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電影《許三觀》:我們生活在巨大的差距裡.

2021-02-08 有時是海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韓國電影,名字叫做《許三觀》。改編自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

周末讀完原著《許三觀賣血記》後,我發現這本書比《活著》好看。看到書名時在想,鐵定是悲劇,難道會比《活著》更悲傷嗎?我承認自己是個感性的人,受不了生離死別,可看了《許三觀賣血記》後,開始有些懷疑自己發達的淚腺。相比於《活著》裡餘華筆下勞動人民的苦難與悲愁,《許三觀賣血記》有一種別樣的溫情與幽默。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於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許三觀靠著賣血渡過了人生的一個個難關,戰勝了命運強加給他的驚濤駭浪,而當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沒有人要時,精神卻崩潰了。

我統計了一下,許三觀一共賣了十一次血。

第一次賣血

證明自己「身體好」,用賣血錢娶了媳婦。

第二次賣血

為了還債,賠償鐵匠兒子醫藥費。

第三次賣血

為了補償林芬芳。

第四次賣血

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大鬧饑荒,許三觀賣了血後讓家人吃了頓好的。


第五次賣血

許三觀為了讓下鄉的兒子早日回城裡,賣了血換成錢,讓兒子把錢用在刀刃上。

第六次賣血

家裡只剩兩塊錢,為了請二樂的隊長吃飯,許三觀再次賣了血。

第七次賣血

一樂得了肝炎,許三觀要從林浦、百裡、松林、黃店、七裡堡、長寧這六個地方賣血,一路賣血到兒子所在的醫院。第七次賣血是在林浦。

第八次賣血

在百裡賣了血,差點死掉。

第九次賣血

在松林醫院,賣血後許三觀身體休克,醫院輸給他七百毫升血,自己賣的四百毫升連著別人的三百毫升血回到了自己身體裡。

第十次賣血

許三觀和來喜來順兄弟在黃店賣了血。

第十一次賣血

在七裡堡,許三觀買了來喜200毫升血,然後在長寧許三觀賣了400毫升血。 

賣血,這個動賓結構的詞彙給人以無奈和心酸之感,然而在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許三觀的賣血也透露出溫情。人民公社、大躍進、饑荒、文革、知青上山下鄉,許三觀處在發展尚處於探索階段的新中國,因而其命運的悲劇更是社會悲劇、時代悲劇!一個讓人靠賣血而勉力支持的時代,又是怎樣一個時代?幸運的是,那個時代,已經成為了歷史。

最後書的結尾,進入改革開放時代,許三觀一家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與《活著》對比,這個結局已然太過完滿。他老了,他想為自己賣一次血,以前的11次賣血錢幾乎都花在了別人身上,這回,他要為了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賣一次血。可惜他老了,沈血頭說他的血只能當油漆。悲涼的味道又似乎在一個完滿的結局中飄蕩開來。

透過一個家庭的變化,餘華給我們講了建國後幾十年的歷史變遷。

他戰勝了很多的艱難,本該迎來美好的生活,卻敗給了自己。

他一路不惜性命的與命運抗爭,最後才想起來愛自己。

願每個人都能活在當下,珍惜現在的生活。

相關焦點

  • 評韓國電影 《許三觀》
    《許三觀賣血記》 的韓國電影 《許三觀》 於2015年1月14日在韓國上映。困難時期靠賣血維持生活不僅僅是中國的經驗,在20世紀60年代的韓國,貧困的百姓也曾把賣血看作生存手段,甚至到70年代仍有為生存賣血的人群。導演河正宇抓住了「貧困」、「賣血」這兩個關鍵詞 ,將故事場景置於1953年-1964年的韓國社會,當時抗美援朝戰爭剛剛結束,韓國正面臨戰後重建,貧困和飢餓導致部分民眾靠賣血維持生計。
  • 請想像一個韓國版的「許三觀賣血記」
    筆者首先關注的是,《許三觀》底本裡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中國歷史文化語境怎樣改成韓國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語境?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寫了許三觀從20出頭到60歲時的30多年的生活經歷,反映出中國經過社會主義改造(第1-17章)、大躍進(第18-24章)、文化大革命(第25-28章)以及改革開放(第29章),和韓國走向資本主義道路的情況完全相反。
  • 《許三觀》 許三觀的前半生
    有一年聖誕節,我曾訂購四本餘華全集(中文版)作為聖誕禮物送給幾位韓國朋友,想要說明的是,我們事前有過溝通,這份禮物當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對韓國文學青年來說,《許三觀賣血記》並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隨意地出現在韓國的國外文學選讀裡。因此,河正宇要把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搬進銀幕,這並不是一個文藝青年的任性夢想,也絕不是棄票房玩冒險的「自殺」行為。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2015年1月15日,由河正宇導演並主演的《許三觀》在韓國上映了,河正宇是我們都非常熟悉的一名著名韓國演員,他曾主演韓國頂尖電影
  • 韓國電影《許三觀賣血記》:一齣悲劇拍成了喜劇 方漢君
    如著名作家楊爭光的長篇小說《從兩個蛋開始》,被公認是其代表作,但其佳作《老旦是一顆樹》,被歐洲導演高蘭改編拍成了愛爾蘭版的電影《哈裡如何變成一顆樹》。河正宇執導並主演了這部《許三觀賣血記》(2015),被移植到六十年代初的韓國,小鎮還有荷槍實彈的駐韓美軍。
  • 【韓國電影】《今天的戀愛》VS《許三觀》 是戀愛還是親情?
    電影《許三觀》和《今天的戀愛》是今天要討論的主角,兩部完全不同類型題材的韓國電影,在1月中旬登陸各大電影院展開一場勝負對決。▲ 내 자식이 아니었어? '허삼관'▲ 不是我的孩子?世界暢銷作家餘華的代表作品《許三觀賣血記》作為原作而製作的作品,為了符合韓國色彩對小說進行了各項作業。將小說中的《許三觀賣血記》的「賣血記」去掉,以《許三觀》為片名上映,雖然去掉了「賣血」場面,但亦因此更為強調「許三觀」這個人物。對於扮演者河正宇,究竟會如何重新創作這部作品,引發好奇令人期待。
  • 同一個電影題材,中國無人敢拍,卻被韓國拍出高評分電影
    但餘華還有另一部很有名的長篇小說《許三觀賣血記》,講的是一個普通的繭工許三觀,依靠賣血度過了人生中的一道道難關,但在年老之後,已經不用再靠賣血維持生計了,但他想為自己再賣一次血,卻被拒絕了,許三觀因此哭了的故事。這部作品由於它特定的時代背景和一些與現在社會價值觀不符合的內容,國內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改編成影視劇。
  • 《許三觀》韓國式的親情劇,不得不說韓國電影,對於細節情感的描述是非常到位的。
    本來這部電影是中國作家餘華的作品,但是卻被韓國拍成了電影。其實有的時候韓國在電影方面確實是比中國更放得開。首先我沒有讀過餘華的這部小說,但是從電影上可以看到,在這部電影的拍攝上很大程度的融入了韓國本土的生活氣息,以及自身的國民特點。並沒有完全照本宣科的去照搬原著中的情節。這也會讓整個電影有著自己的特色和對於原著的一個改編的合理性。
  • 許三觀:這部著名小說,被韓國人買走了版權,被河正宇拍成了電影
    而餘華的代表作《許三觀賣血記》禁拍的神級小說,被河正宇拍成了電影《許三觀》。在韓國版的《許三觀》中,前半段側重寫許三觀與許玉蘭的戀愛過程,簡潔生動,一頓一餐很有生活氣息和情趣。許三觀一行三人為了賣血喝著水,以為血的濃度被稀釋了,一副天真爛漫的樣子這幕可以使人發笑,但也令人痛心後來到了饑荒的年代,家裡暴露了,許三觀躺在床上讓兒子們吃起了大肉包子對,咽口水就能知道肉包的味道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我們能否產生共鳴?
  • 《許三觀》中國故事移植韓國一二看法。
    當初一直想看這部電影的原因,是因為已經看了餘華的原著,想看看韓國人到底能把這部小說拍成什麼樣,結果這部中國小說拍的很韓國。由於國家的歷史背景不同,這樣的故事移植到韓國是很困難的,所以呈現出來的電影還是以荒誕的風格作為基調,劇情構架,人物表演都以此為基準。
  • 和張藝謀鬧翻的男人4年密拍電影《許三觀》 男女主角曝光都是演技派
    根據著名作家餘華小說《許三觀賣血記》改編的同名電影,就是這樣一部高期待但很低調的影片。最近,這部低調拍攝的電影有了動靜,有業內人士披露了關於這部影片的最新消息。原來,這部電影已經秘密拍攝完成,主創班底來自中國和日本,男女主角也首次曝光。但目前這部電影何時在國內公映,還是未知數。
  • 韓國全能影帝河正宇電影—許三觀賣血記
    哈嘍大家好,我是靚哥說電影,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影片是《許三觀賣血記》。那個年代,很多人都會為了錢去賣血,賣血掙的錢比在工地裡幹活掙得多。許三觀年輕,身體結實,賣一兩次血根本沒什麼關係。伯伯推薦他找到了經常賣血的方值。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其實餘華的作品精彩在清淡甚至輕佻的語言中描摹人生和命運,他的優勢是讓平淡在時間的長河裡發酵變得濃醇,這種平淡在文學作品裡體現得更加完美,可是卻所以很難改編成賣座的電影,尤其是很多內容恐怕還觸及時政更加艱難。
  • 許三觀成韓國歐巴啦?!還「娶」河智苑當老婆【熱議】
    由河正宇、河智苑等主演的韓國電影《許三觀》日前發布官方劇照。等等,許三觀不是我們國家的嗎,何時悄悄踏過鴨綠江變成韓國歐巴啦?!
  • 許三觀,國產原著,韓國拍攝一個隨處可見的小人物賣血養家記
    許三觀賣血記》拋棄了餘華原著中小人物在歷史變遷中的無助和荒誕感,注入了韓國電視劇家庭溫情的核心倫理,使得「父愛妻從子孝」變成了電影的主題。這樣的轉換並不能說不好,因為體現東方的傳統倫理可以說是韓國電視劇的強項,也是韓流風靡亞洲的原因之一。但是期待看到如同李滄東《薄荷糖》,金基德《收信人不詳》這樣具有厚重歷史感的韓國電影的觀眾可能會失望,因為電影《許三觀賣血記》本質來說只是一部精緻版的韓劇。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生活裡的擔當,是男人的魅力與最後的倔強
    對許玉蘭,許三觀是比何小勇更值得去寄託一生的人。因為許三觀有一股男人的韌性,這讓他在面對任何大風大浪面前,都不會輕易的放棄和妥協。他骨子裡的倔強,註定了他不會對生活認輸。這樣分析下去,《許三觀賣血記》裡我們不難發現許三觀的確是一個勇於面對生活挑戰的鬥士。
  • 《許三觀賣血記》原著與影視對比分析
    韓國翻拍中國小說,為了適應本國的國情,在細節上做了諸多改動。主角們的工作全都做了改動,小說中許三觀是一名絲廠工人,而在電影中成了下地幹活的農民,娶了玉蘭之後,繼承嶽父衣缽,幹起了賣爆米花的生意。許玉蘭原是小吃店炸油條的服務員,在電影中成了賣油條的「油條西施」。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賣血記》講述了什麼?通過書名就已經一目了然的讓我們知道這個故事與賣血相關,只不過賣血這個詞,在我們聽來實在是太過於新鮮,因為常常聽說獻血,但賣血在我們生活中不常見。這部作品是餘華在1995年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後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
  • 從影版《許三觀》背後,探析跨國翻拍劇水土不服的原因
    韓版電影《許三觀》陣容強大,由河正宇自導自演,女神河智苑飾演許玉蘭,電影中的配角也都是韓國的老戲骨,在這裡你能看到尹恩惠版的林芬芳,《信號》裡的大叔,《熔爐》裡的校長,《請回答1988》裡的的德善爸爸…… 華麗的演員陣容,足見導演河正宇對這部電影的重視程度,但是沒有了「賣血記」的《許三觀》是一部合格的電影嗎?
  • 《許三觀》水面以下是黑暗,水面以上是陽光
    雖然餘華把小說裡的人都寫成好人,但所有人的苦難與悲劇性仍然是清晰的。韓國電影的改編,符合了韓國國情與歷史,但文化移植的結果,是削弱了作品的社會批判性與文化批判性,悲劇性不夠。 剛才說過了,小說裡沒有真正的惡人,許三觀每每在關鍵時刻總能遇上願意幫助他的人。他們的苦難完全來自生活,更確切的說,來自那個特定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