 【懷舊劇場】《我愛我家》的那些事兒
    《我愛我家》拍了已有20年啦。我主說,王朔也說,但他沒有我知道得清楚,他只能說劇中我們打算安排哪些人物,什麼樣的家庭,但這個劇是什麼樣的,什麼形式,拍出來跟別的戲為什麼不同,能不能一炮打響,全都靠我說。我們所謂拉投資,也得是拉自己人的錢,完全拉外人的根本不可能。英寧原來就跟我提,他舅舅馬景全想投資,原來在北京我們也大概談過幾次,最後他還是想讓我們落實一個文字內容,到長春去一趟。
  • 《我愛我家》幕後:新人編劇片酬都比大腕高,當年被批年度最差劇
    最後《我愛我家》在演職人員滾動條中給王朔的定位是「總策劃」。梁左先生在國內喜劇行業水平極高,在《我愛我家》之前,就作為編劇創造了非常的的相聲作品。經典相聲《虎口遐想》《小偷公司》《電梯奇遇》《捕風捉影》都出自梁左之手。梁左先生的文藝創作極具個人風格,趣味性藝術性文學性兼具的同時又通常具有社會意義。看梁左先生執筆的作品,笑過之後仍有餘韻,常常讓你在事後一拍大腿——「嘿!原來說的是這個意思!」
  • 《我愛我家》幕後:客串大腕怎麼請?觀眾的笑聲幾個意思?
    本文根據《我愛我家》導演英達的採訪修改整理,由新星出版社提供素材。《我愛我家》裡面有很多政治口兒的玩笑,為什麼可以通過審查?       當時審查也很難通過,與現在比也差不多,但是我們這部劇的顧問是王光英(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 《我家二爺》:落魄了才知道誰是真心愛你的
    《我家二爺》是T大的作品,Twentine,都說,T大出品,必屬佳品,這句話是真的,我幾乎看完了她全部小說,《我家二爺》是個小短篇,十來分鐘就能看完的那種,很微妙的有種現實治癒的感覺,適合在最近這種有點帶雨,乍暖還寒的時候來看。
  • 「今天是2020年四月一日,我還喜歡張國榮」
    這麼多年,對他,不敢忘記自述:荔枝小耳朵們世上有兩種人,一種是不懂哥哥的人,一種是喜歡哥哥的人。我是一名95後的妹紙,對哥哥的記憶是從我孩童時候開始,那時我媽媽特別喜歡張國榮,在家裡也會經常播放他的歌,還有哥哥的電影。
  • 張國榮:我一生所求,不過一個被愛罷了
    張國榮出生於一個大家庭。父親是香港出名的洋服商。10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最末。父親有一妻兩妾,同時在酒店長期包房會見不同的女人,一年到頭除了節假日,很少歸家。母親一方面須幫手照料家裡的生意,一方面卻因自己的婚姻不如意而心情不佳,很少有閒情顧及眾多子女。從小,幾個孩子都和父母分開住。一直關心和照顧張國榮生活的,只有家裡的一個傭人六姐。
  • 直到今天,張國榮幕後死亡真相才曝光
    香港娛樂圈有許許多多影響力頗深的人物,其中張國榮的地位無人撼動。他在圈內受人尊重與喜愛,無論是前輩還是後輩,他都真誠以待。而今天9月12日,是張國榮的生日,也是距離張國榮逝世17周年,在這個特殊日子裡,還有人為他祝福,那就是他一生的摯愛唐先生。
  • 謝園老師,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你原來是這樣一個童心爛漫的老男孩
    今天剛剛打開手機便刷到著名演員謝園因心臟病突發猝逝的消息,一時之間簡直無法置信。剛剛六十有一之人,看上去胖瘦適中,老當益壯,怎麼說沒就沒了?在鋪天蓋地的悼念文章中,出現最多的詞彙便是他與葛優、梁天並稱「內地喜劇三劍客」。
  • 謝園老師,直到今天,我才知道你原來是這樣一個童心爛漫的老男孩
    今天剛剛打開手機便刷到著名演員謝園因心臟病突發猝逝的消息,一時之間簡直無法置信。剛剛六十有一之人,看上去胖瘦適中,老當益壯,怎麼說沒就沒了?在鋪天蓋地的悼念文章中,出現最多的詞彙便是他與葛優、梁天並稱「內地喜劇三劍客」。這難免令人困惑,印象中的謝園似乎嚴肅有餘而詼諧不足,出演的作品也多為正劇,在他的身上好像看不出有多少「喜劇元素」。
  • 《我愛我家》裡的北京地理梗
    《我愛我家》是一部拍攝於1993年的情景喜劇,講述了90年代北京一個六口之家以及他們的鄰裡、親朋各色人等構成的社會橫斷面,反映了社會上的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展示了一幅改革大潮中大千世界絢麗斑斕的生活畫卷。其藝術造詣至今無人能敵,不會兩句我愛我家的臺詞,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北京孩子。
  • 《我愛我家》、《武林外傳》:到底藏了多少梗?
    比如傅明老人吐槽,「於大媽這人你們也知道,那也是個專管六國販駱駝的。」典出《紅樓夢》第四十六回:「這個娼婦專管是個『六國販駱駝』的,聽了這話,他有個不奉承去的!」現在古裝言情,都沒事學《紅樓夢》說話,可惜許多時候學不像。比如《紅樓夢》裡,賈寶玉說楓露茶,要三四遍才出色的;某宮鬥劇卻說楓露茶「已經出了三四遍色了」——這茶大概泡爛了吧?
  • 張國榮:世人眼裡的「我」不是我
    張國榮和哥哥合照,因為年紀相差很大,兩人很少在一起玩那時還是孩子的張國榮可能還不太知道什麼是愛,什麼是有人疼,什麼又是有人照顧,他只知道他渴望有個人和自己說說話,有個人和自己一起玩遊戲,打鬧。一到我家,就坐在地上,跪在地上,無拘無束跟我們聊天,每次他到我家來,我就烙蘿蔔絲餅給他吃,這孩子吃東西可香了。」
  • 《我愛我家》二十年後被說是「神作」,這大概是喜劇的分量
    《我愛我家》裡的固定演員,大家都是知道的,講得就是他們一家人的日常嘛。只是這部劇裡的客串演員,放到現在來看未免也太大牌了。大家最熟悉的是葛優,畢竟他在劇中隨便一躺,便成了表情包。據說葛大爺當年的片酬是友情價800塊。
  • 關錦鵬:我的朋友張國榮
    為十二少,關錦鵬試過不少演員,直到一天梅豔芳說還是張國榮比較合適,這句話說到關錦鵬心裡,但仍是兩難,畢竟張國榮是已經籤給新藝城的演員。不想梅豔芳靈機一動說:「我用我梅豔芳給新藝城拍一部電影的合約,換張國榮過來。」結果她真的自己出面,先籤約了張國榮,再約新藝城公司老闆,最後是兩家公司老闆坐下談,達成了協議。
  • 張國榮:當愛已成往事
    24年前,小豆子程蝶衣在《霸王別姬》的故事裡拔劍自刎,從一而終;10年後,飽受抑鬱症困擾的張國榮從文華酒店24層縱身躍下,自殺身死。人們從錯愕唏噓到懷念追憶,轉眼之間,已是14年。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在紀念張國榮,因為我們從未停止被他打動。陳凱歌喊停,張國榮已哭成淚人,久勸不止。
  • 「我為啥每天有一次想死的念頭?」直到看到祖先的故事,才知道答案
    直到我上周末,參加一個工作坊,老師讓我們進行家族排列,我用大圖,細細畫出了自己的祖先,和他們去世的原因,我突然驚訝地意識到,我原來一直忽略掉的,母親這方面的遺傳,也許才是我想「自殺」的根源。 最近幾年,我媽連續參加哥哥姐姐葬禮,每次回北京,講的都是這樣的話: 你大舅的兒媳婦咋不孝順,你大舅媽也對你大舅不好,讓他吃剩飯,唯一的兒子還不知道心疼他。你二舅咳嗽了這麼多年,一直不知道該吃什麼藥,嚴重了就找個大夫打幾天點滴,剛好一點又心疼錢,就不繼續打了。
  • 張國榮的遺書中「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這樣」,我今天才算讀懂了
    "在一回首間,才忽然發現,原來我一生的種種努力,不過是為了周遭的人對我滿意而已。為了博得他人的稱許與微笑,我戰戰兢兢地將自己套入所有的模式所有的桎梏,走到途中才忽然發現我只剩下一副模糊的面目,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席慕容《獨白》 努力讓自己成為討喜的角色,給大家帶來歡聲笑語,卻忽略了自己才是首先需要被真心溫暖的人,出走半生之後才發現自己的面目早已模糊,想要回頭卻為時已晚。
  • 《我愛我家》才是中國的第一部時裝劇吧~
    話說近幾年,坊間一直有這樣一個傳聞——在中國的喜劇界裡,有兩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一座是《我愛我家》,一座是《武林外傳》。就拿《我愛我家》來說吧,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能僱得起保姆的家庭其經濟水平絕對超過了人們口中的「小康」了。 可即便是這麼一個光鮮體面,衣食無憂的家庭,照樣有各種化解不開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