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面,《倚天屠龍記》是比較難拍的一部,時間跨度大,人物繁雜,故事線有明顯的斷裂感,使之成為一塊燙手的山芋,翻拍次數遠遠少於同為射鵰三部曲的《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
而在人物繁雜的《倚天屠龍記》裡面,又以武當五俠張翠山最為難演,原因有如下幾個,一個是作為男主角的爸爸,他的故事獨佔了一卷,十章,四分之一的篇幅,喧賓奪主到這個地步,沒有強大的魅力難服眾;另一個是他的氣質特殊,既有俠氣,又有文風,像原著說的"身形的瘦弱竟掩不住一股剽悍之意",一般的演員沒這個氣場;第三個是他的人生大起大落,從少年風發,銀鉤鐵劃縱橫江湖,到冰火島十年磨難,到最後情義兩難全,自刎殉情,戲劇張力太大,很難拿捏。
因為以上這三點,歷個電視劇版本都把張翠山視為重中之重的難關,例如馬景濤和蘇有朋版都是男主角一人身飾兩角,包辦了張翠山張無忌父子,吳啟華版則是由老戲骨劉松仁擔此重任,才能沉穩過關。而正在熱播的最新劇版,年輕的曾舜晞挑大梁,由實力派的李東學飾演張翠山。
在古裝扮相上,這大概是最合適的一個張翠山,這一點所有人都不曾懷疑過,之前《甄嬛傳》《繡春刀》都曾印證李東學的無死角古典美,作為新生代演員的重要代表,既有顏值,也有演技,同時擁有生活的沉澱,外形氣質與有勇有謀的五俠高度契合。
從第一集開始,張翠山就讓人眼前一亮,身為張三丰的得意門生,武當七俠裡的中堅力量,隨便一個動作,都帶著一種強烈的俠氣,那是出於對技藝與俠義的信念,對師兄的敬戴與關切,對師弟的愛護,面對江湖同道,謙和自信又得體,帶著一種隱隱若現的王者自風。
即便是突發意外,也是臨危不亂,追擊假七俠時的決斷和執行力,顯現了演員強大的控制力,還有在得知師兄傷情後的控制不住的悲哀,這些細節的處理,讓角色有了豐富的血肉,看李東學虛懷若谷又流動著一絲青春氣息的稚感,不得不佩服他對角色的理解真的到位。
在認識殷素素之前的張翠山,順風順水,名門正派,武功高絕,行俠仗義,聲名遠播,幾乎是天下誰人不識君的地步。就像劇中演的那樣,若不是有這樣的浩然正氣,面對強敵無所畏懼,面對美女時又是的謙和如玉,心高氣傲的殷素素也不會義無反顧的愛上他,狂妄偏激如獅王謝遜也不由得對他另眼相看。
在表現初期張翠山的人物魅力時,李東學沒有犯上很多武俠劇喜歡符號化的通病,他演的演繹是具有多個維度空間的,最大的特點就是"收",雖然名揚天下,但他受張三丰的影響,行事比較內斂,例如在威脅都大錦的戲份上最為明顯,即便憤恨,但說話的方式是內斂而又沉靜,抑揚頓挫中又不乏韻腳和留白,自帶有一種強烈的戲劇張力,體現了長年修行武功和書法的修養。
在他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一個俠者的自我修養,誤闖了殷素素的小船,抱拳倒退而出,溫和有禮,君子目不斜視。而在謝遜的船上,哪怕明知不敵,也不願施以暗箭,這不是迂腐,而是風範,還有"斜風細雨不須歸"的溫情一縷,為救殷素素,在海水中奔遊的矯健身姿,無時無刻不在詮釋著一個有情有義的俠者形象。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張翠山的人格是完美的,或許,他的完美也是他無法活得更長久的原因,妙筆如金庸,也只能無奈的選擇寧為玉碎的結局,讓整個武林在張三丰的百歲宴上聯手逼死了他。
實際上,張翠山和張無忌看似有相近的人生軌跡,實際上有很大的差別,張無忌一生奇遇不斷,武功絕倫,然而在人生和愛情上卻沒有方向,到最後才知道真愛是趙敏,而他一生的遲疑、困惑,其實當年張翠山在張三丰的百歲宴上早已給出了答案,張翠山付出生命,告訴他什麼是對錯,什麼是愛情。李東學也用自己的帥和演技,為新版《倚天屠龍記》拉開了一卷接近完美的序章,圓滿完成任務。
有趣的是,李東學現在還有一部劇《面具背後》也在熱播,在這部劇裡,他一身分飾兩角,飾演的是民國特警徐繼發,在調查命案過程中,與同樣由自己飾演的孿生兄弟林奕晨重逢,從而揭開了自己的真實身份,撲朔迷離的家族懸案。
時而是熱血正義不失小節的警探,時而是冷漠沉穩的厚黑富二代,兩個涇渭鮮明的角色,被李東學演出了各自的神韻,而彼此相愛相殺的兄弟情,更是入木三分。能把精分戲碼演繹到這樣如魚得水的境地,李東學的表演也不由得讓人想記起《白夜追兇》,讓人不由得感嘆,以後檢驗演員能力的標準,要看能不能一個演兩個了。
從深情款款的"果郡王",到現在劍膽琴心的張翠山,一人雙面的"面具"兄弟,以及《繡春刀》《鋼刀》《中國推銷員》等一系列作品,在銀幕和螢屏上打拼多年的李東學,正在悄然進入收穫期,不斷以精彩的表現,帶給觀眾更多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