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韓國電影,名字叫做《許三觀》。改編自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
周末讀完原著《許三觀賣血記》後,我發現這本書比《活著》好看。看到書名時在想,鐵定是悲劇,難道會比《活著》更悲傷嗎?我承認自己是個感性的人,受不了生離死別,可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後,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發達的淚腺。相比於《活著》裡餘華筆下勞動人民的苦難與悲愁,《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別樣的溫情與幽默。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我統計了一下,許三觀一共賣了十一次血。
第一次賣血
證明自己「身體好」,用賣血錢娶了媳婦。
第二次賣血
為了還債,賠償鐵匠兒子醫藥費。
第三次賣血
為了補償林芬芳。
第四次賣血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大鬧饑荒,許三觀賣了血後讓家人吃了頓好的。
第五次賣血
許三觀為了讓下鄉的兒子早日回城裡,賣了血換成錢,讓兒子把錢用在刀刃上。
第六次賣血
家裡只剩兩塊錢,為了請二樂的隊長吃飯,許三觀再次賣了血。
第七次賣血
一樂得了肝炎,許三觀要從林浦、百裡、松林、黃店、七裡堡、長寧這六個地方賣血,一路賣血到兒子所在的醫院。第七次賣血是在林浦。
第八次賣血
在百裡賣了血,差點死掉。
第九次賣血
在松林醫院,賣血後許三觀身體休克,醫院輸給他七百毫升血,自己賣的四百毫升連著別人的三百毫升血回到了自己身體裡。
第十次賣血
許三觀和來喜來順兄弟在黃店賣了血。
第十一次賣血
在七裡堡,許三觀買了來喜200毫升血,然後在長寧許三觀賣了400毫升血。
賣血,這個動賓結構的詞彙給人以無奈和心酸之感,然而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許三觀的賣血也透露出溫情。人民公社、大躍進、饑荒、文革、知青上山下鄉,許三觀處在發展尚處於探索階段的新中國,因而其命運的悲劇更是社會悲劇、時代悲劇!一個讓人靠賣血而勉力支持的時代,又是怎樣一個時代?幸運的是,那個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
最後書的結尾,進入改革開放時代,許三觀一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與《活著》對比,這個結局已然太過完滿。他老了,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以前的11次賣血錢幾乎都花在了別人身上,這回,他要為了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賣一次血。可惜他老了,沈血頭說他的血只能當油漆。悲涼的味道又似乎在一個完滿的結局中飄蕩開來。
透過一個家庭的變化,餘華給我們講了建國後幾十年的歷史變遷。
他戰勝了很多的艱難,本該迎來美好的生活,卻敗給了自己。
他一路不惜性命的與命運抗爭,最後才想起來愛自己。
願每個人都能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