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成為電動車主,我也把更多精力放到了電動車上。這次成都車展工作之餘,我擠出趕飛機前的三個小時,瘋狂搜刮車展上比較感興趣的車型。沒錯那天你能看到一個頭戴GoPro、手拎行李箱的人在展館裡東跑西顛。今天咱不那麼上綱上線,就從普通車主的角度,聊聊我在車展上體驗的幾款車型。
■ 小鵬P7 | 優點全在前排了
作為馬上就要提車的準車主,我對小鵬P7的優缺點了解得比較全面,所以講起來也就不客氣了。優點想必大家通過官宣等渠道都知道差不多了吧,續航、人機互動、智能化、舒適性,這些都沒得挑。甚至有車友認為P7的底盤已經趕上5系、奔E這個級別的車型了,我覺得沒那麼誇張,多少有點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成分。
有沒有發現,這臺車的大部分亮點其實都集中在前排人員的體驗上了。其實P7有一個不盡人意的地方,就是後排的坐姿問題。按理說近3米的軸距,空間不可能是個問題吧?但P7轎跑型的設計導致它沒辦法把後排空間照顧到位,我170的身高,喜歡舒展的駕駛坐姿,調好駕駛位後,後排的腿部空間就只剩不到兩拳了,頭部僅剩不到一拳。還是那句話,大家一定要結合自己的需求,我對這個空間表現是可接受的。
我不滿意但不得不妥協的地方在哪兒?其實是坐姿問題。還是轎跑造型,為了給頭部「偷」出足夠的餘量,座椅臀點的位置特別靠下,整個坐墊是斜著的,這就導致乘員姿勢有點像「坐板凳」,並不舒展。萬幸,P7的座椅足夠柔軟,大腿、臀部和背部的觸感給後排挽回了一些顏面。
■ 比亞迪漢 | 與P7的鮮明對比
現在電動車這個小圈子,最爭論不休的當屬小鵬P7和比亞迪漢了。目前漢的媒體試駕車資源極少,更遑論誰把這倆車放一塊兒做橫評了。我在成都車展上,坐完P7的後排,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比亞迪展臺體驗漢,發現這倆車簡直就是「CP級的互補」。
同樣都是轎跑設計,軸距還短了近8釐米,調整好前排座椅後,漢的後排腿部空間明顯要比P7強一些,兩拳是有的。其實對我來說,只要夠用,我也不奢求坐蹺二郎腿。但令我驚喜的是,漢後排在沒有使用玻璃天幕的情況下,其頭部空間也保持了接近一拳的水平,最重要的是,坐姿並不憋屈!漢後排臀點明顯比P7要高,雖然座椅面料比不上選裝NAPPA的P7,但後排座椅舒適性一項,我這個P7車主也不得不投漢一票。
但是我為啥不選擇漢?原因在於冷靜思考後,P7和漢其實是兩款優缺點高度互補的車型。P7勝在優越的車機系統、ADAS輔助駕駛,輸在硬體細節的打磨和空間利用率。漢勝在硬體配置的堆砌以及對空間的極致挖掘,畢竟成本把控是傳統廠商的強項。而漢輸在網際網路產品經理的思維,缺少從用戶角度出發的交互細節,不少漢的粉絲與準車主也吐槽系統UI在配色和布局上的「直男取向」。
還是那句話,大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去對比兩款車的優劣,我喜歡P7的交互,家裡人更喜歡P7的外觀,兩車的後排體驗我給漢打Call,但沒能影響自己最終的選擇。另外,漢在產品端與銷售端的脫節也是影響我的間接因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回顧一下昨天的文章:
想買比亞迪漢EV?這些問題你必須知道
■ 宏光MINI EV | 沒結婚的話我就真買它了
宏光MINI EV發布的時候,我還真給媳婦兒看了看這車,她的第一反應是「買它咱這日子就別過」。成都車展上逛到五菱展臺時,我更加確信了一個想法:要是沒結婚,這車我要定了。
在「人民車廠」五菱面前,強如空間魔術師的本田也不得不退出直播間。如果說別的廠商是在偷空間,那麼宏光MINI EV就是在「削」空間。「一個能跑的盒子」,這是我對它的一句話總結。
五菱把「能用」兩個字發揮到了極致,2.88萬元的起售價,給了你用最低成本實現私密空間通勤的可能。這輛車小到只要膽子夠大,你甚至不需要花停車費,隨便一個邊邊角角就夠它停的。
而在內飾做工用料方面,我認為宏光MINI EV和售價六七萬的電動車也實在找不出什麼差距。最關鍵的,你能相信我坐到這車的後排,座椅靠背居然不頂腿嗎?!
放倒後排座椅才是它的常態,大家可以看看我把登機箱放進去後的空間比例,日常拉點東西、瘋狂購物完全難不倒這車。在我看來,宏光MINI EV用超低的售價解決了私人空間下的日常通勤問題,對於以下三種人誘惑極大:
1.家裡有一臺汽油車,又不想浪費指標的通勤族(比如我)
2.家住平房,充電賊方便,想從老頭樂晉升到合法上路
3.摩託車通勤族
■ 捷豹I-PACE | 5折洗禮出性價比車型
7月31日前,上海地區捷豹I-PACE全系5.1折。堅持了兩年,當初對標Model X的它不得不和Model 3再戰一輪。沒辦法,這兩年純電市場變化實在太快,當我們把I-PACE放到35萬級別來看時,似乎一切都變得順理成章了——因為蔚來ES6/EC6也在這個價位起步,市場已經有了的錨點。
以今天我們被造車新勢力們慣壞的眼光來看,I-PACE的內飾設計有豪華感,但稍顯繁複侷促,感覺龍飛鳳舞的線條還沒舒展開,便不得不提筆收尾。
老實講,I-PACE的做工用料放到30多萬價位,我認為算得上物超所值,注意我說的是做工用料,不是皮實耐X。在我看來,「捨得下料」是捷豹從汽油車就繼承下來的優秀傳統,而且I-PACE還有一些前瞻性的配置,比如更省電的熱泵空調,目前越來越多的廠商正在考慮推廣,即便在成本上比PTC制暖要高不少。
細膩的翻毛頂棚
與其說I-PACE出師未捷,不如說這款車生不逢時,兩年後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記得一天晚上陪老婆遛彎,看到路邊停著一臺,她喜歡得不要不要的,一問價格,我說六十多萬,她「啊?」了一聲後便不再說話了。很可惜,作為首款傳統廠商向新造車發起挑戰的車型,I-PACE沒能教育市場,而是被市場教育了。
■ 極星2 | 怎樣讓大家知道你
捷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顯然無法和BBA相提並論,都是豪華品牌,新上位的極星恐怕大家還不怎麼了解。一開始Polestar還是沃爾沃的性能部門,伴隨著Polestar 1、2兩款車的相繼推出,極星從沃爾沃獨立出來並有了中文名字。極星1是一臺高性能賽道機器,採用插電混動動力架構,而極星2是一臺純電車型,售價也從1的百萬級過渡到相對親民的41.8萬元。
極星2屬於電動車陣營中比較特立獨行的存在,主要是這套內飾,觀感上給人比較「素」的第一印象,上手一摸發現,果然很有特色!這車的內飾用了大量環保材料,不使用任何動物材質成分。比如中控臺中央飾板條用的是織物面料,座椅也是環保仿皮材質。售價四十多萬的車,敢高調宣傳仿皮的只有沃爾沃和極星。而且極星2的仿皮面料摸起來確實和傳統PU不同,觸感特別細膩,展廳裡很熱,坐上去卻沒有真皮材質那種「捂汗」的悶熱,透氣性應該不差。真懂車的人明白,好的仿皮成本是要比真皮高的。
得益於「四不像」的車身,極星2的後排空間非常寬敞,尾廂也夠大。有一個小彩蛋,極星2後備廂有一塊板,立起來之後可以固定一些小物件,北歐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
到底是Polestar啊,四十多萬的車人家也給你整點兒硬核的東西。極星2的前後剎車系統有所升級,前輪剎車用的是Brembo,且車輛搭載了Ohlins雙流閥減振器,可以提供22段阻尼,車主可以自己調節。不過呢,以上說的都屬於性能套件,要花4.2萬元選裝。
從這些特點可以看出,極星是個骨子裡有點劍走偏鋒的品牌,健康和駕控是它不可能妥協的地方。想想以後電動車時代,大家的動力都個頂個的牛,也同樣支持智能車機系統,怎麼避免電動車的同質化呢?極星2我覺得可以作為一個參考。不過目前擺在極星眼前的,是如何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別最後落個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
■ 小偵探總結
就我認識的汽油+電動雙車家庭,大部分買了電動車之後,汽油車的使用裡程便大大減少,甚至吃灰了。不管之前我試駕過多少電動車,都不是自己的。成為電動車主後,我的生活一定會有不小的改變,自己的想法也會更從車主的角度出發。最後,插播一個預告!提到小鵬P7後,我會把這臺車的使用體驗和各方面的測試詳細展現給大家!這有可能是全網最詳細的車主評測了,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