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度,韓國免稅店內,人頭攢動,其中大部分的客人都是中國遊客,可以說,免稅店是中國旅遊團的「必遊景點」之一。然而,隨著中國遊客的訪問而興盛的韓國免稅產業,目前正在遭遇著史無前例的危機。
日前,韓國關稅廳正式對外公告,將從近日起,針對在韓國本土免稅商店渠道購買的化妝品,統一標記「免稅品」標籤,並要求韓國各大化妝品品牌定期向關稅廳申報外國遊客購買免稅專用商品的規模,且嚴格限制免稅店專用商品在非免稅渠道進行銷售;針對目前出現的免稅品倒賣等現象,韓國關稅廳表示,正在考慮針對頻繁違規的外國遊客,禁止其在現場領取免稅店商品的限制措施。
同時,韓國關稅廳方面稱,若本次政策仍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將考慮收緊外國遊客購買免稅品的便利政策。據韓國免稅店協會所提供的估算,目前在韓國境內免稅店所銷售的銷售額中,有近七成銷量來自化妝品及美妝類產品,其中在外國遊客銷量的比重中,美妝產品所佔據的比重更是達到近八成。
一位韓國大型化妝品企業的負責人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其他國家都在鼓勵外國遊客在本國消費,只有韓國政府要不斷限制外國遊客的消費欲望,並認為韓國不斷推出限制消費的政策,影響的不僅將是美妝企業的銷量,更將影響韓國的旅遊產業。政策的推出將意味著需要對於免稅品和非免稅品進行分開生產及庫存保管,這將導致生產的成本直接提高,不利於在與國際品牌的競爭中保持價格競爭力。該負責人估算,若這項政策實施,將導致韓國本土美妝產品的庫存及運輸成本最高提高近三成。
目前正出現的一系列爭議及韓國業界「草木皆兵」的背後,折射出曾經輝煌的韓國免稅產業正在面臨的困境。
中國遊客的巨大貢獻
公開資料顯示,韓國的首個免稅店開設於1998年,當時韓國政府為了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吸引海外遊客的消費,並為企業提供更加有利的營商環境,表示將批准保稅商店的開設,工程企業東和集團領取韓國首個免稅店執照,並在韓國首爾光華門廣場附近開設免稅店,韓國的免稅店時代正式開啟。
目前,韓國全境共開設26家免稅店,而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韓國的免稅店處於虧損狀態,僅大韓航空的母公司韓進集團所開設的市區免稅店一家,就每年虧損近10億韓元以上。
曾在韓國某免稅店擔任高管的崔忠明(音譯)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從早期來看,免稅店多半是由流通企業或旅遊企業所開設,主要是為了提升品牌的價值,對外展示其品牌的高端形象,雖然韓國政府為了鼓勵旅遊,曾對開設免稅店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但仍然無法阻擋虧損的趨勢。
不過,這種情況在2000年末開始,悄然出現了變化,中國遊客的大規模湧入,徹底激活了韓國免稅店行業,也使這個行業從「雞肋」變成真正的「現金奶牛」,自2009年至2015年,訪韓中國遊客的總數以每年近35%的速度快速增長,韓國免稅店行業的「兩大巨頭」樂天、新羅的銷售額也開始快速增加,部分免稅店的銷售額增幅甚至超過了其主營業務。
攜程的一份出境旅遊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內地遊客赴日本、韓國旅遊增長顯著,韓國首次排名第一,成為中國內地遊客出行人次最多的國家。由於距離中國地理位置近,日韓遊一直是熱門目的地,但相比籤證繁瑣的日本,韓國的籤證相對簡單,且還在逐年簡化,尤其是韓國推出濟州島免籤政策後,赴濟州島的中國遊客絡繹不絕。
當時,郵輪旅遊崛起。攜程旅遊負責人透露,一度在郵輪旅遊中,當數日韓遊排第一。由於濟州島免籤,因此赴濟州的便利性大大加強,使中國赴韓國遊客激增。公開數據顯示,濟州島2013年的全年遊客人數達約1000萬人次,這是當時國際旅遊島——夏威夷島、峇里島、衝繩島都未能實現的紀錄,其中,中國遊客是最「給力」的。
第一財經記者曾經實地採訪看到,數年前,中國遊客赴濟州島旅遊的場面堪稱壯觀,一艘郵輪就有1000多至2000多名客人,碼頭上得幾十部旅遊大巴一起出動。然後抵達免稅店開始購物,到離開濟州島時,碼頭上又專門為中國遊客設置提取免稅品的服務點。
「韓國業者的營銷非常精細化。多年前韓國相關部門就極力向中國市場引入韓劇,還結合大量貼片廣告,製作精良的韓劇一下子引起關注,於是延伸出諸多影視劇主題旅遊。」資深旅遊業分析人士瞿佳告訴第一次財經記者,曾經一部《冬季戀歌》讓江原道等地區成為中國遊客熱門旅遊點,在江原道的一些景點隨處可見該劇場景,這是當地旅遊業者故意保留和營造的。同時,低價成為韓國攬客的又一大法寶,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品牌免稅商品,韓國非常推崇韓系品牌,比如innisfree、蘭芝等,比起歐美品牌,韓系品牌定價相對低廉。而且去歐美購物的成本很高,去韓國旅遊的價格可能僅為歐美遊的十分之一。
彼時,韓國的醫美旅遊也吸引了大量中國遊客。
韓國人金女士曾在中國留學,她經常帶的就是「美容團」。「不要把這種團叫做『整容團』,因為在韓國,開個雙眼皮這類都不屬於整容,這太輕量級了,這些簡單的手法都是『美容』。韓國美容產業非常成熟,通常美容團就是提前幾個月預約,然後上午抵達醫院『美容』,半天就完成了,雖然有時還擦著藥纏著紗布,但並不影響旅遊。下午回到大巴就可以繼續旅遊和購物,一點也不影響行程。」金女士向第一財經記者透露。
公開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赴韓國旅遊人次約600萬,佔到赴韓外國遊客總人數的四成多。更為關鍵的是,中國遊客在韓國旅遊時出手也更為闊綽。2015年,七成以上赴韓國的中國遊客的主要目的是購物,兩成左右的中國遊客是為了感受韓國文化,另外還有遊客專門赴韓整形、觀光等。2015年赴韓國的中國遊客平均每人消費金額約2200美元(約合14283元人民幣),高於赴韓遊客平均消費額的一倍以上。
有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在韓國本土免稅店的銷售額當中,有77%來自於中國消費者。
崔忠明認為,由於奢侈品品牌的引進、通關報稅等方面需要積累經驗,即便是三星、韓進這樣的韓國大型企業,在免稅店行業也曾經多次「栽跟頭」,可以說是中國遊客徹底救活了韓國的免稅產業。
企業爭奪商機
韓國的免稅產業已發展成為韓國流通行業的重要支柱:韓國免稅店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韓國各大免稅店的總銷售額突破8萬億韓元(約合486億元人民幣)大關,相較2012年的3.65萬億韓元增長達142%。韓國免稅店產業的市場規模位居全球第一,其次為英國、日本及泰國,樂天免稅店也成為全球三大免稅店連鎖之一。
除了銷售額,同時激活的還有就業市場。
根據上述統計數據,韓國免稅店產業在鼎盛時期的僱傭人數達到2萬人左右,而由於了解中國遊客,在語言和銷售技巧上擁有優勢,且了解免稅商品報關的操作流程的工作人員有較大的需求,因此在每一家新興免稅店開辦後,行業內部都會出現較大規模的人員流動潮流,這種人員流動也將反向推動行業進入輸送「新鮮血液」。韓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也顯示,免稅店所屬的流通行業,是在2015~2017年期間,為數不多人才需求的增長幅度超過一成的行業之一。
行業的持續增長,自然曾引發韓國國內對於免稅店特許執照的巨大競爭,韓國先後於2015年和2016年進行了兩次免稅店特許牌照的競標,而各大財團企業為了能夠獲得運營權,也是拼盡全力。
例如,在競標階段,三星集團會長李健熙的長女李富真更是親自「上陣」,針對公司擁有免稅店及銷售經驗,但並沒有合適地產的缺陷,選擇聯手擁有地產,但在銷售經驗上較為欠缺的現代集團,共同獲取免稅店營業許可,而多名業界人士均表態,這種在兩大企業之間拋棄競爭關係,選擇共同聯手的案例並不多。
同時受益的還有韓國的美妝企業,第一財經記者整理愛茉莉太平洋及LG生活健康兩大化妝品品牌的財報發現,從2010年起,在全球化妝品品牌銷售增幅放緩的背景下,兩大品牌在韓國本土的銷售額出現了近20%的增長,而其中免稅渠道的增幅在總增幅所佔據的比重最高達78.9%。
畸形的結構
如果說,曾經中國遊客的絡繹不絕,為韓國的流通產業和美妝產業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遇,那麼隨後出現的外部環境變化,則使韓國免稅產業陷入了危機。
近日,第一財經記者實地走訪位於韓國首爾江南的現代百貨免稅店及新世界免稅江南店,這兩家免稅店均為2016年競標時獲得執照的店鋪,地處首爾新城區江南的商業中心地段,且均是韓國大型流通企業所經營的店鋪,但即便是在周末下午,店內也是空空蕩蕩。一位店員表示,相比於傳統的免稅店,江南地區品牌較少,且目前免稅店的消費群體主要依賴於代購商,導致部分曾主打自由行遊客的免稅店出現重大經營危機。
對於2015年~2016年新進入市場的五家免稅店來講,除了極個別情況外,大多數韓國免稅店都面臨著超過200億韓元的大幅虧損,以至於開始出現嚴重的閉店潮。
2017年9月1日,位於韓國平澤港國際客運碼頭的「韓亞免稅店」(HANA DUTY FREE SHOP)因營業狀況不佳,提出閉店申請,成為時隔八年首個申請自主閉店的免稅店,而截至閉店時,該店已有近40億韓元的虧損。
此後,閉店潮在新興免稅店當中此起彼伏,作為韓國十大流通企業之一的韓華集團旗下的蓋樂麗雅免稅店也因無法承受近10000億韓元的虧損,在2018年年底宣布閉店,而此前該店為了拯救頹勢,曾決定所有高管降薪10%、全體員工返還當年度的獎金,但仍然無濟於事。
出現集體性的行業危機以後,韓國多家免稅店的負責人集體向仁川機場運營方「逼宮」,要求機場方面降低租金;韓國第一大免稅店連鎖樂天免稅店方面甚至表態稱,由於該分店難以負擔機場運營方高昂的租金,正在考慮從仁川國際機場撤店。
業內人士透露,中國遊客赴韓國旅遊的高潮期已過,如今中國遊客赴韓國旅遊的人數減少也導致免稅店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在此狀況下,目前支撐韓國免稅店銷量的人群主要為代購群體,這一群體主要青睞品牌全面,且在優惠政策方面擁有競爭力的三大免稅店(樂天、新羅、新世界),目前三大免稅店在行業的佔有率已經超過90%。
在韓國多年從事美妝產品代購的留學生張怡(化名)表示,如今在韓國的免稅店購買產品,若掛靠在某個旅遊團或旅行社,可以獲得近30%~40%的「返點」,而「返點」金額也隨著免稅店行業的「不景氣」水漲船高。
韓國關稅廳的統計數據顯示,雖然赴韓國的中國遊客總數出現了增長停滯,免稅店向旅行團或機構所提供的返點及手續費總額卻一直在增長,從2015年的5630億韓元,增長至去年的1.32萬億韓元,三年增幅達到近九成,雖然由於TOP 3免稅店的銷量有所增加,導致行業的銷售總額未出現重大影響,但收益卻出現了大幅度的下滑。
免稅業的競爭
目前韓國免稅產業面臨困境,韓國高麗大學政經學院教授李國憲認為,目前可供中國消費者選擇的渠道更加多樣化,且國內對於代購行業的信任度降低,導致過度依賴於代購群體的免稅店出現巨大危機。
張怡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目前的韓國代購市場,存在銷售假冒產品等魚龍混雜的不良現象,逐漸使消費者失去對於代購的信任程度,進而將目光轉向國內本土開辦的免稅店,或前往海外直購等其他渠道。
李國憲則表示,目前中國國內正在海南、上海等地區嘗試開展免稅產業,並在通過立法等方式確立代購行業的相關規定,且一些原本在購物方面並沒有凸顯優勢的東南亞國家正在吸引中國遊客的消費,這種背景下,中國消費者的選擇在不斷增多,選擇韓國免稅店購物的必要性越來越低,而過於依賴某一個特定行業及階層的消費趨勢,必將導致其銷售和收益的不健全性。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國旅的免稅業務取得了亮眼的成績。其年報顯示,免稅業務貢獻營業收入達到332.27億元,佔公司營業收入的70.69%。尤其是在將海免、日上上海收入囊中後,日上免稅被中國國旅一網打盡,使得中國國旅在國內免稅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
而目前以網易考拉、天貓全球購等為主頻繁出現的網絡直購平臺,也給韓國的免稅產業帶來一定的危機。
正在開辦韓國產品直購平臺的青島寰瀛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李豔君認為,雖然目前大型的直購平臺不斷出現,但直購平臺在其品牌和影響力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仍然有機會繼續佔據免稅商店等其他平臺的行業份額,並進一步幫助中國消費者購買韓國產品。
目前,韓國政府為了激活免稅產業,並促進行業競爭,計劃在韓國追加批准5家免稅店,並批准在仁川機場入境大廳開設免稅商店,且推出包括決定公開所有的審查委員名單和審查分值的改善方案,試圖挽回免稅產業目前正在面臨的危局。
不過,一位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韓國政府不斷幹預免稅店產業,並收取過高的特許牌照費用和租金費用,這才是新免稅店發展的「絆腳石」之一,並希望韓國政府停止對免稅店及產業的幹涉,促進其健康合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