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被貶謫的處所仍能夠心繫民眾,這樣的蘇東坡才是一個萬民崇敬的蘇東坡,才是一個中國文學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蘇東坡,他的「生意經」自然也是足夠我們細細品味的。
文 | 李廣春
「唐宋八大家」,蘇東坡有一席之地。「蘇氏三傑」,蘇東坡自然名不虛傳。詩書畫融為一體的文人畫,想不到蘇東坡竟成為開拓者。宦海沉浮,悲歡離合,從京都到杭州、揚州、儋州等地,遍及全國約十個省份,官越做越小,家越離越遠,最終客死他鄉,蘇東坡人生令人扼腕嘆息,但其詩文美名卻經久不衰。上中小學,讀過他的詩詞歌賦。念大學中文系,自不可避免也要熟讀乃至背誦他的名篇佳作。可惜的是,讀中文系並非出於自己的愛好,當時也僅僅是為了應付考試,對其生平事跡、文學思想、政治主張知之甚少,只知其是文學家、政治家。前些時候,《揚州日報》發表了沙志芳先生關於蘇東坡的文章,當時並未深讀,有點印象。日前看了鳳凰書評,才知沙志芳先生對蘇東坡的研究是那麼的深入,條分縷析,娓娓道來,饒有趣味,論述精闢。其《寂寞的蘇堤,寂寞的蘇東坡》,從遊覽蘇堤開始,知人論世,說文析事,把一個立體、豐滿、全面的蘇東坡呈現給我們。此文與其說是遊記,倒不如說是一篇別開生面的論文。掩卷長思,蘇東坡的多面人生,竟如此傳奇。特別是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另類呈現,讓人拍案叫好。自以為讀過蘇東坡的文章,但並無特別的興趣,只是應知應會而已。沙志芳先生的論文,讓我對蘇東坡探究的好奇陡增。因為其中關於蘇東坡經世致用的那一方面,是我聞所未聞的。說「烏臺詩案」,我略知一二;說《赤壁懷古》、前後《赤壁賦》我也能曉得幾句;說歐陽修與他的關係,史書上的記載,我是看過的,蜀岡上的谷林堂便是明證。在一個地方為官,無論時間長短,他都能以民為本,為民除害,替民著想,予民以利。看他的作品越多,越發感覺他更像「生意人」,有他獨到的「生意經」。說一個政治家、文學家像生意人、有生意經,絕不是褻瀆,在我看來是高看一眼,在當下也許是很時尚的褒獎。這個「生意經」並不是官員怎樣肆意盤剝百姓,而是有經濟手段,讓百姓富裕、地方富庶。
這或許是蘇東坡與歷史上的其他文人不一樣的地方,那也是我最為崇敬他的地方。天地之大,大不過百姓。百姓的安危貧富應當是為官者念茲在茲的,讓百姓安居樂業也應是地方官的職責所在。
地方官又稱父母官,兒女幸福,父母必得操心,但又有多少人能「為伊消得人憔悴」?隋唐以來,科舉盛行,文人做官,比比皆是。科舉考試,策論最見功力,但大多數是空泛之論,並不觸及現實的民生。只要熟讀「四書五經」,引經據典,洋洋灑灑,自圓其說,就會脫穎而出,走馬上任,頂戴花翎。其實,民生疾苦、除弊興利此等現實問題,遠非書本裡所說那麼簡單。在「四書五經」裡找不到現成答案,而在現實中更沒有標準答案,需要到地方長期歷練才能有所感悟。有理想抱負者,自然會去躬身實踐,但因解決難題太複雜太困難,起初的滿腔熱忱,容易煙消雲散,安於現狀,得過且過,只等三年五載考績,換個地方繼續做官,是必然歸宿。大多數人滿足於收收皇糧國稅,斷斷訴訟案子,搞搞社會治安,只要不出事,便心安理得。至於百姓生計,考慮得自然不會太多。蘇東坡的難能可貴之處,正在於他一反文人從政常態,不安於現狀,不拘泥於成法,見不得百姓受苦,總想另闢蹊徑,改變現狀。他在每一處的施政,都與眾不同,仁政善策自然百姓擁戴。其經濟理念、經濟思維、經濟政策,無不顯示出超凡脫俗的聰明智慧、卓爾不凡的治理才能。是熟讀「四書五經」,靠「半部論語治天下」,還是心繫民生疾苦,靠經世致用富百姓,社會有一桿秤,歷史是一面篩,讓昏庸與賢明不言自明。為減輕百姓負擔,不惜與上司爭得面紅耳赤,為的是讓百姓休養生息;為地方興利除弊,不惜與同僚撕破臉皮,為的是讓地方長治久安;為帶動地方發展,不惜甘為後人栽蔭涼,為的是社會繁榮。蘇東坡的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嘔心瀝血,就是放在當代也是楷模。造福一方,為官者都有自己的招數,但蘇東坡的「生意經」值得回味。科學理性的創見。宋朝黨爭,歷來為人詬病,是非曲直,自有公論。王安石變法的一系列舉措,現在看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最後只好草草收場。不能說青苗法設計得不好,只怪基層貪官汙吏層層剝削,使很好的制度走形變樣,讓本該造福於民的善舉,扭曲為貪官汙吏魚肉百姓的惡政。蘇東坡直言,青苗法就是一個官府變相的「高利貸」,大小官吏藉機斂財的「護身符」。如此不顧民意,強行推廣,不是讓農民渡過難關,而是變相地巧取豪奪,讓凋敝的民生雪上加霜。在王安石變法之初,蘇東坡就看出端倪,大聲疾呼,堅決抵制。實踐證明,他有先見之明,其市場理念難能可貴。在那個年代,官員懂得經濟規律,相信市場力量,善用經濟手段,是多麼彌足珍貴。蘇東坡用他的理念和實踐,詮釋了這些富有現代市場經濟理念的創見。無中生有的創造。農耕文明,搞農田水利吃力不討好,但農民、豐衣足食需要。他每到一處都大興水利,徐州長堤、杭州蘇堤就是極好的範例。蘇東坡任杭州知府時,西湖淤塞過半,調蓄江湖、灌溉農田的功能基本喪失。他擬定方案,組織施工,退田還湖,浚深湖底,並將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築成堤,修了六座橋供湖水流通,形成一條溝通西湖南山、北山的通道。此舉不僅讓杭州人從此告別飲水困難,而且還保障了農業發展。農民灌溉無虞,收成有望,這是何等的大手筆!至於蘇堤融入西湖美景,那是後話了。一座供人遊覽美景、體育健身的堤壩,為他樹立了不朽的豐碑。公私兩利的創意。從揚州向京都運送糧食的漕運,因往返時間長、成本高,船工生活難以為繼,偷盜官糧充飢時有發生,法辦懲處也無濟於事。他上任後發現,如果允許船主適當帶點南方土特產到北方販賣,以貼補船工生活,偷盜官糧便能徹底消除。於是,他鬥膽上書朝廷,建議改革現行漕運體制,允許船工不超過限額捎帶私貨,再輔之以嚴格管理。方案得到朝廷批准後,官糧如數運至,船工生活有靠,公私兩利,皆大歡喜。困擾多年的難題,蘇東坡的一個好點子便使其迎刃而解,獨具匠心的創意由此可見一斑。打破常規的創新。揚州「十裡栽花算種田」,為營造官民同樂氛圍,宋代的揚州每年都舉行「萬花會」。他深知百姓生活不易,昔日積欠的皇糧國稅尚未還清,還要搞這樣華而不實的盛會,是典型的勞民傷財,政府費力不討好,百姓出錢不落好,與其這樣,倒不如順應民意,就此了斷。他到任後,上奏朝廷,免除陳年積欠,斷然停辦「萬花會」,讓百姓休養生息。否定前任沿襲多年的做法,打破了官場的潛規則,斷了多少人從中漁利的好營生,不招人嫉恨才怪呢。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寧願交惡同僚,也不得罪百姓,把有限的財力用到興修水利這樣打基礎、利長遠的好事上。為老百姓做好事、辦實事,在舊官場需要何等的創新勇氣。當然,除了正史中記載的蘇東坡的民本思想、行事之外,筆記中記載的蘇東坡更充滿了十足的「生意經」,如他的創製「東坡式燉肉」,在豬肉不上臺盤的那個時代,能夠使黃州百姓不僅吃飽,還能吃出美味,甚至到了杭州,被追捧為「東坡肉」,惠及當下以及後來的諸多老饕。他在惠州發明「針挑羊脊骨」,簡直就是今日羊蠍子的老祖宗。他在儋爾(今海南)發明的烤生蠔;還有他充滿浪漫興致的釀酒,諸如在黃州釀製不太成功的蜜酒,在潁州釀製天門冬酒,在定州釀製松子酒,在惠州釀製桂酒等等。在被貶謫的處所仍能夠心繫民眾,這樣的蘇東坡才是一個萬民崇敬的蘇東坡,才是一個中國文學史、政治史、文化史上獨一無二的蘇東坡,他的「生意經」自然也是足夠我們細細品味的。沙志芳先生慨嘆寂寞的蘇堤、寂寞的蘇東坡,依我之見,他的文章一定會激起更多的人探究蘇東坡的興趣。
蘇東坡的詩文固然流傳千古,但他的「生意經」同樣也會流芳百世。
讀他的詩文歌賦,念他的民本情懷,想他的經世致用,我以為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即或蘇東坡自己想默默無聞,其為人為文的豪放激越,其經世致用的民本情懷,特別是為民理財的「生意經」,也會讓後人不斷從中汲取智慧,這就註定了蘇東坡永遠不會寂寞。刊於《瞭望》2021年第39期
所有相遇都是久別重逢,請點讚並點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