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華所寫的長篇小說《許三觀》

2020-10-12 JEWEL

餘華所寫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被韓國人翻拍,我雖沒看過原著,但不得不說韓國人拍得很好!韓國演員的演技也是令我佩服!

看電影的後半段時我連腦袋都哭痛了。不虐,而是感動!真實的感動!影片中比主角許三觀更深我心的是許一樂,以及他的扮演者南多凜,他的演技他說的每一句話,都直戳我的心臟,他真的把角色發揮到了最好,都讓我忍不住想要去保護他當他得知自己不是許三觀親生骨肉的時候,他跑到了何小勇(是許三觀妻子許玉蘭的舊情人即許一樂親生父親)家,何小勇不認他,而他卻說:「我來這隻為喊你三聲爸爸,爸爸,爸爸,爸爸。」

他的同母異父的弟弟許二樂,許三樂被人打了,他用石頭砸破了那個人的頭,並警告他們以後不許欺負他的弟弟。

一家人出去吃包子,許三觀因為他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而讓他去爺爺家吃紅薯,他去了,騙了媽媽說自己愛吃紅薯。但他卻是連月亮也想像成了包子,甚至去求何小勇給他買包子吃,而何小勇卻諷刺他「只要你給我買包子吃,我發誓我再也不叫你爸爸了。」「聽到狗叫聲了嘛?…」而當何小勇發病,快死的時候,道士說只有他的兒子才可以把他的靈魂招回來,許玉蘭帶著一樂去了,他喊著「爸爸不要走,爸爸快回來」但他喊得無力空洞,當他看見躲在窗邊的許三觀時,他哭了激動了,吶喊著 「爸爸不要走!爸爸快回來!爸爸帶我走!」許三觀衝進來,推翻桌子的一瞬間,我欣慰了,他吼著「一樂過來!老婆我們走。」十一歲的許一樂,成熟,堅強,懂事,孝順,樂觀,感性。仿佛我看到的南多凜就是許一樂。我愛死他了!

許三觀,一開始的一個窮小子,為了娶到美麗的許玉蘭,他賣血得錢,甚至他是自私的。許玉蘭嫁給了許三觀,生了三個兒子,許一樂,許二樂,許三樂。在他知道許一樂原來是何小勇的兒子時,他冷落許玉蘭和一樂,甚至無視他們,賣掉了家裡的東西。但他去賣血,又買回了家當,還給玉蘭買了雙新鞋…他叫一樂在只有我和你的時候稱他為叔叔,一樂照做了,因為他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他甚至乞求許三觀的原諒(一個十一歲的孩子啊他有錯?)一樂說:「叔叔,如果我是你親生兒子的話,你會怎麼樣?」許三觀說:「如果你真是我兒子的話,你一定會是我最喜歡的那一個!」一樂開心的大笑起來,我的心又被戳了…許三觀似乎被這十一年給打敗了,他愛一樂,就算全村的人都知道他是何小勇的兒子,他也毫不避諱了

當一樂腦炎發作,他四處借錢,無人借給他,他去賣血,中間有段場景:他在抽血過程中暈厥,醫生給他輸了血,讓他付輸血的錢。「我來這是抽血要錢的,你反而把別人的血輸給我,還要我付錢,我不要,你把別人的血從我身上抽走…」他和醫生發生了衝突,在碰撞過程中,他抽血換來的錢散落一地,時間停留了幾秒,在場等待抽血的人一窩蜂撲了上來,他死死地用身體壓著錢票…真的,韓國的劇情片都可以和歐美片媲美了,真的拍得很棒!雖然是中國的原著,但是韓國人的編輯和導演wonderful !劇情的構造和連貫性一氣呵成。他們演出了那個時代。

相關焦點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那個壞笑的帥小子),但關於《許三觀》的故事卻說來話長,這部由中國著名小說家餘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的電影,因為它的來路周折和歷史悠久而備受中韓兩國影人的矚目和關注。因為《許三觀》是餘華的同名小說改編,所以我們在此對餘華的文化作品和造詣做一些稍微詳細的評價和解釋,以便讀者更好結合文本背景理解和賞析這部電影。
  • 《許三觀賣血記》影視化,餘華之子執導,會成為下一部《活著》嗎
    餘華是當代著名的純文學作家,他的作品不僅有深度,故事性也很強,受到各個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同時也受到名導的青睞。1994年,餘華的長篇小說《活著》被張藝謀改編成電影,成就了一代經典,電影《活著》至今豆瓣評分高達9.2,在豆瓣Top250榜單上雄踞NO.28。
  • 餘華小說改編《許三觀賣血記》
    香港同流劇團—餘華同名小說改編喜劇《許三觀賣血記》(粵語發音 漢語字幕)時間:10月24
  • 評韓國電影 《許三觀》
    餘華長篇小說 《許三觀賣血記》1999年在韓國翻譯出版,該書共出過三版,到2016年7月第三版已重印36次。電影中對時代語境的表現除了兩次字幕提示時間是1953年和1964年之外,只有電影畫面中寫在農村牆上的「堅決反對沒有統一的停戰」的標語、男人們做建築工程的場面、街上的美國大兵和美國罐頭,以及香水等物件體現出當時是戰後重建、美軍進駐時期,此外並無直接表現時代環境的具體事件,而是將鏡頭聚焦在許三觀身上,全力展現許三觀生活的點滴。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一個優秀的作家總能拿起手中的筆寫出讓人們共鳴的故事,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讀這本書時,賣血為生的許三觀仿佛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現代社會,我們並不知曉就在幾十年前的社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為了活著,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用自己的血拿去賣錢。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 《許三觀》 許三觀的前半生
    由此,再觀電影《許三觀》,這是一部商業片的認知便毋庸置疑了。事實上,在我看來河正宇的《許三觀》與餘華的原著《許三觀賣血記》靈魂上是無法對話的,高判立下,餘華說了那麼說,河正宇只說了一件事「私生子」。這種「不同」雖不是評論一部電影好壞的決定性因素,但它被鉗制於改編劇所固有的想像力空間,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當然,有餘華參與改編這一事實,還說明「因地制宜」是國際影視合作的基本做事方式。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精神崩潰的一刻
    這時許玉蘭來了,拉住許三觀兩隻袖管,問他:「許三觀,你這是怎麼了,你出門時還好端端的,怎麼就哭成個淚人了?」 許三觀看到許玉蘭來了,就抬起手去擦眼淚,他擦著眼淚對許玉蘭說:「許玉蘭,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許玉蘭說:「許三觀,我們現在不用賣血了,現在家裡不缺錢,以後家裡也不會缺錢的,你賣什麼血?你今天為什麼要去賣血?」
  • 知道真相後的許三觀這一舉止令人淚目
    妻子的一席話瞬間點醒了餘華,他想要寫的新小說就是一個「血與淚」的主題,偶遇老人的經歷給予餘華新的創作靈感。於是,他開啟了繼《活著》之後的另一篇長篇小說創作,名曰:《許三觀賣血記》。01、以賣血取得的「婚姻」剛開始創作《許三觀賣血記》時,餘華只想把它當做一篇短篇小說來發表。
  • 讀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小說的結尾貌似大有深意,如何理解?
    今年春節假期期間,我系統地讀了餘華的所有書。因為我讀書講究分類攻克,如果一個作者有好作品,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讀完一個作者的所有書。《許三觀賣血記》是我讀完《活著》、《兄弟》之後的第三本。書中人物許三觀,一生賣血,除了第一次賣血算是為自己,娶上媳婦許玉蘭,剩下賣血都是為了這個家。序言中,餘華提到馬提亞爾的一句話:回憶過去的生活,無異於再活一次。我當時在想,讀一本小說,何嘗不是如此呢?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文|黏黏書怪如果說「賣血"是許三觀最無奈的選擇,卻也是許三觀最引以為豪的壯舉。還有什麼比用生命支撐家庭更偉大的成就嗎?餘華的筆鋒一如既往的冷酷,卻有一種難以言表的溫暖。就喜歡餘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第二是賣血後一定要吃一盤炒肝喝兩黃酒,炒肝可以補血、黃酒可以活血。這兩項是賣血前後的基本操作,而且,賣血不能太勤,最少要間隔三個月。於是許三觀賺到了賣血的第一桶金,他用賣血的錢娶了一個媳婦,城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不知道為什麼好看的女人都叫豆腐西施,大蔥西施什麼的,怎麼不叫豆腐貂蟬,大蔥貴妃呢?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是繼《活著》之後我看餘華的第二部作品,如果說《活著》讓我思考了我們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似乎讓我在一瞬之間找到了一個答案,一切都只是為了活著。關於活著是為了什麼這個問題,或許我們永遠都找不到一個比較正確的答案,就像餘華所說的,未來的事自己也不知道。
  • 作家餘華:住9平米租房,娶班裡最漂亮女詩人,婚後作品拍成電影
    除了看,餘華也開始動筆寫,把寫好的作品不斷地往各處的雜誌社寄。1983年底,餘華的命運開始產生變化。一個來自北京的長途電話打到衛生院。當時的餘華,每月就靠《收穫》領取400元稿費,為了生存,餘華連續寫了兩年電視劇劇本,什麼類型都有。
  • 韓國電影《許三觀》: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韓國電影,名字叫做《許三觀》。改編自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周末讀完原著《許三觀賣血記》後,我發現這本書比《活著》好看。看到書名時在想,鐵定是悲劇,難道會比《活著》更悲傷嗎?我承認自己是個感性的人,受不了生離死別,可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後,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發達的淚腺。
  • 獨家預售 餘華親自授權改編喜劇《許三觀賣血記》,香港同流劇團內地首演
    生活,要笑著過。我不賣笑,我笑著賣血! 從《十八歲出門遠行》到《第七天》,餘華用自己的「零度敘事」持續關注底層小人物的生存百態,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而《許三觀賣血記》「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展現了中國式的樂觀和溫情,真實平淡卻觸目驚心,是當代文學最重要的作品之一。餘華先生親自授權改編其同名小說!
  • 餘華沒做什麼,也就是寫了部《活著》...
    滾君自比看過的書不多,但也不少。寫完《活著》之後,餘華覺得並不滿足。他說,「雖然題目叫《活著》,但其實它寫的是一種忍受,所以我就想寫一個更像「活著」的小說。」於是他就寫了《許三觀賣血記》。餘華用他冷漠的筆觸,把讀者帶入了作品之中。仿佛我們能看到那血就在我們面前。被抽出,被抽乾,許三觀在我們的注視之下成了一具眼睛始終閉不上的屍體。值得一提的是,後來韓國把它改編成了同名電影,而中國,始終對這部經典小說束手無措。
  • 董卿問餘華為何棄醫從文,餘華的回答絕了,這才是大師應有的樣子
    工作不滿意,重新換一個工作,已經成了現在一種工作潮流,我們現在所熟悉的人當中,有許多都是跨行而來。例如歌手毛不易,曾經就是一個護士,著名文學作家餘華曾經是一個牙醫。餘華出生在一個醫學世家,他的父母兄弟都從事與醫學相關的工作,他中學畢業後,也當了5年的牙醫,這5年牙醫裡是餘華職業生涯當中最痛苦的5年,後來在參加朗讀者時,董卿問餘華,你為什麼要棄醫從文呢,餘華的回答頗具搞笑與幽默,但同時又特別無奈:我實在不喜歡這份工作,別人大張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沒有風景的地方。
  • 《許三觀賣血記》為什麼說許三觀賣了11次血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一次一次用換血渡過生命的一個個難關,當他老了,一家人也生活好了,他得知自己的血再也沒有用處的時候他哭了,崩潰了。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人在面對厄運時強烈的求生欲望。
  • 許三觀,國產原著,韓國拍攝一個隨處可見的小人物賣血養家記
    賣血記》拋棄了餘華原著中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無助和荒誕感,注入了韓國電視劇家庭溫情的核心倫理,使得「父愛妻從子孝」變成了電影的主題。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滄東《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詳》這樣具有厚重歷史感的韓國電影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因為電影《許三觀賣血記》本質來說只是一部精緻版的韓劇。
  • 『許三觀賣血記』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導讀】丨《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它以博大的溫情描繪了磨難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達了人在面對厄運時求生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