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 許三觀的前半生

2021-02-18 電影影評

1992年中韓建交。

1994年改編自餘華同名小說的電影《活著》,鉛字素箋,光影中重生,似一隻盡態極妍的火鳳凰,在坎城電影節上大放異彩。之前已多次被奧斯卡提名的張藝謀,顯然能從容地面對國際舞臺上的鎂光燈了。但縱觀第47屆的實力大作,此次的榮耀是實至名歸,亦屬難能可貴的收穫。




而對餘華來說,他的文字,以具象的姿勢走入別國的文學語境裡,坎城這一步是有它的實際意義的。對韓國的「文藝青年」來說,餘華這個名字不僅不陌生,相比較其他的中國當代作家,韓國人對餘華的偏寵是不加掩飾的熱情與執著,就像他們對張國榮的喜愛,又像國人對村上春樹的推崇。有一年聖誕節,我曾訂購四本餘華全集(中文版)作為聖誕禮物送給幾位韓國朋友,想要說明的是,我們事前有過溝通,這份禮物當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

對韓國文學青年來說,《許三觀賣血記》並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隨意地出現在韓國的國外文學選讀裡。因此,河正宇要把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搬進銀幕,這並不是一個文藝青年的任性夢想,也絕不是棄票房玩冒險的「自殺」行為。相反,它早就有了一個比較成熟的推廣通道,獲取商業利益是這部電影的主要目標。另外,餘華的大名掛在宣傳旗杆上,又不能否認他們想要在中國提供的海外市場名利雙收的希冀。




由此,再觀電影《許三觀》,這是一部商業片的認知便毋庸置疑了。事實上,在我看來河正宇的《許三觀》與餘華的原著《許三觀賣血記》靈魂上是無法對話的,高判立下,餘華說了那麼說,河正宇只說了一件事「私生子」。沒錯,連名帶姓用過來,故事中的人物他們的確擁有70%相似的軀幹,可是他們想要表達的其實不是同一個東西。

這不是河正宇能不能說的問題,孕育故事的「土壤」發生了變化,就不可能在水稻田裡種下小麥玉米紅高粱。這種「不同」雖不是評論一部電影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但它被鉗制於改編劇所固有的想像力空間,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當然,有餘華參與改編這一事實,還說明「因地制宜」是國際影視合作的基本做事方式。



事實上,餘華、莫言、蘇童等等他們的一些作品,特別是設定了特殊時代背景的故事其實不太適合移植到異國的土壤上。即便嫁接成功了,定是要另闢蹊徑的,代價是原著所特有的最精彩的「語境」要被弱化,甚至隱匿不見。

就比如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貌似絮絮叨叨說的是吃喝拉撒的事,講的是風雨飄搖中的人生小孤帆,為了生存為了養家選擇殘酷的賣血之路。而它最重要的是時代背景,這是小說的靈魂。



韓國的《許三觀》在演繹時不會有這麼沉重的包袱,硬加上去,又會貽笑大方,所以它也進行了整容術。沒有那麼豐富的「閱歷」,咱們就講普遍的人性,講家庭。當然,時間跨度上也會縮水。小說裡,許三觀從二十郎當的小夥子一路走過人生,到了六十花甲的暮年,輸出的血從豐盈新鮮,變成賣不出去的「老血」,悲涼一生的氣息撲面而來。電影則把故事定格在了許三觀壯年時大兒子許一樂11歲那年。後面全部砍掉。



不難發現,在此,電影與小說分道揚鑣。由何小勇的腦病延展出許一樂遺傳了父親的「腦病」,他命懸一線,許三觀需要重新審視他與許一樂的關係。而小說裡描述的許一樂在饑荒時期所得的「肝病」雖然忠實於小說背景了,但跟電影《許三觀》再無關係了。

如是,韓國的《許三觀》其實是一個戲劇「人物」。他不是餘華在小說裡展現的時代縮影,不是令餘華產生悲憫之情的民族生命力,不是壓榨人物去承受苦難的生存環境。就連對「平等」觀念的視角,及弱勢群體生存狀態的思考,電影與小說都各自為政。




與其說電影《許三觀》改編自小說,還不如說它是衍生自韓版《許三觀賣血記》餘華自序文的故事。在其中的一段文字裡餘華這樣總結「許三觀」這個單純的人物:


【他知道的事情很少,認識的人也不多,他只有在自己生活的小城裡行走才不會迷路。當然,和其他人一樣,他也有一個家庭,有妻子和兒子;也和其他人一樣,在別人面前顯得有些自卑,而在自己的妻兒面前則是信心十足,所以他也就經常在家罵罵咧咧。


這個人頭腦簡單,雖然他睡著的時候也會做夢,但是他沒有夢想。當他醒著的時候,他也會追求平等,不過和那個雅克布阿爾曼蘇爾的臣民不一樣,他才不會通過死亡去追求平等,他知道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他是一個像生活那樣實實在在的人,所以他追求的平等就是和他的鄰居一樣,和他所認識的那些人一樣,當他的生活極其糟糕時,因為別人的生活同樣糟糕,他也會心滿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壞,但是不能容忍別人和他不一樣。】




到此,腦子裡就有了鮮活的畫面。餘華所說的這個許三觀在河正宇演繹的角色裡復活了。所以你看到這樣一個故事,許三觀從四叔那裡知道賣血可以賺錢之後,他開始充分利用自身擁有的「搖錢樹」了。用賣血賺來的錢娶了媳婦,生了孩子,享受了苦中作樂的11年天倫之樂。然後因為鎮裡的閒言碎語,想要揭開大兒子長的不像自己的謎團,做血型鑑定,許三觀中大獎,大兒子變成私生子,他心中的幸福生活崩塌。

這裡是分水嶺,從這兒他看到自己與別人是不一樣的,他的日子是更糟糕的。養家餬口的心酸不是理由,賣血求生的貧窮也不是問題,他的疾病是自己的「顏面」,戴了11年綠帽子的恥辱感。於是,他遷怒於身邊的一切,不正常上工了,無心照顧家庭了,能無賴就無賴,得過且過。




在接下來的劇情裡,許三觀對大兒子的「態度變化「成為故事進一步發展的依據。就像美式的家庭溫情劇,關係破裂,至彌合情感裂縫。態度冷酷,到鬆動,再到慈軟,最後傾聽心聲接納一切。需要升華什麼樣的主題呢?一家人繼續相親相愛生活在一起了。私生子生來不是戴罪之身,它不應該為這樣的悲劇埋單。許玉蘭也沒有錯,她是被姦污的,也是受害者。許三觀更加無辜。總之,是這該死的生活在磨礪人的生存意志,就這麼簡單。

逃離電影,回到餘華的小說。把被我故意擱置的最後一段補上。

餘華說:【這個人的名字很可能叫許三觀,遺憾的是許三觀一生追求平等,到頭來卻發現:就是長在自己身上的眉毛和屌毛都不平等。所以他牢騷滿腹地說:「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到是比眉毛長。】



從最後一段的描述中,是能夠看到餘華把許三觀這個人物升華了,升華成一個沉重的「悲情」,並且對無法改變的「不平等」狀態用了「欲言又止」的深意,生動又深刻的對比,讓人看起來如此渺小,人的面目又如此滑稽無奈。

河正宇自編自導的第二部電影還是蠻成功的,與第一部比較,有太多的進步與驚喜了。如果許三觀賣的不是血,是拉石頭、扛大包賣苦力謀生,脫離了餘華的小說,這部電影的寫實感與生活情趣都很突出。河正宇還是領會了餘華文字裡偶爾暴露的「魔幻」色彩。電影《許三觀》裡也有少量的嘗試。可是,與河正宇認真演戲不同,他導演的風格裡有一種調皮的「黑色幽默」,這在他的第一步作品《過山車》裡尤為突出,這種風格若發揮不好,極易把劇情引向鬆散。


另外,《許三觀》的卡司是我喜歡的,河正宇就不說了。尹恩惠自毀形象,差點沒認出來,其實是個小驚喜。有「奇皇后」影子的河智苑也很努力,在人群中成為焦點時,不知有沒有「瑪蓮娜」的自豪感。金成鈞跟成東日可是我們全家人的「偶像」,《請回答1994》在2014年初給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太多歡樂。

相關焦點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說起餘華,相信現在很多80後和90後都覺得陌生,十幾年前,餘華的《活著》已經被張藝謀成功改編成了同名電影,在國內外獲得了成功。餘華是一位非常「聰明」的作家,他的小說裡有著對人性接近動物性和獸性的洞悉,對現實生活諸多深刻透徹的體悟令他的小說返璞歸真,具備簡潔又深沉的魅力,簡略的對話和情節中大有深意和謀劃。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但是在電影開頭就表現出了許玉蘭傾國傾城的美貌,許三觀這傻小子就是因為愛上了許玉蘭,所以才去賣血賺錢的。第二,是許三觀和一樂的關係。小說中,一樂到底是不是許三觀的兒子並不知道,只是因為人言可畏三人成虎,許三觀自己疑心生了暗鬼,就越來越不待見何小勇和一樂。
  • 「許三觀」是什麼樣的人,你們身邊有「許三觀」?
    -或者說我們就是「許三觀」!!*也不能說力氣比你多,我們比你們城裡人捨得花力氣,我們娶女人、蓋房子都是靠賣血掙的錢,這田地裡掙的錢最多也就是不讓我們餓死。*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是一天下班後許三觀碰到了阿方、根龍倆人,倆人帶他賣了血,賺了三十五元錢,帶他第一次下館子吃豬肝,喝黃酒。有了第一次賣血,很快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賣血都反映出許三觀這樣的小人物式的貧窮、愚昧和內心的麻木。*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評韓國電影 《許三觀》
    《許三觀賣血記》 的韓國電影 《許三觀》 於2015年1月14日在韓國上映。從這一點來看,電影 《許三觀》 在淡化時代背景,突顯個體生存狀態方面與小說 《許三觀賣血記》 表現的藝術精神是相近的。小說和電影都表現了許三觀這一「不尋常情」的橋段——他為救非親生兒子一路沿途賣血,差點送命。王安憶說的「不是普通的 別人 的兒 子」是指,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是他的妻子許玉蘭和何小勇的兒子。對許三觀這樣的小市民來說,綱常倫理是「立命之本」。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兩個女人抬頭看了看屋頂上的許三觀,許三觀還是嘿嘿笑著看著年輕的那個女人,年長的女人又說了一句:「和他爹長得一個樣子。」然後兩個女人一前一後地走了過去,兩個女人的屁股都很大,許三觀從上面看下去,覺得她們的屁股和大腿區分起來不清楚。
  • 《許三觀》比原著,格局小了
    前半部分還好,後半部分開始煽情了。比原著的格局變小了,把一部史詩情節劇變成了家庭情感劇。原著是時代轉變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運與掙扎,是在時代社會下的個人情感糾葛中體現出的對生,對活下去的渴望與頑強,而且展現了人性,即生活中小人物的善惡面,他們自私,喜歡嚼舌根,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善良,正義,責任感,所以許三觀會賣血把許玉蘭的嫁妝家具贖回來,所以許三觀會帶一樂最後去吃麵條,所以許三觀要求一樂去哭何小勇,最後一樂生病,何小勇的女人借給許三觀的錢是最多的。
  •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於是,許三觀便跟著村裡的阿方和根龍一起,到縣城的醫院賣了兩碗血(四百毫升)。阿方和根龍教著許三觀,賣血前要喝水,一連得喝上十多碗,直喝到肚子又漲又疼牙根一陣陣發酸,為的是讓身上的血變多點。賣血後要去館子吃頓好飯,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這樣才踏實。這次賣血後,許三觀沒有頭暈不適,只是感覺少了些力氣。他用賣血的錢辦了件大事情,娶了媳婦許玉蘭。
  • 《許三觀》我不認為許三觀可悲
    1.劇中許三觀第1次去賣血時,他的叔叔跟他說要多喝水,於是他們在一條小河邊喝了許多水,之後到醫院,他們就很想上廁所,這個時候他的叔叔跟他說,上完廁所之後一切都會功虧一簣,於是他們在廁所裡又喝了許多水之後才去賣血。已經到了膀胱的水還會進入血液循環嗎?原理:水通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腎臟,再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排入輸尿管,從而進入膀胱儲存。
  • 《許三觀賣血記》為什麼說許三觀賣了11次血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一次一次用換血渡過生命的一個個難關,當他老了,一家人也生活好了,他得知自己的血再也沒有用處的時候他哭了,崩潰了。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人在面對厄運時強烈的求生欲望。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許三觀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誠然不是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只是那個年代的眾多普通的農民的縮影,卻擁有著戲劇性的一生。許三觀這一生靠賣血度過了許多難關,賣血賺錢,這種艱難的生存環境像是會吃人血人肉的社會,毫不留情。許三觀處於一個尚在摸索發展的大社會中,他的悲劇不僅是個人的,更是社會的、時代的悲劇。
  • 讀書分享(一)|《許三觀賣血記》
    卑微卻偉大  ——《許三觀賣血記》閱讀報告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這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後學著根龍和阿方對飯店跑堂的招呼。很久很久以後,也許我會忘記許三觀,甚至忘記整個故事,但我一定不會忘記這句話,因為這就是這個男人酸甜苦辣一生的開始。    現在回想起來我會選擇讀這本書的原因還會覺得有些奇妙。
  • 『賞析』倒吊的人生的血色——關於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因為之前已經賣過幾次血,許三觀的臉色愈發蒼白。為了能再賣一次,許三觀走出醫院,自己抓緊路邊的圍欄,倒吊在那裡,讓臉恢復血色。 同樣的場景,在原著中似乎並沒有出現。但是關於「抓緊」,餘華的作品裡也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因為過於頻繁的賣血,許三觀體力逐漸不支。為了不讓寒風奪走他體表最後的熱量,他只好躲在牆角,緊緊攥住自己的衣領,不讓冷風吹進身體。
  •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知道,阿甘是一個傻子,而在我的眼裡,許三觀也是一個傻子,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傻子」,所以他們總有「傻福」:阿甘在無形中成了那個時代的「弄潮兒」;許三觀無數次接近死亡卻又幸運地活著。
  • 《許三觀》一場完敗的文化嫁接
    我一直很喜歡餘華的書,但實際上《許三觀賣血記》是我最後才讀的。相比於作者其他的書,《許三觀賣血記》敘事性不如《活者》,荒誕性不及《第七天》、《在細雨中呼喊》,但是《許三觀賣血記》又是獨特的,它建立在真實存在又在人們心中留下很深印象的歷史背景上。
  • 餘華所寫的長篇小說《許三觀》
    餘華所寫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人翻拍,我雖沒看過原著,但不得不說韓國人拍得很好!韓國演員的演技也是令我佩服!看電影的後半段時我連腦袋都哭痛了。不虐,而是感動!真實的感動!影片中比主角許三觀更深我心的是許一樂,以及他的扮演者南多凜,他的演技他說的每一句話,都直戳我的心臟,他真的把角色發揮到了最好,都讓我忍不住想要去保護他當他得知自己不是許三觀親生骨肉的時候,他跑到了何小勇(是許三觀妻子許玉蘭的舊情人即許一樂親生父親)家,何小勇不認他,而他卻說:「我來這隻為喊你三聲爸爸,爸爸,爸爸,爸爸。」
  • 許三觀賣血記:殘酷的年代,溫情的歲月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書是《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的書我一共讀過兩本,第一本是《活著》,這是第二本。可能是因為讀《活著》留下的「陰影」,看這本書的時候心總是繃得緊緊的,總擔心許三觀的妻子和三個兒子會相繼死去,直到看到最後一刻才鬆了一口氣。縱使生活苦難,還好他們都活著。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主人公許三觀是那個大時代的見證者,又或者最終亦是時代的犧牲者。每次賣完血,許三觀都會去飯店吃飯喝酒來補血,這好像是一種儀式的情感。但其實黃酒豬肝更是他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嚮往。許三觀是活在底層的一個普通絲廠工人,許三觀真正的人生也是從這一次賣血開始的,這賣血的錢終究意義不一樣,而且在那個年代35元是一筆不小的數字,他想討個老婆。
  • 韓國全能影帝河正宇電影—許三觀賣血記
    哈嘍大家好,我是靚哥說電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影片是《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聽後立馬喝了起來。,當晚他買了菸酒,豬肉,直接找到徐玉蘭的父親,徐玉蘭的哥哥前不久意外身亡許三觀頭上粘了綠。許三觀對妻子大毛越來越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