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博「行走的課堂」:冬至炊煙起,靜待春又來

2020-12-27 瀟湘晨報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年的初雪似乎比以往來得更早了些,點點飄雪裝點得武漢這座極具煙火氣息的城市更加美麗,仿佛是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冬至節。那麼,就讓武漢博物館館藏珍品陪您一起過節吧!

*冬至起源

冬至又稱「冬節」、「賀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那麼何謂冬至呢?南北朝文獻《三禮義宗》記載:「冬至中者,亦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謂之冬至也。」古人認為冬至是陰氣最盛、陽氣萌生、陽光直射點最南的一天。

冬至最早源於古人對天象的崇拜,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西周時期,周公用土圭法測出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長的日子,便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佔卜祭祀國家社稷,在這一天祈求國家風調雨順、人民健康長樂。所以民間素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漢代太初改歷,將歲首推至正月,至此冬至才成為獨立的節日,漢代稱其為"冬節",舉行的慶祝儀式稱為"賀冬"。《後漢書》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意思就是冬至到來之際朝廷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度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晉書》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當時,冬至被稱為「亞歲」,人們向父母長輩拜節,其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日。

「夏盡秋分月,春生冬至時。」我國的節氣往往伴隨著一些自然現象,古人根據黃河流域的地理、氣候和自然景象編寫了七十二候,即72種物理現象,每個節氣對應三候。冬至三候為:一候蚯蚓結(蚯蚓蜷曲);二候糜角解(麋鹿角脫落);三候水泉動(山泉流淌)。

明 鏤空松鹿圖玉帶版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您瞧,這件武漢博物館館藏明 鏤空松鹿圖玉帶板,質地瑩潤冰潔,鏤雕繁茂的松樹和靈動的小鹿,紋飾精巧,描繪寒冬時節,小鹿在松林間嬉戲的場景。帶板是縫綴於皮革或綢緞腰帶上的裝飾物,古代使用「帶板」有著嚴格的規定,不同質地和數量的帶板代表了佩戴者的身份等級。鹿在古代被視為吉兆,象徵幸福長壽;「鹿」又與「祿」字同音,象徵加官受祿和繁榮昌盛。借這件有著美好寓意的玉帶板,願您冬至吉祥!

*冬至習俗

對中國人而言,冬至是個極具儀式感的節日,既有「官俗」又有「民俗」,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冬至都有哪些習俗吧。

祭祀祖先

東漢崔寔(shí)的《四民月令》中有「冬至,薦黍糕於祖禰」的記載。古代冬至,皇室祭天祈福,民間祭祀祖先。直到今天,許多人依然將冬至祭祖視為重要習俗。祭祖反映了中國人數千年來固本思源的人文精神,是孝道的體現。人們祭祖的同時,還會祭祀天地,叩拜神靈,祈求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熟悉的數九歌是否勾起了您的童年回憶呢?冬至的到來,意味著寒冬來襲,人們從冬至開始「數九」,期盼春天。數九的方式主要有吟唱九九歌謠、寫九與描畫九九消寒圖等。最常見的寫九,是寫「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這九個字,因為每個字(繁體)都是九畫,每天寫一畫,寫完這句話,春天就來了。

寫九 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

「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代詩人楊允孚的九九消寒詩為人們繪製九九消寒圖增添了許多詩意,描繪此圖首先要畫上一枝素梅,再畫八十一片梅花瓣,每天用彩筆染一瓣梅花,待染完時,寒冬便過去了。世間梅花皆有凋零,但這件清代畫家萬上遴描繪的《紅梅圖》至今仍栩栩如生。此作以指畫梅,瘦梅枝幹橫豎彎曲向上,頂天立地,傲然挺立,氣勢逼人。作者揮指點染,以墨筆繪枝,粉色點花,花瓣色調深淺不一,凌寒盛開,高潔清香,別有一番景致。

清 萬上遴《紅梅圖》

「銜雲酒杯赤瑪瑙,照日食螺紫琉璃。」這件陳列於武博歷代文物珍藏廳的明代瑪瑙梅花杯色澤瑰麗、質地瑩潤,口沿被精心雕琢成六瓣梅花的形狀,外壁以較深的陰線表現花瓣,柄上亦琢兩朵梅花,傲然綻放,別具匠心。試想一下,冬至時節,一邊賞梅一邊以此杯品酒,如此風雅……

明 瑪瑙梅花杯

吃貨的節日

「小餃暖盡心頭寒,更勝金銀百十千。」除了祭祀與慶祝活動,冬至對於熱愛美食的中國人來說,還是一個「吃貨」的節日。每逢此時,南北方就會開啟吃餃子還是湯圓的激烈辯論,您更愛餃子還是湯圓呢?

我國北方,冬至吃餃子相傳是為了紀念醫聖張仲景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東漢時,張仲景辭官回鄉,見鄉親們饑寒交迫,許多人耳朵生了凍瘡,便在冬至那天施「祛寒嬌耳湯」為大家醫治。這「嬌耳」形狀酷似耳朵,外面是麵皮,裡面包有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這就是當時的餃子。至今民間還流傳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歌謠。

而南方把湯圓叫做冬至團,取其團圓的意思。冬至清晨,人們磨糯米粉,用糖、肉、菜、果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僅自家吃,還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除此之外,冬至山東還有吃羊肉湯的習俗,蘇州會釀桂花酒等。雖說南北方的習俗有所不同,但在武漢,大多數家庭會在冬至醃製腊味,窗外晾曬著一溜兒的臘魚臘肉,是吃貨們滿滿的幸福。

五代 白釉花口碗

古人對飲食的重視還體現在食器的講究上。如這件武博館藏五代白釉花口碗,出土於武昌津水路五代墓葬。造型精美,胎質細膩,釉色潔白如玉,堪稱五代白瓷中的佼佼者。這種器型的文物在我國同時期墓葬中較為少見,十分珍貴。這件江夏龍泉山明楚昭王墓中出土的翠青釉瓷碗,釉色晶瑩剔透、瑩潤如玉,為國家一級文物。翠青釉是明永樂時期創燒的釉色,傳世極少,這件明翠青釉瓷碗為永樂官窯精品。

明 翠青釉瓷碗

值此冬至佳節,讓我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欣賞武博的珍貴文物,體驗古人的雅致生活吧!「蘇武留胡節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蘇武牧羊是寒冷時節最震撼人心的著名人文典故。這件清 青玉「蘇武牧羊」山子為陳設用玉。以細膩的雕工表現漢代名臣蘇武在冰天雪地的北海牧羊的情景。面對惡劣的天氣與各種威逼利誘,蘇武始終沒有屈服,展現了中國人不屈的氣節和愛國情懷。

清康熙 青花歲寒三友圖鳳尾尊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松、竹、梅經冬不凋,因其在寒冬時節仍保持頑強的生命力,被稱為「歲寒三友」。這件清康熙青花歲寒三友圖鳳尾尊,器型高大壯美,器身以青花描繪松、竹、梅,竹有擎天之勢,松柏挺拔,梅花傲雪迎霜,儼然一片寒冬肅穆之美。願您如松柏一樣健康長青、翠竹般敞亮多姿、梅花般高潔堅韌,寒冬已至,春天還會遠嗎……

值此冬至佳節,願所有的煩惱都留在2020年,期待興盛有序的明天!

責編:劉豔萍

融媒體記者:康婧怡

通訊員:蔡子麗、吳威

圖片:雷曉潔、李驚鴻

編輯:王佩

【來源:漢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早安,冬至快樂!冬至陽生春又來
    早安,冬至快樂!冬至陽生春又來1、早上好,天冷了多穿點衣服,注意保暖;身體健康幸福快樂最重要。2、早上好!人生是條河,歲月是首歌,偶然是風雨,自然是生活。忘記年齡和煩惱,尋找健康和快樂!6、早安,冬至快樂!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7、冬至早安!從工作裡愛了生命,就是通徹了生命最深的秘密。8、早安,送去溫馨的問候,帶去幸福愉快的一天。9、早安,開心每一秒,快樂每一天,幸福每一年,健康到永遠。
  • 七律·冬至詠懷|陰陽轉換今方始,靜待春歸百卉鮮
    七律·冬至詠懷文/喬平又到隆冬數九天,親朋酌酒賦詩篇。嗟傷木落千山瘦,惜嘆風吹萬物蔫。陰陽轉換今方始,靜待春歸百卉鮮。冬至將至,節氣輪迴。時光就是這樣年復一年,如復一日的反覆。冬至節氣,意味著陰陽更替。這一天,北半球各地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歲歲今朝白晝開始漸長。諺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
  • 冬至悟道:冬至陽生春又來,物極必反新輪迴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浮灰。——杜甫《小至》又是一年冬至時,陽氣起,年關近。冬至簡介冬至為古時的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故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民諺有云:「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夏至後第三個庚日入伏,冬至後第一個壬日開始數九。
  • 冬至|天時人事日向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天時人事日向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冬至 又稱日短至、冬節、亞歲等 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 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 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
  • 【科普周周講】今日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
    【科普周周講】今日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養生小貼士 2020-12-21 14: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已至,春天還會遠嗎,冬至詩句你了解多少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冬至的來臨,標誌著北半球的太陽高度最小,白晝時間最短。冬至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這一天民間會各種活動,來慶祝冬至。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時年八節是指中國比較傳統比較重要的八個節日,分別是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節、中秋節、冬至和除夕),在古代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這一天在我國南方沿海的部分地區至今仍然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而在我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今日冬至|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至」有極致的意思冰益壯,地始坼隆冬時節到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今日以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自冬至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數九」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 今日冬至丨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日18時02分我們將迎來「冬至」節氣從這一天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中國古代非常重視冬至節氣,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冬至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此後,白天慢慢變長。
  • 節氣|今日冬至 靜待春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至」有極致的意思冰益壯,地始坼隆冬時節到了這一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一天「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今日以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北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會逐漸升高北半球的白天也將慢慢變長自冬至開始我們正式進入「數九」天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
  • 今日冬至丨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今天的18點02分,我們將迎來2020年的最後一個節氣,冬至。冬至之時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各地迎來了白晝時間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古人認為,冬至是個值得慶祝的節氣,從這一天起白天漸長、陽氣回升,新的循環又要開啟。萬物復來是大吉,所以冬至的「至」,是終結,是極致,更是新的起點與希望。
  •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今日18時02分 我們迎來冬至節氣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冬至,不僅是最早被確立的節氣,最古老的節氣,也曾經是最隆重的節日,甚至「冬至大如年」,唐宋時期放假七天(過年也是七天),也算是一個「黃金周」了。
  • 24節氣冬至丨陽氣初動春又來
    2019級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張悅朗讀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 「冬至已至」陽生春又來,待你緩緩歸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而冬至,像個歲月驚嘆號,一年裡黑夜最長的今天,把冷暖、枯榮、得失,都斂在日曆將盡未盡之時,化為一聲短促有力的提醒:自今日始,大地發動陽氣,春天已潛行在很近的遠方。當時間的單元以十年為記憶軸閃逝的時候,2020以一種殘酷的方式開場。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把憧憬變為現實,把規劃徐徐打開,就迎來了山河失色、以冰封箋的時光。
  • 冬至冬至,願幸福如約而至!
    所以,冬至又稱作「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是寒冷的開始,讓人已有清晨「簾幕卷清霜,呵手試梅裝」之感,然而「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仿佛能感受到陽氣從地層下磅礴而來的氣勢,能聽到地下萬物的湧動,河流潺潺,草木新芽,春天的腳步也便發出了鏗鏘聲響。
  • 【今日冬至】冬至大如年,數九過寒冬!
    歲月穿梭 四季輪迴 轉眼我們來到了 2020年最後一個節氣 ——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
  •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詩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詩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一年一度的冬至日馬上就到了,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你知道嗎?冬至日不僅僅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更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那麼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詩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就由中公教師網小編給大家介紹冬至是什麼意思|冬至詩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
  • 冬至已至,暖春可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庚子鼠年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已經悄然而至。 《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冬至至,日至短,冬至以後晝漸長夜漸短。因此古人認為此時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當慶賀,故被稱為「亞歲」的冬至既是四時八節之一又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國南方更有「冬至大如年」之稱。 冬至是「數九」嚴寒天氣的第一天,標誌著寒冷時節的真正到來。從冬至算起,每九日一記。
  • 情暖冬至 餃子當鮮!家樂福與大家一起過冬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時間如白駒過隙,轉眼就到了冬至,這也就意味著,過了今天,北半球的白天會越來越長,而最冷的日子也即將來臨。
  • 今日冬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日18時02分我們迎來冬至節氣「至」有極致的意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各地有不同版本的「九九歌」但都生動形象地記錄著冬至到來年春分的物候變化