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是什麼樣的人,你們身邊有「許三觀」?

2020-11-20 亦如io

-或者說我們就是「許三觀」!!

*也不能說力氣比你多,我們比你們城裡人捨得花力氣,我們娶女人、蓋房子都是靠賣血掙的錢,這田地裡掙的錢最多也就是不讓我們餓死。

*許三觀賣血十一次。第一次是一天下班後許三觀碰到了阿方、根龍倆人,倆人帶他賣了血,賺了三十五元錢,帶他第一次下館子吃豬肝,喝黃酒。有了第一次賣血,很快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每一次賣血都反映出許三觀這樣的小人物式的貧窮、愚昧和內心的麻木。

*在時代和個人的種種不幸中,我卻看到了生活的種種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樂是生活的味道。

*事情都是被逼出來的,人只有被閉上絕路了,才會有辦法,沒上絕路以前,不是沒想到辦法,就是想到了也不知道該不該去做。

*你嫁給我以後,我會疼你護著你,我會經常讓你一個下午就吃掉八角三分錢。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是在寫作和回憶裡,不僅可以無限次重複生命,還可以選擇生存的方式。因此,閱讀和回憶無異於重活一次,可以填補生命的遺憾。

*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帶來的味道總是相伴而至,有時這個味道重點,有時那個味道重點,這樣才真實。質樸之人,秉持真性情之人,不是一定什麼都看得開,不是一定什麼都做得對,不是一定什麼問題都能解決,但是生活在他們眼裡,就像他們的性情一樣真,他們的生活中有所守護,有所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他們的生活即使無奈,但總是有一種可以用來面對無奈的幽默,生活的種種不幸中總會瀰漫人性的暖意。

——《許三觀賣血記》

人生許多故事不忍拆穿,人生許多章節又何須細看,翻開這人生百態,悲歡紛至沓來,有的故事喜出望外,有的故事辜負流年,不必要猜測生活背後到底能夠隱藏什麼,人生終究歷練的是一種風骨。

相關焦點

  • 《許三觀》 許三觀的前半生
    有一年聖誕節,我曾訂購四本餘華全集(中文版)作為聖誕禮物送給幾位韓國朋友,想要說明的是,我們事前有過溝通,這份禮物當真是他們自己選擇的。對韓國文學青年來說,《許三觀賣血記》並不是冷僻的作品,它隨意地出現在韓國的國外文學選讀裡。因此,河正宇要把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搬進銀幕,這並不是一個文藝青年的任性夢想,也絕不是棄票房玩冒險的「自殺」行為。
  • 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後來一樂闖了禍許三觀被抄家,許三觀也是先讓許玉蘭和一樂自己去找何小勇,最後三觀自己氣不過去賣了血,賣血之前還教自己的兒子以後要「搞定」何小勇的兩個女兒,這樣才算為自己解氣了。但是有一些地方也做了非常靈活的改變——第一,是許三觀第一次賣血的目的,在原著中許三觀是糊裡糊塗賣了血,有了錢以後不知道要這個錢幹嘛用,想來想去最後決定討個老婆算了。
  • 《許三觀》:餘華筆下許三觀賣血記的電影版
    許三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貧困艱難的時代,物質極度匱乏,時代背景動蕩陰沉,人們所需要滿足的首先是口腹之慾,希望吃得飽穿得暖,養得活一家老小。這與當時的韓國有共通之處,當時韓國的處境也非常艱難,還在美軍的控制下。而且韓國與中國同屬亞裔黃色種族,在家庭傳統和倫理觀念上有很多相似之處,這使得《許三觀》的故事被韓國改編上映成為可能。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
    他們走在路上,一行三個人,年紀大的有三十多歲,小的才十九歲,許三觀的年紀在他們兩個人的中間,走去時也在中間。許三觀對左右走著的兩個人說:「你們挑著西瓜,你們的口袋裡還放著碗,你們賣完血以後,是不是還要到街上去賣西瓜?一、二、三、四……你們都只挑了六個西瓜,為什麼不多挑一二百斤的?你們的碗是做什麼用的?是不是讓買西瓜的人往裡面扔錢?
  • 讀《許三觀賣血記》有感
    《許三觀賣血記》有一股溫情在默默流淌,散遍全身,化作眼淚,觸動了我心中最柔軟的部分。這是一個關於丈夫和父親的最圓滿的夢。《許三觀賣血記》這本小說,餘華並沒有用很多華麗的詞語,或許那些華麗的詞放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有些不合適吧!他只是把時間線拉得很長,圍繞著許三觀一次次賣血的經歷寫出了許三觀艱難的一生,沒有絢麗的情節,只有一個簡單的故事和許三觀傳奇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小人物的一生
    生在和平富足年代的我,或許無法切身理解到為生活所迫的那種悲壯與掙扎,為了一袋米,為了一把菜,甚至可以將人逼上絕路。那些遠在不同時代和破落鄉村的人們的處境,是最能體現出人性的。許三觀是大時代下的小人物,誠然不是一個有文化的知識分子,他只是那個年代的眾多普通的農民的縮影,卻擁有著戲劇性的一生。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以賣血的方式重複出現,看到許三觀的柔情
    許三觀的一生,他身上的血液價值對他來說是巨大的,一旦這種價值失去了,他的精神世界也就崩塌了,往後他的血沒人要了,倘若家裡再有災禍時該怎麼辦?所以在賣血遭到拒絕後,他走在大街上哭了。許三觀又說:「你只有許玉蘭一個女兒,許玉蘭要是嫁給了何小勇,你家就斷後了,生出來的孩子不管是男是女,都得姓何。要是嫁給了我,我本來就姓許,生下來的孩子也不管是男是女,都姓許,你們許家後面的香火也就接上了,說起來我娶了許玉蘭,其實我就和倒插門的女婿一樣。」
  • 《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餘華作者講述的這個人,就是許三觀。許三觀是一個城市裡的普通工人,過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日子,勞作,娶妻,生子,經歷困難和坎坷,繼續生活。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每次家裡有災禍,他要靠賣血換錢度過難關,甚至對於賣血這件事的流程他瞭然於胸,並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人。
  • 《許三觀賣血記》苦難中的平凡人的一生
    01時代的小人物小說開頭寫許三觀去賣血,是因為他們村裡都以賣血為榮,賣血的人結實有力氣,不賣血的人身子骨才不好,許三觀和根龍他們去賣血,一次喝8碗水,為了讓血更淡一些,賣的更多,也是出於好奇才去買的血。「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
  • 評韓國電影 《許三觀》
    《許三觀賣血記》 在歐洲獲得多個獎項,反映了從內戰前後到土地改革、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中國現當代史的內容,這是韓國讀者接受 《許三觀賣血記》 的原因之一。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在於中韓兩國國民在生存經驗上的相似性。張清華說: 「『經驗的最接近』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能夠溝通的一個最重要的條件。」這是有道理的。
  • 《許三觀》我不認為許三觀可悲
    1.劇中許三觀第1次去賣血時,他的叔叔跟他說要多喝水,於是他們在一條小河邊喝了許多水,之後到醫院,他們就很想上廁所,這個時候他的叔叔跟他說,上完廁所之後一切都會功虧一簣,於是他們在廁所裡又喝了許多水之後才去賣血。已經到了膀胱的水還會進入血液循環嗎?原理:水通過消化道吸收進入腎臟,再通過腎小球的濾過和腎小管的重吸收,排入輸尿管,從而進入膀胱儲存。
  • 《許三觀賣血記》為什麼說許三觀賣了11次血得到的遠比失去的多?
    《許三觀賣血記》是餘華的一部長篇小說,講述的是主人公許三觀一次一次用換血渡過生命的一個個難關,當他老了,一家人也生活好了,他得知自己的血再也沒有用處的時候他哭了,崩潰了。這部小說主要描述了人在面對厄運時強烈的求生欲望。
  • 阿甘和許三觀:傻人自有傻福
    看過《阿甘正傳》的人都知道,阿甘是一個傻子,而在我的眼裡,許三觀也是一個傻子,但也正是因為他們是「傻子」,所以他們總有「傻福」:阿甘在無形中成了那個時代的「弄潮兒」;許三觀無數次接近死亡卻又幸運地活著。
  • 《許三觀》比原著,格局小了
    原著是時代轉變背景下的小人物的命運與掙扎,是在時代社會下的個人情感糾葛中體現出的對生,對活下去的渴望與頑強,而且展現了人性,即生活中小人物的善惡面,他們自私,喜歡嚼舌根,但是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善良,正義,責任感,所以許三觀會賣血把許玉蘭的嫁妝家具贖回來,所以許三觀會帶一樂最後去吃麵條,所以許三觀要求一樂去哭何小勇,最後一樂生病,何小勇的女人借給許三觀的錢是最多的。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精神崩潰的一刻
    三觀身體靠在欄杆上,對三個兒子鳴咽著說: 「我老了,我的血沒人要了,只有油漆匠會要……」 兒子說:「爹,你在說些什麼?」
  • 『賞析』倒吊的人生的血色——關於小說《許三觀賣血記》和電影《許三觀》
    為了防止有人因賣血過多而出現意外,醫院工作人員要將賣血的人裡面色蒼白的剔除掉。因為之前已經賣過幾次血,許三觀的臉色愈發蒼白。為了能再賣一次,許三觀走出醫院,自己抓緊路邊的圍欄,倒吊在那裡,讓臉恢復血色。 同樣的場景,在原著中似乎並沒有出現。但是關於「抓緊」,餘華的作品裡也有一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因為過於頻繁的賣血,許三觀體力逐漸不支。
  • 《許三觀賣血記》:靠賣血度過的一生,是現實的一種
    一樂護著弟弟,把方鐵匠兒子的腦袋砸了,方鐵匠前來索賠,許三觀無力償還,被方鐵匠拖去了全部的家當。翌日,許三觀叫來二樂三樂,要他們記住「仇人」,日後報仇:「你們要記住,是誰把我們害成這樣的」「你們知道何小勇的女兒叫什麼名字嗎?不知道,不知道沒關係,只要能認出來就行。你們記住,等你們長大以後,你們去把何小勇的兩個女兒強姦了。」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是許三觀的邏輯。
  • 趣談《許三觀賣血記》:被綠,出軌,賣血!卻是餘華最溫暖的作品
    於是許三觀賺到了賣血的第一桶金,他用賣血的錢娶了一個媳婦,城裡有名的油條西施許玉蘭。不知道為什麼好看的女人都叫豆腐西施,大蔥西施什麼的,怎麼不叫豆腐貂蟬,大蔥貴妃呢?這個媳婦是許三觀硬撬來的,許玉蘭之前有一個男朋友叫何小勇,許三觀撬媳婦的本事不禁讓人稱讚,高手,這是高手!
  • 餘華《許三觀賣血記》: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拼盡全力
    但不可否認的是,無論你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都比舊社會每天都擔心吃穿問題的人要好很多。一個優秀的作家總能拿起手中的筆寫出讓人們共鳴的故事,比如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讀這本書時,賣血為生的許三觀仿佛真的出現在我們面前…生活在一個衣食無憂的現代社會,我們並不知曉就在幾十年前的社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為了活著,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用自己的血拿去賣錢。
  • 《許三觀》一場完敗的文化嫁接
    我一直很喜歡餘華的書,但實際上《許三觀賣血記》是我最後才讀的。相比於作者其他的書,《許三觀賣血記》敘事性不如《活者》,荒誕性不及《第七天》、《在細雨中呼喊》,但是《許三觀賣血記》又是獨特的,它建立在真實存在又在人們心中留下很深印象的歷史背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